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文本
1、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左傳注疏》
(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
印書館,1965年三版)。
2、周.師曠撰,晉.張華註:《師曠禽經》(《百川學海叢書》本,臺北縣板橋
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3、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
記》(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年9月第1版,1982年11月第2版,1987
年12月北京第10刷)。
4、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
版,1987年12月第5刷)。
5、漢.桓譚撰,民國.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出版)。
6、漢.高誘注:《戰國策》(《百部叢書集成》影《士禮居叢書》本據宋本校
刊,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7、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1985年10
月初版)。
8、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注
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三
版)。
9、漢.劉珍等撰:《東觀漢記》(《百部叢書集成》據清.乾隆敕刊《武英殿聚
珍版叢書》本影印,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出版)。
10、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重刊宋本十三
經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
年三版)。
11、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
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三版)。
12、吳.韋昭注:《國語》(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13、晉.干寶撰,民國.汪紹楹校注:《搜神記》(臺北市:里仁書局,1999年
1月初版三刷)。
14、晉.司馬彪撰,南朝梁.劉昭注補:《後漢書.百官》(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11月第二版,1987年12月北京第10次印刷)。
15、晉.常璩撰:《華陽國志》(《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出
版)。
16、晉.虞預撰,民國.周樹人輯:《會稽典錄》卷上(《四明叢書》本,臺
北:新文豐,1988年出版)。
17、晉.葛洪著,民國.陳飛龍註譯:《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
商務,2002年1月初版第一刷)。
18、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59
年12月第1版,1982年7月第2版,1987年12月北京第9刷)。
19、晉.陶潛撰,清.陶澍集注:《陶淵明全集》(據道光二十年(庚子)周詔樸
校刊本影印,本書經影印後封面、書名頁、書背及版權頁書名題為:《陶淵
明全集》。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5月初版)。
20、南朝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5年
5月第1版,1987年10月北京第4刷)。
21、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民國.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
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初版,2003年11月3刷)。
22、南朝宋.劉敬叔撰:《異苑》(《百部叢書集成》影《學津討原》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23、南朝梁.吳均著《續齊諧記》(《百部叢書集成》影《古今逸史》本,臺北
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初版)。
24、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10月第1版,
1987年1月第3刷)。
25、南朝梁.劉勰著,民國.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市:里仁書
局,1994年5月初版)。
26、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2年1月第1版,
1987年11月北京第4刷)。
27、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6月第1版,1997年10月第5刷)。
28、南朝梁.蕭繹撰,民國.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2011年出版)。
29、北魏.崔鴻撰:《十六國春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版)。
30、北魏.酈道元撰:《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
31、北齊.顏之推撰,民國.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臺北市:明文書
局,1982年2月初版,1984年1月再版)。
32、北齊.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6月第1版,1987年11
月湖北第3刷)。
33、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重刊宋本十三經
注疏,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三版)。
34、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年6月第1版、1987
年12月第8刷)。
35、唐.李延壽撰:《北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10月第1版,1987
年11月湖北第3刷)。
36、唐.杜佑《通典》(《十通》第一種,臺北:臺灣商務,1987年出版)。
37、唐.佚名:《孝道吳許二真君傳》(收錄在《正統道藏》洞玄部譜錄類。今
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
版)。
38、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4年11月第1版,
1987年1月第3刷)。
39、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3年5月第1版,1987
年11月北京第3刷)。
40、唐.徐堅撰,明.錫山安國校刻:《初學記》(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刻本,
臺北:新興書局,1972年2月版)。
41、唐.虞世南撰,清.孔廣陶校註:《北堂書鈔》(附子目索引)(孫忠愍侯
祠堂舊校影宋原本.南海孔氏三十有三萬卷堂校注重刊,臺北:宏業書局出
版,1974年出版)。
42、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四部備要》本,臺北市:
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出版)。
43、唐.歐陽詢撰,民國.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中
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1965年11月第1版)。
