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井敏珠(1992)。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12)。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7月3日。網址:http://www.gec.ey.gov.tw/News_Content5.aspx?n=0FA95BAEF8038564&;sms=6E4F72C75BA15E25&;s=4CECD16190488940
內政部統計處(2012)。國民生活狀況意向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7月3 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545
內政部統計處(2012)。婦女生活狀況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7月1日。
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6545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文惠慧(2006)。國小兼任行政職務女教師情緒智力、親子關係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方思文(1999)。影響臺灣地區男女兩性家務參與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王素燕(2007)。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及婚姻滿意度之關聯研究─以苗栗地區高中職已婚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新竹。王曉萍(2004)。已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滿意度及父職參與之研究─以國中學生父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田安里(2005)。雙薪家庭夫妻的性別角色態度與角色承諾對婚姻滿意度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白靜芳(2002)。農家老人社會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朱文慶(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志工服務學習與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朴秀美(1993)。中韓兩國都市夫妻性別角色態度、角色期待及角色扮演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行政院主計處(2013)。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7月1日。
網址:http://www.stat.gov.tw/np.asp?ctNode=1841
吳姿瑩(2011)。影響我國婦女生育之因素─性別平等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吳筱雯(2006)。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227- 244頁。吳鳳茹(2011)。職業女性時間管理、工作家庭衝突、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呂玉瑕(2011)。台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的變遷:1991-2001。台灣社會學刊,48,51-94。
呂雅惠(2010)。台灣地區中老年人長期生活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台北。李力昌(2005)。休閒社會學。台北:偉華。
李威駿(2010)。社區大學學員的老化知識與生活滿意度觀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程人教育與人力發展學系,。李思亮(2001)。已婚男性婚姻品質相關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子女父親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台北。李美幸(2005)。職業婦女情緒智力、親職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沈佳蓉(2006)。退休教師志願參與學校服務與生活滿意度估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周倩霈(2000)。高科技產業雙薪家庭從業人員上司支持與工作-家庭衝突相關之研究-以性別相關因素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中。周慶珍(2011)。公部門女性主管的工作-家庭衝突、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房家儀(2008)。空服員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級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航空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林上清(1999)。日本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協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台北。林玉惠(2005)。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分工、職業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林吟鴻(2011)。臺灣民眾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台北。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林怡欣(2005)。國小教師A型性格工作壓力與生活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書局。
林淑娟(2005)。教師婚姻滿意度之探討研究~以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林雅娟(2009)。社工員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態度與婚姻暴力認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武裕瑋(2011)。台灣已婚女性就業型態對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
邱紹一、洪福源(2009)。性別教育。台北:新文京開發。
姜佳孟(2012)。子女支持、工作家庭衝突與職業婦女生活滿意度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研究所,台北。洪晟惠(2009)。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洪晟惠、周麗端(2011)。家庭發展階段與家庭結構對中年世代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3,75-100。洪晟惠、周麗端(2012)。中年世代的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4,95-124。
洪菁君(2012)。志工參與動機、組織承諾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班,雲林。唐順得(2002)。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孫敏華(1980)。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度及其子女之人格適應性別刻板化與成就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台北。孫淑文(2006)。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父母家務分工對學童家務參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台北。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市:揚智文化。
徐靜雯(2010)。職業婦女休閒阻礙因素與知覺幸福感之關連性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桃園。晏涵文(2011)。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高子茹(2009)。越南籍配偶的婚姻期望與性別角色態度對婚姻品質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高雄。張怡雯(2000)。臺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張美玲(2013)。國小學童家長休閒阻礙、社會支持對休閒運動參與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張凌瑜(2009)。幼兒園已婚女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張家嫚(2012)。幼兒父親性別角色態度與子女性別社會化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台北。張雯玲(2005)。南部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平等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教育部統計處(2014)。主要教育統計圖表(102學年度)。線上檢索日期103年6月5日。網址: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D%D0&;pieceLen= 50&;fld=1&;cat=&;imgFont=1
莊慧敏(2003)。雙生涯家庭婦女角色衝突、工作負荷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
郭月玲(2008)。國小教師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郭立梅(2007)。藝術品味、自我認同與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台北。郭玲君(2008)。高中職生兩性平等觀、知覺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級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陳怡伶(2008)。已婚生育婦女人格特質、婚姻生活滿意度與產後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陳旻(2001)。女性公務人員性別角色態度、成功恐懼及前程發展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陳欣怡(2010)。幼兒父親的工作投入、家庭投入、工作-家庭衝突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台北。陳昱臻(2012)。「工作」樂活嗎?台灣婦女就業與生活福祉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嘉義。陳美秀(2009)。台灣民眾生活滿意度-主觀財務狀況感受與客觀所得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所,嘉義。陳美惠(2007)。台南縣退休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陳虹彣(2009)。已婚社會工作員的工作與家庭衝突對家庭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社會行政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台北。陳純寅(2012)。桌球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陳淑娟(2009)。國小學童家長性別角色態度婚姻暴力認知與婚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陳雅郁(2008)。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時間管理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陳語婕(2012)。雙薪家庭婦女親職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陳麗昭(2011)。北臺灣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對其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台北。陳儷文(2006)。台北市單身者的寂寞感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曾玟文(2008)。國小教師生育酬賞、生育代價與性別角色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曾艷秋(2002)。已婚婦女生活目標、目標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育有國小子女之已婚婦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黃心珍(1995)。嘉義市老年婦女的自我概念對其生活滿意度及參與學習意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文三(1997)。青少年後期性別角色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以高雄師大八十二至八十四學年度大一新生為例。高雄師大學報,8,45-74。黃明煜(2003)。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在職進修學生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黃昭蓉(2011)。高雄縣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黃迺毓(1998)。家庭教育。台北:建華印書公司。
