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8: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葦婷
論文名稱:鍾怡雯《野半島》家族書寫論述
指導教授:游志誠游志誠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鍾怡雯馬華文學家族書寫認同現代散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鍾怡雯是馬華文學作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高中畢業後離開馬來西亞便到台灣就讀大學,從師大開始她的台灣生活,之後搬到新店,接著到內壢元智大學教書,現居住中壢。她的作品內容也隨著生活際遇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大學時期便展露頭角投稿至各大文學獎,內容多以馬來西亞生活或個人情志的抒發,因此早期鍾怡雯的作品多以「雨林書寫」為主要走向,也在台灣文壇中開創出極具的特的寫作風格。接著漸漸敘述許多台灣生活的過程,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台灣的街道、市場、交通甚至是自己在台灣的家,從馬來西亞到台灣,鍾怡雯的作品內容跟著有所改變,關於這點,她也曾經說過,哪裡讓她感到舒服她就住在哪裡,她不一定要寫馬來西亞的東西,她要寫的是她現階段生活的東西,因為這樣的生活態度,也讓她的作品充滿彈性與源源不絕的題材。
儘管書寫自己現階段的生活,但過往的馬來西亞記憶卻不會因此而抹滅,相反的,旅居在台多年,鍾怡雯能用理性的角度看待過往的童年生活,實際距離產生美感,反而能寫出對家族的想法。因此《野半島》的出現是鍾怡雯有意為之的作品,她想藉著書寫療癒過去童年的不愉快,更想藉著書寫找出自己在童年的位置,因此,筆者試圖將《野半島》定位成「家族書寫」的作品,找出鍾怡雯作品風格的其他可能性。
本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將筆者的研究動機、前人對鍾怡雯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論文研究方法說明。第二章主要介紹鍾怡雯與《野半島》一書。第三章針對《野半島》內容詳加介紹,以「濃厚的馬來西亞風」與「擺脫家族書寫的沉重時代感」的兩點為角度論述。第四章則是討論本論文對「家族書寫」的定位,接著是鍾怡雯對自我的認同感以及鍾家家人介紹,最後則是家族遺傳頭瘋症。第五章為結論,寫出筆者對鍾怡雯作品的期待以及筆者在本論文的未來展望。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 6
第二節 研究相關成果與反思 10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策略 22
第二章  鍾怡雯與《野半島》概述 27
第一節 鍾怡雯生平概述 27
一、成長故鄉:馬來西亞生活 27
二、人生轉捩點:離開故鄉 37
三、旅居他鄉:台灣生活 39
第二節 《野半島》概述 54
一、《野半島》內容簡要 55
二、《野半島》書寫策略 65
小結 69
第三章  《野半島》的主題內容特色 71
第一節 濃厚的馬來西亞風 71
一、當地習俗 73
二、景物 75
三、食物 80
第二節 異類的家族書寫 83
小結 85
第四章  《野半島》的書寫技巧分析 87
第一節 家族的辯證 87
一、家庭 88
二、家族 89
三、家庭書寫 91
四、家族書寫 92
第二節 認同的論述 100
一、敘述認同與反認同 100
二、父親的認同 102
三、家族宿命的認同 104
四、歸屬的認同 106
第三節 人物技巧分析 109
一、埋葬自己的曾祖母 109
二、斯巴達教育的祖父 111
三、祖孫情深的祖母 113
四、如詩般隱晦的父親 114
五、犧牲奉獻的母親 121
六、基因角力的兄弟姊妹 124
七、被命運箝制的表、堂親戚 127
第四節 頭瘋的象徵意義 130
一、從文學心理學分析頭瘋 131
二、從家族病史分析頭瘋 135
三、從象徵意涵分析頭瘋 136
小結 137
第五章  結論 139
參考書目 144
附錄一 鍾家家族人物關係表 156

一、 鍾怡雯相關研究文獻

(一)散文
鍾怡雯:《河宴》,臺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
鍾怡雯:《聽說》,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臺北:聯合出版社,2002年。
鍾怡雯:《飄浮書房》,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鍾怡雯:《垂釣睡眠》,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鍾怡雯:《野半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鍾怡雯:《麻雀樹》,臺北:九歌出版社,2014年。

