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佳玲(2000)。教師、父母及學習障礙兒童對家庭作業的因應措施。國小特殊教育,30,76-82。
王振德(1988)。我國資源教室方案實施現況及其成效評鑑。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1-20。
王彩緞(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作業影響因素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瓊珠(2002)。學習障礙:家長與教師手冊。臺北市:心理。
王瓊珠(2010)。識字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理念
與實務(頁129-149)。臺北市:心理。
方茹惠(1999)。如何協助孩子做好家庭作業。父母親月刊,172,49-55。
李芬珍(2007)。客製化家庭作業提昇國中英語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春芳(1997)。教學技術。載於黃正傑(主編),教學原理(185-248 頁)。
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偉白(2002)。探索學習障礙兒童。(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ElenaL.Grigorenko)。臺北市:洪葉文化。
李郁然(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吳清山(1989)。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0,105-142。
124
吳亭芳、陳明聰、陳麗如(2003)。運用電腦科技改善學習障礙學生書寫困難。特殊教育季刊,86,1-9。
吳文忠、謝名起(譯)(2004)。課堂研究(原作者:Good, L. T., & Brophy, J. E.)。
臺北市:五南。
吳心怡(2006)。國小教師設計家庭作業理念探究-以幸福國小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臺北市:心理。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邱上真(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邱上真(2004)。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2000)。資源教室方案-班級經營與補救教學。臺北市:五南。
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初版)。臺北市:
五南。
林尚瑜(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家庭作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縣。
林健世(2003)(譯)。效能教師(原作者:James H. stronge)。臺北縣:正
中書局。
林貴美(2001)。融合教育政策與實際: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臺北市: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林錦昭(2007)。客製化家庭作業在國小二年級數學科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林雅玲(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家庭作業之實徵調查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125
林佩璇 (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雙月刊,17(4),36-41◦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
胡永崇(2000)。學習障礙者的教育。載於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313
-350 頁。臺北市,心理。
胡永崇(2005a)。評量調整在學習障礙學生之運用。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
長益(主編),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頁69-94)。臺北市:
心理。
胡永崇(2005b)。學習障礙學生的評量調整措施。屏師特殊教育,10,1-9。胡永崇、黃秋霞、吳兆惠、胡斯淳、顏玉華(譯)(2006)。(原作者:William
N. Bender)。學習障礙。臺北市,心理。
柯華葳(2010)。閱讀理解教學。載於王瓊珠、陳淑麗(主編),突破閱讀困難
理念與實務(頁167-186)。臺北市:心理。
胡鍊輝(1983)。生動活潑的家庭作業。師友,191,17-20。洪川富(2008)。家庭作業完成時間與頻率對學習成尌的影響之研究-TIMSS
2003 台灣數學科資料的階層線性模式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
治大學,臺北市。
洪儷瑜(1996)。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市,心理。
洪儷瑜、陳秀芬、連文宏、陳心怡(2009)。臺灣學習障礙教育的新風貌。青年
研究學報,12(2),108-119。
徐美蓮(1989)。學生自訂作業的內涵及其實施方式。國教天地,82,11-13。徐嘉怡(2001)。花蓮縣國民小家庭作業施行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徐瓊珠、詹士宜(2008)。國小教師對不同類別身心障礙學生尌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9,25-49。
126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張世彗(2006)。學習障礙導論(初版)。臺北市:五南。
張世彗(2009)。學習障礙學生的教學與趨向。國小特殊教育,47,1-13。張世彗等譯(2012)。學習障礙與其他障礙之學習困難。(原作者: Janet W. Lerner,
Beverley Johns)。臺北市:華騰文化。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馥婷(2010)。國小中高年級學生語文家庭作業的任務價值評估(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帅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200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南宏。陳姵穎(2009)。國小教師的任務價值、教學風格與家庭作業類型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麗如(2006)。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許麗美、許麗玉(譯)(2001)。老師如何跟學生說話:親師與孩子的溝通技巧。
(原作者:Dr. Haim G. Ginott)。臺北市:心理。
許文耀(2008)。國民小學學生家庭作業與學業成尌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二所
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玉霞(主編)(2009)。質性研究資料分析:Nvivo 8 活用寶典。臺北市:高
等教育。
教育部(2008)。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發展共同原則及課程綱要總綱。臺
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加強輔導國民中小學教學正常化實施要點。臺北市:教育部。
127
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臺北市:心理。
黃永結(1994)。孩子讀書做功課拖拖拉拉,怎麼辦?。教育資料文摘,34,122-134。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質的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市:
師大書苑。