黃婷惠(2007)。高雄縣國小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工作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楊光艷(2010)。不同教師群體主觀幸福感探析。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9(3)。
楊凰嬿(2003)。性別、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工作參與對就業市場階層化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楊慶裕(1996)。警察人員家庭與工作角色衝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大警政研究所,桃園。葉姿利(2003)。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家務分工與婚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詹令后(2009)。台灣地區已婚婦女性別角色態度與母職信念觀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嘉義。詹惠慈(2003)。未婚青年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暴力認知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靳文穎(2010)。國小已婚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親職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廖尉然(2010)。宗教休閒參與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台北。
劉津延(2012)。育有十二歲以下子女者休閒活動的參與阻礙與協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碩士學位學程,台中。劉雅惠(2001)。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家庭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蔡仕君(1988)。從不同家庭生命周期探討已婚職業婦女之生活滿意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台北。蔡宗和(2010)。未婚男女之性別角色態度與婚姻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蔡長清(1998)。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6-2417-H151-001)。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蔡淑英(2007)。國小新生母親的親職壓力、親子溝通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蔡慈娟(2012)。性別角色、夫妻權力與家務分工對家庭生活滿意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暨研究所,嘉義。黎佩欣(2011)。大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其婚姻角色期望、生涯抱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台北。鄭麗慧(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意義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蕭伊芳(2009)。核心自我、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賴文彥(2007)。性別角色態度變遷與外籍配偶現象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賴勇誠(2008)。性別角色態度與家務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
賴君怡(2004)。核心自我、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
賴爾柔(1998)。台灣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賴爾柔、黃馨慧(1996)。已婚男性參與家務分工之研究。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1,10-18。戴智慧(1985)。已婚職業婦女的生活壓力與休閒型態、婚姻滿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及工作滿意五者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謝臥龍(2002)。女性主義思潮衝擊下的性/別權力崇構的省思。載於高雄師範大學性別研究所主編,性別、知識與權力研討會論文集(I)(頁21-30)。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性別研究所。
簡春安(1991)。國內婦女生活滿意度調查報告。當代社會工作,1,87-99。
簡美娜(2011)。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影響因素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南投。藍婉怡(2005)。一般工作者生活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城鄉差異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台北。龔鈴智(2005)。青少年及親代的性別角色與婚姻態度之關係研究---以高雄縣高職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高雄。外文部份
Bax, K. (2015). Influences of gender roles. ScholarWorks Open Access Repository, 55-67.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 http://hdl.handle.net/10211.3/140372
Baxter, J., Hewitt, B., &; Haynes, M. (2008). Life course transitions and housework: marriage, parenthood, and time on housework.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0(2), 259-14.
Blanchflower, D., &; Oswald, A. (2000). Well-being over time in Britain and the U.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Forthcoming.
Burger, J. M. (2006). 人格心理學(林宗鴻譯)。台北:湯姆生。(原著出版於2003)。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 Perception, evaluation, and satisfaction. New York: Russell Sage.
Calrson, D. S., Kacmar, M. K. &; Williams, L. J. (2000).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6, 249-276.
Clark, A., &; Oswald, A. (1994). Unhappiness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 104(May), 648-59.
Clark, A., Oswald, A., &; Warr, P. (1996). Is Job Satisfaction U-shaped in Age?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9(Spring), 57-81.
Clark, A., Georgellis, Y., &; Sanfey, P. (2001). Scarring: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Past Unemployment. Economica, 68(2), 221-41.
Deutsch, R. (1978). Sex-linked role behavior: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and coping styles in three-marital group.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Berkeley, CA.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Diener, E., &; Diener, M. (1995). 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68(4), 653-663.
Diener, E., Emmons, R. A., Larsen, R.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 71-75.
Diener, E., Suh, E., Oishi, S., Lucas, R., &; Smith, H. 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Duvall, E. M. (1977).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Y: Lippincott.
Duxbury, L. E., Higgins, C. A., &; Thomans, D. R. (1996). Work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adoptions of computer-supported supplemental work-at-hom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9, 1-23.
Easterlin, R. (1995). Will raising the incomes of all increase the happiness of all? Journal of Economnic Behaviour and Organisation, 27(1), 35-48.
Easterlin, R. A. (2003). Explaining happi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 11176-11183.
