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誼芳
研究生(外文):I-Fang Lin
論文名稱:南韓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研究:以軟實力與文化產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South Korea’s to Public Diplomacy:View of Soft Power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指導教授:蔡東杰蔡東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ng-Chieh Tsai
口試委員:廖舜右陳佩修
口試委員(外文):Shun-Yo LiaoHugh Pei-Hsiu Chen
口試日期:2015-06-1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政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6
中文關鍵詞:軟實力公共外交南韓文化產業政策韓流
外文關鍵詞:soft powerpublic diplomacyKorea cultural industry policiesHally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8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透過資訊及文化的交流,增加與他國民眾彼此的瞭解及正面認知,來影響國際輿論及他國民眾看法的公共外交,是提升軟實力的重要途徑。
軟實力是重要的國力,文化是軟實力的重要來源,一個國家如果擁有文化或意識形態上的吸引力,就能讓其他國家願意追隨其後,獲得預期想要的結果。
南韓公共外交採取全面性的戰略性公共外交,從政府到企業民間組織甚至於個人全面性佈署,在國家戰略的外交圖像下,政府策略性將文化產業商品輸出,藉此創造韓流,利用韓流曝光率提升軟實力,及幫助公共外交政策的推動,增強南韓的綜合國力,達成「全球韓國」的戰略目標,讓南韓成為文化與經濟均衡發展的世界先進國家。


Through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and culture, increase and his country people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and positive cognition to influence international public opinion and his country people view of public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Soft power is the important strength,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oft power, a country if you have a culture or ideology attractive, can let other countries will follow thereafter, expected to get the results you want.
South Korean public diplomacy to tak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from the government to the private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even on personal comprehensive deploy, under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foreign image, the government strategy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output of goods, thereby creating the Korean wave, the Korean wave exposure rate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and help public diplomacy to promote, enhance South Kore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 "global Korea" strategic goal, let South Korea became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ountries in the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文獻探討 10
第二章 公共外交與軟實力 17
第一節 公共外交理論 18
第二節 軟實力概念 24
第三節 小結 31
第三章 軟實力概念下南韓公共外交政策 33
第一節 南韓推動公共外交之緣起 34
第二節 相關機構與政策之建立 38
第三節 重要案例分析 48
第四節 小結 52
第四章 南韓文化產業現狀 55
第一節 南韓文化產業:政策與機制演進 58
第二節 近期發展及其對外輸出戰略 62
第三節 重要案例分析-以韓流為例 71
第四節 小結 77
第五章 結論 7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79
第二節 未來展望 81
參考文獻 83
一、中文部分 83
二、外文部分 94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Chris Brown著,國家教育研院主譯(2013),《當代國際政治理
論》。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George Friedman著,王祖寧、劉寅龍 譯(2012),《未來10年世界
霸權大震盪》。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Joseph S.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台
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Joseph S.Nye著,李靜宜譯(2011),《權力大未來-軍事力、經濟
力、網路力、巧實力的全球主導》。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
Joseph S. Nye、Robert O. Keohane著,門洪華譯(2002),《權力與相
互依賴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Joseph S. Nye著,門洪華譯(2005),《硬權力與軟權力》。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
Joseph S.Nye著,蔡東杰譯(2002),《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
台北:左岸文化。
Marc Trachtenbetg著,陳秉逵譯(2010),《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以
