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調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 http://gis.moeacgs.gov.tw/gwh/gsb97-1/sys8/index.cfm
王鑫:地形學。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8)。
地景登錄點檢索2014 擷取自臺灣地景保育網
http://140.112.64.54/landspaces/landspaces.php?editSn=297
石再添:臺灣地區水庫集水域地形計測分析圖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155-230頁(1980)。
石再添,鄧國雄,張瑞津,石慶得,楊貴三:「臺灣活斷崖的地形學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12 期,第1-45 頁(1986)。
何信昌、謝凱旋、高銘健、陳華玟: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新化,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77頁(2005)。
余嘉凌:吊神山地區水文與地質特性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9頁(2004)。宋國城、林慶偉、林偉雄、林文正: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甲仙,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57頁(2000)。
李宗仰、劉長齡:「臺灣地區集水流域內河川蜿蜒傳遞現象之研究」,臺灣水利,第40卷,第3期,第12-21頁(1992)。李美枝:臺灣西南部典型惡地的地形學研究,第201-223頁(1986)。
吳東錦、費立沅、陳勉銘、陳棋炫:曾文溪及其鄰近流域地質圖編修成果及地質資料應用說明,(2012)。
林朝棨:臺灣地形,臺灣通志稿卷一,土地誌,地理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第274-277頁(1957)。
林貴崑:利用數值地形模型自動化分析構造地形指標-以中央山脈南段西南翼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09頁(1999)。邵屏華、高銘健: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中埔,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87頁(2009)。
侯建軍、韓慕康:「渭河盆地全新世隱伏構造活動」,地理學報,第49卷,第3期,第258-265頁(1994)。
南瀛探索2014 擷取自臺南縣本土教學資源網,http://ltrc.tnc.edu.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1&bdsn=34
流域地質資訊系統2014 擷取自水利規劃試驗所,http://140.113.136.24/river/default.aspx
徐鐵良:臺灣北部河流地形及其在新構造上的意義,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第24期,第109-118頁(1974)。
張建中:苗栗後龍溪流域特性之地形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146頁,(1996)。張瑞津:臺灣山地區與丘陵區河谷等級的計量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一期,第141-168頁(1975)。
張瑞津:臺灣島諸流域的水流等級及水系網比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八期,第113-156頁(1982)。
張憲卿: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嘉義,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1-81頁(2008)。
富田芳郎:台灣地形發達史研究,古今書院(日文)(1972)
黃朝恩:臺灣島諸流域特徵及其相關性的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36頁(1980)。楊貴三:臺灣活斷層的地形學研究-特論活斷層與地形面的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共178頁(1986)。葉燕林、韓軍、鄔倫、于貴華:「第四系覆蓋區水系線密度計算方法研究」,活動斷裂研究,第8 期,地震出版社,第7頁(2000)。
鄒豹君:小地形學,臺灣開明書店,第256 頁(1990)。
劉進金、袁文忠、鄭文哲、吳啟南、黃明哲:臺灣地區空中側視雷達探測地質調查計畫,工業技術研究院礦業研究所報告,第141 頁(1983)。
劉鴻喜:地形學原理,中正書局,第199 頁(1967)。
潘國樑:工程地質通論,五南圖書,第162-165頁,第300-301頁(2007)
謝郁屏:區域地質與構造影響河川水系發育之研究-以曾文溪流域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共87頁(2012)。蕭謙麗:蘭嶼火山島之地形演育,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共60頁(1999)。蕭謙麗、林明聖:水系分析方法於活動斷層調查之應用,第七屆臺灣地區地球物理研討會論文集摘要,第341-350頁(1998)。
蕭謙麗、林明聖:由水系密度分析談臺灣新期構造,中國地質學會八十九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摘要,第393-395頁(2000)。
韓慕康、侯建軍、趙景珍、朱世龍:利用水系分析研究全新世隱伏構造活動的方法,中國活動斷層研究,地震出版社(1994)。
藍敏男:出磺坑構造地質與水系發育之相關性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共95頁(2004)。Deffontaines, B., and Chorowicz, J., 1991. Principles of drainagebasin analysis from multisource data: Application to the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Zaire Basin, Tectonophysics, p.194, pp. 237-263.
Horton, R.E., 1945. 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drainage basins, 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morphology, Bull. G. S. A., 56, pp. 275-370.
Howard, A. D., 1967. Drainage analysis in geologic interpretation:a summation, Bull. Am. Assoc. Pet. Geol., 51(11), pp. 2246-2259.
Leopold, L. B., and Langbein, W. B., 1962. The concept inlandscape evolution: U. S. Geol. Surv. Prof. Paper. 500-A, pp.1-20.
Strahler, A.N., 1952. Hypsometric analysis of erosional topography,Bull. Geol. Soc. Am., 63, pp. 1117-1142.
Strahler, A.N., 1953. Dynamic basin of geomorphology, Bull. Geol.Soc. Am., 63, pp. 923-938.
Shreve, R. L., 1963. Horton’s law of stream mumbers fortopologically random networks, Trans. A. G. U., 44, pp.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