Easterlin, R. (1974). 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In Nations and Households in Economic Growth, ed. Paul David &; Melvin Reder. New York and London: Academic Press.
Fingerman, K. L. (2002). Mothers and their adult daughters: Mixed emotions, enduring bonds.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Frey, B., &; Stutzer, A. (2000). Happiness, economy, and institutions. Economic Journal, 110(466): 918-38.
Frisch, M. B. (1998). Quality of life therapy and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5, 19-40.
Frisch, M. B. (2006). Quality of life therapy: Applying a life satisfaction approach to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therapy. New York, NY: John Wiley &; Sons.
Frisch, M. B., Clark, M. P., Rouse, S. V., Rudd, M. D., Paweleck, J. K., Greenstone, A., &; Kopplin, D.A. (2005). Predictive and treatment valid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Assessment, 12, 66-78.
Gay, &; Airasian,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p.285). Merrill Prentice.
Gjerdingen, D. K., &; Center, B. A. (2004). First time parents' postpartum changes in employment, childcare, and housework responsibilit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4, 103-116.nnh
Henry, N. J. (1989). Aqualitativestudy about perceptions of lifesty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Uu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http://www.gallup.com/poll/106249/wives-still-laundry-men-yard-work.aspx
Hynes, K., &; Clarkberg, M. (2005). Women's employment patterns during early parenthood: A group-based trajectory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7, 222 - 239.
Ibrahim , M. E., Marri , A. A. (2015) .Role of gender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in work-family conflict for accountants in U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erce and Management, 25(2), 157 – 172.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
http://www.emeraldinsight.com/doi/abs/10.1108/IJCoMA-03-2013-0026?journalCode=ijcoma
Keith J. Zullig, Robert F. Valois, E. Scott Huebner, &; J. Wanzer Drane (2005). Associations Among Family Structure, Demographics, &; Adolescent Perceived Lif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4(2), 195–206.
Kluwer, E. S., Heesink, J. A. M., &; Van De Vliert, E. (2002). The division of labor across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A justi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930 - 943.
Koivumaa-Honkanen, H., Honkanen, R., Viinamäki, H., Heikkilä, K., Kaprio, J., &; Koskenvuo, M.(2001). Life satisfaction and suicide: A 20-year follow-up stud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58(3), 433.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
網址:http://ajp.psychiatryonline.org/doi/10.1176/appi.ajp.158.3.433
Lucas, R. E., Clark, A. E., Georgellis, Y., &; Diener, E. (2003). Reexami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et point model of happiness: Reactions to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527-539.
Matud, M. P., Bethencourt, J. M., &; Ibáñez,I.(2014). Relevance of gender roles in life satisfaction in adult peop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0, 206–211.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1886914003882
Mederer, H., &; Hill, R. (1983). Cultural transitions over the family life span: Theory and research. In H. Mccubbin et al., (eds.). Social stress and thefamily, 39-60. New York: Hayworth Press.
Mehnert, T., Kraus, H. H., Nadler, R., &; Boyd, M. (1990).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those with disabling condition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35, 3-17.
Mitchell, M. E., Eby, L. T., Lorys, A.(2014). Feeling work at home: a transactional model of women and men’s negative affective spillover from work to family. Gender and the Work-Family Experience,121-140.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08891-4_7
Mok, M. C., &; Flynn, M. (2002). Determinants of students’quality of school life:A path model. Learning Environments Research, 5, 275-300.
Moksnes, U. K., &; Espnes, G. A.(2013). Self-esteem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adolescents-gender and age as potential moderatots.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22(10), 2921-2928.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136-013-0427-4#page-1
Mroczek, D. K. (2001). Age and emotion in adulthoo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87-90.
Murray, T.; Lewis, V. (2014). Gender-role conflict and men’s body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ge.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 15(1), 40-48.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http://dx.doi.org/10.1037/a0030959
Myers, D. G., &; Diener, E. (1995). Who is happy? Psychological Science, 6, 10-19.
Oswald, A. (1997). Happi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conomic Journal, l07(445): l8l5-31.
Pagano, J. A. (1991). Relating to one’students: Identity, morality, stories and question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3), 257-267.
Voydanoff, P. (1998). 工作與家庭(張惠芬、郭妙雪譯)。台北:楊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87)。
Paul Frijters, John P. Haisken-DeNew, &; Michael A. Shields.(2002). Investigating the 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germany following reun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39(3), 649-74.
Pearson, J. C., &; Sessler, C. J. (1991).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Maintaining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Chicago, Illinois; May 27, 1991.
Raphael, D. (1996). The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health: Evolving definitions, recent findings, and propose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19, 6–16.
Theodossiou, L. (1998). The effects of low-pay and unemployment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 logistic regression approach.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8, 85-104.
Thomas, L. T., &; Ganster, D. C. (1995). Impact of family-supportive work variables o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strain: A contr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0, 6-15.
Zhanga, J., Zhaoc, S., Lesterd, D., &; Zhoua, C.(2015). Life satisfaction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 test of social reference theory.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0, 17–20. 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5月20日。網址:http://link.springer.com/chapter/10.1007/978-3-319-08891-4_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