外交史為例》。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Matthew Fraser著,劉滿貴等譯(2005),《軟實力:美國電影、流
行樂、電視和快餐的全球統治》。北京:新華出版社。
Robert K. Yin著,尚榮安譯(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R.P.BARSTON著,趙懷普、周啟朋、劉超譯(2002),《現代外交》。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Yahya R. Kamalipour著,伊宏毅主譯(2003),《全球傳播》。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1998),《大國政治》。台北: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卜正岷(2009),《公眾外交─軟性國力,理論與策略》。台北:允晨文
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2006),《國際體係與中國的軟
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
牛林杰、劉寶全(2012),《韓國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
石之瑜(2003),《社會科學方法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
考選部(1993),《韓國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中外考選制度研
究叢書編篡委員會。
李在方(1998),《韓國崛起 駐韓大使旅韓20年的觀察與見證》。
台北:亞太文化基金會。
呂美莉(2013),《中國大陸公眾外交作為之影響-以美國主流媒體呈現
的中國國家形象為例》。台北:思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余朝暉(2013) ,《傳播管理冷戰後美國國際形象構建研究》。北
京:時事出版社。
吳明上譯(2005),森山茂德原著,《韓國現代政治》。台北:五南
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先渝(2006),《韓國的地理資源與文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股份有限公司。
林美惠譯(2013),金顯哲原著,《日本的製造對上韓國的行銷-日韓、
企業的競爭與合作》。新北: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金文學(2005),《醜陋的韓國人》。台北:大地出版社。
胡祖慶(1989),《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台北:國立編譯館。
胡菀如譯(2013),Daniel Tudor原著,《韓國 撼動世界的嗆泡菜》。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胡文濤(2008),《美國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國的運用》。北京:世界
知識出版社。
侯詠馨譯(2012),佐藤大介原著,《角力‧韓國:只記得第一名的
社會》。新北: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鐮德(2011),《全球化下的國際關係新論》。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郭秋雯(2012),《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動向》。台北: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少文(2009),《韓國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股份有限公司。
張宏杰(2004),《滾滾韓流》。台北:知本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苙雲(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 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勝冰、徐向昱、馬樹華(2006),《世界文化產業概要》。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陳欣之等著、張亞中、左正東主編(2011),《國際關係總論第三
版》。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游澄絮(2005),《Fun眼看韓國》。台北:平裝本出版有限公司。
彭慧鸞主編(2008),《番薯與泡菜:亞洲雙龍臺韓經驗比較》。台北:
亞太文化基金。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葉至誠、葉立誠(2001),《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
版社。
董向榮(2009),《南韓創造奇蹟》。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蔡增家(2005),《南韓轉型政黨輪替與政經體制的轉變》。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潘世偉(1993),《投身亞太新合縱的韓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
公司。
閻學通、孫學峰等著(2005),《中國崛起及其戰略》。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
簡江作、劉順福(2009),《韓國與朝鮮現代史》。台北:國立編譯
館。
關世杰譯(199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報告:文化、創新與市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二)、期刊
王怡惠(2009),〈從推動體系及法制架構思考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整合–以南韓推動組織與法制架構為例〉,《科技法律透析》,2009年7月,頁52-61。
台灣智庫城市外交小組(2014),《韓國城市治理與城市外交考察紀行》,〈台灣思想坦克〉,2014年4月號,頁75。
朱虹(2011),〈文化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内涵〉,《世界文化》,2011卷10期,頁26-27。
朱永浩、高健(2013),〈韓國文化產業及韓流市場營銷的經濟效應分析〉,《東北業學報》,2013年3月第2期,頁44-46。
朴钟錦(2013),〈韓國公共外交的主要途徑及制約因素〉,《當代韓國》,2013年第1期,頁52-61。
朴仁輝(2009),〈國家開發援助與韓國的外交戰略: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當代韓國》,2009年秋季號,頁8-9。
朴光星(2009),〈漢江奇蹟與韓國的企業家精神〉,《當代韓國》,2009年冬季號,頁58。
朴商道(2014),〈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新發展〉,《創意經濟》,2014.09,頁66。
