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書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作者自版,1994年。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王慕華發行,2003年。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王慕華發行,2006年。
王澤鑑,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案例研究,王慕華發行,2012年。
王伯琦,民法債編總論,作者自版,1956年。
王榮德,流行病學方法論,健康文化,2010年。
史尚寬,債法總論,史吳仲芳、史光華發行,1990年。
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黃啟禎合著,行政法入門,元照,2005年。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元照,2008年。
朱柏松,消費者保護法論,作者自版,1999年。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作者自版,2008年。
邱聰智,公害法原理,作者自版,1987年。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作者自版,2003年。
胡長清,中國民法債編總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姚志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一),作者自版,2002年。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6年。
黃茂榮,買賣法,作者自版,2004年。
曾隆興,公害糾紛與民事救濟,三民經銷,1995年。
曾隆興,修正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0年。
曾隆興,詳解損害賠償法,三民,2011年。
陳健民,環境毒物學,新京文開發,2013年。
陳昭如,被遺忘的1979 台灣油症事件三十年,同喜文化,2010年。
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元照,2004年。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作者自版,2006年。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作者自版,2003年。
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2年。
鄭玉波,民商法問題研究(一),作者自版,1991年。
劉毓卿,公害法新理念及實例論集,大學圖書經銷,1987年。
修訂法律館編輯,法律草案彙編(一),成文,1973年。
中文期刊
王澤鑑,財產上損害賠償(一)─人身損害,月旦法學雜誌,129期,頁161-178,2006年2月。王澤鑑,民法總則在實務上的最新發展(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6期,頁85-96,2004年12月。
李惠宗,從台中Ala Pub夜店失火案談國賠法上之「怠於執行職務」,月旦法學教室,108期,頁88-95,2011年10月。林宜平,死了幾位電子廠女工之後:有機溶劑的健康風險爭議,科技、醫療與社會,第12期,頁61-112,2011年4月。
吳志正,次細胞層級之人身損害初探─兼評台灣高等法院87年度重上國字第1號民事判決,東吳法律學報,20卷3期,頁191-225,2009年1月。吳志正,以疫學手法作為民事因果關係認定之檢討,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1期,頁205-236,2008年7月。吳志正,醫療傷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月旦法學雜誌,153期,頁113-131,2008年2月。吳從周,變遷中之消滅時效期間起算點,東吳法律學報,17卷2期,頁135-143,2005年12月。
朱柏松,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上),法學叢刊,172期,頁28-42,1998年10月。朱柏松,論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下),法學叢刊,173期,頁1-25,1999年1月。朱柏松,現代侵權行為救濟制度之研究─以多氯聯苯事件為中心之商品製作人責任之探討─(上),台大法學論叢,11卷1期,頁169-187,1981年12月。
朱柏松,多重製造之食品製造者責任論析─評新北地方法院101年度重消字第1號判決,法令月刊,65卷7期,頁1-27,2014年7月。李崇僖,公害訴訟中因果關係認定之科學原理,全國律師,17卷1期,頁5-16,2013年1月。邱文聰,如何克服公衛訴訟因果推論的難題:法律系統面對風險社會的一個挑戰,科技、醫療與社會,14期,頁227-263,2012年4月。
邱聰智,論公害之因果關係,憲政時代,頁60-68,第1卷第2期,1975年10月。邱聰智,公害之民事救濟,臺大法學論叢,2卷1期,頁167-188,1972年10月。
林三欽,國家賠償法:第五講 國家賠償請求權的實現與消滅時效,月旦法學教室,71期,頁36-44,2008年9月。林石猛、陳孟嬋,食安偵審實務物及修法方向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26期,頁57-74,2014年3月。黃立,特別法對消滅時效期間無規定時應回歸原則,月旦法學雜誌,77期,頁171-175,2001年10月。
黃心怡,英美侵權行為法概論,月旦法學雜誌,189期,頁154-166,2011年2月。黃宏全,美國法上之商品製造人責任,消費者保護研究第八輯,頁161-180,2003年3月
黃昭元主持,張炳煌、王榮德、陳春生、李建良參與,民生別墅輻射暴露事件之國家賠償責任,月旦法學雜誌,34期,頁22-34,1998年3月。
徐婉寧,損益相抵與職業災害勞工保險給付:以勞保給付年金化後之爭議問題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3卷1期,頁1-64,2014年3月。
侯岳宏,日本油症事件實務判決之考察,月旦民商法雜誌,35期,頁110-123,2012年3月。姚志明,民法債務不履行之新發展,月旦法學雜誌,99期,頁86-99,2003年8月。曾淑瑜,疫學的因果關係,軍法專刊,37卷3期,頁25-29,1991年3月。郭致遠,論物之買賣瑕疵擔保責任及買受人之客觀選擇訴之合併─以輻射屋、海砂屋及地震後受損屋之買賣為中心,高大法學論叢,6卷1期,頁165-204,2010年9月。詹森林,自由權之侵害與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最高法院八十一年台上字第二四六二號民事判決之研究(上),萬國法律,69期,頁2-9,1993年6月。詹順貴,我國公害糾紛民事救濟的困境與立法建議,律師雜誌,260期,頁40-55,2001年5月。楊崇森,美國侵權行為法之理論與運用,軍法專刊,59卷6期,頁1-51,2013年12月。簡慧蓉,公害「猩紅字」再現?多氯聯苯十年血淚未乾,人間,43期,頁32-53,1989年5月。
