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6: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勇叡
研究生(外文):Yung-Jui Lai
論文名稱:從模擬測驗結果探討高中教師在數學教學使用自編講義與使用出版社參考講義之成效
論文名稱(外文):Analyzing the Effects of High School Math’s Teacher and Teaching Materials Based on Simulated Exam
指導教授:俞旭昇俞旭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uh-Sheng Yu
口試委員:陳家楨陳建宏蔡孟峰
口試委員(外文):Jia-Jhen ChenJian-Hong ChenMeng-Fong Tsai
口試日期:2015-07-2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0
中文關鍵詞:自編講義參考講義資深教師資淺教師
外文關鍵詞:Self-adapted teaching materialsprinting materialsexperienced teachersjunior teach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教育部推行十二年國教已經邁入第二年了,從一開始的80%免試入學及20%的特色招生,到目前各縣市放棄特色招生,改以全面免試入學,不外乎就是要學生、老師、家長破除明星學校的思維,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高中的入學考試從基本學力測驗到目前的教育會考制度,最終還是要依成績的高低,來比較誰才可以有資格進入明星大學。我的一般思維,明星學校的學生素質高,日後在升大學的考試一定比較有競爭力,如果是這樣,那中等和中下的學生,是否就只能放棄上明星大學的夢想嗎?
本研究是以研究生的公司,所舉辦全國高中模擬測驗,共有94所學校參與此次測驗,並以測驗的成績結果做為研究的母群體。以親身實地到各校訪談數學科任課教師,並了解他們使用自編講義與出版社參考講義的情形,進一步分析自編講義與參考講義,在學生的測驗成績結果是否有顯著的關係? 再進一步分析資深老師與資淺老師在自編講義與參考講義是否有明顯的關係?
以作為數學科教師在教材選擇上的參考,並期望能提升高中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動機、興趣及自信。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law has already entered the second year, from the beginning of 80% exam-free admission and 20% special achievement-based admission, to now counties abandon special achievement-based admission and adapt to exam-free admission, nothing more than to get rid of the thoughts from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but is it true?
No matter the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from BCT to current education examination system, in the end still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score to compare who have the qualify to enter prestigious university. In my general thought, if the quality is higher of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future they certainly have more competitive strength to the exam, but if so, does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quality should give up on the dream of enter the prestigious university?
The study is based on graduate companies, which organized national high school mock tests. A total of 94 schools participating in the test, and the study population ar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score. Personally to interview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and compare the usage of self-adapted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rinting materials, to analysis if there i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results in student test scores, and further to analysis if there is an obvious relationship of self-adapted teaching materials between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junior teachers.
As the teachers’ choice of reference materials, hope to enhance the motivation, interest and self-confidence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math learning.

目次
致謝辭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圖目次 V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限制 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測驗作業流程說明 4
第六節 名詞解釋與定義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測驗理論沿革 10
第二節 測驗評量的發展史 12
第三節 試題分析理論 13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理論 15
第五節 學生問題表分析理論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6
第一節 實施步驟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圖 27
第三節 研究樣本 28
第四節 研究對象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1
第六節 研究問題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6
第一節 鑑別度與難易度之探討 36
第二節 以學生成績之平均數結果之探討 39
第三節 以教師年資程度,使用參考講義與自編講義的結果之探討 4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44
參考文獻 46
一、 中文部分 46
二、 英文部分 47
附錄 48

圖目次
圖 一 考前流程 4
圖 二 編務流程 5
圖 三 發行流程 6
圖 四 考後閱卷與成績處理作業流程 7
圖 五 教科書與參考講義出版時序 9
圖 六 研究架構圖 27

表目次
表 一 教科書與參考講義的比較表 9
表 二 高中各科,教學講義使用的強弱度表 9
表 三 鑑別度評鑑標準表 15
表 四 DB(M)表 22
表 五 各級學校名稱、代號及報考總人數表 28
表 六 變異數分析表 30
表 七 簡單線性回歸分析表 30
表 八 高中代碼:289 PR97 (21班893人) 31
表 九 高中代碼:601 PR94 (15班609人) 31
表 十 高中代碼:813 PR88 (17班689人) 31
表 十一 高中代碼:702 PR86 (19班750人) 32
表 十二 高中代碼:901 PR83 (19班728人) 32
表 十三 高中代碼:255 PR 78 (7班229人) 32
表 十四 高中代碼:851 PR75 (6班190人) 33
表 十五 高中代碼:704 PR72 (5班188人) 33
表 十六 高中代碼:712 PR70 (6班 247人) 33
表 十七 高中代碼:830 PR67 (8班331人) 34
表 十八 高中代碼:713 PR60 (4班161人) 34
表 十九 高中代碼:814 PR58 (7班239人) 34
表 二十 103大考中心學測試題鑑別度分析表 36
表 二十一 103全國高中學測第五次模擬考試鑑別度分析表 37
表 二十二 103大考中心學測試題難易度分析表 37
表 二十三 全國高中學測第五次模擬考試難易度分析表 38
表 二十四 各校-使用出版社參考講義和自編教材之成績平均數比較結果 39
表 二十五 資深教師與資淺教師之成績平均數比較結果 40
表 二十六 教師年資>=10年,使用參考講義的總平均數 40
表 二十七 教師年資>=10年,使用自編講義的總平均數 41
表 二十八 教師年資<=10年,使用參考講義的總平均數 41
表 二十九 教師年資<=10年,使用自編講義的總平均數 42

一、中文部分
江仲翔(2003)。高級中學教師自編測試評量方式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
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1996)。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測驗年刊,43輯,195-212。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民寧(2009)。試題反應理論及其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何英奇(1989)。精熟學習策略配合電腦化S-P表分析診斷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實驗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第22期,191-214。
吳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期,13-19。
林青山(1991)。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16版。
林青山(1980)。多變量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書局。
張景媛(1984)。數學文字題錯勿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期,175-200。
陳昭地(1990)。數學教學成就評估供估工具之編製。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郭生玉(1996)。心理與教育測驗(第十版)。台北:精華書局。
郭汾派(1991)。國中文字符號運算的錯誤類型。數學科教學輔導論文集,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楊鄋亮(1992)。中學數學教學法通論」。九章出版社。
楊志強、楊志堅(2003)。選項特徵曲線在科學教育評量之應用。應用教學科技於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
劉秋木(譯)(1990)。數學學習。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蘇源森(1981)。高級中學數學教學概況之調查研究。高雄師院學報,9期,49-93。

二、英文部分
Ausubel, D. P.(1963), The psychology f meaningfulverbal learning. New York:Crune Ausubel, D. P. (1968),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gnitive view.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rrass, R.(1982), Some misconcept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 perpectuated by teacher and textbooks of bilogy.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 18201-206.
Ebel, R.L. and Frisbie, D.A. (1991) Essentials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5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ato, T. (1975),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 table. Meiji Tosho:Tokyo.
Sato, T. (1985). Introduction to student-problem curve theor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Meiji Tosho:Tokyo.
Spearman, C. (1910). Correlation calculated from faulty data.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3 ,271-295.
Sharon, S. & Zalman, U. (1983). Geometry proof writing:A new view of sec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bility.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91, 187-201.
Suen, H. K.(1990). Principles of test theorie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illsdale, N.J.
Thorndike, R. L. (1971). Educational measurment(2th ed.).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horndike, R. L. & Hagen, E. P. (1977).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4th ed.). Wiley:New York.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