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5)。家庭暴力防治法。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4月1日。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71
孔繁鐘(2013)。從DSM-IV到DSM-5:「情感性疾患」的重大改變。論文發表於台灣精神醫學學會,台灣。
孔繁鐘(2014)。個人天地部落格。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9日。網址:http://kfj0036.blogspot.tw/2013/07/dsm-ivdsm-5.html
方美玲(1998)。分析台灣雙薪家庭的家務分工-以教養子女的分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王明雯(1995)。四個青少年躁鬱症者的社會心理不利因素之探究。特殊教育季刊,57,22-28。王叢桂(2000)。華人父母職責信念—以台灣大學生為對象的探索性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57-83。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輕人面臨的健康風險。臺北:台灣世界衛生組織研究中心。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9日。網址: http://www.twwho.org/pub/News.asp?ctyp=NEWS&;catid=1744&;ctxid=2976
伊沛霞(2004)。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第九章 為母之道(胡志宏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3)。
江原麟(2006)。情感性精神病躁鬱症。基隆長庚醫院精神科。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9日,網址:http://www.cgmh.com.tw/intr/intr3/c2360/bipolar.htm
吳柳嬌(2005)。婚姻暴力的成因與處遇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高雄。宋維村(1986)。第七講:情感性精神病。諮商與輔導,7,20-22。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女性主義與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引玉(1974)。躁鬱症的瞭解。護理雜誌,21,1-3。李秀春(1991)。一位躁鬱症病人住院期間的護理經過。美和護專學報,9,51-75。李宗文(2003)。城鄉幼兒母親教養型態及相關變項之比較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4(2),173-196。
李青松(2000)。家庭親子間關係的變遷:社會創新與子女發展階段對代間關係的交換影響。應用心理學研究,5,43-45。
李美媛(2007)。女性自殺企圖者生命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李美菊(1981)。躁鬱症。大眾醫學,31,418-421。李家琦(2008)。自閉症母親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壓力因應歷程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桃園。李貴花 (1990)。從成年初期、中期探討台北地區雙生涯婦女之心理壓與與工作、婚姻及休閒間的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台北。汪麗真(1994)。自閉症兒童母親教養壓力、親職角色適應與教養服務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林杏霞(1996)。心理調適。社教資料雜誌,216,1-7。
林哲民(2014)。雙極性疾患與憂鬱疾患在DSM-5。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系。
林惠雅(2007)。學齡前兒童之父母的共親職與親職感受的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27,177-230。林寶貴(2008)。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二版)。臺北:心理。
林寶貴、沈慶盈、陳明聰、王淑娟、王欣宜、蔣明珊、吳亭芳、簡明建、黃志雄、廖華芳、邱滿艷(2012)。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第三版)。台北:心理。
邱育芳(1995)。婦女社區餐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聯盟的社區運動為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邱敏文(2009)。母職實踐─一位鄉鎮地區勞工階級自閉症兒母親的辛/心/欣路歷程。
邱敏芝(2009)。母職家/枷/佳鎖?高學歷職業婦女的母職圖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邱震寰、李明濱(2006)。自殺未遂者的特徵。台灣醫學,10(3),339-342。
侯文里、鍾信心、王秀紅(2002)。婚姻暴力受虐婦女的生命威脅狀況。台灣家醫誌,11(4),164-170。
俞彥娟(2005)。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以美國婦女史為例。女學學誌,20,1-40。施怡廷(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柯慧貞、陸汝斌(2002)。認識憂鬱症。學生輔導,80,16-27。洪惠芬(2010)。「現代母職」作為一種兒童安排:母親做為照顧者的勞動處境。載於中國文化大學主編,2010台灣社會福利協會年年會暨「風險社會下台灣福利社會的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洪儷瑜(198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心理。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第二版)。台北:巨流。
胡海國(1998)。躁症─雙向情感疾病。當代醫學期刊,25,429-431。胡海國、林信男(1996)。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之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指引。台北市:健康文化。
唐子俊(2010)。變態心理學修訂版。台北:雙葉。
夏念西(1995)。變心女人:新好女人破框的必要。台北:心理。
徐美蓮(2003)。永不停止的拔河~一個自閉兒母親形塑生命調適歷程之故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屏東。徐畢卿、龍佛衛、張永源(2000)。自閉兒母親的心理健康狀態。特殊教育學報,16,308-314。
徐雪真(2006)。母親與祖母對「幼兒自主性」教養信念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台中。晁成婷(1997)。我的女兒予力:一個唐氏症家庭的生活紀實。台北:張老師。
