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2 13:4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玉菁
研究生(外文):Liu Yu Ching
論文名稱:臺灣與新加坡老年經濟安全制度之比較研究-以社會救助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ld-aged Economic Security System in Taiwan and Singapore - The Case Study of the Social Relieved System
指導教授:利亮時利亮時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eong Sze Lee
口試委員:張碧君林開忠
口試委員(外文):Chang Pi ChunLim Khay Thiong
口試日期:2015-06-29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東南亞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老年經濟安全中央公積金社會救助新加坡
外文關鍵詞:Old-aged Economic SecurityCPFSocial AssistanceSingapo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6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綜觀當今社會的情形,人口老化的問題越趨嚴重,而人口老化問題不僅造成國家勞動力人口減少,亦會造成國家扶養等眾多問題,老年人平均壽命的增長,使其退休後之生活餘命亦增加,導致以往的退休金制度與年金制度開始不敷使用時,老年貧窮問題隨之產生,而台灣與新加坡皆面臨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國家之一,其對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在近年來兩國也越趨重視。
本文將針對臺灣與新加坡之老年經濟安全制度中的社會救助做一詳細研究,從兩國在社會救助制度政策沿革與內容做為研究範圍,希望藉以比較臺灣與新加坡之社會救助制度,以了解當兩國老年經濟安全制度體系中的社會救助政策,並從中比較其政策制度之異同,希望可得到更為深層的政策意義。
因此,在本研究中發現,臺灣與新加坡之老年經濟安全制度中的社會救助範圍雖涵蓋兩國之全體國民,但內容與體制上卻大不相同,為了使臺灣與新加坡之老人經濟安全更有保障,並在兩國社會救助的發展沿革與施行內容研究中發現,兩國制度發展沿革的相異處及發展過程與施行內容的不同,和兩國政治、經濟與社會有著很大的關係。

In the present society, the problem of ageing population is getting serious. The ageing problem not only reduces the labor population but also causes the raising problem of countries. The increase of the life of elders leads to the shortage of the old elders’ retirement pension. The problem of poor elders has became more serious in these days.
Taiwan and Singapore are two of the countries facing aging problem. 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lders’ecnomic safety quarantee.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elders’ ecnomic safety system in Taiwan and Singapor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y and content of the social support of the two countries, trying to compare the two countries’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understand the elders’ ecnomic safety system of them. By so doing, this study can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of the policies of the two cpuuntries to get the deeper meanings of national policies.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elders’ ecnomic safety systems of both Taiwan and Singapore contain all the citizens in their countries. However, the content and system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different. In order to insure the elders’ ecnomic safety,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 history and content of both of the countries are revelant to their politics ecnology, and society.

誌謝辭................................................................I
摘要.................................................................II
Abstract............................................................III
目次.................................................................IV
圖次.................................................................VI
表次................................................................VI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13
第一節 相關文獻探討...................................................13
第二節 理論探討......................................................18
第三章 臺灣老年社會救助...............................................28
第一節 制度的歷史沿革與發展............................................28
第二節 最底層社會救助的政策緣起.........................................51
第三節 最底層社會救助的施行內容及現況...................................62
第四節 小結..........................................................84
第四章 新加坡老年社會救助..............................................86
第一節 制度的歷史沿革與發展............................................86
第二節 中央公積金概述..................................................97
第三節 新加坡社會救助的施行內容及現況...................................118
第四節 小結..........................................................139
第五章 臺灣與新加坡老年社會救助比較.....................................141
第一節 制度的歷史沿革與發展............................................141
第二節 社會救助施行內容與現況..........................................150
第三節 小結..........................................................157
第六章 結論..........................................................158
第一節 研究發現......................................................158
第二節 未來研究展望...................................................163
參考文獻..............................................................164
一、中文部分..........................................................164
二、英文部份...........................................................172
附錄..................................................................174
附錄一 制定社會救助法...................................................174
附錄二 制定老人福利法...................................................177
附錄三 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發給辦法.......................................180
附錄四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184
附錄五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187
附錄六 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養安置辦法..........................................192
附錄七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條例暨其施行細則中有關榮民身分演變歷次修正紀錄........198
附錄八 國軍退除役官兵施行細則修正施行前符合退除役官兵對象....................199
附錄九 中央公積金利息1955年至2015年表.....................................200