44、唐.歐陽詹撰:《歐陽行周文集》卷六(收入《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119
冊,上海涵芬樓借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刊本影印)。
45、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第二版,1987年12
月北京第10次印刷)。
46、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延聖院大藏經局編:《宋版磧砂大藏經》
本,第三十二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7年臺一版)。
47、唐.杜光庭纂:《錄異記》(收錄在《正統道藏》洞玄部傳記類。今見張繼
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
48、唐.杜光庭纂:《神仙感遇傳》(收錄在《正統道藏》太玄部張君房編《雲
笈七籤》。今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49、唐.杜光庭纂:《墉城集仙錄》(收錄在《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今見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
50、後晉.李瀚撰註,宋.徐子光補注:《蒙求集註》卷上(《百部叢書集成》
據《學津討原》本影印,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出版)。
51、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第1版 1987年
11月湖北第3刷)。
52、宋.王堯臣等編次,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臺北市:臺灣商務,1978
年出版)。
53、宋.王應麟:《玉海》(中日合璧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再
版)。
54、宋.王欽若、楊億等編:《宋本冊府元龜》(中華書局影印商務印書館影日
本靜嘉堂毛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第1版1刷)。
55、宋.王欽若、楊億等編,明.黃國琦校刻:《冊府元龜》(影印明本,臺
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8月臺三版)。
56、宋.司馬光編集,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出版)。
57、宋.史能之著:《咸淳毗陵志》(《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
社, 1995年出版)。
58、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
古籍出版社,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59、宋.李昉等奉敕編纂:《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1979年出版)。
60、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本,臺北:臺灣商
務,1967年臺一版,1992年六刷)。
61、宋.林同著:《孝詩》(收錄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臺北
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62、宋.楊萬里撰:《誠齋集》卷一百(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1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63、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
1987年11月湖北第3刷)。
64、宋.鄭樵撰:《通志》(《十通第四種》,臺北市:臺灣商務,1987年出
版)。
65、宋.蘇舜欽撰:《蘇學士集》卷十三(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2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66、元.成廷珪撰:《居竹軒詩集》卷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6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67、元.佚名:《許真君仙傳》(收錄在《正統道藏》洞玄部譜錄類。今見張繼
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
68、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十通第七種》,臺北市:臺灣商務,1987
年出版)。
69、元.張憲著:《玉笥集》卷五(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7冊,臺
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70、元.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6月第1版
1985年6月湖北第1刷)。
71、元.趙道一修撰:《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正統道藏》洞真部記傳類。今
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7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
版)。
72、元.謝應芳著:《龜巢稿》卷九(收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8冊,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
73、明.王圻撰:《續文獻通考》(《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763冊,
據明萬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74、明.宋濂撰:《文憲集》卷十一(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3
冊)。
75、明.呂天成:《曲品》(收錄在吳平、回達強主編:《歷代戲曲目錄叢刊》
第一冊,揚州:廣陵書社,2009年12月第1版一刷)。
76、明.佚名:《搜神記》(收錄於《萬曆續道藏》,今見張繼禹主編:《中華
道藏》第45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第1版)。
77、明.佚名:《菉竹堂書目》(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277冊,《菉竹堂
書目不分卷》上海圖書館藏清初鈔本)。
78、明.洪木便輯:《清平山堂話本》(《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小說類》第
17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初版)。
79、明.張瑞圖校:《新鍥類解官樣日記故事大全》(收錄在【日】長澤規矩也
編:《和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第1
版)。
80、明.曹學佺著:《蜀中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版)。
81、明.焦竑輯:《國史經籍志》卷三(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出版)。
82、明.楊士奇等編:《文淵閣書目》卷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出
版)。
83、明.錢溥撰:《祕閣書目》(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277冊,《祕閣書
目不分卷》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鈔本)。
