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文書目
王柏宇,《〈Defacement〉—互動式媒體藝術之創作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俊傑 主編,《漫遊者—國際數位藝術大展》(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
王品驊 主編,《數位藝述—「新媒體藝術跨領域發展趨勢」與「第四屆數位藝術評論獎得獎作品」》(台北:田園城市,2011)。
王偉丞,《從五幕數位音樂舞劇《水鬼城隍爺》探討結合舞蹈、音樂和數位互動的跨領域表演藝術集體創作》(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江品誼,《音樂視覺化的理論與實踐—以Mark Morris的現代舞作品〈Falling down Stairs〉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世紀風華:表演藝術在台灣》(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1)。
朱雲嵩,《音樂與舞蹈表演之數位即時互動初探》(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李欣頻、林書民等著,《數位藝術:歐洲-奧、德、荷三國採樣報告》(台北:宏碁數位藝術中心,2000)。
吳鼎武‧瓦歷斯,《電腦空間與人文論文集》(台北:田園城市,1999)。
吳垠慧,《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科技與數位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林宏璋,《台灣跨領域藝術生態調查研究計劃—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委託研究計劃案,2004)。
林經堯,《無線感測器在互動式藝術之系統建置》(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林厚成,《舞台的可變視域:當代藝術中的可愛與模型》(台北:國立台北藝術
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
林珮淳 主編,《台灣數位藝術e檔案》(台北:藝術家,2012)。
林志明,《2004國巨科技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巨文教,2004)。
周東彥 主編,《跨域控—2011滲透 數位表演藝術節解碼簿》(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12)。
周東彥 主編,《跨域控—2012雲端冒險 數位表演藝術節解碼簿》(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13)。
周東彥 主編,《跨域控—2013數位啟示錄 數位表演藝術節解碼簿》(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14)。
沈怡寧 主編,《ZONE_V2特區:動態媒體—行動,互動》(台北:台北當代藝
術館,2007)。
邱誌勇,《關鍵論述與在地實踐:在地脈絡化下的新媒體藝術》(台北:雅墨文化,2012)。
邱誌勇 主編,《數位藝述第貳號》(台北:雅墨文化,2012)。
邱誌勇,《映像中起舞:跨領域新媒體藝術表演的藝術社會學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計劃案,2012)。
陳玲,《新媒體藝術史綱》(北京:清華大學,2007)。
陳兆雯,《舞動空間:台灣當代劇場舞蹈的空間表現》(桃園: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張晴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譯題篇:遊戲‧互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
許素朱,《從DIGIart@eTaiwan談互動創意》(台北:遠流,2007)。
黃鳴奮,《新媒體與西方數碼藝術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曾淑正編,《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1994)。
曾鈺涓,《當代數位互動藝術之特質》(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曾于真,《擦布:「影像結合舞蹈」跨領域創作與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
體動畫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葉謹睿,《數位美學: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8)。
葉謹睿,《數位藝術概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
葉謹睿,《藝術語言@數位時代》(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3)。
楊華,《新媒體藝術之互動影像裝置藝術》(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9)。
漢堡德 主編,《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圖書,1999)。
龔卓軍,《身體部署》(台北:心靈工坊,2006)。
Arthur Danto, 林雅琪等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2004)。
Bill Gates, 樂為良譯,《數位神經系統》(台北:商周出版,1999)。
Erika Fischer-Lichte, 余匡復譯,《行為表演美學—關於演出的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2)。
George Ritzer &; Douglas Goodman, 柯朝欽、鄭祖邦、陳巨擘譯,《社會學理論(下)》(台北:巨流,2007)。
Grant Kester, 吳瑪俐、謝明學、梁錦鋆譯,《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2006)。
Hannes Leopoldseder等著,陳靜文等譯,《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藝術、科技與社會網路》(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5)。
Keir Elam,王坤譯,《符號學與戲劇理論》(台北:駱駝,1998)。
Michael Billington, 蔡美玲譯,《表演的藝術》(台北:桂冠圖書,1989)。
Michel Foucault, 周憲譯,《激進的美學鋒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3)。
Nichoals Negroponte,齊若蘭譯,《數位革命:011011100101110111…的奧妙》(台北:天下文化,1995)。
Paul Virilio, 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台北:揚智,2001)。
Victoria Alexander,章浩、沈揚譯,《藝術社會學》(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
W.J.T. Mitchell,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理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W.J.T. Mitchell,陳永國、胡文征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貳 英文書目
Christiane Paul, Digital Art,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8.
