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5.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3 10: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尤謙
研究生(外文):Yu, Chien
論文名稱:專利進步性判準之實證研究 -以美國KSR案後新標準觀照台灣智財法院判決
論文名稱(外文):Criteria Setting for Non-obviousness Requirement –Using U.S. Cases after KSR in contrast to Decisions of Taiwan IP Court
指導教授:劉尚志劉尚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Shang-Jyh
口試委員:蔡惠如陳在方
口試日期:2015-06-0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法律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2
中文關鍵詞:進步性智慧財產法院結合理由實證研究
外文關鍵詞:KSREmpirical StudyObviousn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42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進步性之重要性與判斷困難度,超出其他專利要件甚多,且在學說與實務中爭議不斷。我國智財法院6年來的判決,在發明與新型專利中,有超過七成的無效原因為不具進步性。進步性乃一不易確定之法律概念,專利法22條第3項僅規定:「發明雖無前項各款所列情事,但為其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先前技術所能輕易完成時,仍不得取得發明專利。」而實務上以專利審查基準認定是否為「輕易完成」,學說討論則多聚焦於「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技藝之人」以及介紹外國判斷標準演變,且對於法院之認定仍有爭議者不在少數。

然而,整體檢視我國判決之實證研究,同時能夠對此抽象概念提出判準建議者相當少見,故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智財法院成立後有關進步性之民事判決進行量化分析,並整理摘錄最高法院、最高行政法院之相關判決判決。而美國專利法長久發展,進步性(美國法中之「顯而易知性」)判準經過多次演變,有參考之價值,故本文亦針對最高法院於KSR案後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判決,進行量化分析。

透過上述實證研究,本文發現兩國判準最大差異在於結合理由的地位不同,並以此提出我國進步性判準架構之建議。美國在KSR案後將TSM法則轉換成對結合理由的探求之一,台灣則是依循早期法條,重視功效可否預期,超過七成的判決使用之。本文以為,應透過結合理由,建構先前技術投射範圍,並以功效不可預期等作為判斷輔助,始符合進步性對系爭發明貢獻性要求之規範目的。並以台美兩國案例研析,說明此架構使用實益。

Non-obviousness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requirement of patents. Since 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was founded, the ratio of patents invalidated for obviousness is higher than 70%. The Patent Act and Examination Guideline doesn’t provide clear and sufficient way to examine non-obviousness, and many cases still focus on the unexpected result.

This article studies cases from U.S. and Taiwan through empirical study. The study shows that CAFC uses “reason to combine” to replace the TSM rule after KSR v. Teleflex, while Taiwan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mostly uses “patent’s results” to examine non-obviousnes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odel based on “reason to combine.” The model can avoid “hindsight” and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patent, which is the main purpose of non-obviousness requirement. In order to exhibit the benefit of the model, this article compares it with the processes adopted by Taiwan and U.S through case-studies.

中文摘要 …………………………………………………………… i
英文摘要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
一、 問題意識-進步性判準之實務運作狀況………………………… 1
二、 進步性判準之發展………………………………………………… 3
2.1 美國法上發展……………………………………………………… 3
2.1.1 1850年Hotchkiss案與103條成文化……………………………. 3
2.1.2 Graham案……………………………………………………….. 4
2.1.3 TSM暨其餘判斷法則…………………………………………….. 4
2.1.4 KSR案……………………………………………………………... 7
2.1.5 KSR案之後續影響………………………………………………... 8
2.2 台灣判斷標準……………………………………………………… 10
2.2.1 專利法與專利審查基準……………………………………… 10
2.2.2 研議中新判準……………………………………………………… 11
2.3 小結………………………………………………………………… 12
三、 實證研究-美國CAFC於KSR案後進步性新判準觀察……….. 13
3.1 研究範圍與方法…………………………………………………… 13
3.2 研究結果…………………………………………………………… 14
3.2.1 結合理由…………………………………………………………… 14
3.2.2 功效可否預期……………………………………………………… 16
3.2.3 顯可嘗試原則……………………………………………………… 17
3.2.4 輔助性判斷因素…………………………………………………… 18
3.2.5 小結………………………………………………………………… 19
四、 實證研究-台灣智財法院判決…………………………………… 21
4.1 研究範圍與方法…………………………………………………… 21
4.2 研究結果…………………………………………………………… 22
4.2.1 結合理由…………………………………………………………… 23
4.2.2 功效可否預期……………………………………………………… 24
4.2.3 其他判斷因素……………………………………………………… 25
4.3 小結………………………………………………………………… 26
五、 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整理……………………………… 29
5.1 重視結合理由……………………………………………………… 29
5.2 功效可否預期之標準提出………………………………………… 30
5.3 結合理由與功效可否預期定位仍不明確,應盡速統一判斷標準 30
5.4 通常知識者之水準審查因素……………………………………… 30
5.5 最高法院相關判決亦顯示建立判準之重要性…………………… 31
六、 進步性判準之評論與再架構……………………………………… 32
6.1 進步性法理再思與現行規範……………………………………… 32
6.1.1 進步性目的在於確保專利價值…………………………………… 32
6.1.2 KSR案解釋之TSM法則作為判準基礎…………………………. 32
6.1.3 反思實證研究發現-功效不可預期之定位……………… 35
6.2 再架構之建議……………………………………………………… 37
七、 案例分析-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專上字第5號判決……… 40
7.1 案件背景…………………………………………………………… 40
7.2 涉案專利之說明…………………………………………………… 40
7.3 涉及之前案………………………………………………………… 42
7.4 當事人攻防理由…………………………………………………… 42
7.4.1 專利權人主張系爭專利應具進步性理由…………………… 43
7.4.2 被告主張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理由……………………………… 44
7.5 法院論理…………………………………………………………… 46
7.5.1 前案中存在組合之動機…………………………………………… 46
7.5.2 系爭專利克服習知技術缺陷……………………………………… 46
7.6 本文觀點…………………………………………………………… 47
7.6.1 法院論述有再完善之空間………………………………………… 47
7.6.2 功效不可預期之判準……………………………………………… 48
7.6.3 完整闡述進步性判準之必要……………………………………… 48
八案例分析-美國Hoffmann–La Roche Inc. v. Apotex Inc.案… 49
8.1 案件背景…………………………………………………………… 49
8.2 涉案專利之說明…………………………………………………… 49
8.3 地方法院認定不具進步性………………………………………… 50
8.4 本案CAFC以顯而易知判斷法認定專利不具進步性………….. 50
8.4.1 每月一次的服用頻率……………………………………………… 50
8.4.2 150毫克的劑量…………………………………………………… 51
8.4.3 150毫克高劑量之安全性…………………………………………. 52
8.4.4 功效可否預期……………………………………………………… 52
8.5 本文觀點…………………………………………………………… 53
8.5.1 以KSR案揭示之顯可嘗試原則判斷進步性……………. 53
8.5.2 顯可嘗試原則乃結合理由判準的形式之一…………………54
九 結論………………………………………………………………… 56
9.1 實證研究揭示台美之區別………………………………………… 56
9.2 以結合理由架構之判準…………………………………………… 57
參考文獻 ……………………………………………………………………… 59
附錄一 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103年後進步性判決整理…………… 62
附錄二 美國實證研究之專利列表 68
附錄三 台灣實證研究之專利列表 91