翁毓秀(2003)。女性單親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1,70-101。袁哲生(2005)。小說的敘事結構。幼獅文藝,616,74。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運用。高雄:麗文。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
張正芬、吳佑佑(2006)。亞斯伯格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症狀之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季刊,31,139-164。
張冰嫈(2013)。婚姻暴力受害者諮商之倫理議題探討。諮商與輔導,327,28-31。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瑋華、廖士程、李明濱(2010)。 重大疾病與自殺。自殺防治網通訊,5,4。
張漢良(1974)。薛西弗斯的神話:闡述荒謬哲學隨筆名作。台北:志文。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教育部(2002)。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4月3日。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臺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9日。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8%BA%AB%E5%BF%83%E9%9A%9C%E7%A4%99%E5%8F%8A%E8%B3%87%E8%B3%A6%E5%84%AA%E7%95%B0%E5%AD%B8%E7%94%9F%E9%91%91% E5%AE%9A%E8%BE%A6%E6%B3%95
曹中瑋(2009)。當下,與你真誠相遇-完形諮商師的深刻省思。台北:張老師。
梁偉岳(2004)。「她是我一生的課題」:一位自閉症青年母親的養育經驗。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2,257-281。莊奇陵(2006)。過動兒父母完全手冊。臺北:合記。
莊桂香(2001)。三種靈魂:我與躁鬱症共處的日子。台北市:天下遠見。
莊雪芳(2007)。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莊智鈞(2004)。憂鬱:從人格心理學不同的學派來探究。諮商與輔導,223,7-13。許秋賢(2012)。亞斯伯格幼兒母親母職壓力之自我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嘉義。連家郁、陳杏佳(2010)。躁症病患的情緒覺察與人際調適。護理雜誌,57(2), 53-57。連惠君(1999)。不同家庭發展階段父母對長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陳文靜(2005)。一位妥瑞兒單親媽媽的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
陳正宗(1996)。「情感障礙」或「情感性精神病」。學生輔導通訊,46,48-55。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杏容(2001)。給他們一個easy的環境: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與偏差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陳俊欽(2002)。「情緒」生病了!---躁鬱症。健康世界,194,75-86。陳昭姿(1987)。躁狂的藥物治療。藥學雜誌,3,37-42。陳盈文(2006)。接受東西教育的父母對其子女的教養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陳若琳(2002)。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35,51-78。
陳若琳(2003)。雙薪家庭幼兒母親的婚姻情感與配偶共同育兒對教養品質影響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1-14。陳貞妃(2002)。從婚姻暴力談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與輔導策略。諮商與輔導,202,14-18。陳珮娥、湯玉英(2005)。因應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2(2),61-66。陳富美、利翠珊(2004)。夫妻的育兒經驗:親職分工與共親職的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4),1-28。陳惠娟、郭丁熒(1998)。「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1。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 : 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臺北:淑馨。
陳藝雪(2001)。一位唇顎裂幼兒母親的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嘉義。曾文星(2003)。新編精神醫學。台北市:水牛。
曾文星、徐靜(1998)。現代精神醫學(第十版)。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游恆山、李素卿譯(2000)。心理學(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
黃君瑜、許文耀(2003)。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67-190。黃淑姿、湯玉英(1996)。罹患腦瘤死亡兒童母親所面臨的失落哀傷反應及調適行為。護理雜誌173,43(4),34-41。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五南。
楊明仁(2011)。平息躁鬱風暴。載於思瑀,親愛的我,你好嗎?─十九歲少女的躁鬱日記。台北市:心靈工坊。
楊庸一(1988)。鋰鹽治療之回顧。中華精神醫學,2,76-82。楊庸一、葉英、胡維恆(1985)。鋰鹽對雙極性情感疾病預防療效之評估。臺灣醫學會雜誌,84,722-726。
楊斯年、陸汝斌(1996)。鋰鹽用於情緒疾患的治療。國防醫學,23,392-395。萬育維(2001)。社會工作概論-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衝突。應用心理研究,2,41-82。葉貞屏(1990)。情障兒童在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中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遊戲活動及玩具選擇類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73-92。趙居蓮(1995)。變態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劉珠利(2005)。台灣年輕女性的兩性關係-從「關係中的自我」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56-69。劉純惠(1997)。情緒疾患。藥學雜誌,13,4 - 22。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41-77。劉惠琴(2000)。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劉智民(2000)。漫談躁鬱症。台大醫網,2,32-33。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劉慈惠(2006)。學前幼兒被期待學些什麼?-以兩所幼稚園家長為例。師大學報,51(1),131-158。