84、清.丁國鈞撰,清.丁辰注:《補晉書藝文志》(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
《二十五史補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出版)。
85、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市:大化書局,民國73年5月,再版)。
86、清.王仁俊輯:《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史編總類》(《續修四庫全書》據
《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年)。
87、清.方宗誠撰:《陶詩真銓》(《叢書集成三編》據《柏堂遺書》影印,臺
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88、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年初版)。
89、清.田文鏡、王士俊等監修,清.孫灝、顧棟高等編纂:《河南通志》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90、清.李慈銘撰:《越縵堂讀書記》全三冊(收入在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
著》目錄學名著第二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9月初版)。
91、清.姚振宗撰:《隋書經籍志考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目錄
類》第9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92、清.馬驌撰:《繹史》(收錄於《筆記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1
月初版)。
93、清.茆泮林輯:《十種古逸書.古孝子傳》(《百部叢書集成》據清道光茆
泮林輯刊《十種古佚書》本影印,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7年)。
94、清.章宗源撰:《隋經籍志考證》(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
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出版)。
95、清.湯球撰:《十六國春秋輯補》(《百部叢書集成》之八六《史學叢
書》,臺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出版)。
96、清.郝玉麟、魯曾煜撰:《廣東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
灣商務印書館,1983版)。
97、清.董誥等編纂,民國.孫映逵等點校:《全唐文》(太原市:山西教育出
版,2002年初版)。
98、清.劉體恕彙輯、邵志琳增輯:《呂祖全書》(收錄在龔鵬程、陳廖安主
編:《中華續道藏初輯》第2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初版)。
99、清.陶方琦撰:《漢孳室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2年出版)。
100、清.陶方琦撰:《漢孳室遺著》(清光緒中會稽徐氏鑄學齋鈔本)。
101、清.陳澧著:《東塾讀書記》(《皇清經解續編》南菁書院本,臺北:廣文
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102、清.陳孟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文星,1964年出版)。
103、清.陳述撰:《補南齊書藝文志》(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
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出版)。
104、清.韓泰華著:《無事為福齋隨筆》(收入《百部叢書集成》之六九,據清
光緒潘祖蔭輯刊《功順堂叢書》本影印)。
105、清.瞿中溶著:《二十四孝考》(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12月初版)
106、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四冊)(北京:中華書
局出版,1958年12月第1版,2009年2月北京第8刷)。
107、(?)王相增註,鄭鉁校訂:《增註繪圖日記故事》(收錄在《國學初基入
門》,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4月臺灣初版,1981年8月臺灣二
版,頁153-176。)。
108、(?)西山勇悟真人施岑編:《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收錄在《正統道
藏》洞玄部譜錄類。今見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46冊,北京:華夏
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09、(?).佚名:《前後孝行錄》(據道光甲辰年(1844)京江柳書諫堂重
刊本影印,此刊本據道光初年萊香堂初刊本修補重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
社,1991年12月影印本)。
(二)今人論著
1、王重民、王慶菽等人校編:《敦煌變文集》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出版)。
2、王國維:《觀堂集林》(收錄在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
3、王國維:《人間詞話》(收錄在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一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王三慶、郭長城、康世昌、謝明勳編著:《敦煌類書》(臺北市:麗文文化,
1994年初版)。
5、王三慶著:《敦煌本古類書語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6月初
版)。
6、王明著:《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版)。
7、王明著:《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初版)。
8、王培新著:《樂浪文化:以墓葬為中心的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年初版)。
9、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叢書子目類編》(臺北:中國學典館復館籌備處,
1967年初版)。
10、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臺北:錦繡出版
社,1989年2月出版)。
11、朱越利著:《道藏分類解題》(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12、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圖書,1991年10月初版)。
13、宗白華:《藝境》(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1987年6月第1版、1989年6月
第2刷)。
14、昌彼得著:《說郛考.書目考》下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12月初
版)。
15、林安弘:《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16、周西波:《道教文獻中孝道文學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
社,2010年9月初版)。
17、金毓黻:《中國史學史》(香港:鼎文出版社,1982年11月修訂重排本)。
18、姚義斌:《六朝畫像磚研究》(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
版)。