呂紹凡,〈判斷專利進步性要件之再檢討〉,《萬國法律》,第193期,頁41-50,2014年2月。
沈宗倫,〈由專利法教示因果關係論專利進步性:以組合專利與類似組合專利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2卷第2期,頁317-379,2013年6月。
宋皇志,〈論進步性審理之進步空間──智慧財產法院九十七年度行專訴字第十九號行政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91期,頁145-159,2011年4月。
董安丹,〈美國專利法上之非顯著性:法律上之判斷標準(上)〉,《智慧財產權》,第10期,頁69-82,1999年10月。
劉尚志、湯舒涵、張添榜,〈專利進步性要件之判決分析由美國專利案例觀照台灣最高法院及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20期,頁99-196,2013年3月。
劉懿嫻,〈美國專利法非顯而易知性之新觀點:相同條件下的客觀指標〉,《科技法學評論》,第7卷第2期,頁181-219,2010年12月。
鄭煜騰,王偉霖,〈美國專利法上的非顯而易知性研究〉,《智慧財產評論》,第9卷第2期,頁43-98,2011年12月。
熊誦梅,〈眾裡尋他千百度:談所屬技術領域中之通常知識者──從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度判字第一二七七號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191期,頁129-144,2011年4月。


中文學位論文

李育慶,《KSR案後美國法院非顯而易知判決之實證研究》,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林育苡,《我國司法裁判之專利要件量化實證分析》,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0月。
彭翔鴻,《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於KSR案後非顯而易知性標準之實證研究》,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
黃柏維,《從美國專利法析論非顯而易知性之相關爭議》,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其他中文參考文獻

專利審查基準,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4年1月。
高秀真,我國智慧財產法院審理與判決:回顧與前瞻,發表於「我國專利法制與審判實證研討會」,2014年6月。
劉尚志,劉威克,尤謙,我國專利制度與審判實證分析,發表於「我國專利法制與審判實證研討會」,2014年6月。

英文期刊

Allison, John R., Lemley Mark A., &; Schwartz, David L., Understanding the Realities of Modern Patent Litigation, 92 TEXAS L. REV. 1769, 1787.
Jason Rantanen, The Federal Circuit’s New Obviousness Jurisprudence: An Empirical Study, 16 STAN. TECH. L. REV. 709, 758 (2013).

Putney, John Paul, Are Secondary Considerations Still “Secondary”? : An Examination of Objective Indicia of Nonobviousness Five Years After KSR, 4(2) INTELLECTUAL PROPERTY BRIEF. 45, 46 (2012).
Steven J. Lee &; Jeffrey M. Butler, Teaching, Suggestion and Motivation: KSR v. Teleflex and the Chemical Arts, 17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L.J. 915, 919-921. (2007)

其他英文參考文獻

Examination 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 Obviousness Under 35 U.S.C. 103 in View of the Supreme Court Decision in KSR International Co. v. Teleflex Inc., 72 Fed. Reg. 57526, 57526 (2007)
Examination Guidelines Update: Developments in the Obviousness Inquiry After KSR v. Teleflex, 75 Fed. Reg. 53643, 53643 (2010)
LegalMetric Data Of KSR Effect On Patent Owner Win Rates, LegalMetric, LLC, http://eworldwire.com/pressreleases/17609 (last visited: Feb. 5, 201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