一、中文部分
(一)期刊論文
王允翬,2015年3月,〈健保健保20年:除了全民健保,美國、英國、新加坡,又復如何?〉,《陽明醫聲第二十一期》,頁18。
王正,200年7月,〈保險、救助及津貼:老年經濟安全制度財務體系配合之探討〉,《經設法治論叢》,頁1-30。
江亮演,94年3月,〈臺灣老人福利之演進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9期。
吳玉琴,100年3月,〈臺灣老人福利百年軌跡-老人福利政策及措施之省思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145。
吳錦範、李嘉宜、楊雍穆、游琇如、江清榮,103年3月16日,〈因應人口高齡化問題作法之探討—以「以房養老」為例〉,《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第187期,頁12-13。
林雪如,1997年7月,〈環顧四方-健保異同,亞洲五國健康保險國際研討會後記〉,《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期,頁14。
林萬億,1997年8月,〈老年年金制度之建立〉,《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頁29-37。
社論,102年3月,〈完善照顧體系,俾利建構長照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41期,頁1。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鈴,93年6月,〈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期,頁8-9。
洪貴珍,94年3月,〈小康計畫的歷史記憶-防貧、脫貧社區方案之推動〉,《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111。
孫健忠,100年3月,〈建國百年設會救助發展重要紀事〉,《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174-185。
孫健忠,1997年,〈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反省:以敬老津貼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一期第一卷,73-98頁。
徐學陶,100年3月,〈小康計畫的時代意義與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222-224。
郝鳳鳴,1997年7月,〈全民健康保險法之修法方向-中法健康保險法比較研究〉,《法律評論》,第60卷第11、12期合刊,頁8。
張世雄,2009,〈社會福利關心的是促進就業,還是公民身分:當前福利改革、可就業性和公民地位的爭議〉,《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八卷第一期,頁195-203。
陳昱名,2006.12,〈新加坡之中央公積金制度之分析研究-一個全球化體系的觀點〉,》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 14 卷 第 2 期 ,頁14。
陳國鈞,1986年,〈社會救濟法與社會救助法的比較〉,《社會安全》,第4卷第5期,頁6-15。
陳琇惠,1997年,〈初探老年經濟安全新策略:保險、救助及津貼整合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卷第1期,頁161-199。
陳燕禎,1994,〈從老人福利談老人生活津貼之意義與作法〉,《社會建設》,第88期,頁45-47。
陳燕禎,94年3月,〈臺灣社會福利發展-日治時代社會福利機構的歷史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233。
曾中明、姚惠文、鄭貴華,96年5月,〈我國國民年金之規劃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36期,頁25。
黃子庭, 93 年 3 月,〈新加坡志願性福利組織和政府公部門的互動關係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05 期,頁386。
黃子庭,2007年10月,〈新加坡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和主義下的國家與社會團體互動分析〉,《全球政治評論》,第二時期,頁111-150。
黃春長,1997,〈我國現階段社會救助法治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頁49。
黃素滿,2013年,〈確認貧窮的類別-臺灣低收入家戶的特性〉,《社會科學論叢》,第七卷第一期,頁1-46。
葉韻翠,民國98年5月,〈新加坡租屋政策中的國族政治〉,《地理研究》,第50期,頁5。
詹火生,100年3月,〈建國百年我國社會政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82。
劉宜君、陳啟清,103年6月,〈國民年金政策執行之研究---福利治理的觀點〉,《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十一卷第一期,頁69-111。
韓敬富,92年3月,〈我國榮民福利之剖析〉,《社區發展季刊》, 101期,頁492-493。

