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9: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盧元平
研究生(外文):Lu Yuan Ping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以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rrelation Study of Character strength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謝毅興謝毅興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正向心理學性格優勢學業成就同儕關係
外文關鍵詞:positive psychologycharacter strengthacademic achievementpeer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5
  • 點閱點閱:7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小學童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之相關,以及性格優勢對學業成就及同儕關係是否具有預測力。從許多正向心理學的相關文獻與研究發現,性格優勢會影響學生的學業成就與同儕關係。本研究依據Peterson 與Seligman所提出的二十四項性格優勢,挑選創造力、好學、堅毅、自我規範、謹慎、寬恕、情緒智能、希望、幽默、感恩等十項,做為性格優勢變項的十個層面,編制出「國小學童性格優勢與同儕關係量表」做為研究工具。施測對象為彰化縣福興鄉以及鹿港鎮,兩個行政區域內的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量表預試和正式施測,分別獲得有效樣本242份與665份。量表所得資料以SPSS20.0進行因素分析、項目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做為本研究的統計方法。研究結果發現:1.國小高年級學童所具備的性格優勢,以寬恕最為明顯,以謹慎最不明顯。性格優勢的明顯程度,分別依序為寬恕、堅毅、希望、好學、感恩、自我規範、情緒智能、幽默、創造力、謹慎。2.不同性別對性格優勢,部分達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對性格優勢達顯著差異有七項,分別為:好學、堅毅、情緒智能、寬恕、自我規範、感恩、希望。而不同性別對性格優勢未達顯著差異有三項,分別為:創造力、謹慎、幽默。3.不同年級對性格優勢,全部未達顯著差異。4.十項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全部達顯著相關,且為正相關。其中堅毅與學業成就相關性最高。接下來分別依序為希望、好學、創造力、情緒智能、自我規範、感恩、寬恕、幽默、謹慎。5.十項性格優勢與同儕關係,全部達顯著相關,且為正相關。其中感恩以及情緒智能與同儕關係的相關性最高。接下來分別依序為希望、好學、堅毅、幽默、創造力、寬恕、自我規範、謹慎。6.部份性格優勢對學業成就有預測力。性格優勢其中三項,對學業成就具有正向預測力,分別為:堅毅、創造力與情緒智能。其中堅毅最具預測效果,解釋量為10.5%。7.部份性格優勢對同儕關係有預測力。性格優勢其中八項,對同儕關係具有正向預測力,分別為:感恩、幽默、好學、情緒智能、寬恕、希望、謹慎、創造力。其中感恩最具預測效果,解釋量為32.2%。8.創造力以及情緒智能兩項性格優勢,可以同時預測國小高年級童的學業成就與同儕關係。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供建議,以供學校行政單位、教師、家庭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students’ character strengths, academic achievement, peer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whether the character strengths can predict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 Participants are the high grader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in Lugang and Fushing for pretest and test to have valid 242 and 665 questionnaires individuall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struments includ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peer relationship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Data collected are analyzed with factor analysis, item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stepwise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of SPSS 22.0. The results found are stated below: 1. Forgiveness and mercy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while prudence is the most insignificant in terms of the character strengths which high graders are equipped with. 2. Different genders are partially significant toward character strengths, which are love of learning, persistenc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giveness and mercy, self-regulation, gratitude, and hope. Three character strengths does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reativity, prudence, and humor. 3.Different grades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character strengths. 4. Ten character strengths positive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which persistence is the highest, and the followings are hope, love of learning, creativit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regulation, gratitude forgiveness and mercy, humor , and prudence. 5. Ten character strengths positive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eer relationship among which forgiveness and mer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nece are highest, and the followings are hope, love of learning, persistence, humor, creativity, forgiveness and mercy, self-regulation, and prudence. 6.Parts of character strengths can be used to predictacademic achievement. Thre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can positively predictacademic achievement: persistence, creativ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mong them, persistence is the best predictor, accounting for 10.5%. 7. Parts of character strengths can be used to predict peer relationship. Eight of character strength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peer relationship: gratitude, humor, love of learn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forgiveness and mercy, hope, prudence, and creativity. Among them, gratitude is the best predictor, accounting for 32.2%. 8. Both creativit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re predictive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s' academic achievement as well as peer relationship.At last, conclusion stated above is for reference of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unit at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誌 謝 V