向勇、權基永(2012) ,〈國政方向與政策制定:韓國文化產業政策史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8期,頁13-16。
安宇沈山(2005),〈日本與韓國的“文化立國”戰略及其對我國的借鑑〉,《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4期,頁48-51。
吳振逢(2014),〈德國外交政策與柔性權力的運用〉,《國會》,2014.11第42卷第11期,頁51-53。
吳友富(2009),〈對外文化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國際觀察》,2009卷1期,頁32-35。
吳寶秀、蘇鋒(2014),〈以韓劇看”韓流”的成功要因〉,《CONTEMPORARY TV》,2014年第12期,頁29。
李旭淵(2007),〈中國大眾文化流變中的"韓流"〉,《當代韓國》,2007年秋季號,頁86。
李月明(2009),〈對外文化傳播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構建〉,《攀登》,第8卷1期,頁52-61。
李翔宙(2011),〈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35期,頁20-23。
李翠翠(2008),〈新形勢下中韓文化產業的合作與互補〉,《樂山師範學報》,第23卷第10期,頁33-37。
杜玲玉(2011) ,〈新形勢下推動公共外交與提升國家軟實力之研究〉,《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警專學報》,100.10五卷第二期,頁12-19。
林泰和(2013),〈德國公共外交的實踐:歌德學院與德國之音〉,《歐洲國際評論》,第9期,頁1-39。
胡聲平(2009),〈中共的「軟實力」外交-中共對非洲文化與經濟外交的分析〉,《亞太研究通訊》,第七期,頁75-77。
胡鄭麗(2012),〈從《江南Style》走紅背後看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神州文化》,2012年,頁27。
洪鳳儀(2003),〈細水長流的文化外交〉,《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26卷12期,頁20-23。
孫文文(2014),〈新”韓劇”傳播現象解析-以熱播劇《來自星星的你》為例〉,《電影評介》,2014年第4期總第487期,頁84。
阮曉文(2014),〈”韓流”興起原因解析〉,《理論研討》,2014年第48期總第811期,頁207。
徐玉蘭(2010),〈韓國媒體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國際新聞界》,2011年11上半月,頁12-14。
徐進(2012),〈以色列公共外交失敗的原因與教訓〉,《西亞非洲》,2012年第4期,頁33-34。
徐鵬(2007),〈“韓流”不寒–多角度解讀韓國電視劇成功的原因〉,《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頁104-105。
袁永興(2015),〈韓國流行歌曲為音樂產業的創新實踐所帶來的全球化成功〉,《新聞學研究》,2015年1月第122期,頁20-23。
莊國平(2008),〈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分析〉,《復興崗學報》,第92期,頁22-23。
張隽(2009),〈探析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及啟示〉,《當代韓國》,2009年夏季號,,頁43-45。
陳晨(2010),〈淺析韩劇在韓文化外交中的作用―以韓劇《大長今》為例〉,《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3卷5期,頁20-22。
陳博(2008),〈韓國發展動漫產業的政策措施評析〉,《當代韓國》,2008年夏季號,頁54。
黃富娟(2008),〈以文化外交突破台灣外交封鎖線〉,《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卷4期,頁31-33。
黃俊閎、林鳳儀、蕭春蘭(2007),〈數位商品消費與文化認同效果:線上遊戲的實證分析〉,《電子商務研究》,第5卷第3期,頁20-23。
黃淑德(2015),〈OLNPP-韓國首爾的能源自主行動〉《綠主張》,,2015第139期,頁22。
黃興華(2012),〈試析"韓流"與韓國對華文化外交〉,《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頁88-91。
游娟鐶(2011),〈韓國文化政策中「韓語世界化」的推動與展望〉,《 韓國學報》,第22期,頁81-102。
葉蕴(2003),〈試論“文化外交”不具備獨立性細水長流的文化外交〉,《社會科學論壇》, 2010卷15期,頁20-23。
賈磊磊(2010 ),〈流行文化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力量〉,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0 卷 5 期,頁20-23。
雷芳(2011),〈新世紀以來中國公共外交研究綜述〉,《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第11卷第4期,頁84-86。
詹小洪(2007),〈"韓流"文化盛行于中國及其原因〉,《當代韓國》,2007年春季號(2007年),頁69。
詹小洪(2013),〈韓國力推文化產業〉,《領導文萃》,2013.11,頁8。
楊毅、楊玉靈(2012),〈淺析新加坡的公共外交〉,《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3期,頁20-22。
熊煒、王婕(2013),〈城市外交:理論爭辯與實踐特點〉,《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夏季號,頁72-75。
趙可金(2004),〈媒體外交及其運作機制〉,《世界經濟與政治》,第4期,頁21-26。
鄭貞淑(2005),〈"韓流"的影響與展望〉,《當代韓國》,2005年秋季號,頁86。
潘偉華(2006),〈「韓國製造」對消費者之決品質之影響–以韓國汽車在台銷售為例〉,《中華管理學報》,第7卷第2期,頁25-27。
劉軻(2008),〈韓國對外ODA政策的背景與特徵〉,《當代韓國》,2008年夏季號,頁11-14。
劉江永(2008),〈奧運會對東北亞國家的影響-以北京奧運會為中心〉,《東北亞論壇》,第17卷第5期,頁26。
劉德海(2011),〈進入21世紀以來的南韓與東協經貿關係〉,《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7卷第1期,頁9-13。
劉寶全(2014),〈韓流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對中韓關係的影響〉,《當代韓國》,2014年第1期,頁67-79。
劉國華、李陳(2006),〈淺析日本的公共外交及其局限〉,《日本學論壇》,2006年11月,頁57-58。
樊曉娜、原野(2010),〈韓國文化產業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商業文化》,2010年第8期,頁47-49。
賴逸芳(2012),〈韓流擴散策略與政策支援-以影視產業為例〉,《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5卷第7期,,頁92-97。
譚笑、惠春琳(2011),〈公眾輿論與外交政策–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流派比較〉,《國際問題研究》,2011年第第1期,頁47-49。