(二)中文專書
方偉達、李育明、張四立、郭乃文、謝龍生、顏秀慧合著,2013年10月,《邁向綠色永續未來》,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頁214。
王振軒,2003年,《人道救援的理論與實務》,臺北:鼎茂圖書,頁72-73。
曲廣德、楊進雄,民國 98年10月31日,《光耀榮民55》,台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頁99-100。
江亮演,1990年,《社會安全制度》,臺北:五南,頁1-2。
江亮演,洪德旋,林顯宗,孫碧霞,2009年03月01日,《社會福利與行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亮演:2004年,《社會福利導論》,臺北:洪葉文化,頁16-17。
江亮演著,1990年,《社會救助的理論與實務》,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頁1-2。
吳凱勳,1992年8月,《健康保險概論》,台北:三民書局,五版。
林萬億,2006年,《臺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查台傳,96年12月,《輔導會真情故事. 會本部篇》,臺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頁108。
柯木興,1998年,《社會保險》,臺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柯木興,2007年11月,《社會保險》,台北:三民書局,修訂版。
張世雄,2009年,《社會福利概念》,臺北:國立空中大學,頁205-219。
張青,郭繼光,2010/07/10,《新加坡:小國繁榮之道》,香港城市大學,頁160。
張錫鎮,1999 年,《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市:揚智文化,頁258。
陳月娥,2002年,《社會福利概論》,臺北:千華圖書。
陳月娥,2014年10月15日,《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千華數位文化,頁52-53。
湯恩比著,陳曉林譯,1993年,《歷史研究》,台北:遠流出版社,頁91-96。
黃旐濤,2006年,《社會福利概論:以老人福利為導向》,臺北:心理,頁3-5。
葉至誠,2009年10月01日,《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臺北:秀威資訊,頁55。
葉至誠,2011年5月1日,《老人福利國際借鑑》,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頁91-92。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2000 /10/10 日,《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頁138-156 。
詹火生,2001年,《臺灣社會福利發展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分析》,詹火生、古允文(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新思維,台北:厚生基金會。
遠流臺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譯,2000年9月5日,《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頁186。
蔡漢賢、李明政,2004年,《社會福利新論》,臺北:松慧,頁5-7。
顧葉秋南,2014年4月,《經建專論 Thesis-福利國家與歐債危機》,國家發展委員會,頁48。
顧長永,2006/08/01,新加坡-蛻變的四十年,臺北:五南,頁204-205。

(三)研討會論文
王麗容、薛承泰、辛炳隆、吳俊彥,2013年,《退休制度及老年經濟安全-增強世代融合及降低給付的職業差距》,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2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頁9。
林萬億,1991年,《社會救助法修正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張志銘,1993年,《我國老年所得保障制度之初探》,年金制度之研討會,內政部。
詹火生,2011年,《一甲子以來臺灣社會福利政策的演變--從理念政策到制度實踐》,社會福利模--從傳承到創新研討會,頁2。
詹火生、王怡人、蕭惠如,2001,《老人經濟安全政策》,國政研究報告,頁1-2。