目 次 VII
圖 目 錄 IX
表 目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性格優勢與美德 9
第二節 學業成就 20
第三節 同儕關係 28
第四節 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1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現況分析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性格優勢、學業成就、同儕關係之差異 73
第三節 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同儕關係之相關分析 80
第四節 性格優勢對學業成就以及同儕關係的預測分析 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6
參考文獻 102
壹、中文部份 102
貳、英文部份 111
附錄 115

圖 目 錄
圖 2-1 性格優勢的平衡分佈圖 15
圖 3-1 研究架構圖 47

表 目 錄
表 2-1 性格優勢分類篩選標準表 11
表 2-2 六大美德意涵表 13
表 2-3 二十四項性格優勢意涵表 14
表 2-4 影響學業成就因素相關研究一覽表 26
表 2-5 與同儕關係相關的因素一覽表 33
表 3-1 福興、鹿港地區之預試取樣分配表 49
表 3-2 福興、鹿港地區之國小五、六年級在學人數表 50
表 3-3 「國小學童性格優勢量表」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53
表 3-4 「創造力」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56
表 3-5 「好學」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57
表 3-6 「堅毅」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58
表 3-7 「自我規範」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層面1  59
表 3-8 「自我規範」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層面2  59
表 3-9 「謹慎」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層面1  60
表 3-10 「謹慎」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層面2  60
表 3-11 「寬恕」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61
表 3-12 「情緒智能」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層面1  62
表 3-13 「情緒智能」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層面2 62
表 3-14 「希望」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63
X
表 3-15 「幽默」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64
表 3-16 「感恩」構面分層因素分析結果 64
表 3-17 性格優勢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分析摘要表 66
表 3-18 同儕關係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分析摘要表 67
表 4-1 基本資料現況分析統計表 70
表 4-2 性格優勢現況分析統計表 71
表 4-3 學業成就與同儕關係現況分析統計表 72
表 4-4 不同性別在性格優勢、學業成就、同儕關係的差異分析表 76
表 4-5 不同年級在性格優勢、學業成就、同儕關係的差異分析表 78
表 4-6 相關係數與相關程度表 80
表 4-7 國小高年級學童性格優勢與學業成就之相關分析 81
表 4-8 國小高年級學童性格優勢與同儕關係之相關分析 82
表 4-9 性格優勢之相關分析 85
表 4-10 性格優勢對學業成就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86
表 4-11 性格優勢對同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87

壹、中文部份
尤淑盈 (2014)。 希望理論融入國小數學學習領域對學童之希望感、內隱智力信念和學業成就之影響。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方俊童 (2012)。 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柏叡 (2013)。 國小學童學習壓力、玩興、學業成就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財印 (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淑鸎 (2012)。感恩取向的品德教育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感恩態度、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春展 (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雅君 (2014)。國小學童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中。
王曉慧 (2010)。國小學生文化資本、後設認知能力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王為國(1999)。九年一貫制課程與多元智慧理論。國教輔導,39(2),3-7。
王麗香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型態、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甘啟穎 (2012)。感恩心理與人際關係之間關係的探究。山東青年。第464期。
石培欣 (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朱健鴻 (2008)。自律學習策略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旻穎 (2011)。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玟慧 (2013)。新移民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業成就及其家庭背景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東區某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金樺 (2002)。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何秋蘭 (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嘉欣 (2011)。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與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何緼琪 (2013)。正向心理學。台北:洪葉。
余民寧 (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余民寧 (2011)。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晉旼 (2010)。國小學童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明隆 (2013)。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易習。
吳悅如 (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吳晃彰 (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淑任 (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和體適能表現對其自尊的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銘展 (2009)。美德/性格長處、利社會行為與知識分享之關聯性。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吳麗梅 (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大豐國小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平譯 Thomas Armstrong (2003)。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
李秀媚 (2008)。運用希望感團體方案提昇被同儕忽視兒童社交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亭儀 (2010)有氧舞蹈運動參與動機量表編制之研究,中護學報,9,新竹。

李依純 (2006)。低收入戶家庭國小學童同儕關係之影響因素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坤崇 (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政賢 (2011)。正向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雅怡(2003)。年級、城鄉別、出生序、建設性思考、情緒能力與國小高年級學童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婷婷 (2013)。同儕關係和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兒福聯盟 (2009)。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林文正 (2001)。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正源 (2008)。國中學生人格特質、思考風格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芳薇 (2013)。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校園霸凌行為之相關性。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適用。台北:東華。