19、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新華書局,1980年出版)。
20、洪淑苓著:《牛郎織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0月初版)。
21、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黃明蘭、郭引強編著:《洛陽漢墓壁畫》(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2、馬積高:《中國古代文學史》(臺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初
版)。
23、袁行霈著:《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24、徐芹庭著、徐耀環新編:《細說孝經暨二十四孝》(新北市:聖環圖書,
2011年4月一版一刷)。
25、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6年2
月初版)。
26、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出版)。
27、康學偉:《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28、扈貞煥著:《韓國的民俗與文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初
版)。
29、黃明蘭:《洛陽北魏世俗石刻綫畫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年2
月第1版第1刷)。
30、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1998年5月第2刷)。
31、黃任恒:《古孝匯傳》(廣州聚珍印務局排印本,廣州:聚珍印務局,1925
年)。
32、黃佩賢著:《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1月初
版)。
33、馮友蘭、李澤厚等著,駱玉明、蕭能選編:《魏晉風度二十講》(北京:華
夏出版社,2009年出版)。
34、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5、楊勇著:《陶淵明集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76年5月初版)。
36、業露華:《道洽六親:佛教孝道觀》(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
1版)。
37、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月第1版)。
38、寧夏固原博物館主編:《固原北魏墓漆棺畫》(銀川市: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8年7月第1版)。
39、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初版)
40、逯耀東:《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市:東大圖書,2000年2月
初版)。
41、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9月第1
版,2008年11月第6刷)。
42、魯迅撰:《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7月北京第1版,
2006年12月北京第2版第1刷)。
43、劉蘭芝著:《洛陽漢代墓室壁畫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9
月初版)。
44、孫啟治、陳建華編撰:《中國古佚書輯本目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年5月第1版第1刷)。
45、董康撰:《曲海總目提要》(收錄在吳平、回達強主編:《歷代戲曲目錄叢
刊》第七冊,揚州市:廣陵書社,2009第1版)。
46、陳蘭村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月第1
版)。
47、陳永志、【日】黑田張主編:《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孝子傳圖輯錄》(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第1刷)。
48、陳朝宗修,王光張纂:《福建省大田縣志》卷六(《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
方》第229號,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年臺一版)。
49、潘重規編:《敦煌變文集新書》上、下(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硏究所敦
煌學硏究會,1983-1984年初版)。
50、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9年第1版)。
51、錢穆:《國史大綱》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6月初版,1992
年9月修訂版第19刷)。
52、錢穆:《漢劉向、歆父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4月初
版)
53、盧興邦修,洪清芳纂:《福建省尤溪縣志》卷七(《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
方》第230號,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年臺一版)。
54、鄒清泉:《北魏孝子畫像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7月第1
版)。
55、鄭阿財:《敦煌孝道文學研究》(臺北:石門圖書公司,1982年8月初
版)。
56、蕭群忠:《中國孝文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7月初版1
刷)。
(三)外文專書著作
1、【日】吉村怜博士古稀紀念會:《東洋美術史論叢》,東京:雄山閣,2000
年。
2、【日】長廣敏雄著:《六朝時代美術の研究》(東京:美術出版社,1969年出
版)。
3、【日】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7月第1版)。
4、【日】黑田彰著:《孝子伝の研究》(京都:株式会社思文閣出版,2001年9
月)。
5、【日】黑田彰著:《孝子伝図の研究》(東京都:汲古書院,2007年11
月)。
6、【日】德田進著:《孝子說話集の研究—二十四孝を中心に〔中世篇〕》(東
京:井上書房,1963年3月發行)。
7、【日】德田進著:《孝子說話集の研究—二十四孝を中心に〔近世篇〕》(東
京:井上書房,1963年12月發行)。
8、【日】德田進著:《孝子說話集の研究—二十四孝を中心に〔近代篇〕(明治
期)》(東京:井上書房,1964年9月發行)。
9、【日】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72年7月初版,1993年12月二版一刷,1998年12月二版三刷)。
10、【日】藤原佐世撰:《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據清光緒黎庶昌校刊《古逸叢
書》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1984年6月初版)。
11、【美】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8月第1版,2010年4月第2
刷)。
12、【美】邁克爾.薩梭(Michael Saso,中文名蘇海涵)編:《莊林續道
藏》小法卷十七〈下席科〉(臺北市:成文書局,1975年出版)。
13、【英】羅素:《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14、【韓】權溥、權準編,李齊賢贊,權近註,尹浩鎮譯:《孝行錄》(景仁文
化社,2004年1月初版)。
15、【朝鮮】偰循編撰:《三綱行實圖》(收錄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
員會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2》,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