魏志江(2013),〈試論朴槿惠政府的外交政策趨向與朝鮮半島局勢〉,《當代韓國》,2013年第1期,頁14-15。
羅會鈞(2008),〈論建構中國軟實力的外交戰略〉,《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卷5期,頁28-29。
(三)、學位論文
孔有美(2006),《韓流影響亞洲國家之分析-從訪韓觀光客之變化論述》,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佩珊(2013),《韓流在台灣的發展與成功因素分析》,文化大學韓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瑜(2014),《韓國文化外交之研究–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素萍(2007),《中國軟權力的運用:從文化外交層面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學術研討
徐承邦、洪銘德(2009),《如何運用柔性權力突破國外交困境》,2009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五場次。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2015),《提升我國公眾外交與國家行銷策略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
韓國內容振興(2015),《2015年內容產業展望 - 2014年和2015年結算問題分析》,韓國創意內容署內容知識/研究報告。
(五)、網路資料
〈2012年軟實力〉,《維基百科》(2014/11/11瀏覽),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B%9F%E5%AF%A6%E5%8A%9B63
〈PSY,「江南Style」MV點擊率破21億「更新記錄」〉,《STARN》(2014/11/11瀏覽), http://tw.starnnews.com/news/index.html?no=331311
〈關於我們〉,《KOREA PLAZA》(2015/4/19瀏覽),http://freeatkorea.com/koreaplaza/p1.htm
〈什麼是公共外交〉,《學習時報》(2014/11/11瀏覽)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919200.htm
〈首屆中韓公共外交論壇在韓國首爾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2015/4/19瀏覽),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yxw_602251/t1079839.shtml
〈舛添要一將訪問首爾 通過城市外交改善日韓關係〉,《中國新聞網》(2015/4/19瀏覽),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07-21/6409014.shtml
〈投資仁川〉,《仁川市》(2015/4/6流覽),http://chinese.incheon.go.kr/index.do
王俊峰,〈魅力攻勢:中國軟實力外交探析〉,《中國共產黨新聞-人民網》(2015/3/11瀏覽),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66866/12089496.html
李承娥,〈朴槿惠:內容產業是21世紀的煉金術〉,《KOREA.NET》(2015/5/11瀏覽) ,http://chinese.korea.net/NewsFocus/Policies/view?articleId=125614#
〈國際交流姐妹市〉,《首爾市官方網站》(2015/4/6瀏覽),http://tchinese.seoul.go.kr/l
姜遠珍,〈韓國代表形象:流行音樂取代IT〉,《中央通訊社》
(2015/5/11瀏覽),
http://www.cna.com.tw/search/hydetailws.aspx?qid=201503100480
董思齊,〈如何製造與生產創意?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的2013年業務報告〉,《知韓識韓不哈韓,比較研究為台灣》,(2014/11/11瀏覽),http://heisdsc.pixnet.net/blog/post/240418495
〈金妍兒김연아〉,《維基百科》(2015/4/12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5%A6%8D%E5%85%9
〈國家形象〉,《維基百科》(2015/5/11瀏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6%B5%81
〈韓流〉,《維基百科》(2015/5/11瀏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6%B5%81
〈韓國體育〉,《維基百科》(2015/4/12瀏覽),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A9%E5%9B%BD%E4%BD%93%E8%82%B2
鍾寶慧,〈公共外交的探討〉,《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4/12/23瀏覽) ,http://www.npf.org.tw/post/1/6084
魏宅煥、尹紹禎,〈韓國政府發表“開啟文化繁榮時代” 八大政策課題〉,《KOREA.NET》(2015/5/11瀏覽)
http://chinese.korea.net/NewsFocus/Policies/view?articleId=114222
〈2013第四季和2014年度內容產業報告〉,《韓國內容振興院》(2015/5/11瀏覽), http://www.kocca.kr/cop/bbs/view/B0000147/1825114.do?searchCnd=&searchWrd=&cateTp1=&cateTp2=&useAt=&menuNo=201825&categorys=0&subcate=0&cateCode=&type=&instNo=0&questionTp=&uf_Setting=&recovery=&pageIndex=1
二、外文部分
(一)專書
Arquilla, John and Ronfeldt, David (1999), 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 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 Santa Monica: Rand.
Bardos, Arthur A (2009), Public Diplomacy: An Old Art, A New Profession.
Bernays, Edward L. (2004), Crystallizing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Lightning Source Incorporated.
Couldry, Nick, James Curran (2003), Contesting Media Power Alternative :Media in a Networked World.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Cull, Nicholas J. (2009), Public Diplomacy: Lessens from the Past. Los Angeles: Figueroa Press.
