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竹君(2011)。閱讀理解策略對國中國文科閱讀理解表現之成效探討。國立屏
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美宜(2010)。心智圖法教學運用於國中九年級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方靜瑩(2009)。數理資優生與普通生科學閱讀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比較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岑文(2011)。後設認知取向之科學閱讀教學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課程設
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科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何金典(2012)。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淺析。國教新知,59(1),57-62。何碧茹(2009)。心智圖法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何興中(2011)。心智圖法教學運用於高中生數理資優生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汪榮才(1999)。國民小學自然科後設認知閱讀策略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研究集刊,5,1-64。
巫玉美(2010)。運用「心智圖」創新教學之敘說研究-以苗栗縣花樟國小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咏吟(主編)(2001)。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市:心理。
呂錘卿(2004)。課程統整的理念與設計。2013年12月13日,取自
http://lib.ntcu.edu.tw/info/info34/info34-1.htm
林民棟(2006)。應用心智繪圖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生活科技
教育月刊,39(3),77-88。
林育如(2011)。行動閱讀之資訊呈現方式對於學習者專注力、閱讀理解與認知
負荷之影響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芳均(2012)。文章結構與摘要教學對高一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林珮蓉(2011)。學生的學習態度、自尊、專注力、教師教學行為與解決問題能力之相關研究---以高職餐旅群之專題製作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清山(譯)(1997)。Richard.Mayer著。教育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林靖淑(2008)。利用科學閱讀提升六年級學童科學認識觀與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燕琪(2006)。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憶潔(2009)。心智圖結合資訊融入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周倩如(2000)。公共圖書館如何推廣兒童閱讀活動。書苑季刊,44,48-56。洪月女(譯)(1998)。Kenneth S.Goodman著。談閱讀。台北市:心理。
洪月女、靳知勤(2008)。科學寫作理論與教學之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2),173-192。
洪月女、靳知勤、廖世傑(2010)。國小科學教師對科學閱讀之認知與教學。東
海教育評論,4,94-126。
洪敏怡、黃萬居、彭彥璟(2008)。閱讀科學讀物對國小五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
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1,1-33。
洪靖雅(2011)。電腦化心智圖應用於寫作教學對國小五年級新住民子女寫作態
度與寫作能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南市。
洪蘭(2009)。科學教養與學習。台北:信誼。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
研究,38,1-4。
胡裕成(2012)。運用音樂元素融入多感官課程發展幼兒專注力及人際互動之研
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胡雅茹(2010)。心智圖超簡單。臺中市:晨星。
施能宏(1999)。淺談學童的閱讀理解。國教輔導,38(5),19-22。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雜誌。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2013年10月2日,
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夏憶馨(2012)。科學閱讀理解與後設覺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孫易新(2003)。心智圖思考法。台北市:浩域企管顧問。
孫易新(譯)(2007)。Tony Buzan & Barry Buzan著。心智圖聖經:心智圖理論
與實務篇。臺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孫易新(2010)。孫易新心智圖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與學習力。台北市:浩域企
管顧問。
梁婉玲(譯)(2010)。Uwe Flick著。質性研究的品質控管。台北縣:韋伯文化
國際。
許良榮(1994)。科學課文的特性與學習。科學教育月刊,170,23-36。許素甘(2004)。展現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圖的運用與教學。台北:心理。
許麗齡、章美英、謝素英(2008)。心智圖-一種促進學生學習策略的新工具。護
理雜誌,55(2)76-79。
陳文鏗(2004)。閱讀,不只是閱讀。教師天地,129,40-41。陳世文、楊文金(2009)。科學文本中陳述語意關係的語言特性:以國中階段科
學教科書為例。科學教育研究期刊,54(4),63-83。
陳玉娟(2009)。心智圖教學法對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繪圖學習與閱讀理解
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孟妏(2010)。心智圖法結合繪本閱讀教學方案對國小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創
造力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
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盈達(2004)。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素宜.孫易新(譯)(2007)。東尼.博贊著。心智魔法師-大腦使用手冊:
Use Your Head。臺北縣:耶魯國際文化。
陳雅玲(2011)。影響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
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慧姿(2009)。從基模理論談數學文字題閱讀理解及其對數學教學的啟示。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學會教育研究,17,219-230。
陳雅鈴(2003)。一個班級的統整課程與閱讀教學的探究-以主題「新的開始」
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張本幸(2012)。智圖法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
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沛語(2011)。心智圖法語文課程方案對提升國中泛自閉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春在(2004)。幼兒閱讀開啟幼兒智慧之窗。教師天地,129,13-15。曾慧容(2009)。電腦心智圖教學對國中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成效之影響。
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
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碩士班創思與資優組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茂在、陳文典(2012)。科學素養的內涵。教師天地,178,11-16。黃書敏(2008)。不同類型之科學閱讀文本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迷思概念
之影響—以水資源概念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真(2011)。運用心智圖法於國小資源班學習障礙學生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鴻博(2012)。科學閱讀融入教學。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科學閱讀
資源集,8-11。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于玲(2008)。心智圖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記憶力之影響--以進步
國小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鄒永裕(2005)。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文金、陳世文、李哲迪、任宗浩、古智雄(2008)。以閱讀困難觀點探討漢、
英語科學論述之語意差異-以觀念物理文本為例。科學教育學刊,16(2),
193-214。
臺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11)。臺灣 PISA 2009結果報告。台北:心理。
潘慧玉(2013)。自我提問策略科學閱讀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閱讀提問表
現、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以諾(2013)。心智圖法對國中生英語閱讀理解、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78-85。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賴慶三(2006)。國小科學閱讀教學模組之研究。中華民國第22屆科學教育學術
研討會,391-396。
賴曉霈(2012)。XMind心智圖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盧秀琴(2004)。小學「細胞相關課程閱讀理解能力測驗」的發展與效化。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83-114。
盧瑞珍(2013)。合作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以2005至2012年之
學位論文與期刊為範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研究。國教學報,11,100-133。
戴秋華(2012)。家庭是培養兒童閱讀能力的基石。教師天地,181,81-82。
蕭雲菁(譯)(2007)。片岡俊行著。心智圖練習簿。台中市:晨星。
藍琦(2012)。以閱讀培植孩子未來的競爭力。國教新知,59(2),104-106。顏寧(譯)(2011)。Sharan B.Mwrriam著。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台北市:
五南圖書。
英文部份: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2nd ed.). N. Y.: McGraw-Hill.
Eanet, M., & Manzo, A. V. (1976). REAP: A strategy for improving reading, writing, study skills. Journal of Reading, 19, 647-652.
Feldman, A. (2003). Validity and Quality in Self-Stud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3), pp. 26-28.
Gunning, T.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Just, M. A., & Carpenter, P. A. (1980). A theory of reading: From eye fixation to comprehen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7, 329-354.
Manzo, A.V. (1979). The request procedure. Journal of Reading, 13, 123-126.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Osborne, J. (2002). Science without literacy:A ship without a sail?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2(2), 203-218.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 117-175.
Palincsar, A. S. (1986). Metacognitive strategy instruc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 53(2), 118-124.
Robinson, F. P. (1941). Effective study.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6, 573-603. Hillsdale, NJ: Erlbaum.
Stauffer, R. G. (1969). Teaching reading as a thinking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Wellington, J., & Osborne, J. (2001).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cience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Yore, L. D., & Shymansky, J. A. (1991). Reading in science: Developing and aperational conception to guide instruction.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2(2), 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