出版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
16、【朝鮮】正祖(李算)撰:《五倫行實圖》(收錄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
出版委員會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二輯.子部3》,重慶市:西南師範
大學出版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版)。
二、論文
(一)學位論文
1、王國泰:〈論「以孝治天下」與兩漢政治、制度〉(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6年)。
2、石致華:〈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3、任明玉:〈中國孝行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
4、何曉薇:〈隋前《孝子傳》文獻初探〉(中國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
士論文,2004年12月)。
5、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6、許端容:〈二十四孝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6 月)。
7、曾怡嘉:〈先秦至漢初儒家孝道思想之演變〉(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2年)。
8、黃維英:〈從舜傳說的遞變論中國的孝倫理〉(臺南師範學院,國語文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1年)。
9、廖秀芬:〈從經典到世俗-舜子傳說之敘事發展與詮釋〉(嘉義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10、劉詠芹:〈魏晉南朝孝道研究〉(中國湖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
2009年5月)。
11、謝愛卿:〈中國佛教的孝道思想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年)。
12、鄭志慧:〈儒家孝道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13、蕭燕榮:〈春秋時代孝親倫理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14、蘇淑瑜:〈儒家孝道思想研究(先秦~兩漢)〉(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二)期刊論文
1、王三慶:〈《敦煌變文集》中的〈孝子傳〉新探〉(《敦煌學》14輯,1989年4月),頁189-220。
2、王國良〈敦煌本搜神記考辨〉(《漢學研究》第4卷第2期,1986年12月),頁379-387。
3、王建偉:〈漢畫「董永故事」源流考〉(《四川文物》,1995年5月,頁
3-7)。
4、毛炳生:〈孝字的原始意義析論〉(《東方人文學誌》,8卷4期,2009年12月),頁67-76。
5、曲金良:〈敦煌寫本《孝子傳》及其相關問題〉(《敦煌研究》,1998年第2
期),頁156-164。
6、朱嵐:〈佛教孝道觀的基本特徵-儒佛孝道觀異同論要〉(《中國文化月
刊》,2006年2月),頁114-127。
7、朱瑤:〈董永故事文物文獻考述〉(《孝感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7年
1月),頁15-19。
8、伊慶春:〈回應〈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本土心理學研
究》,32期,2009年12月),頁187-197。
9、利翠珊:〈孝道的俗世意義與多重面向〉(《本土心理學研究》,32期,2009年12月),頁199-205。
10、宋煥文:〈董永故事發生在西漢晚期〉(《孝感師專學報》,1992年第3
期,頁66-68)。
11、宋煥文:〈關於江蘇山東等地的董永故事傳說〉(《孝感師專學報》,1994
年第1期,頁88-90)。
12、林惠勝:〈試說南朝孝倫理:以「南史.孝義傳」為主的析論〉(《暨大學
報》,4卷2期,2000年7月),頁1-25。
13、周桂鈿:〈孝是「天經地義」的〉(《孔孟月刊》,45卷9/10總號537/538,2007年6月),頁1-6。
14、胡海帆:〈「偃師邢渠孝父畫像石」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
2期,總第160期,2012年4月),頁113-133。
15、高中堯:〈《董永故事發生在西漢晚期》質疑〉(《孝感師專學報》,1994
年第3期,頁88-90)。
16、許端容:〈「孝子傳」輯佚補〉(《木鐸》12期,1988年3月),頁139-147。
17、許端容:〈河內漢喃研究院藏《四十八孝詩畫全集》考辨〉(《華岡文科學
報》第二十二期,1998年3月),頁105-122。
18、張宏民、吳金衛:〈淺析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律的維孝功能〉(《延安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6年4月),頁84-88。
19、張華松:〈孝堂山漢畫像石祠與郭巨埋兒傳說〉(《濟南職業學院學報》第3
期,2010年6月),頁1-5。
20、黃光國:〈從「儒家關係主義」評〈華人孝道雙元模型〉〉(《本土心理學
研究》,32期,2009年12月),頁163-185。
21、程毅中〈敦煌本《孝子傳》與睒子故事〉(《中國文化(風雲時代)》5期,
1991年12月),頁149-153。
22、楊中芳:〈試論深化孝道研究的方向〉(《本土心理學研究》,32期,2009年12月),頁149-161。
23、熊明:〈劉向《列女》、《列士》、《孝子》三傳考論〉(《錦州師範學院
學報》第25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5-20。
24、趙超:〈「二十四孝」在何時形成(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年2
月),頁40-45。
25、趙超:〈日本流傳的兩種古代《孝子傳》〉(《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2
月),頁1-32。
26、葉光輝:〈再論華人孝道雙元模型的幾個關鍵性議題〉(《本土心理學研
究》,32期,2009年12月),頁207-248。
27、衛文革:〈墓葬資料中所見二十四孝之發展演變〉(《文物世界》2010年5
月),頁44-49。
28、陳迎年:〈「孝」與「本體論」〉(《鵝湖》,2007年2月),頁42-50。29、潘重規:〈聖賢羣輔錄真偽辨〉(大陸雜誌,第11期,1964年12月15日),頁101-104。
30、潘重規:〈聖賢群輔錄新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七期,1966年9
月),頁305-335。
31、盧曉虹:〈萬榮董永傳說的實地考察〉(《山西師範大學報》,第38卷第6期
2011年11月,頁63-66)。
32、謝明勳:〈敦煌本《孝子傳》「睒子」故事考察〉(《敦煌學》17輯,1991年9月),頁21-50。
33、謝雲飛:〈俗傳二十四孝探源〉(《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1979年6月),頁85-107。
34、【日】大澤顯浩:〈明代出版文化中的「二十四孝」-論孝子形象的建立與
發展〉(《明代研究通訊》第五期,2002年12月),頁14。
三、電子資訊
1、「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資料庫」(迪志文化出版)
2、「中國基本古籍庫」(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研製)
3、山東濟南網頁 網址:http://blog.sina.com.cn/songwanyong 日期:
2015.04.12。
4、郭巨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hk/郭巨 日期:
2012.12.01。
5、【朝鮮】申用溉編撰:《續三綱行實圖》(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網址:
http://dl.ndl.go.jp/info:ndljp/pid/2610939, 日期:
201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