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地和類書: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陳仲夫點校,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2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二十四史》第10-12 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2008年印刷本。
宋.王栐,《燕翼治謀錄》,《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廣雅叢書本,據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影印。廣州市:廣州出版社,2008年。
宋.李攸,《宋朝事實》,影印文淵閣四庫本,806冊。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宋.李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 : 中華書局,2004年。
宋.佚名,《宋朝大詔令集》,台北:鼎文 1972年。
宋.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市:北京圖書館,2003年。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75年。2003印刷本。
宋.盧憲,《嘉定鎮江志》,《中國方志叢書》第42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宋.錢若水,《太宗皇帝實錄校註》,范學輝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台北市 : 新文豐出版社,1967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市 : 中華書局,1997年。
元.脫脫,《宋史》,《二十四史》第14-16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2008年印刷本。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江蘇地方文獻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元.劉應李,《大元混一方輿勝覽》,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明.余之禎修,《(萬曆)吉安府志》,北京 : 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明.陳仁錫編,《潛確居類書》,明刊本。日本国立国会図書館藏線上公開資料。
淸.徐松原輯,《宋會要輯稿》,陳援庵等編,台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
清.陳夢雷,蔣廷錫等編,《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影印本。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57年。
二、 道藏、金石墓誌資料彙編
本論文使用道藏版本為《正統道藏》(臺北市 : 新文豐出版社,1977),共60冊,以下所列冊數為新文豐版的收錄冊數。為便利檢索,並在道經前加上《道藏子目引得》的HY編號,並按此編號順序排列。
HY296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第8冊。
HY297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正統道藏》,第8冊。
HY298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正統道藏》,第8冊。
HY304 元.劉大彬,《茅山志》,《正統道藏》,第9冊。
HY445 唐.張萬福,《洞玄靈寶三師名諱形狀居觀方所文》,《正統道藏》
第11冊。
HY585 元.張輝齋,《貫斗忠孝五雷武侯祕法》,《正統道藏》第18冊。
HY782 唐.杜光庭,《墉城集仙錄》,《正統道藏》第30冊。
HY787 唐.張萬福,《三洞法服科戒文》,《正統道藏》第30冊。
HY1226 宋.賈善翔編,《太上出家傳度儀》,《正統道藏》第54冊。
HY1227 宋.孫中夷集,《三洞修道儀》,《正統道藏》第54冊。
HY1117 金明七真撰,《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正統道藏》第41
冊。
HY1177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正統道藏》第47冊。
HY1238 宋.陳葆光撰集,《三棟群仙籙》,《正統道藏》第54冊。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李永晟點校,北京市 : 中華書局,2003。
宋.白玉蟾,《白真人集》。收入《道藏精華第十集之二・白玉蟾全集》,臺北:自由出版,1969。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陳垣編,《道家金石略》,陳智超,曾慶瑛校補,北京 : 文物出版社,1988。
三、筆記文集
宋.李昌齡,《樂善録》,《叢書集成續篇》第211冊,據續古逸叢書之三十六本(上海涵芬樓景印中華學蓺社借照日本東洋文庫蔵宋刊本)影印。台北:新文豐,1989年。
宋.洪邁,《夷堅志》,《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第16-17冊,北京 : 北京出版社,2000年。
宋.洪邁,《夷堅支志》,《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第18冊,北京 : 北京出版社,2000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五編六,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陸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初編》第258冊,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本。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
宋.陸游,《入蜀記》,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五編八,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五編八,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許顗,《彥周詩話》,收入《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5年。
宋.張知甫《張氏可書》第十,《四庫珍本別集》第600。台北:台灣商務,1975年。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淸.鮑廷博校《知不足齋叢書》第四冊,據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葉夢得,《巖下放言》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九,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劉敞,《公是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宋.劉斧,《青瑣高議》,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編二,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歐陽修,《集古録》,歐陽修全集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四庫全書珍本二集》312-313冊。台北:商務1971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收入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編,《全宋筆記》第二編八,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四、 專書
任繼俞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岳齊瓊,《漢唐道教修煉方式與道教女性觀之變化》,四川:巴蜀書社,2009。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詹石窗,《道教與女性》,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張澤洪,《道教神仙信仰與祭祀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
陳弱水,《隱蔽的光景︰唐代的婦女文化與家庭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陶晉生著,《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1。
楊倩描,《南宋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小林正美,《唐代的道教與天師道》,濟南:齊魯書社,2013。
韓明士(Robert Hymes),《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Catherin Despeux,門田真知子譯,《女のタオイスム――中国女性道教史》京都:人文書院,1996。
田中文雄,丸山宏,浅野春二 編《道教の教団と儀礼》東京:雄山閣,2000。
竺沙雅章,《宋代佛教社會史研究 》京都:朋友書店,増訂版,2002。
塚本善隆,《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五卷 中国近世仏教の諸問題》,東京:大東出版社,1975。
五、 學位及期刊論文
朱越利,〈張伯端生平和丹法流傳〉,《道教研究》第一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____〈金丹派南宗形成考論〉,收入《道韻:第六輯 金丹派南宗研究(乙)》,臺北:中華大道出版部,2000年,頁124-166。
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3(1995),頁695-745。____〈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以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傳記」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1(2002),頁43-118。
吳碧貞,《唐代女仙傳記之研究──以《墉城集仙錄》為主的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柳存仁,〈張伯端與悟真篇〉,《和風堂文集》卷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頁788-793。
郭雅玲,《女冠女仙與唐代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黃敏枝,〈宋代婦女的另一個側面--關於宋代的比丘尼〉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頁567-655。
莊宏誼,〈宋代道教醫療:以洪邁《夷堅志》為主之研究〉,收入林富士主編,《宗教與醫療》(台北市:聯經,2011)頁145-204。
楊莉,〈「女冠」芻議::一種宗教、性別與象徵的解讀〉,《漢學研究》2001年第十九卷第一期,頁167-185。____〈從邊緣到中心:唐代護國女仙與皇室本宗情結——兼論李唐皇室與地方政府及道教界的互動關係〉,收入黎志添主編:《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03,頁122-151。
____〈「女官之家」:從邊洞玄傳看唐代女道觀的經濟生活〉,收入《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道德院,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2006),頁205-214。
____〈試論唐代女修的婚內分居〉,收入《正一道教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明道道教研究所,2013),頁382-390。
鄭素春,〈元代全真道長春宗派的南傳─以金志陽法脈為例〉,《丹道研究‧創刊號》(台北:丹道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6),頁134-186。賴思妤,《《仙媛紀事》研究──從溯源到成書》,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酒井規史,〈南宋時代の道士の稱號―經籙の法位と「道法」の職名―〉,收綠於《東洋の思想と宗教》25,2008年3月,頁11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