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仕圖、吳慧敏( 2 003)。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收錄於齊力、林本炫
編( 2003)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95~114 頁。嘉義: 南華 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志寰譯( 2004) 。諮商倫理( 原作者: Cor ey, G. , Cor ey , M. S . , &; Ca l l anan, P .) 。臺北: 桂冠。
世界衛生組織( 2011)。自殺預防。線上檢索日期:2013 年6 月18 日。
網址:ht tp: / /www.who. int /ment a l_he a l th/pr event ion/ sui c ide / sui c idepr event / zh/ index.html#cont ent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 2011)。自殺防治人員工作手冊– 政府機關網絡( 修定版)。線上檢索日期: 2013 年6 月18 日。網址:
ht tp: / /www. t spc.doh.gov. tw/ t spc /upload/ tbnews /20111213153615_f i l e5.pdf
自殺防治中心( 2007)。自殺守門人介紹。線上檢索日期: 2015 年1
月22 日。網址: ht tp: / / t spc . tw/ t spc /por ta l / theme / index. j sp
自殺防治網通訊( 2012)。自殺統計解析─ 民眾之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
認知與行為調查、自殺通報關懷系統、2011 年自殺死亡統計數據。
線上檢索日期: 2015 年1 月22 日。網址:
ht tp: / / t spc . tw/ t spc /upload/ tbepape r /20130103164407_f i l e1.pdf
宋鎮照( 1997)。社會學。台北: 五南。
宋湘玲、林幸台、鄭熙彥、謝麗紅( 2 000)。學校輔導工作的理論與實
施。高雄: 復文圖書。
何福田( 1990)。大專院校訓輔體制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委託研
究報告( 計劃編號: 0790021672)。
呂欣芹、劉珣瑛( 2006) 。走出自殺防止的迷宮- 有效的自殺防治。
諮商與輔導, 243 , 2-11。
李明濱( 2005)。自殺防治系列1 自殺防治— 專業、愛與希望。台北:
衛生署。
李明濱、戴傳文、廖士程、江弘基( 2 006)。自殺防治策略退動現況與
展望。護理雜誌, 53( 6), 5– 13
李明濱( 2009)。珍愛生命守門人。台北: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線上檢
索日期: 2013 年6 月18 日。網址:
ht tp: / /www. t spc.doh.gov. tw/ t spc /uploadf i l e s /Fi l e /b_11.pdf
李維倫、賴憶嫻( 2 009)。現象學方法論: 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25, 275– 321。
李美媛( 2007)。自殺相關理論探討。諮商與輔導, 260 , 2–6。吳芝儀、李奉儒譯( 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 原作者:Mi chane l Quinn Patton)。嘉義市: 濤石文化。
林家興、歐陽儀、管貴貞、王玉珍、林淑君、吳麗琴、張玉鈴、樊雪
春、莊雅婷、賴念華、麥麗蓉( 2006)。大學諮商輔導工作實務。
臺北市: 心理。
林綺雲( 2009)。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治通報事件中有關自我傷害
事件之分析與策略。台北市: 教育部。
林綺雲( 2012)。98 年7 月至101 年6 月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治通報事件中有關自我傷害事件之分析及防治策略。台北市:教育部。
邱思華( 2007)。媒體自殺新聞暴露頻率、大學生憂鬱嚴重度、及自殺
強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 台南。
柯慧貞、林美芳、廖聆岑、蘇鈴珠、林旻沛、丁建谷、朱朝煌、劉秀
霞、陳孟莉、傅木龍和何進財( 2004)。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
參與程度及其與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型態、憂鬱、自殺之關係。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17( 2), 43–66。
洪雅鳳、羅皓誠( 2006)。自殺未遂學生的危機介入處遇策略。輔導季
刊, 42( 2), 13-24。
紐文英( 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 雙葉書廊。
高淑清( 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 麗文文
化。
修慧蘭( 2008)。北區大學輔導諮商中心的人力與服務現況分析及未來
可努力的方向。輔導季刊, 44( 2), 38– 47。
莊瑞彰、何佩瑾( 2014)。從「由上而下」資源層面談學生自殺防治。
學生事務與輔導, 53( 2), 14-19。
陳文卿( 1998)。青少年自殺意念與家庭功能、無望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彰化。
陳碧玲、陳信昭( 2000)。校園危機處理。諮商與輔導, 175 , 15-18。陳雅卉( 2009)。大學自尊、憂鬱程度、社會支持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台北。
陳莉榛、胡延薇、張雅惠( 2013)。大專校院自殺∕ 自傷危機處理之探
討: 以臺灣北區四所私立大學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38 ,
149-182。
符傳孝( 1985)。生之掙扎( 原作者: Menninge r , Ka r l A. )。台北: 志文出版社。
張春興( 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 東華。
許淑瑛、張素鳳( 2005)。大學生自殺歷程模式之驗證: 生死態度與無
望感為中介。教育與心理研究, 28 , 721-744。
許韶玲( 2003)。從全國大學校院輔導中心名稱的調查研究中檢視輔導
中心名稱的定位。輔導季刊, 39( 1), 1– 11。