(四)官方資料
內政部統計處,2013年9月,《內政統計指標國際比較專刊》,頁19。
內政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x
內政部營建署,2013年11月29日,《新加坡「住者有其屋」計畫與我國住宅政策之比較》,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7021&Itemid=76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 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100年11月14日出國報告,資產管理機構實務運作及新加坡退休制度考察報告》,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result.jspx?cateType=3&orgId=603000000A,頁11。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 104年2月16日出國報告,新加坡、馬來西亞退休基金及資產管理機構實務運作之參訪報告》,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result.jspx?cateType=3&orgId=603000000A,頁27-28。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 http://www.dgbas.gov.tw/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主要國家因應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ndc.gov.tw/。
國家發展委員會,103年8月18日,《中華民國人口推計 (103至150年) 》,頁59。
國家發展委員會網站:http://www.ndc.gov.tw/
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網站:http://www.bli.gov.tw/default.aspx
新加坡CPF官方網站:http://mycpf.cpf.gov.sg/Members/home.htm
新加坡人力部官方網站:http://www.mom.gov.sg/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官方網站:https://www.hdb.gov.sg/
新加坡財政部官網,https://www.pioneers.sg/en-sg/Pages/Overview.aspx#eligible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官方網站:http://app.mnd.gov.sg/AboutUs/Introduction.aspx
新加坡衛生部官方網站:https://www.moh.gov.sg/content/moh_web/home.html
監察院,101年12月6日,《監察院老農津貼調查報告》,頁115。
衛生福利部,2014年10月,《中華民國102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編印,頁25。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網站:http://www.nhi.gov.tw/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網站: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
駐新加坡台北辦事處網站:http://www.roc-taiwan.org/ct.asp?xItem=535086&ctNode=6507&mp=286
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五)報紙與電子資源
林萬億,2008年7月19日,期待國民年金的開辦,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部落格,http://thwu2758.pixnet.net/blog/post/329726921-%E6%9C%9F%E5%BE%85%E5%9C%8B%E6%B0%91%E5%B9%B4%E9%87%91%E7%9A%84%E9%96%8B%E8%BE%A6,(瀏覽日期:2014/05/15)
新加坡聯合早報西元2012年03月03日,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有更多选择,http://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singapore/budget2012/story20120303-102084,(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聯合早報,2013年8月9日,如何幫助有意利用组屋套現的年長國人?,file:///C:/Users/ta530193/Downloads/ZB00-HDB-0-ZAO(version%203)%20(yc)_1qcz.pdf,(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新加坡新福地產,2014年2月24日,政府或將屋契回購計畫擴大至四與五房式組屋,http://www.fdcsg.com/news.php?id=807,(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王倩、吳寶瑞,2013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探微,人民論壇,http://big5.qstheory.cn/gate/big5/www.qstheory.cn/zl/bkjx/201311/t20131111_289598.htm,(瀏覽日期:2014/04/30)。
李志明、邢梓琳,2014年06月30日,新加坡的社會救助制度,新加坡學習時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sg.xinhuanet.com/2014-06/30/c_126689494.htm,(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中央日報網路報,2014-12-29,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加快滿足原地養老的需求,http://www.cdnews.com.tw,(瀏覽日期:2015年5月28日)

(六)博碩士論文
王昌鴻,2011年6月,《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管理運用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頁25。
邱貞婷,101年6月,《台北市與上海市老年福利政策之比較-以老人年金與社會救助為例》,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8。
孫友聯,2002年,《臺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醫療福利體制比較研究-一個歷史制度論的初探》,臺北: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5。
陳志豐,2003年1月,《現行健保體制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頁32-33。
陳昱名,99年6月,《臺灣、香港、新加坡之公積金制年金變革:全球化與民主化發展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頁77-78。
陳盈志,99年7月,《全民健康體系的發展歷程:臺灣與新加坡的比較》,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頁85-86。
陳榮華,2011年1月,《我國勞退新制與老年經濟安全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子庭,2005,《新加坡的社會福利政策:國家統合主義的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頁59-60。
黃美英,2009年6月,《臺灣社會福利政策之檢視-以敬老生活津貼為例》,花連: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1-12。
葉柏均,103年1月,《我國社會救助制度變遷過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56-60。
蕭雅倫,103年5月23日,《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政策之政經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研究計畫,頁3。
賴季宏,94年6月,《我國農民健康保險條例之制度分析與改革》,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碩士論文,頁10。
鍾志強,2004年6月,《兩岸社會救助法律制度比較研究-以低收入家庭成員之救助為中心》,基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為論文。頁182-183。