游淑婷(2006)。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家庭作業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彭婉婷(2006)。撿拾失落的一隅-近身觀看國小家庭作業之面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輝耀(2007)。客製化家庭作業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實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楊坤堂(2003)。學習障礙導論。臺北市:五南。
賓靜蓀(2010)。功課不該是學習的痛。親子天下雜誌,11,142-149。
趙慧芬(譯)(2012)。大難時代(原作者:Margaret Heffernan)。臺北市:漫
遊者文化。
鄭依琳(2004)。國小教師教學創意與家庭作業安排創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花蓮市立師範學院,花蓮市。
歐瑞賢(2001)。活化教學路。臺北市:遠流。
蔡正霆(2007)。客製化家庭作業研究—以國民小學五年級數學科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蔡宜殷(2007)。桃園縣國小資源班家庭作業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蔡佩君(2012)。雲林縣希望國小六年級國語家庭作業實施之現況分析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佩怡(2007)。客製化家庭作業在國小四年級數學科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12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盧致崇(2005)。臺北縣國小資源班家庭作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諶悠文(譯)(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原作者:Ron Clark)。臺北市:雅
言文化。
謝水南、顏國樑(1996)。國民小學作業指導之探討。載於黃政傑主編,班級實
務的改進(97-140)。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金龍(2009)。融合教育情境中注意力缺陷障礙學生的教學策略。特教園丁,
24(3),27-35。
簡珮芬(2008)。親愛的,我們將作業變彈性了:一個國小教師的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顏窕芳(2013)。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作業指定調查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Agran, M. (Ed.) (1997). Student directed learning. Pacific Grove, CA : Brookes-Cole.
Bender, W.N.(2008).Learning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oper, H. (1994). The battle over homework: An administration's guide to setting
sound and effective policies (Report No. ED376573). Location:Research
Center.
Cooper, H., Robinson, J. C., & Patall, E. A. (2006). Does homework improve
academic achievement?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1987–2003.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6(1). doi: 10.3102/00346543076001001
Daniel, K.(1996). Outdoor homework. Science Activities, 33, 23-25.
129
Doyle, M. A. E. & Barber, B. S. (1990). Homework as learning experience (Report
No. ED319492). Location: 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19492).
Gajria, M. & Salend, S. J.(1995). Homework practices of student 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comparis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8(5),291-296.
Kirk , S. A., Gallagher, J. J., & Anastasiow, N. J. (200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10th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MacBeath, J. & Turner, M. (1991). Learning out of school:Homework, policy and
practice. A research study commissioned by the scottish education depart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1089).
Martin, J. E., Mithaug, D. E., Cox, P., Peterson, L. Y., Van Dycke, J. L., & Cash, M.
E.(2003). Increasing self-determination: Teaching students to plan, work,
evaluate,and adjust.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69(4), 431-447.
LaConte, R. T. (1981). Homework as learning experience.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17022). Washington,
District of Columbia: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Lerner, J. ( 2006 ) .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Disorders ( 10thed. ) .
Boston:Houghton Mifflin.
Lerner, J., & Johns. (2009).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Related Mild Disabilities: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New Directions. NY: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Company.
MacBeath, J.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study centers to improve
homework and learning in Scotland. Childhood Education, 74(6), 383-386.
130
Zernike, K.(2000a). As Homework Load Grows, One District Says “Enough”. The
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 (East Coast).
Zernike, K.(2000b). There’ll be a quiz on this tomorrow.The New York Times, Late
Edition (East Co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