許鶯珠( 2005)。變遷社會中的大學輔導諮商工作。諮商與輔導,237 ,2-7。陳若彰、王沂釗、廖得安( 2012)。校園危機個案處理對心理師衝擊之
研究。臺灣諮商心理學報, 1( 1), 57-87。
麥麗蓉、蔡秀玲( 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
究。中華輔導學報, 15 , 97-122
教育部( 2007)。推動校園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計畫。線
上檢索日期: 2013 年6 月20 日。網址:
ht tp: / /www. edu. tw/Fi l eUpload/1075 -22275%5CDocument s /%E6%A0%
A1%E5%9C%92%E5%AD%B8%E7%94%9F%E8%87%AA%E6%88%91
%E5%82%B7%E5%AE%B3%E4%B8%89%E7%B4%9A%E9%A0%90%
E9%98%B2%E5%B7%A5%E4%BD%9C%E8%A8%88%E7%95%AB103
0108%E4%BF%AE%E8%A8%82%E7%99%BC%E5%B8%83.pd f
教育部( 2012)。推動自殺防自工作。台北: 教育部。線上檢索日期:
2013 年6 月18 日。網址:
ht tp: / /www.doh.gov. tw/CHT2006/DM/DM2_p01. a spx? c l as s_no=486&;now_fod_l i s t_no=&;l eve l_no=&;doc_no=80655#
教育部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理中心( 2012)。教育部100 年各級
學校校園安全事件統計分析報告( 摘要)。線上檢索日期: 2013
年6 月18 日。網址:
ht tps : / / c s r c . edu. tw/Cont ent /Fi l eManageFi l e s /20140122072405 -20140115916101026_1021231-%E6%A0%A1%E5%AE%89%E4%B8%AD%E5%BF
%83101%E5%B9%B4%E5%A0%B1%E5%91%8A%28%E7%B0%A1%E
7%89%88%29.pdf
黃丘隆譯( 1990)。自殺論( 原作者: Emi l Durkheim)。台北: 結構群文化。
黃孟嬌( 2008)。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 原作者: Mi ch a e l Whi te)。台北: 張老師文化。
黃鈞蔚、江弘基、李明濱、戴傳文( 2006)。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台灣
醫學, 10( 3), 342-351。
鄔佩麗( 2008)。危機處理與創傷治療。台北: 學富文化。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 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 心理。
廖冠霖( 2009)。大學生自我傷害與復原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 台中。
趙祥和、陳秉華( 2004)。發展大學輔導教師在校園合作輔導個案的工
作架構。彰化師大輔導學報, 26( 2), 17– 36。
趙祥和( 2006)。大學自我傷害個案合作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台北。
鄭泰安( 2005)。憂鬱與自殺潮。張老師月刊, 330 , 20– 24。鄭淑靖( 2012)。替代性創商對心理師的影響。諮商與輔導,322,21-24。賴念華( 2009)。校園危機事件後的處遇方式。線上檢索日期: 2013
年6 月22 日。網址: ht tp: / /boe .kh. edu. tw/ f tp/20090812064527.doc
賴念華、陳鈴瑜、許維素、王雨薇( 2013) 。大學校園自殺防治工作
之挑戰: 以諮商中心的經驗為本。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謝玉萍、李明濱、張秀如( 2006)。自殺與精神分裂症。台灣醫學, 10
( 3), 362– 366。
蘇宗偉、李明濱( 2 006)。自殺的流行病學。台灣醫學, 10( 3), 329–338。
外文部份
Ange s , M.( 2004) . W e b s t e r’ s N e w W o r l d D i c t i o n a r y c o l l e g e D i c t i o n a r y .
John Wi l ey & Sons( As i a) Pt e Ltd.
Be ck, A.T. & Rush, A. J . ( 1977) .Cogni t ive the r apy of depr e s s ion and
sui c ide . Ame r i c an Journa l of Psychothe r apy. 201-219.
Burge s s , R. G. ( 1984) . In the Fi e ld: An Int roduc t ion to Fi e ld Re s e a r ch .
London, Al l en and Unwin.
J a cobs , D. G. , Ba ldne s s a r ini , R. J . , Me l t ze r , H. , Simmon, R. , & Hor ton, L.
( 2003) .Pr a c t i c e Guide l ine for the As s es sment and Tr e a tment of
Pa t i ent s wi th Sui c ida l Behavior s . Wa shington , DC: Ame r i c an
Psychi a t r i c As soc i a t ion.
Johnson, J . M.( 2002). In-depth Int e rvi ewing. In J abe r F. G. &; J ames A. H.
( eds ): Handbook of Int e rvi ew . Re s e a rch: Cont ext and Method,
103-119. London, Sage Publ i c a t ion.
Rubin, H. J . and Rubin S. I .( 1995) . Qua l i t a t ive Int e rvi ewing: The Ar t of
He a r ing Da t a . London, Sage .
Sandova l , J . (2009) .Handbook of c r i s i s couns e l ing, int e rvent ion, and
pr event ion in the s chool s (2nded. ) . Mahwah, New J e r sey: Lawr enc e
Er lbaumAs soc i a t e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