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一、 專書
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毛家華:《京劇二百年史話》,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
王克芬、蘇祖謙:《中國舞蹈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王克芬、隆蔭培:《中國近現當代舞蹈發展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3年。
王寧寧、江東、杜曉青:《中國舞蹈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王安祈:《臺灣京劇五十年》,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王國維:《王國維集‧第三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王文章:《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
朱振華、吳迎、梅葆玖:《德藝雙馨──藝術大師梅蘭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4年。
朱芳慧:《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
李維、高棪:《中西舞蹈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年。
李天民、余國芳:《中國舞蹈史》,臺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2000年。
李天民:《舞蹈概論》,臺北:大卷文化有限公司,2008年。
李仲明:《梨園宗師──梅蘭芳》,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仲明、譚秀英:《百年家族──梅蘭芳》,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李仲明:《梅蘭芳的梅風蘭韻》,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李惠綿:《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李伶伶:《梅蘭芳的藝術和情感》,臺北:知兵堂出版社,2008年。
李伶伶:《梅蘭驚豔,國色吐芬芳──梅蘭芳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立亨:《Theatre: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0年。
李元皓:《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余從、王安葵:《中國當代戲劇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吳迎:《梅派家風》,臺北:甯文創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林幸慧:《京劇發展V.S.流派藝術》,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林一、馬萱:《中國戲曲的跨文化傳播》,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國戲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胡芝風:《戲曲演員創造角色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
侯雲舒:《虛擬與寫實的碰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2年。
郭漢城、沈達人:《戲曲粹》,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俞為民、孫蓉蓉:《歷代曲話彙編──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馬少波主編:《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
秦華生主編:《文化大始──梅蘭芳》,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年。
高義龍、李曉主編:《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
徐城北:《梅蘭芳與中國文化》,臺北:商鼎出版社,1991年。
徐城北:《梅蘭芳與二十世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徐城北:《梅蘭芳百年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徐城北:《梅蘭芳與二十一世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徐城北:《京劇春秋》,臺灣:臺灣商務出版,2001年。
常任俠:《中國舞蹈史話》,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許姬傳:《許姬傳藝壇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紀瀅:《齊如老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7年。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主編:《新青年: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名刊‧第三卷》,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主編:《新青年: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名刊‧第四卷》,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陳獨秀、李大釗、瞿秋白主編:《新青年:二十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名刊‧第五卷》,北京:中國書店,2011年。
商鼎編輯室:《梅蘭芳劇照集》,臺北:商鼎出版社,1991年。
梅紹武主編:《梅蘭芳全集‧壹‧舞臺生活四十年》,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梅紹武主編:《梅蘭芳全集‧參‧梅蘭芳戲劇散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梅紹武主編:《梅蘭芳全集‧肆‧附錄一‧梅蘭芳年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梅紹武主編:《梅蘭芳全集‧肆‧附錄二‧梅蘭芳劇作編年》,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梅紹武:《我的父親梅蘭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
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的私家相簿》,香港:和平圖書出版,2005年。
梅蘭芳口述,許姬傳執筆:《舞臺生活四十年》,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
梁燕:《齊如山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袁英明:《東瀛品梅:民國時期梅蘭芳訪日公演敘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梁燕麗:《20世紀西方探索劇場理論研究》,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9年。
程炳達、王衛民:《中國歷代曲論釋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0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曾永義:《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年。
董維賢:《京劇流派》,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
黃明珠:《中國舞蹈藝術鑑賞指南》,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
馮雙白:《新中國舞蹈史:1949──2000》,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張育華:《戲曲之表演功法──以京崑表演藝術為範疇》,臺北,國家出版社,2010年。
