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書局。
王秋絨(1997)。社區教育模式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台南縣南化鄉公所(2005)。發現南化。臺南:台南縣南化鄉公所。
池易釧(2002)。基隆市高中職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朱家雄、洪福財(2006)。幼兒園課程。台北:五南。
李宗派(2000)。系統理論在社會工作之應用。社會發展季刊,89,156-166。
李咏吟、單文經(2004)。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吳文賢(2005)。社區資源與卓越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35,26-47。吳汝鈞(2005)。經驗主義、實證主義、實用主義的知識論:量論之二(Ⅰ)。鵝湖月刊,358, 31-37。何昕家、張子超(2011)。探究資源共享模式增進社區意識策略--以少子化趨勢之校園議題為例。環境與藝術學刊,9,21-46。宋敏慧、胡淑美、郭李宗文(2009)。鹿野鄉立托兒所實施多元文化的教學活動分享。幼兒教育,295, 47-63。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台北:五南。
林佳玫(2012)。社區資源融入國小四年級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天母國小為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 317-335。林雅惠(2010)。提升幼兒鄉土認同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東。邱婉麗(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互享互惠之研究-以嘉義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波浪、吳新榮(1980)。台南縣志(壹)。臺南:臺南縣政府。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涂順從(1997)。鹽水製糖。臺南:台南縣立文化中心。
徐薇(1999)。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
孫邦正(1958)。如何運用社區資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
許文忠(2003)。臺灣偏遠地區國民中學社區資源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南。莊尤姿、蔣姿儀 (2010)。幼稚園社區融合主題教學多元評量實施歷程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1, 77-106。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性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伯璋(198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南宏。
陳浙雲、余安邦(2003)。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54,33-46。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兒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都文化。
曾兆興(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游家政(1997)。社區資源在教學上的運用。國教園地, 59/60,63-69。張世平、胡夢鯨(1988)。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游淑燕、林家蕙(2010)。「獨角仙要結婚了」-生命教育融入自然主題教學之研究。幼兒教保研究,4, 97-116。
教育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9月20日。網址: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_list.asp
教育部(2014)。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9月20 日。網址: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aspx?id=GL000542
曾郁庭(2011)。從社區節慶活動談學校與社區學習的關係。通識教育學報,7,169-182。
張幸愉(1994)。國民小學運用社區資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碩玲(2001)。台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張美惠(2008)。幼兒參與社區關懷主題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台中:東華。
黃政傑(1996)。課程與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義良(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合作教學模式探討。學校行政,21, 64-77。蔡漢賢(1977)。如何發掘與運用社區資源推展社區工作。台北: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1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廖鳳瑞(1994)。幼教課程研究的趨勢-生態系統理論的應用。家庭教育,12(6),22-34。
開拓文教基金會(1999)。關懷、參與、改變的新契機社區資源手冊。台北:開拓文教基金會。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學校行政,27, 117-136。劉詩燕(2009)。幼稚園教師實施社區資源融入教學之經驗-以彰化縣五位公立幼稚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劉燕雯、鄭束芬(2008)。社區資源運用於幼稚園教學之教學紀實-以"埔心探險記"為例。幼兒教育,289,39-51。
劉燕雯、鄭束芬(2009)。幼稚園實施「社區資源融入方案教學」之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2), 145-166。
鄭束芬、劉燕雯、張碧如(2012)。社區資源融入幼兒園方案教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鄭秀得(2004)。從生態觀點建構幼兒的親職策略。網路社會學通訊期科,52。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4日。網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8/38-19.htm
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台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157-184。韓景春(1996)。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台北:師大書苑。
薛梨真(1999)。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高雄:復文。
謝玉新(1993)。透過社區發展運用自然與人文資源。社會福利,10,29-33。
謝美香(2006)。由家庭生態系統理論探討家庭壓力管理。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日。網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2/52-47.htm
簡成熙(2010)。教育哲學導論(三版)。台北市:五南。
簡後聰(1997)。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師天地,86,16-21。簡楚瑛(2005)。幼兒教育課程模式。台北:心理。
盧秀琴、柯琳耀、洪榮昭(2009)。運用社區資源實施5Why鷹架式提問教學活動。教育實踐與研究,22(2),1-32。 外文部分
Babbie, E.(1992).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6th ed.). Belmont,CA: Wadsworth.
Feldman, A. (2000). Decision making in the practical domain: A model of practical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84, 606-623.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Robert E.Slavin (2013)。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第三版)。台北:學富。譯者:張文哲。
Shaffer, D. R. (2010)。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譯者:張欣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