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臺北:成人教育學會, 115-117。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2000)。成人學習革命。臺北:師大書苑。
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少子女化、高齡化及移民。台北:內政部。
方永泉(譯)(1994)。受壓迫者的教育。臺北市:巨流。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秀雄(1995)。台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史博館。
台灣近代美術大是年表。臺北:雄師。謝里法(1991)。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
朱芬郁(2005)。社區大學高齡學習型態的現況與省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 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朱芳玲(2009)。回頭的浪子,「靈視」下的「東方」-論余光中「東方自覺」 說與「中國現代畫」論述的建構。東海中文學報21 期 231-262。朱燕翔(譯)(2006)。John Holt著。中年學音樂(Never too late)。臺北:張老師文化。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arilyn 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臺北:學富文化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台北: 行政院。
何青蓉 (1996)。成人學習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幾個待發展的論點。成人教育,34, 9-17何青蓉(2000)。. 何青蓉、趙淑美(2004)。民眾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的認同:一項調查結果的啟示。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1-38。何青蓉、趙淑美(2004)。民眾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的認同:一項調查結果 的啟示。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2-38。
吳孟容(2013)。高齡者繪畫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教育碩士論文。李君毅(編)(1996)。劉國松研究文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李既鳴(2003)。新異象論壇藝術論文集。臺北:雄獅美術140期。
李淑珺(譯)(2007)。Cohen, G.D著(2005)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The Mature Mind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臺北:張老師文化。
汪麗萍(2004)。社區參與簡論。城市研究第五期。上海:人民53-55。
周伶利(譯)(2000),Erik H. Erikson、Joan M.Erikson、Helen Q. Kivnick著。Erikson老年研究報告:人生八大階段。臺北:張老師。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Yin著。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臺北:弘志文化。
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內涵的德惠法研究。成人教育學刊,1,43-82。
林惺嶽(1997)。度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臺北:藝術家。
林麗惠 (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邱悅慈(2011)。藝享終身-高齡者休閒性繪畫持續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姚巧梅(譯)(2008)。Kenichi Ohmae著。後五十歲的選擇。臺北:天下文化。
洪慧芳(譯)(2012)。Ken Dychtwald &; Daniel J.Kadlec著。熟年力(With Purpose:Going from Success to Significance in Work and Life)。臺北:大塊文化。
胡夢鯨(2001)。成人高峰學習的理念與實施。成人教育雙月刊。五十九期12-19。孫凱琳(2007)。成人參與美術才藝班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 學系碩士論文。耿濟之(譯)(1989)。Leo Tolstory著,藝術論。臺北:金楓。
唐勤(譯)(2011)。Joan Chittister著。老的好優雅(Growing Older Gracefully) 。臺北:天下文化。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淑芬(2010)。畫架上的進行式。臺北:天下文化。
張琇鳳(2005)。成人藝術參與動機、藝術休閒體驗之研究-以社教機構藝術 研習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鴻玉(2011)。中年的叛逆。臺北:商周。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郭本禹 崔光輝 朱曉紅(譯)(2011)。B.R.Hergenhahn著。學習理論導論。上海:上海教育。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第三篇,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頁325-366)。台北:桂冠圖書。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陳亮恭(2011)。成功老化。臺北:大塊文化。
陳茂祥(2004)。自我導向學習理論及其在成人教育上的啟示。朝陽學報 6,65-89。陳俊欽(2013)。熟年世代。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信木(2004)。「群體差異比較——以生命表的統計推論為例」,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11-46。陳麗光(2010)。高齡女性參與志願服務之學習過程對其成功老化之促進角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焦金堂(2010)。養生八訣十六宜。臺北:松鶴。
黃富順(1992)。成人學習的動機。高雄:復文。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五南。
黃富順(2002)。成人的經驗學習。成人教育,59,2-11。黃富順主編(2004)。成人學習。臺北:五南。
楊耐冬(譯)(1993)。卡繆語錄。臺北:漢藝色研文化。
楊紹華(2004)。熟年,自我實現的黃金年代。錢雜誌 217期36漢寶德(2003)。國家政策論壇季刊。 夏季號。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徑,11-12。蔡明昌 (1998)。成人意識的改變與批判反省能力的培養─轉換學習理論的探討。 成人教育44-52。蔣伯欣(2009)。台灣美術75期 50-69。
鄭韻玫 (2001)。中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蕭瓊瑞(1991)。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台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東大。
蕭瓊瑞(1991)。台灣美術史研究論集。臺中:伯亞。
謝里法(1990)。台灣美術三百年新印象。臺北:雄獅美術231 期。謝里法(1991)。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臺北:藝術家。顏娟英(1998)。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雄獅。
顏朱吟(2005)。Paulo Freire與Ivan Illich的教育思想及其對成人教育之啟示與貢獻。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4期152-174。魏慧娟(2009)。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二、外文文獻
Cohen, G. D. (2005). The mature mind: 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Cohen, G. D. (2006). Research on creativity and aging: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art on health and illness. Generations, 30(1),7-15
Cranton, P. (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i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Cross, K. P. (1981). Adult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Houle, C(1979)Beyond the inquiring mind Cyril Houle's Connection to self-directed learning. Knoxville TN:Tennessee University Press.
Duncum, P. (2003). Visual culture and studio practi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1(3),57-66。
Focillon, H. (1980).The art of the west in the middle ages. New York,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owling J. K. (2000).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New York, NY:Arthur A. Levine Books Press.
Knowles, M. S. (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Andragogy versus Pedagogy. New York, NY: Association Press.
Lawton, P. H. &; La Porte, A. M. (2013). Beyond traditional arteducation: Transforma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 community-based settings with older adults. Reston VA: 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EA).
Meriz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Core concepts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n J. Merizow, et al.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3-22).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ezirow, J. (1978).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dult Education, 28 (2), 100-110.
Rogoff, I. (2001). Studying visual culture. In N. Mirzoeff (Ed.)The visual culture reader (pp14-16).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E. W. (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critical review.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RR93002001).
三、網路資源
行政院經建會(2010a)。2010年至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簡報。2010年9月15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行政院經建會(2010b)。2010年至2060年台灣人口推計報告。2010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
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檢索。2013年12月8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Law.aspx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14)。2014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00124
戰後初期台灣畫會活動(2013)。2013年11月28日取自:http://www.nan.com.tw/easyarticle/easyarticle.asp?do=detail¶m=10176&;timg=Taiwan-Schoolbg.jpg
Maddy Dychtwald著(2011)《C 型人生》(Cycle Life)。2013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
內政部 ( 2014 )。內政部統計資料庫。2014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