傅謹:《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鄒慧蘭:《身段譜口訣論》,甘肅:新華書局,1985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稿》,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麼書儀:《從程長庚到梅蘭芳:晚近京師戲曲的輝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一冊‧國劇身段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一冊‧中國劇之組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二冊‧梅蘭芳遊美記》,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二冊‧梅蘭芳藝術一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三冊‧國劇的原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五冊‧國舞漫談》,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如山:《齊如山全集‧第十冊‧齊如山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齊崧:《談梅蘭芳》,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8年。趙景勃:《戲曲角色創造教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
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
韓幼德:《戲曲表演美學探索》,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謝長、葛岩:《人體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臺北:商務出版社,1994年。
謝柏梁:《梅韻蘭芳─梅蘭芳八大經典劇目寫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譚帆、陸煒:《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魏子雲:《聽戲與看戲》,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3年。
二、翻譯專書
Eugenio Barba、Nicola Savarese著,丁凡譯:《劇場人類學辭典》,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出版,2012年。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期刊
王安祈,〈京劇文士化的幾個階段─由梅蘭芳與文人劇作家的關係談起〉,《當代》,103期,1994年,頁16─25。王安祈,〈京劇梅派藝術中梅蘭芳主體意識之體現〉,《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頁705─762。
林于竝,〈鈴木忠志《特洛伊女人》當中的東西方交會〉,《戲劇研究》第7期(2011年),頁173─198。徐城北,〈從「聽戲」到「看戲」─梅蘭芳的審美實踐〉,《表演藝術》,24期,1994年,頁15─18。梅紹武:〈國際文藝界論梅蘭芳〉,《中國戲劇》第3期(1992年),頁67。
陳維昭:〈「梅齊合璧」與中國戲曲的技藝化傾向〉,《廣東汕頭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01 年),頁19─27。
陳芳:〈跨文化改編的「務頭」:以「莎戲曲」為例〉,《戲劇學刊》第10期(2009年),頁149─171。鄭培凱,〈梅蘭芳對世界劇壇的文化衝擊─上─〉,《當代》,103期,1994年,頁26─43。鄭培凱,〈梅蘭芳對世界劇壇的文化衝擊─下─〉,《當代》,104期,1994年,頁66─90。鄭培凱,〈梅蘭芳在莫斯科--〈梅蘭芳對世界劇壇的文化衝擊〉一文的修正與自我批判〉,《當代》,105期,1995年,頁140─149。張贛生,〈梅蘭芳與近代國劇運動〉,《歷史月刊》,81期,1994年,頁26─32。劉峻驤:〈一個獨特的舞蹈體系〉,《社會科學戰線》第4期,1983年,頁260─267。
劉信成,〈從梅派表演藝術之形塑看流派嬗變的現象〉,《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五期,2009年,頁23─56。謝筱玫:〈跨文化之後:從《歐蘭朵》到《孟小冬》〉,《戲劇研究》第10期,2012年,頁139─162。(二)文集論文
范鈞宏:〈談梅蘭芳同志的藝術特點〉,,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頁168─171。
馬連良:〈紅梅老去枝未凋─悼念畹華兄〉,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頁396─402。
張庚:〈一代宗匠─重讀梅蘭芳同志遺著的感想〉,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頁40─62。
楊畹農:〈談梅派藝術的特點〉,梅蘭芳紀念館:《梅蘭芳藝術評論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頁515─522。
(三)會議論文
朱芳慧:〈從西方劇場變革探討其跨文化霸權爭議〉,論文發表於「『戲劇跨領域』學術研討會」,2014年,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劉禎:〈《舞臺生活四十年》與梅蘭芳表演體系〉,論文發表於「梅蘭芳表演體系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張一帆:〈1913─2003年梅蘭芳研究成果綜述〉,論文發表於「京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暨京劇學學科建設研討會」,2005年,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研究所。
(三)學位論文
柯立思,〈傳統戲曲旦行表演新詮釋──以當代京劇《穆桂英掛帥》、《杜鵑山》及《慾望城國》之劇場表演為範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1999年。劉祐昌,〈演出分析實例與方法──試析《霸王別姬》中的身段〉,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2004年。
劉秀慧,〈傳統戲曲肢體動作基礎訓練建構之探討〉,宜蘭:私立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所,2004年。
林珊如,〈移步而不換形──以梅蘭芳的戲曲舞蹈創作經驗探索戲曲發展新舞式之理論基礎〉,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2005年。許韶恩,〈戲曲舞蹈動作之教學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2010年。侯汶姍,〈《李爾在此》之跨文化劇場改編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2013年。
劉珈后,〈京劇《虹霓關》旦角表演藝術研究──以梅蘭芳為討論重心〉,宜蘭:私立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藝術所,2011年。
外文
一、專書
(德)Klaus Völker. Bertolt Brecht : eine Biographie. München : Hanser,1976.
(英)Min Tian,Mei Lanfang and the Twentieth-Century International Stag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12.
二、期刊
(英)Eugenio Barba and Phillip Zarrilli,“Eugenio Barba to Phillip Zarrilli:About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in the Theatre and aboutISTA in Particular,TDR,Vol. 32,No. 3 (Autumn,1988), P.7─16.
辭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6年。
王克芬:《中國舞蹈大辭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
王文章、吳江主編:《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北京:中央翻譯出版社,2011年。
呂藝生主編:《舞蹈大辭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
吳同賓、周亞勳主編:《京劇知識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其他
梅蘭芳紀念館官網:http://www.meilanfang.com.cn/
網路報導:http://ent.sina.com.cn/2004-06-25/0827427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