Don Ihd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An Introduction, NY: Paragon House, 1993.
Dyson, Sounding New Media: Immersion and Embodiment in the Arts and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New York: MIT, 2001.
Mardaret Morse, Virtualities: Television, Media Art, and Cybercultu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8.
Martin Lister, Jon Dovey, Seth Giddings, Iain Grant, Kieran Kelly, New Media: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Norie Meumark, Doing Things with Voices: Performativity and Voice, Voice: Vocal Aesthetics in Digital Arts and Media, Mass: MIT, 2010, p95-118.
Michael Rush, New Media in Art, London: Baker&; Taylor Books, 2005.
Raymond Williams, Television: Techo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 Routledge, 2003.
Stephen Wilson, Information Arts: Intersections of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MIT Press, 2002.
Wolf Lieser, The World of Digital Art, Koln : H.f. ullmann, 2010.
Steve Dixon, Digital Performanc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7.
Oliver Grau, Visual Art,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3.
参 期刊雜誌
方振寧,〈生活舞蹈的公社生活:實驗表演藝術家吳文光與文慧〉,《藝術家》,第381期(2007),頁321-329。王墨林,〈身體作為一種媒體作用—台灣小劇場運動的「行為論」〉,《藝術觀點》,第44期(2010),頁52-57。王品驊,〈新媒體藝術的未來性〉,《藝術家》,第331期(2002),頁350-353。
王雲幼、謝杰樺,〈新時代的舞蹈與科技:影像及電腦與數位化科技之遊走〉,《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1卷第11期(2009),頁6-14。古名伸,〈講古—舞思舞想:動作隨想〉,《表演藝術》,第226期(2011),頁11。
李羿璇,〈論鏡頭舞蹈作品之創作手法〉,《藝術欣賞》第1卷第5期(2009),頁82-84。吳嘉瑄,〈編碼化的身體〉,《典藏今藝術》,第194期(2008),頁174-177。
吳嘉瑄,〈當代藝術中的身體景觀〉,《典藏今藝術》,第193期(2008),頁193-203。
吳靖雯編譯,〈影像、裝置、行動、跨領域藝術實踐:國際當代藝術界新星群像〉,《藝術家》,第420期(2010),頁177-184。
吳垠惠,〈跨領域,當代藝術新希望?〉,《典藏今藝術》,第129期(2007),頁130。
林谷玳,〈探討舞蹈藝術與多媒體結合運用之可行性〉,《藝術欣賞》,第4卷第6期(2010),頁36-41。林珮淳、范銀霞,〈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觀念、媒介與美學〉,《藝術學報》,第74期(2004),頁99-111。林書民,〈擋不住的魅力—由媒體藝術到「科技」媒體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1卷第98期(2000),頁44-49。林雅靜,〈淺論台灣舞蹈藝術發展與大眾傳播媒介互動關係〉,《藝術欣賞》,第1卷第9期(2005),頁45-49。林盈志,〈一個人就成為一個星系:舞蹈創作亮眼新秀黃翊〉,《幼獅文藝》,第652期(2008),頁36-38。林育瑩,〈舞蹈表演者的慣性身體意象〉,《成藝學刊》,第3期(2009),頁25-46。邱誌勇,〈本體論的轉向:數位科技文化時代的美學思維〉,《靜宜大學人社學報》,第5卷第2期(2011),頁55-90。
邱誌勇,〈當身體遺失軌跡並懸置於永恆之中:蘇文琪〈身體輿圖〉的真空異象〉,《藝外》,第1卷第40期(2013),頁62-65。