二、英文部份
(一)專書
Henman, Paul & Menno Fenger (eds)(2006). Administering Welfare Reform: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Welfare Governanc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Henman, Paul & Menno Fenger (eds)(2006). Administering Welfare Reform: 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Welfare Governanc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Kazepov, Y. & A. Genova (2006). From Government Fragmentation to Local Governance:Welfare Reforms and Lost Opportunities in Italy.In P. Henman, & Fenger M. (eds.), Administering Welfare Reform: 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Welfare Governance (pp. 233-255). Bristol: The Public Policy Press.
Loughlin, J. (2004).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New Directions inPolicy and Politic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50(1),8-22.
Na , Edward(2002),"Central provident fund in Singapore: A capital market boost or a Drag?". A study of financial markets. Pp57 . Retrieved 23-4-2008 .from https://www.adb.org/Documents/books/Rising_to_the_Challenge/Sound_Practices/sing-cpf.pdf.

(二)期刊論文
Aspalter,Christian and Low , Linda (2003), A Fresh look a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College of Commerce . No.21,Pp227-229.
Linda Low, 2001, Experience of Health Care Policy in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三)雜誌及官方資料
Henman, Paul & Menno Fenger (eds)(2006). Administering Welfare Reform: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s in Welfare Governanc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Kazepov, Y. & A. Genova ,2006, From Government Fragmentation to Local Governance: Welfare Reforms and Lost Opportunities in Italy. In P. Henman, & Fenger M. (eds.), Administering Welfare Reform: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Welfare Governance,pp. 233-255.Bristol: The Public Policy Press.
Loughlin, J. (2004).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ance: New Directions inPolicy and Politics.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 50(1),8-22.
Phua, Kai Hong. 2003. Attacking Hospital Performance on Two Fronts: Network Corporatization and Financing Reforms in Singapore. In Preker, Alexander S. and Harding, April eds. Innovations in Health Service Delivery: The Corporatization of Public Hospital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Treib, O., H. Bahr & G. Falkner (2007). Modes of Governance: Towards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14(1), 1-20.
Treib, O., H. Bahr & G. Falkner (2007). Modes of Governance: Towards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14(1), 1-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亮演,94年3月,〈臺灣老人福利之演進與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9期。
2. 吳玉琴,100年3月,〈臺灣老人福利百年軌跡-老人福利政策及措施之省思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145。
3. 林萬億,1997年8月,〈老年年金制度之建立〉,《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頁29-37。
4.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鈴,93年6月,〈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期,頁8-9。
5. 孫健忠,100年3月,〈建國百年設會救助發展重要紀事〉,《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174-185。
6. 孫健忠,1997年,〈社會津貼實施經驗的反省:以敬老津貼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一期第一卷,73-98頁。
7. 徐學陶,100年3月,〈小康計畫的時代意義與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33期,頁222-224。
8. 郝鳳鳴,1997年7月,〈全民健康保險法之修法方向-中法健康保險法比較研究〉,《法律評論》,第60卷第11、12期合刊,頁8。
9. 張世雄,2009,〈社會福利關心的是促進就業,還是公民身分:當前福利改革、可就業性和公民地位的爭議〉,《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八卷第一期,頁195-203。
10. 陳昱名,2006.12,〈新加坡之中央公積金制度之分析研究-一個全球化體系的觀點〉,》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 14 卷 第 2 期 ,頁14。
11. 陳國鈞,1986年,〈社會救濟法與社會救助法的比較〉,《社會安全》,第4卷第5期,頁6-15。
12. 陳琇惠,1997年,〈初探老年經濟安全新策略:保險、救助及津貼整合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卷第1期,頁161-199。
13. 陳燕禎,1994,〈從老人福利談老人生活津貼之意義與作法〉,《社會建設》,第88期,頁45-47。
14. 陳燕禎,94年3月,〈臺灣社會福利發展-日治時代社會福利機構的歷史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233。
15. 曾中明、姚惠文、鄭貴華,96年5月,〈我國國民年金之規劃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36期,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