(二) 編輯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1990-199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馬華文學讀本Ι:赤道形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Ι、Ⅱ:1970-2000臺灣》,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形聲》,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Ⅲ:1970-2003大陸及海外》,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4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小說選Ι、Ⅱ:1970-2004世界中文小說》,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馬華散文史讀本1957-2007》,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

(三) 學術論述
鍾怡雯:《莫言小說:「歷史」的重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5年。
鍾怡雯:《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9年。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1949-1999》,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0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二、其他文學作品
巴金:《家》、《春》、《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郝譽翔:《逆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商晚筠:《癡女阿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張大春:《聆聽父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3年。
張恨水:《金粉世家》,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年。
陳大為:《木部十二劃》,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
陳大為:《句號後面》,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黃錦樹:《焚燒》,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駱以軍:《月球姓氏》,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三、理論專書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吳錫德:《世界文學第3期:小說裡的「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呂正惠:《戰後臺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周勵志,《看不見傷口的病症》,臺北:牛頓,1992年。
畢然、郭金華譯,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lbwachs)著《論記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芳明:《陳芳明作品集‧閱讀卷1——孤夜獨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陳芳明:《臺灣現代小說史綜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陳淑純:《世界文學第3期:小說裡的「我」》,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曾文星:《家庭關係》,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出版社,2003年。
游喚、徐華中編著:《現代小說精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游喚、徐華中編著:《現代散文精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黃雅歆:《自我、家族﹝國﹞與散文書寫策略──臺灣當代女性散文論著》,臺北:文津出版社,2013年。
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
魯迅等著、立緒文化編選:《百年文選家族書寫:我的父親母親》,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魯樞元、錢谷融編:《文學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四、期刊論文