林育雅 (2009)。臺北市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未出版,台北。
林建興 (2014)。宜蘭縣公立國小高年級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童學習壓力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林彥甫 (2010)。大學生幽默風格、情緒智力與學業挫折容忍力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砡琝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展立(2000)。傑出科技創作學童創造特質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娟 (2007)。國小學童數學科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雯菁 (2001)。國小兒童社會計量地位與自評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新發、王秀玲 (2004)。性格的核心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性格教育之策略。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林碧花 (2007)。寬恕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的寬恕態度寬恕動機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林翠湄譯 (1995)。Shaffer, D. R. (1994)。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心理。
邱維貞 (201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美志 (2010)。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惟泉 (2000)。不同學業成就專校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狀況之差異比較。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儒 (2009)。低入學成績高學業成就學生學習行為之研究─以馬祖高中96學年度畢業生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蘭譯 (2009)。Seligman原著。真實的快樂。台北:遠流。
紀怡安(2010)。微型創業者的創業資源、工作壓力與堅毅人格、社會支持對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士翔 (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徐瑟筎 (2007)。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斐雪 (2009)。國小學童知覺校園關懷氣氛與其性格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 (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素秋 (2008)。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紋巾英 (2012)。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國中生幽默感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雅惠 (1998)。青少年家庭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維中 (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曉婷(2012)。桃園縣公立國小高年級學童憂鬱傾向與同儕關係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錦鶴 (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 (2015)。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教育部。取自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FL008949
莊力勳 (2010)。創造力對學業成就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生玉 (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書局。
郭靜晃 (2006)。兒童心理學。台北:洪葉。
唐允君 (2012)。 國小生知覺父母管教、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百娥 (2012)。新移民子女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世芬 (2010)。社會取向的學習論與教學。載於葉玉珠等著:教育心理學(第二版)。臺北:心理。
陳江瑞 (2012)。小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龍津國小新移民子女為例。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其樑 (2009)。高雄縣中等學校心理契約與教師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秀娟 (2009)。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陳怡君 (2007)。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武天 (2007)。國中學生同儕關係、偏差行為與中途輟學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文 (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Facebook使用情形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美君 (2013)。國小學童Facebook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振新 (2007)。影響台東縣國小學童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外籍配偶子女及原漢學童差異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陳昭儀(1991)。創造歷程階段論。創造思考教育,3,46-49。
陳勝元 (2012)。應用資料採礦探討非語文智力測驗、非學校因素與國小學業成就的關係。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萍、王茜(2001)譯。發展心理學導論(J. C. Berryman)。臺北市:五南。
陳淑怡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結構、情緒智力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皎眉、鍾思嘉 (1999)。人際關係。台北:幼獅。
陳萍譯 (2005)。發展心理學導論。台北:五南。
陳慧芬 (2011)。希望理論在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惠如(2008) 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康健雜誌,113期。
彭森明、陳瀅方 (2006)。學習成就評量發展趨勢。教師天地,145,4-11。
郭玉生(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游靖喻 (2010)。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認同對自然領域學習態度、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原住民與非原住民之比較。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黃仁性 (2006)。國中生課業壓力及課業表現之相關分析。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牧仁譯 (1999)。Phil Erwin(1998)原著。《兒童到青少年的友誼發展》(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台北市:五南。
黃苔惠 (2008)。「化敵為友」團體介入性方案對國中生的寬恕態度、自我認同與人際攻擊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振賢 (2011)。國小學生班級同儕關係與霸凌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珮珮 (2013)。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希望感與課業投入之關係--以臺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珮真 (2013)。國中生幽默風格、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黃啟新(2012)。網路使用行為影響親子、師生、同儕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公民與社會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台北。
