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一)書籍
1.王文宇,公司與企業法制,元照,2000年5月。
2.王文宇,公司法論,元照,2008年9月,四版。
3.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法制,元照,2005年11月。
4.王泰允,企業併購實用,遠流,1991年1月。
5.王泰銓、王志誠,公司法新論,三民,2006年10月,增訂四版。
6.伍忠賢,企業併購聖經,遠流,1998年8月。
7.任賢旺,企業併購技巧,憲業企管顧問有限公司,2004年3月。
8.巫和懋、夏珍,賽局高手:全方位策略與應用,時報文化,2004年2月。
9.林炳滄,成功的企業購併,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00年6月。
10.吳岱儒,企業管理概論,華立圖書,2005年10月,三版。
11.柯芳枝,公司法論(上),三民,2012年2月,修訂八版。
12.柯芳枝,公司法論(下),三民,2013年3月,修訂九版。
13.陳春山,企業併購及控股公司法實務問題,新學林,2005年11月,二版。
14.陳春山,企業併購案例評析,新學林,2013年2月。
15.黃偉峰,併購實務的第一本書,商周,2002年6月。
16.黃偉峰,企業併購法,元照,2007年10月。
17.劉連煜,美國模範商業公司法,五南,1994年2月。
18.劉連煜,現代公司法,新學林,2013年9月,增訂九版。
19.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2013年9月,增訂十一版。
20.劉紹樑等,企業併購與金融改組,福懋出版社有限公司、新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二)期刊
1.王文宇,表決權契約與表決權信託,法令月刊,第53卷第2期,2002年2月。2.王文宇,新修公司法之運用總評─兼論企業併購法,實用月刊,第327期,2002年3月。3.王文宇,企業併購法總評,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4.王文宇,從「公司管控」之觀點論如何加強董事權責,收錄於新公司與企業法,元照,2003年1月。
5.王文宇,非合意併購的政策與法制─以強制收購與防禦措施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6.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活動之自由與管制,政大法學評論,第73期,2003年3月。7.王志誠,優質企業併購法之建構:效率與公平之間,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8.王志誠,台灣企業法制之現況及發展,財稅研究,第40卷第5期,2008年9月。9.王志誠,股東書面協議法制(下)─公開化或閉鎖化之判定基準?,月旦法學雜誌,第175期,2009年12月。10.王志誠,獨立專家在併購交易應有之功能與法律地位,世新法學,第5卷第1期,2011年12月。11.方嘉麟,論經營判斷法則於我國法下適用之可能─以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一案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128期,2012年8月。12.江如蓉,股東權之行使及其障礙,刊載於葉大殷、陳錦隆、李貞儀、賴忠強、江如蓉、黃馨慧合著─公司經營權爭奪與假處分,元照,1992年12月。
13.朱德芳,Modernizing the Dissenting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ight in Taiwan,中原財經法學,第10期,2003年6月。
14.朱德芳,效率、併購與公司治理─以敵意併購法規範圍核心,中原財經法學,第17期,2006年12月。15.李宜雯,資訊揭露─證券市場的防腐劑,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9卷第11期,2011年11月。16.李智仁,強制公開收購法制之發展與問題檢視─以我國法為中心,軍法專刊。17.谷湘儀發言,「企業併購法之新趨勢」座談會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
18.何曜琛,公司治理與公開發行公司董事之告知義務─以美國法為中心,華岡法粹,第30期,2003年12月。19.吳安妮,台灣企業併購動機之實證研究,管理評論,第11卷,1992年11月。
20.吳志光,修正企業併購法之修正要點,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第2004年7月號,2004年7月。
21.吳啟銘、黃自立,國際併購個案分析: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事業部,會計研究月刊,第239期,2005年10月。
22.邱秋芳,敵意式收購的目標公司買回自己股份的適法性問題,證交資料,第498期,2003年10月。23.林有志、花榮尉,企業併購活動法律面之研究─以公司董事義務為例,明道學術論壇,第5卷第1期,2009年6月。24.林建中,美國德拉瓦州上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計算方式與衍生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37期,2014年6月。25.林國全,反對合併股東之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52期,1999年9月。
26.林國彬,董事忠誠義務與司法審查標準之研究─以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為主要範圍,政大法學評論,第100期,2007年12月。27.林黎華,我國強制收購制度規範內容與適用疑義之探討(下),集保月刊,第138期,2005年5月。28.洪秀芬,董事會獨立經營權限及董事注意義務,政大法學評論,第94期,2006年12月。29.邵慶平,董事法制的移植與衝突─兼論「外部董事免責」作為法制移植的策略,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7期,2005年12月。
30.姚思遠,OECD公司治理原則(2004),華岡法粹,第32期,2004年12月。31.孫煒,非營利管理的責任問題:政治經濟研究途徑,政治科學論叢,第20期,2004年6月。32.章友馨,齊頭式公平是真公平嗎?─從凱雷收購東森媒體案論股份收買請求權公平價格之裁定,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3期,2008年6月。33.許朱賢,併購訊息之揭露義務與證券詐欺責任,軍法專刊,第51卷第4期,2005年4月。34.許美麗,股份收買請求權實務問題之研究,全國律師,第8卷第11期,2004年11月。35.梁力衡、游馨慧、李慧珊,台灣企業併購歐洲企業之成功關鍵因素分析─以明基併購西門子為例,全球管理與經濟,第3卷第1期,2007年6月。