王昌煥:〈鍾怡雯「芝麻開門」的思維圖景〉,《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4-7。
王葦婷、陳姿穎:〈自我的追尋──論鍾怡雯《野半島》〉,《桃園農工學報》第7期,2012年4月,頁167-173。
古正金:〈關於家族‧關於譜碟——金門家族書寫與譜碟活動紀實〉,《金門文藝》第18期,2007年5月,頁11-14。
幼獅文藝:〈藝文花絮──馬大成、李潼、王靈安、鍾怡雯〉,《幼獅文藝》第549期,1999年9月,頁111-112。
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家屋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彰女學報》第1期,2013年6月,頁27-38。
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09期,1998年3月,頁130-144。
林芳儀:〈守望生命:論洪素麗家族書寫中的自然與療癒關係〉,《華文文學與文化》第2期,2012年12月,頁81-108。
柯品文:〈細評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中陽光底下的陰影、死亡和失去〉,《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13期,2008年5月,頁47-50。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頁109-134。
徐國能:〈野語英華──評鍾怡雯《野半島》〉,《聯合文學》第23卷第11期,2007年9月,頁128-131。
張春榮:〈立足臺灣,胸懷天下──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文訊》第199期,2002年5月,頁28-30。
張春榮:〈幽獨中的熱鬧──讀鍾怡雯〈垂釣睡眠〉〉,《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1期,1998年5月,頁16-17。
張葆蘿:〈離家的鍾怡雯 在時空中交錯書寫〉,《書香遠傳》第66期,2008年11月,頁36-38。
陳大為:〈家有女巫一隻〉,《幼獅文藝》第577期,2008年1月,頁46-47。
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頁181-197。
陳怡安:〈蔣韻《櫟樹的囚徒》中「家」的想像與性別差異〉,《語文學報》第17期,2011年12月,頁189-206。
陳怡安:〈蔣韻《櫟樹的囚徒》的死亡美學家族女書〉,《興大人 文學報》第51期,2013年9月,頁175-205。
陳俊榮:《陳義芝的家族詩》,《當代詩學》第7期,2011年12月,頁167-194。
陳建仲:〈文學心鏡──鍾怡雯〉,《聯合文學》第21卷第4期,2005年2月,頁8-9。
陳慧樺:〈她的靈氣點亮了她的文字意境──鍾怡雯散文的敘述策略〉,《文訊》第76期,1995年4月,頁7-10。
陳慶函:〈我離開,我回望:鍾怡雯散文中的出走和回歸〉,《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2012年10月,頁181-198。
焦桐:〈想像之狐,擬貓之筆──評鍾怡雯《垂釣睡眠》〉,《幼獅文藝》第85卷第3期,1998年3月,頁52-56。
黃宗慧:〈戀物情深的宇宙觀──讀鍾怡雯「我和我豢養的宇宙」〉,《聯合文學》第18卷第11期,2002年9月,頁156-158。
黃宗潔:〈試論當代臺灣家族書寫中的感官記憶〉,《中國學術年刊》第27期,2005年9月,頁205-220。
黃美榆、葉衽傑:〈貓足輕躡,光陰飛梭──鍾怡雯《垂釣睡眠》〉,《明道文藝》第397期,2009年4月,頁79-83。
黃恩慈:〈油棕園傳來的獨語——訪評鍾怡雯〉《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頁77。
黃恩慈:〈高中國文可以這樣讀--打開哪一扇「門」﹖:談鍾怡雯的「芝麻開門」〉,《幼獅文藝》第616期,2005月4月,頁88-91。
黃恩慈:〈崛起九○(8)──油棕園傳來的獨語:訪評鍾怡雯〉,《幼獅文藝》第913期,2005年1月,頁72-78。
楊昌年:〈臺灣現代文學(2):翹首天南看五新--評介九十年代五位散文新銳〉,《國文天地》第12卷第10期,1997年3月,頁58-70。
廖祿基:〈論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記憶與認同〉,《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3期,2008年1月,頁201-222。
劉思坊:〈記憶的肢解與重塑——論張大春家族書寫策略的轉移〉,《思辨集》第11期,2008年3月,頁121-135。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51-67。
劉梓潔:〈鍾怡雯:繆思寵愛之才女〉,《聯合文學》第22卷第4期,2006年2月,頁68-71。
劉德玲:〈鍾怡雯散文中老人的形象〉,《國文天地》第22卷第7期,2005年12月,頁61-67。
劉德玲:〈鍾怡雯散文中的譬喻──以《垂釣睡眠》一書為例〉,《中國語文》第98卷第4期,2006年4月,頁72-76。
蔡梅姿:〈幸福空間、區隔女人、才女禁區--初論1960年後廚房空間的性別議題〉,《東海中文學報》第21期,2009年7月,頁337-370。
賴佳琪:〈鍾怡雯:寫作與真實應該分開〉,《文訊》第99期,1997年3月,頁48-49。
聯合文學:〈特輯──我和我的小女生:論鍾怡雯散文〉,《聯合文學》第22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15-119。
簡瑩萱:〈虛實交錯的家族書寫——論《逆旅》與《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有鳳初鳴年刊》第8期,2012年7月,頁641-655。

五、學位論文

丁世傑:〈臺灣家族敘事的記憶與認同〉,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方雅婷:《陳玉慧《海神家族》:家族、史觀與神諭》,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王英娟:《庄司總一《陳夫人》與辜顏碧霞《流》的家族書寫比較》,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
吳柳蓓:《論在臺馬華女性作家──以商晚筠、方娥真、鍾怡雯為觀察核心》,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2007年。
吳道順:《鍾怡雯散文中的神祕敘事》,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
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空間、時間與關係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2010年。
李曉慧:《當代臺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以鍾文音《昨日重現》、簡媜《天涯海角》為分析對象》,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8年。
沈品真:《拼貼的島嶼、生命的凝視──論鍾怡雯的散文創作》,臺中:中興大學台灣文研究所,2009年。
卓毓婷:《小女生的宇宙——鍾怡雯散文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2013年。
林文馨:《日本帝國下臺灣與「滿州國」小說家族書寫比較研究(1941-1945)》,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林柏宏:《文心雕龍的文學心理學》,臺北: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紀弈川:《臺灣作家日語文學中的家族書寫—以《暖流寒流》、《流》、《漂浪の小羊》為例》,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2007年。
張家嘉:《呂赫若戰爭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2011年。
陳怡穎:《周芬伶及其家族書寫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9年。
陳芳莉:《在臺馬華文學中的原鄉再現──以黃錦樹、鍾怡雯、陳大為為例》,臺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陳珅琬:《葉步月《七色之心》之家庭書寫研究》,嘉義: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陳淑鈴:《南洋風情與臺灣經驗的交融──鍾怡雯散文研究》,新竹: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2009年。
陳雅惠:《台灣女性散文中的原鄉書寫(1985-2013)——以簡媜、鍾怡雯和利格拉樂‧阿女烏為考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2012年。
陳慶函:《在臺馬華散文研究》,(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
曾怡菁:《穿越時空的長廊──鍾怡雯散文研究》,臺中: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5年。
黃薰萱:《鍾怡雯《野半島》之詞彙及其在華語文教學的應用──以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材為探討》,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2011年。
楊心怡:《九○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溫毓詩:《靜靜的生命長河——解嚴以來臺灣女性散文之主題研究》,嘉義:中正大學研究所,2010年。
廖沛怡:《散文哪吒——鍾怡雯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2年。
廖瑋琳:《漂泊與釘根—論鍾文音的旅行與家族書寫》,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2004年。
鄭恒惠:《家庭‧城市‧旅行——臺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8年。
蕭立馨:《林良散文研究——以家庭書寫為對象》,嘉義: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
鍾禎:《世代、性別、家國——以季季、周芬伶、鍾怡雯散文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3年。
魏靜娟:《家族史的建構與研究——以賴氏心田五美派為例》,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年。