黃惠如 (2008)。青少年身心健康與親子關係大調查。康健雜誌,113期,2012.1.2。
黃瑟娟 (2011)。新北市三重與蘆洲兩所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成癮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曉頎 (2010)。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與其正向人格特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楊紅丹 (2012)。小學高年級學生性格優點特點及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湖南。
楊魯靜 (2011)。性格優勢的評估及在心理臨床的應用。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上海。
楊仁仁、李亭儀、黃正一 (2011)。高爾夫課程滿意度量表編制之研究。高苑學報 17 (2) p71-p77
葉玉珠(2000)。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展。發表於技術創造力研討會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葉靜宜(2012)。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詹秀美(1988)。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變項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平、毛晉平 (2012)。高中生性格優點及與主觀幸福感、學習成績的關係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0)。
劉金花 (2008)。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
劉蕙晴 (200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兒童同儕關係與理性信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潘婉清 (2010)。生命教育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尊、同儕關係、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佳曄 (2013)。國民小學學生知覺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學習態度與其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其螢 (2004)。國小中年級受同儕歡迎兒童與被同儕拒絕兒童其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三年級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庭芳 (2014)。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自律學習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蔡紋娟 (2013)。國中生幽默感、手足關係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順清 (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家長對教師專業之信任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鄧仕文 (2009)。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家庭環境、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分析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鄭斐云 (2008)。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靖霖 (2013)。休閒阻礙、休閒效益、生活品質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嘉義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曉楓、余芊蓉、朱惠瓊譯(2014)。Alan Carr原著。Positive Psychology 正向心理學。台北:揚智。
賴欣卉(2011)。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 綺 (2012)。大學生美德長處及美德發揮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蕭雅如 (2012)。國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品秀(2009)。父母教養方式、學校適應、自我覺察對國小學童同儕關係的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賴美雪 (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鍾坤達 (2008)。資訊人員美德與性格長處對工作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薛千薇(2015)。國小四、六年級學生數學創造力之探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聖校 (2012)。正向心理情意:教與學。台北:五南。
簡茂發 (2002)。多元化評量的理念與方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6,1-7。
羅品欣 (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貳、英文部份
Airsian, P. W. (1996).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New York: McGraw-Hill.Inc.
Altschul, I. (2006). Establishing an evidence base for policy and program intervention: Testing a combined model of family, school and student factors underlying the academic outcomes of Mexican American yout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ichigan.
Aspinwall, L., &; Staudinger, U. (2003).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strength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a positive psychology.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iswas-Diener, R. (2006). From the Equator to the North Pole: A Study of Character Strength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7, (3), 293-310.
Brown, A. L., Campione, J. C., &; Day, J. D. (1981). 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14-20.
Byrne, D. (1961).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and attitude similarity.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2(3), 713.
Callahan, C. M. (1978). Developing creativity i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Virginia: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Coie, J. D., Dodge, K. A., &; Kupersmidt, J. B. (1990). 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 In S. R. Asher &; J. D. Coie (Eds.), Peer rejec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Duckworth, A. L. (2014). Boring but Important: A Self-Transcendent Purpose for Learning Fosters Academic Self-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4), 559-580.
Duckworth, A. L., Gendler, T. S., &; Gross, J. J. (2014). Self-control in school-age childre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49(3), 199-217.