36.張心悌,從法律經濟分析觀點探討強制公開收購制度,輔仁法學,第28期,2004年12月。37.張心悌,從企業併購論我國公開收購法制,月旦法學教室,第60期,2007年10月。38.張心悌,逐出少數股東─以資訊揭露義務與受託人義務為中心之美國法比較,政大法學評論,第123期,2011年10月。39.張心悌,強制公開收購證券法制的合憲性控制與談(一)─以證券交易法第43條之1第3項為論述中心,憲政時代,第40卷第1期,2014年7月。
40.陳介山,企業併購法第六條獨立專家之研究,財產法暨經濟法,第2期,2005年6月。41.陳介山,公司治理與股東權利之保障,嶺東財經法學,第1期,2008年6月。42.陳幼宜,論公司併購之方式─以公開收購法律規範之檢討為中心,萬國法律,第152期,2007年4月。43.陳安琳、湯惠雯、許銘峻,企業購併對主併公司股東財富的影響,亞太管理評論,第5卷第2期,2000年6月。44.陳春山、張馥羽,我國公司併購過程中法律爭議,實用月刊,第326期,2002年2月。45.陳俊仁,由企業併購法第五條與第六條論我國忠實義務規範的缺失,華岡法粹,第33期,2005年6月。46.陳俊仁,論公司治理的發展趨勢─企業弊案後之反思,律師雜誌,第310期,2005年7月。47.陳俊仁,論股東於公司之地位─超越「企業所有與企業經營分離」之迷思,華岡法粹,第35期,2006年7月。48.陳俊仁,忠誠義務─論公司負責人之競業禁止規範,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5期,2007年3月。49.陳俊仁,董事之積極作為義務─論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之規範缺失,成大法學,第13期,2007年6月。50.陳俊仁,公司治理與股東權益維護─論股東會章訂專屬決議權限之規範缺失,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51.陳彥良,由公司治理看台灣公司法之發展─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股東會職權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8期,2006年12月。52.陳彥良,跨國性企業併購對勞動法制評估之缺漏─以明基西門子行動裝置部門合併案為例,台灣法學雜誌,第112期,2008年9月15日。
53.陳彥良,由明基案看內線交易中重大消息相關爭議問題─兼評臺灣高等法院九十八年度矚上重訴字第六一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9期,2013年8月。54.陳彥良,企業併購中目標公司之董事責任,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89期,2014年3月。
55.陳彥良,公開收購之類型及目標公司建議義務,月旦法學教室,第138期,2014年4月。
56.陳脩文,淺談重大訊息之「重大性」概念,證券暨期貨月刊,第30卷第8期,2012年8月。57.郭大維,我國公開收購制度之探討─兼論英美相關立法例,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5期,2008年3月。
58.郭大維,論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之義務與司法審查密度─我國法與美國法之比較研究,輔仁法學,第39期,2010年6月。59.郭大維,論股東表決權拘束契約之效力─評最高法院九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三四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0期,2011年8月。60.曾宛如,董事忠實義務之內涵及適用疑義─評析新修正公司法第二十三條第一項,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8期,2002年9月。
61.曾宛如,半套公司治理移植經驗─以審計委員會與特別委員會為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3期,2014年3月。62.曾淑瑜,違反強制公開收購處以刑罰妥當性之研究,台灣法學雜誌,第225期,2013年6月1日。
63.游啟璋,股份收買請求權的股東退場與監控機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64.游啟璋,現金逐出合併時少數股東的股份收買請求權,政大法學評論,第136期,2014年3月。65.黃帥升、蕭憲文,企業併購法翻修重點解析,會計研究月刊,第333期,2013年8月。66.黃帥升,投資及併購交易中法律盡職調查之介紹,萬國法律,第197期,2014年10月。67.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上),月旦法學雜誌,第96期,2003年5月。68.黃銘傑,企業併購法之檢討與省思(下),月旦法學雜誌,第97期,2003年6月。69.黃銘傑,我國公司法制關於敵意併購與防衛措施規範之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70.廖大穎,公司合併與換股比例的爭議─聯華電子與合泰半導體的吸收合併案,收錄於公司制度與企業金融之法理,元照,2003年3月。
71.蔡英欣,股份收買請求權中股份價格之決定,月旦法學教室,第139期,2014年5月。
72.劉倩妏,我國強制公開收購規範性質之探討,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7卷第9期,2009年9月。73.劉連煜,內部人交易規範中內部消息「重大性」之認定基準,收錄於公司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二),元照,2000年9月。
74.劉連煜,符合世界潮流趨勢之公平交易法有關結合規範之修正─事前申報異議制之採用,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2002年4月。75.劉連煜,表決權拘束契約與表決權信託,月旦法學教室,第13期,2003年11月。
76.劉連煜,合併異議股東之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教室,第23期,2004年9月。77.劉連煜,股東表決權之行使與公司治理,收錄於現代公司法制之新課題─賴英照大法官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05年8月。
78.劉連煜,公司合併態樣與不同意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79.劉連煜,企業併購時董事之受任人(受託)義務─農民銀行與合庫合併案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261號判決及其歷審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80.劉連煜,敵意併購下目標公司董事的受任人(受託)義務─以開發金控敵意併購金鼎證券為例,政大法學評論,第125期,2012年2月。81.劉紹樑,強化企業併購法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82.蕭凱,美國存託憑證的法律分析,經濟法論叢,第15卷,2008年9月。
(三)學位論文