六、報紙、網路資料

中壢市戶政事務所網站,http://www.chungli.gov.tw/population/popuhistory.html, 2013年9月5日參閱。
精神衛生法條文,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30,2015年6月30日參閱。
賴志穎:〈才子佳人豢養的文字宇宙- 陳大為、鍾怡雯〉,桃園:元智大學,http://www.yzu.edu.tw/index.php/content/view/1514,2013年9月12日參閱。
鍾怡雯:〈家就是我的堡壘〉臺北,聯副5-6月駐版作家鍾怡雯,2011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Fyg1INrugQ,2011年10月8日參閱。
顏擇雅:〈臺灣女性的家族史觀〉,《民生報》,A10版(2005年1月23日)。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昌煥:〈鍾怡雯「芝麻開門」的思維圖景〉,《國文天地》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4-7。
2. 王葦婷、陳姿穎:〈自我的追尋──論鍾怡雯《野半島》〉,《桃園農工學報》第7期,2012年4月,頁167-173。
3. 古正金:〈關於家族‧關於譜碟——金門家族書寫與譜碟活動紀實〉,《金門文藝》第18期,2007年5月,頁11-14。
4. 李婉寧:〈女性散文中的家屋書寫:以柯裕棻、張惠菁、鍾怡雯為討論對象〉,《彰女學報》第1期,2013年6月,頁27-38。
5. 辛金順:〈烏托邦的祭典──解讀鍾怡雯「河宴」中的童年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09期,1998年3月,頁130-144。
6. 林芳儀:〈守望生命:論洪素麗家族書寫中的自然與療癒關係〉,《華文文學與文化》第2期,2012年12月,頁81-108。
7. 柯品文:〈細評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中陽光底下的陰影、死亡和失去〉,《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13期,2008年5月,頁47-50。
8. 胡衍南:〈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父親(家族)書寫〉,《清華中文學林》第1期,2005年4月,頁109-134。
9. 徐國能:〈野語英華──評鍾怡雯《野半島》〉,《聯合文學》第23卷第11期,2007年9月,頁128-131。
10. 張春榮:〈立足臺灣,胸懷天下──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文訊》第199期,2002年5月,頁28-30。
11. 張春榮:〈幽獨中的熱鬧──讀鍾怡雯〈垂釣睡眠〉〉,《中央月刊文訊別冊》11期,1998年5月,頁16-17。
12. 張葆蘿:〈離家的鍾怡雯 在時空中交錯書寫〉,《書香遠傳》第66期,2008年11月,頁36-38。
13. 陳伯軒:〈別有天地--論鍾怡雯散文原鄉風景的構成與演出〉,《中國現代文學》第9期,2006年6月,頁181-197。
14. 陳俊榮:《陳義芝的家族詩》,《當代詩學》第7期,2011年12月,頁167-194。
15. 陳建仲:〈文學心鏡──鍾怡雯〉,《聯合文學》第21卷第4期,2005年2月,頁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