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2005)。教師心理衛生(二版)。台北:心理。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二版)。台北:心理。
王春展(1998)。兒童情緒智力發展的影響因素與因應對策。教育資料文摘,244,164-187。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王鍾和(1998)。談親子衝突及其因應之道。學生輔導雙月刊,57,32-41。王淑卿(2004)。國中生父母衝突、親子衝突、課業壓力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王財印 (2000) 。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行政院衛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主編(2008)。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12)。民國101年主要死亡原因分析。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21日。網址: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_p02.aspx?class_no=440&;now_fod_list_no=11468&;level_no=1&;doc_no=77184
李美瑩(1994)。兒童年齡氣質、家庭氣氛與學業成績之相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李介至 (1998)。青少年親子衝突、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李介至(2002)。青少年親子衝突之現況分析。諮商與輔導,197,21-25。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李佩珊(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幸福感與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李彥謹(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武典(1978)。不同適應行為的輔導策略。測驗與輔導,7(4),511-512。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研究所,台北。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坤銓(1997)。淺談EQ教育。高市文教,60,4-6。吳淑玲(1998)。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慧玲(2004)。單親學生親子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純儀、顏正芳、余麗樺(2007)。青少年自殺危險因子之後設分析。台灣精神
醫學,21(4),271-281。
吳婧綾(201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高雄。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沈惠萍(2010)。高雄市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
周招香(2006)。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邱紹一、薛雪萍、李介至(2002)。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2,141-171。邱紹一、胡秀媛(2009)。大專學生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2(2),77-102。
邱雅芳(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林清江(1983)。親職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當代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林靜芬(1995)。國小兒童內外控信念與其相關因素暨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生傳(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林珠琴(2003)。國小資優生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屏東。
林士翔(2003)。國小低收入戶與非低收入戶學生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林妍佑(2005)。婚姻衝突、親子衝突與手足衝突間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中。
林淑美(200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林慧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支持、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林姻秀(2011)。國小獨生子女學童自我概念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兒童福利聯盟(2009)。台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告。台北:兒童福利聯盟。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4月16日。網址:
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67/258
洪正彥(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高婉嘉(2005)。國小學齡兒童氣質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徐瑟筎(2008)。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翁樹澍、王大維(1999)。家庭治療理論與技術。台北:揚智。
張春興(1989)。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華。
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張怡華(2006)。國中生親子衝突及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張麗瓶(2011)。新北市蘆洲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陳德嫻(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 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
陳曉真(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陳美玲(2010)。國中生知覺親子衝突、背景變項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台北。許富淳(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台南。莊玲珠(2000)。國中生親子衝突來源及其處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梁琬晴(2009)。親子衝突、家庭支持與青少年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游淑華、巫珍宜、趙淑珠(2004)。親子雙方對循環性衝突的知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4,183-213。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黃美桃(2009)。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新竹。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台中。黃建彰(2007)。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國小高年級學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葉光輝(1999)。家庭中的循環性。應用心理研究,2,41-82。
葉光輝(2012)。青少年親子衝突歷程的建設性轉化:從研究觀點的轉換到理論架構的發展。高雄行為科學刊,3,31-59。
葉怡伶、王鐘和(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議題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8,6-27。
楊國樞主編(1994)。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秀宜(1999)。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分化系統與其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楊欣儒(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衝突、問題解決態度與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安彥、陳英豪(1997)。青年心理學(再版)。台北:三民。
劉芳文(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歐妙苓(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賴怡君(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台北。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中。蔡瑞全(2006)。台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蔡淑遠(2006)。國小兒童於親子衝突情境中角色取替能力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蔡政玲(2001)。國小高年級兒童害羞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台中。
蔡玉芳(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背景對情緒穩定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薛雪萍(2000)。青少年家庭功能、親子衝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謝家智(2001)。國中生在親子衝突情境中之生氣前置事件與生氣反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桃園。蕭麗玲(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童對親子衝突情境、來源與反應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千惠(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台南。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羅國英(2001)。青少年親子衝突知覺的演變歷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031-002-SSS)。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蘇益智(2007)。論青少年自殺成因與防治。諮商與輔導,260,62-63。
蘇依蓉(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親子衝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嘉義。蘇岱崙、方翊涵(2014)。情緒力大調查:面對負面情緒,孩子束手無策。親子天下,55。
嚴智權(2005)。國小學童實施生活禪教學對其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屏東。英文部分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raiker, H. B., &; Kelley, H. H. (1989). Confli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ose relationships. In R. L. Burgess &; T. L. Huston (Eds.), Social exchange i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pp. 135-168). New York, NY: Academic .
Canary, D .J., Cupach, W . R., &; Messman, S .J.(Eds.)(1995). Relationship conflict:Conflict in parent-child, friendship,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Thousand Oaks,CA:Sage .
Chafetz, J. S. (1981). Family conflict: The application of selested theories of socila conflict to an understanding of conflict within families. Youth and Society, 13(2), 157-173.
Contrada, R. J., Leventhal, H., &; O'Leary, A. (1990). Personality and health. In L. A. Pervin (E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 Theory and research (pp. 638-669). New York : The Guilford .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Eisenberg, A.R. (1996). The conflict talk of mothers and children:Patterns related to culture ,SES, and gender of child.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2(3), 438-452.
Ellis, G J. (1986). Societal and parental predictors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In G K. Leigh &; G W. Peterson(Eds.), Adolescents in family (pp. 155-178). Ohio : Cincinnati.
Galambos, N. L., &; Almeida, D. M. (1992). Does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increase in early adolesc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737-747.
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York: Bantam .
Goleman, D. (1998). Working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Y: Bantam.
Hartup, W. W., &; Moore, S. G. (1990).Early peer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and prognostic implications. Early Chilghood Research Quarterly ,5, 1-17.
Jaff, M. L. (1991). Understanding parenting. Dubugue, IA: Wm. C. Brown .
Lazarus, R. S.(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Maslow, A. H.(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ayer, J. D., &; Salovey, 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Osborne,L. N., &; Fincham F.D. (1996). Mari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 adjustment: Does gender matter?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2(1), 115-131.
Paintal,H.K., &; Pandey,N.(1996). A conflicy-based study of attitudes of adolescents to Wards their parents: Implications for parental counseling. In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3(1), 4-11.
Reuters, M., &; Conger, R. D. (1995). Antecedent of parent-adolescent disagree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57(2), 435-448.
Rice, F. P., &; Dolgin, K. G. (2002). The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 and culture. Boston:Allyn and Bacon.
Salovey, P., &; Mayer, J. D.(1990). Emotion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Saarni, C.(1999). A skill-based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A developmental
pes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 ED
430-678)
Smetana, J. G.(1989).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reasoning about actual family conflict.Child Development, 60, 1052-1067
Smetana, J. G., &; Asquith, P. (1994).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conceptio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personal autonomy. Child development, 65(4), 1147-1162.
Smetana, J. G., Yan J., Restrepo A., &; Braege J.L. (1991). Adolescent-parent conflict in married and divorced families.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7(6), 1000-1010.
Stantrack, J.W.(1990). Adolescence. (4th).Iowa:Wm.C.Brown .
Steinberg, L. (1990).Autonomy, conflict, and harmony in the family relationship. In S.S. Feldman &; G. R. Elliott(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
Weisinger, H. D.(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Zahn-Waxler, C.(1996). Environment, biology, and culture: Implications for adolescent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4), 57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