邱誌勇,〈美學的轉向:從體現的哲學觀論新媒體藝術之「新」〉,《藝術學報》,第81期(2007),頁283-297。邱誌勇,〈魅「影」現形:科技溫度與跨域融通下真實影像的虛擬化〉, 《電影欣賞季刊》,第146期(2003),頁50-55。邱誌勇,〈想望科技媒體的幽靈:新媒體藝術自我對質式的反身性思考〉,《藝術觀點ACT》,第50期(2012),頁57-64。邱誌勇,〈填補空隙:論新媒體藝術作品中觀者的位置〉,《傳播研究與實踐》,第2卷第2期(2012),頁101-138。邱誌勇,〈聽覺空間中的視覺流動性:對〈錯製現象〉的觀後感〉,《藝外》,第48期(2013),頁60-61。
高郁欣、聶喬齡,〈想像中的演出:舞蹈表演中的意象使用原則〉,《大專體育》,第103期(2009),頁79-86。徐道義,〈當人工智慧融入數位媒體藝術〉,《美育》,第169期(2009),頁30-35。徐靜、傅暢,〈新媒體藝術的交互性帶來的美學思考〉,《科技信息》,第27期(2007),頁213。
徐詩涵,〈舞蹈與燈光結合的藝術表現〉,《藝術欣賞》,第5卷第5期(2009),頁26-29。張仁傑,〈跨界的詮釋:挪用還是自成一格?〉,《藝術論文集刊》,第7期(2006),頁73-89。陳慧珊,〈1+1≧2?淺談跨界(領域)藝術創作之理念與實踐〉,《藝術欣賞》,第3卷第4期(2007),頁47-58。陳蕉,〈血肉/金屬 人/機器人--機器人與數位聲效表演及與舞蹈的結合〉,《典藏今藝術》,第165期(2006),頁222-224。陳俊明,〈跨與不跨:時代氛圍下的藝術多元聯結新關係〉,《現代美術》,第151期(2010),頁20-27。陳沛妤,〈腦波秀?表演秀?從〈腦皮質_腦電波與編舞實驗計劃〉談資訊視覺化的實驗〉,《藝外》,第48期(2013),頁62-63。
陳永賢,〈互動式媒體藝術創作觀念之探討〉,《藝術學報》,第77期(2007),頁55。黃茜芳,〈啟動跨領域藝術的動力:訪交通大學教授劉紀蕙〉,《典藏今藝術》,第138期(2004),頁107。黃千瑜、張嵐雲、魏景安,〈「主體」與「客體」的美學辨證空間中:論前衛舞蹈藝術美感本質的解構〉,《北體學報》,第16期(2008),頁376-386。黃貞玲,〈無限可能的美麗想像:淺談舞蹈與科技〉,《美育》,第174期(2010),頁88-94。黃心怡,〈感覺受容器與舞蹈技巧表現之相關〉,《動態藝術學刊》,第1期(2008),頁19-22。葉瑾睿,〈要多新才算新媒體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19期(2002),頁104。
盧健英,〈影像與舞者同為舞台主角〉,《遠見雜誌》,第4卷第178期(2001),頁隱54-59。駱麗真,〈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台灣現況〉,《台灣美術》,第52期(2003),頁12-24。
蕭君玲、鄭仕一,〈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探討「舞蹈藝術」〉,《大專體育》,第79期(2005),頁84-89。龔卓軍,〈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從尼采到梅洛龐帝〉,《中外文學》,第4期(1998),頁10-50。Hans Belting, 王聖智譯,〈作為全球藝術的當代藝術:一個批判性的分析(上)〉,《藝外》,第8卷第35期(2012),頁52-66。
Hans Belting, 王聖智譯,〈作為全球藝術的當代藝術:一個批判性的分析(下)〉,《藝外》,第12卷第39期(2012),頁60-69。
Hans Belting, 王聖智譯,〈真實圖像與虛假身體:對人類未來的誤解〉,《藝外》,第6卷第45期(2013),頁60-69。
肆 網路資料
〈在地實驗媒體劇場/Etat〉,《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
(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st_Content.aspx?n=845AD906BBDC5204&;s=1102B03C060AA176&;t=F74361D93C5F14DA&;tn=E98DD1A08F0B4D7DE704A83DB44823F9)
《在地實驗網路電視台》(http://lab.etat.com/etatlab.htm)
〈在地實驗﹝媒體實驗室﹞〉,《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250)
〈梨園新意 – 機械操偶計劃表演〉,《第六屆台北數位藝術節》
(http://digitalartfestival.tw/daf11/mechanical_tw.html )
《一當代舞團》(http://yilabonmode.blogspot.tw/)
邱誌勇,〈當身體遺失軌跡並懸置於永恆之中:蘇文琪〈身體輿圖〉的真空意象〉,
《藝外ARTITUDE》
(http://artitude-monthly.blogspot.tw/2013/01/normal-0-0-2-false-false-false.html)
YiLab, Mapping Festival
(http://www.mappingfestival.com/2012/en/types/?artist=1897&;lang=en)
〈交響樂計劃—壹、機械提琴〉,《超旅程2012未來媒體藝術節》
(http://2012fmf.cat.tnua.edu.tw/?page_id=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