歐陽儀(199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台北。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蔡宛華(2014)。國小高年級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校園霸凌行為與應對方式之現況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所,臺北。
蔡麗玲(1998)。母職作為女性主義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新竹。衛生福利部(2014)。衛生福利年報。臺北:衛福部。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9日。網址: http://www.mohw.gov.tw/MOHW_Upload/doc/%E4%B8%AD%E8%8F%AF%E6%B0%91%E5%9C%8B103%E5%B9%B4%E7%89%88%E8%A1%9B%E7%94%9F%E7%A6%8F%E5%88%A9%E5%B9%B4%E5%A0%B1_0047784001.pdf
衛生福利部(2015)。公共衛生資訊服務入口網自殺通報系統。台北: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4月1日。網址:http://tspc.tw/tspc/portal/know/know_content.jsp?type=2&;sno=51
鄭美君(2004)。台灣當代女性作家「母職角色」主題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簡志娟(199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研究所,台北。簡春安、趙善如(2008)。社會工作哲學與理論。台北:巨流。
羅一中(2002)。華人母親的人際義務-以罕見疾病兒童的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嘉義。羅燦英(1999)。魚與熊掌:女性主義反性暴力論述之困境與省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137-218。
蘇玲慧(2004)。身心障礙兒母親的生命經驗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顧燕翎(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派流。台北:女書文化。
外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9)。DSM-IV 精神疾病的診斷與統計(孔繁鐘譯)。臺北:合記圖書。(原著出版於1998)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9)。DSM-IV-TR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孔繁鐘編譯)。台北:合記圖書。(原著出版於2008)。
Berg, B.L.(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Betty,Friedan(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李令儀譯)。台北:月旦。(原著出版於1994)。
Chodorow.Nancy J.(2003)。母職的再生產:心理分析與性別社會學(張君玫譯)。台北:群學。(原著出版於2002)。
Chodorow, Nancy J. (1978).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edon,C.(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3年)。
Marshall,C. & Rossman,G.(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李政賢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2005)。
Campbell, J.D.(1952). Manic depressive psychosi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16, 424-439.
Carson, R.C., Butcher, J.N., &; Mineka, S.(1998). Abnormal psychology and modern life:1998 update(10th ed.). New York : Addison Wesley Longman.
Cascardi, M., O'Leary, K. D., Lawrence, E. E., &; Schlee, K. A. (1995).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physically abused by their spouses and who seektreatment regarding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 63(4), 616-623.
Cascardi, M., O'Leary, K. D., Lawrence, E. E., &; Schlee, K. A.(1995).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physically abused by their spouses and who seek treatment regarding marital conflic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3(4), 616-623.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199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0). Narrative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Sage.
Cochran, L.(1997). Career counseling: A narrative approach. CA: Sage.Davis, J.M.(1976). Overview: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sychiatry: II. Affectivedisorder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3, 1-13.
Depue, R.A., &; et al.(1981). A behavioral paradigm for identifying persons at risk for bipolar depressive disorder: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five validation studies.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0, 381 ~ 437
Dolph, C.D.(1999). Bipolar Disorder. In D.G. Benner &; P.C. Hill (Eds.), Baker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 counseling. Michigan:Baker Book House Company.