Cutlip, Scott, Allen, Center, Glen Broom (2000), 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Eide, Ingrid (1970), Students as Links Between Cultures: A Cross-cultural Survey Based on UNESCO studies. 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
Feigenbaum, Harvey (2001),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rt and Culture.
Gary Rosenblatt (2005) ,Marketing a New Image.Nork York:Jewish Week.
Joseph S.Nye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USA:Publica Affairs.
Kohut , Andrew, Bruce Stokes (2007), America Against the World: How We Are Different and Why We Are Disliked. New York: Timesbook.
Manheim, Jarol B ( 1994), 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Y. : Oxford University.
Melissen, Jan (2005), The New Public Diplomacy: 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ing.
Riordan, Shaun (2003), The New Diplomacy. Great Britain: Polity Press.
Schulzinger, Robert D (1994), American Diplomac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ch, Hans N (1990), Communicating with the World: U.S. Public Diplomacy Oversea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Wolf, Charles (2004), Public diplomacy : how to think about and improve it. Santa Monica : Rand.
Zhao Suisheng ed (2004). Chinese Foreign Policy: Pragmatism and Strategic Behavior. New York: M.E. Sharpe, Inc.
(二)、期刊
Joseph S.Nye(2002),“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American Soft Power ”,Asia Pacific Review,Vol. 9, No. 1,pp. 60-76.
Joseph S.Nye and Owen, William A(1996), “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 vol. 75, no. 2, pp. 20-36.
Joseph S.Nye (1995),“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vol. 74, no. 4, pp. 90-102.
김기정(2012),“한국 공공외교 수행체계 연구”, 외교통상부 연구용역과제보고서,NO.12
(三)、網路資料
〈한국-쿠바 정부간 첫 문화교류행사 연다〉,《Dong A.com》(2015/4/6瀏覽), http://news.donga.com/3/all/20130724/56626597/1
〈문화외교 개관〉,《MOFAT》(2015/4/6瀏覽),http://www.mofa.go.kr/ENG/press/speeches/minister/incumbent/index.jsp?menu=m_10_40_10(2014/4/4)
〈공공외교란〉,《공공외교란》(2015/4/6瀏覽), http://www.publicdiplomacy.go.kr/introduce/public.jsp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0. 林朝欽、邱祈榮、陳明義、蕭其文、曾仁鍵(2005),「大肚山地區林火危險預測模式之推導」,中華林學季刊,38(1):83-94。
2. 9. 林朝欽、黃清吟(2006),「火燒干擾對森林生態系之影響與對策」,林業研究專訊,13(5):14-17。
3. 23. 張集豪、章錦瑜(2004),「大肚山地區火燒與植被關係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4:1-10。
4. 16. 邱清安、林博雄(2004),「由測站資料推估台灣之氣溫與降水之空間分布」,大氣科學,32(4):329-350。
5. 14. 邱祈榮、薛怡珍、劉宇安、賴彥任(2012),「台中大肚山台地土地利用及地覆變化趨勢之分析」,都市與計劃,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39(1):25-50。
6. 24. 曹鼎志、許文科、賴承農、鄭錦桐、張玉粦、陳振宇、羅文俊(2010),「土石流風險分析之建構與應用」,中興工程專刊,109:41-52。
7. 26. 章錦瑜、陳明義 (1995),「野火對中山高速公路沿線綠帶之影響」,中華林學季刊,28(4).
8. 28. 陳振鐸 (1966),「台灣紅壤之理化學性質」,中國農業化學會誌,3-4,16-22。
9. 王怡惠(2009),〈從推動體系及法制架構思考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整合–以南韓推動組織與法制架構為例〉,《科技法律透析》,2009年7月,頁52-61。
10. 李翔宙(2011),〈中國大陸推動公共外交政策之探析〉,《全球政治評論》,35期,頁20-23。
11. 林泰和(2013),〈德國公共外交的實踐:歌德學院與德國之音〉,《歐洲國際評論》,第9期,頁1-39。
12. 洪鳳儀(2003),〈細水長流的文化外交〉,《臺灣經濟研究月刊》, 26卷12期,頁20-23。
13. 莊國平(2008),〈國家形象與公眾外交:中共新國家形象建構分析〉,《復興崗學報》,第92期,頁22-23。
14. 黃富娟(2008),〈以文化外交突破台灣外交封鎖線〉,《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1卷4期,頁31-33。
15. 黃俊閎、林鳳儀、蕭春蘭(2007),〈數位商品消費與文化認同效果:線上遊戲的實證分析〉,《電子商務研究》,第5卷第3期,頁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