蔡瑄庭,污染者之「本尊」或「分身」?誰應付費?─論適用「揭穿公司面紗原則」於母公司環保法律責任之認定,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3期,頁83-139,2010年3月。蔡瑄庭,毒物侵權訴訟之因果關係理論之研究,看守台灣,11卷2期,頁16-26,2009年5月。
蔡奉真,再談職業傷病之因果關係─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98年訴字第1520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84期,頁23-28,2011年9月。
陳忠五,產前遺傳診斷失誤的損害賠償責任─從「新光醫院唐氏症事件」論我國民事責任法的新課題,臺大法學論叢,34卷6期,頁107-260,2005年11月。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上之因果關係,臺大法學論叢,29卷2期,頁175-308,2000年1月。
陳信行,司法正義與科學事實如何交會?從Daubert爭議看法律、科學與社會,科技、醫療與社會,12期,頁17-60,2011年4月。
陳政亮,流行病學的政治:RCA流行病學研究的後涉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12期,頁113-157,2011年4月。
陳瑞麟,建構RCA事件調查的因果推理─結構因果與模型逆推法的取向,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6期,頁81-130,2013年9月。葉啟洲,國家賠償責任與共同侵權行為,台灣法學雜誌,137期,頁166-169,2009年10月。
劉春堂,勞動能力減少或喪失之損害賠償責任,台灣法學雜誌,254期,頁137-148,2014年8月。
顧立雄、孫迺翊,從鶯歌鎮陶瓷空氣污染糾紛談我國公害民事救濟關於因果關係與違法性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8期,頁95-101,1995年12月。
蘇惠卿,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月旦民商法雜誌,18期,頁55-74,2007年12月。蘇錦霞,求償、理賠法制化 消保更上一層樓,消費者報導,367期,頁2-3,2011年11月。
謝長廷,多氯聯苯受害者能獲得賠償嗎?,關懷,1期,頁26-29,1981年10月。中文學位論文
王嘉琪,流行病學與法學因果關係之研究:以職業傷病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科技整合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政府公報
立法院公報,69卷47期,院會紀錄。
立法院公報,92卷3期,院會紀錄。
媒體報導
中國時報,劣質食油導致皮膚病 中部患者多達數千人,3版,1979年10月8日。
中國時報,中部流行性皮膚病 影響患者心理健康,7版,1979年10月8日。
中國時報,中部「流行」皮膚病 查係「劣油」在作怪,3版,1979年10月7日。
中國時報,兩千餘人中毒 迄今求償無門,C3版,2003年10月7日。
中央日報,彰化油脂公司所產食油 含有多氯聯苯 能導致皮膚病,6版,1979年10月7日。
聯合報,民生別墅 輻射屋國賠案 原能會不上訴,8版,2002年3月26日。
聯合報,長短調 民生別墅輻射屋住戶 不再上訴,18版,2002年3月27。
經濟日報,民生別墅住戶 指控原委會怠查輻射源 要求國家賠償1.2億元,10版,1994年9月30日。
英文專書
Rudlin, D. Alan, Toxic Tort Litigation,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2007).
Reilly, James T. O’, Toxic Torts Practice Guide, Thomson West (2005).
Eggen, Jean Mascchiaroli, Toxic Torts in a Nutshell, Thomson/West, Third Edition (2005).
英文期刊
Browne, M. Neil & Keeley, Terri J. & Hiers, Wesley J., The Epistemological Role of Expert Witnesses and Toxic Torts,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Vol.36, 1-72 (1998).
Pizzirusso & James, Increased Risk, Fear of Disease and Medical Monitoring: Are Novel Damage Claims Enough to Overcome Causation Difficulties in Toxic Torts,7 Envtl. Law 183,183-206 (2000).
Virginia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 The Influence of Mass Toxic Tort Litigation on Class Action Reform, 22 Va. Envtl. L.J. 249, 249-289 (2004).
Gold, Steve, Causation in Toxic Torts: Burdens of Proof, Standards of Persuasion, and Statistical Eviden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96:376, 376-402 (1986).
Bernstein, David E., Getting to Causation in Toxic Tort Cases, 74 Brook. L. Rev. 51, 51-74 (2008).
Glimcher & Susan D., Statutes of Limitations and the Discovery Rule in Latent Injury Claims: A Exception or the Law?, 43 U. Pitt. L. Rev. 501, 501-523 (1981).
網路資源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consumers.org.tw/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網站:http://www.epa.gov.tw/mp.asp?mp=epa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網站:http://www.bli.gov.tw/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