Dubovsky, S.L.&; Dubovsky, A.N.(2009)。情感性疾病手冊:診斷與治療(丁宜芬、周嘉娸、黃智勇譯)。臺北市:合記。(原著出版於2001)。
Fuller Torrey, E. M. D.,Michael B. Knable, D. O.(2006)。躁鬱症完全手冊(丁凡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2)
Edwin S. Shneidman(2006)。解剖自殺心靈(李淑君譯)。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於2005)。
Friedan, Betty(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李令儀譯)。台北:新自然主義。(原著出版於1994)。
Greenan, D. E. &; Tunnell, G.(2003/2005)。同志伴侶諮商(丁凡譯)。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2002)。
Gross, J. J., &; John, O. P.(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 Implications for affect, relationship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48-362.
Hassanyeh, F., &; Davison, K.(1980). Bipolar affective psychosis with onset before age 16 yea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7, 530 ~ 539.
Henry T.Close(2002)。故事與心理治療(劉小菁譯)。臺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
Hilty, D.M., Brady, K.T., &; Hales, R.E. (1999). A review of bipolar disorder amongadults. Psychiatric-Services, 50, 201-213.
Holden, C.(2000). 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 A new WHO study seeks to verify recent findings o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of depression worldwide using standardized instruments.Science, 288, 39-40.
James N. Butcher., Susan Mineka, Jill M. Hooley.(2008)。變態心理學(游恆山譯)。台北:五南圖書。(原著出版於2007)。
Kaplan, H.I., &; Sadock, B.J.(1998). Synopsis of psychiatry:behavioralsciences/clinical psychiatry(8th ed.). Baltimore : Williams &; Wilkins
Kerkhof, A. J. F. M. (2000). Attempted suicide: Patterns and trends. In K. Hawton &; K.V.Heeringen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pp.49-64).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azarus, R. S., &; Fol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ieblich, A., Tuval-Machiach, R. &; Zilber, T(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2006)。
Liveneh, H.(1986).A unified approach to existing models of adaptation to disability:parrt 1-a model adapt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17(1), 5-16.Bruner, J.(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yon, B. L.(2006). Stress. In J. J. Fitzpatrick &; M. Wallance (Eds.), Encyclopedia of nursing research (2nd ed., pp.575-577). New York: Springer.
Mann, J. J. (2002). A current perspective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36(4), 302-311.
Martin Payne(2008)。敘事治療入門(陳增穎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7)。
Mitch Albom(2004)。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栗筱雯譯)。臺北市:大塊。(原著出版於2003)。
Patton, Michael Quin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4)。
Peterson, C.(1996). The psychology of abnormality. Florida : Harcourt Brace &;Company.
Polkinghorne, D. E.(1995).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s.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wer&Parke.(1984). Social Network Factors and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exRoles,10,949-972.
Prien, R.F., &; et-al.(1984). Drug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s in unipolar and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 of the NIMH Collaborative Study Group comparing lithium carbonate, imipramine, and a lithium carbonate-imipramine combinat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1, 1096-1104.
Prien, R.F., &; Potter, W.Z.(1990). NIMH workshop report on treatment of bipolardisorder.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26, 409-427
Rehm, L.P., &; Mehta, P.(1994). Depression. In Van Hasselt, V.B., &; Hersen, M.(Eds.), Advanced Abnormal Psychology. New York : Plenum Press.
Riessman, C. K.(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Sage.
Rihmer,, Z., Barsi, J., Arato, M., &; Demeter, E.(1990). Suicide in subtypes of primary maj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8, 221-225.
Seligman, M.E.P.(1991): Helplessness :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 and healthy. San Francisco : Freeman
Sharma, R., &; Markar, H.R.(1994). Mortality in affective disorder. Journal ofAffective Disorders, 31, 91-96.
Simmons, A.(2006). The story factor: Inspiration,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throughthe art of storytelling (Rev. ed.). Cambridge, MA: Perseus Books Group. students. College Health, 46,185-188.
Solomon, David.A., Keitner, G.I., Miller, I.W., Shea, M.T., et-al.(1995). Course ofillness and maintenance treatments for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Journal ofClinical Psychiatry, 56, 5-13.
Swendsen, J., Hammen, C., Heller, T., Gitlin, M.(1995). Correlates of stress 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2, 795-797.
Taylor, M.A., &; Abrams, R.(1981). Prediction of treatment response in mania.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38, 800-80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2):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search. Geneva, WHO,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