1.白司偉,公司合併法律規範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2.余正堃,我國企業併購法制中股東權利保護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3.吳宛怡,論特別委員會於企業併購過程中之任務及權限行使,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1月。4.林雁琳,公司組織變動之研究─以公司合併及收購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5.洪培睿,異議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6.陳楷仁,企業併購法第六條獨立專家相關問題之研析,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7.劉家華,論中國外資併購之法規範研究─以國有企業與上市公司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8.鄭植元,董事忠實義務之研究─以企業併購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二、外文文獻
(一)書籍
1.BAINBRIDGE, STEPHEN M. CORPORATION LAW AND ECONOMIC (2002).
2.CLARK, ROBERT C. CORPORATE LAW (1986).
3.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6).
4.HAMILTON, ROBERT W.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IN A NUTSHELL (2000).
5.SOLOMON, LEWIS D. & PALMITER, ALAN R. CORPORATIONS: EXAMPLES & EXPLANATIONS (1999).
(二)期刊
1.Bowers, Helen M. Fairness Opinions and the Business Judgment Rul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arget Firms’ Use of Fairness Opinions, 96 NW. U.L. REV. 567 (2002).
2.Coffee, John C. Jr. Transfers of Control and the Quest for Efficiency: Can Delaware Law Encourage Efficient Transactions While Chilling Inefficient Ones?, 21 DEL. J. CORP. L. 359 (1996).
3.Davidoff, Steven M. Fairness Opinions, 55 AM. U.L. REV. 1557 (2006).
4.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The Proper Role of a Target's Management in Responding to a Tender Offer, 94 HARV. L. REV. 1161 (1981).
5.Easterbrook, Frank H. & Fischel, Daniel R. Contract and Fiduciary Duty, 36 J. L. & ECON. 425 (1993).
6.Giuffra, Robert J. Jr. Investment Bankers’ Fairness Opinions in Corporate Control Transactions, 96 YALE L.J. 119 (1986).
7.Greenwood, Daniel J.H. Democracy and Delaware: The Mysterious Race to the Bottom/Top, 23 YALE L. & POL’Y REV. 381 (2005).
8.Hamilton, Robert W.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merica 1950-2000: Major Changes but Uncertain Benefits, 25 J. CORP. L. 349 (2000).
9.Gordan, Jeffrey N. A New Look at Cumulative Voting, 94 COLUM. L. REV. 124 (1994).
10.Kerr, Janet E. Delaware Goes Shopping for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vlon Standard: The Effect of the QVC Decision on Strategic Mergers, 58 ALB. L. REV. 609 (1995).
11.Stout, Lynn A. Bad and not-to-bad Arguments for Shareholder Primacy, 75 S. CAL. L. REV. 1189 (2002).
12.Stout, Lynn A.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Why Investors in Public Corporations Tolerate Board Governance, 152 U. PA. L. REV. 667 (2003).
13.Siegel, Mary Back to the Future: Appraisal Right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32 HARV. J. ON LEGIS. 79, 86-91 (1995).
14.Stolly, Terrence G. Scienter Under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Unexpected Implications on Director and Officer Liability and D&O Insurance, 29 CAP. U.L. REV. 545 (2001).
15.Turner, Kevin L. A Response to Professor Bebchuk's Proposed Reform of Hostile Takeover Defenses, 57 ALA. L. REV. 907 (2006).
16.Wachter, Micheal & Hamermech, Lawrence The Fair Value of Cornfields in Delaware Appraisal Law, 31, J. CORP. L. 119 (2005).
17.Wertheimer, Barry M. The Purpose of The Shareholders’ Appraisal Remedy, 65 TENN. L. REV. 661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