Garmezy, N. (1987). Stress, competence, and development: Continuities in the study of schizophrenic adults, children vulnerable to psychopathology and the search for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 Psychiatry, 57, 159-174.
Gibbs, L., &; Earle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estback (Whole No.362). http://www.cortland.edu/c4n5rs/12pnt_iv.asp.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otberg, E. H. (1993).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 new approach.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Civit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Hodges, T. D., &; Harter, J. K. (2005). A review of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the StrengthsQuest Program for students. Educational Horizons, 83(3), 190-201.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 168-180. New York: Dover.
Kasier.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rtrika, 39, 31-35.
Keith, E. S. &; Richard, F. W. (199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ational Though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27(2), 161-188.
Kobasa, S. C. (1979). Stressful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health: An inquiry into hardi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1-11.
Lair. (1984). Change induction groups,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grity group, peer counseling.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 493-494.
Lazarus, R. S. &; Lazarus, B. N. (1994). Passion and Reasion: 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Linley, P. A., Maltby, J., Wood, A. M., Joseph, S., Harrington, S., Peterson, C., Park, N. &; Seligman, M. H. P. (2007). Character strength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VIA inventory of it. Persomi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3(2), 341–351.
Martin, R. A., Puhlik-Doris, P., Larsen, G., Gray, J. &; Weir, K.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u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the humour Styl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 48–75.
Mayer, J.D., &; Sal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 (3&;4), 772-781.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Salovey, &; D. J. 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McCullough, M. E., Fincham, F. D., &; Tsang, J. (2003).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een forgiveness andrelationship closeness 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4), 448-472.
Montgomery, F., &; Robert, L. (2012).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Retention Of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Major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46(1), 40-45.
Nezlek, J. B. &; Derks, P. (2001). Use of humor as a coping mechanis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ocial interactional.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4(4), 395-413.
Park, N., &; Peterson, C. (2006). Moral competence and character strengths among adolesc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Values in Action Inventory of Strengths for youth. Joumcil of Adolescence, 29(6), 891-910.
Park, N., &; Peterson, C. (2009). Character strengths: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mal of College &; Character, 10(4), 1-10.
Park, N., &; Peterson, C. (2009). Strengths of character in schools. In R. Gilman, E. S. Huebner, &; M.J. Furlong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pp. 65-76). New York: Routledge.
Peterson, C. (2006). Strengths of character and happiness: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7, 289-291.
Peterson, C. &; Barrett, L. C. (1987). Explanatory styl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mong university freshm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3), 603-607.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Rubin, Z. (1980). Children’s friendship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yan, K. (2004).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1,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 E.htm
Seligman, M. E. P. (2002a).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J. Lopez (Eds.), 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3-12). New York: Oxford Press.
Seligman, M. E. P. (2002b).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eligman, M. E. P., Steen, T.,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60(5) ,410-421.
Seligman, M. E. P. (2011). Flourish: A Visionary New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and Well-being, New York: Free Press.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acific Grove: Brooks/Cole Pub.
Sherman, L. W. (1988). Humor and peer acceptance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4).
Shimai, S., Otake, K., Park, N., Peterson,C., &; Seligman, M. E. P. (2006). Convergence of character strengths in American and Japanese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7, 311-322.
Singh, G. R. (2001). How character education helps students grow.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2) ,46 -49 .
Snyder, C. R., &; Lopez, S. J. (2007).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s of human strengths.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Snyder, C. R., Cheaven, J., &; Michael, S. T. (1999). Hoping, In C. R. Snyder (Ed.), Coping: The psychology of what works, 205-23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nyder, C. R., Rand, K.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 Handbook of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sang, J., Mccullough, M. E., &; Fincham F. D. (2006). The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Forgiveness and Relationship Closeness and Commit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5(4), 448-472.
Trivers, R. L. (1971). The evolution of reciprocal altruism.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46, 35-57.
Wood, A. M., Froh, J. J., &; Geragthy, A. (2010).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 890-90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