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玳雅(2013)。故事結構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瓊珠(審訂)(2003)。R. J. Marzano &; D. E. Paynter著。讀寫新法:幫助學生學習讀寫技巧。臺北市:高等教育。
成虹飛(1999)。我為何要作行動研究?一種研究關係的抉擇。論文發表於國立臺東師院主辦:1999國際行動研究學術研討會,臺東市。
朱仲謀(譯)(2004)。J. McNiff &; J.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臺北市:五南。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李明(譯)(2006)。S. D. Levitt &; S. J. Dubner著。蘋果橘子經濟學。臺北市:大塊。
吳美枝、何禮恩(譯)(2002)。J. McNiff, P. Lomax &; J. Whitehead著。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實踐錦囊。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解釋:後設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7,160。
岳修平(譯)(1998)。E. D. Gagne,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模。臺北市:遠流。
林清山(譯)(1997)。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市:遠流。
柯華葳(1993)。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曾志朗等(著),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頁31-76)。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2005)。國科會教育學門閱讀與寫作計畫回顧。載於行政院國科會(主編),九十四年度國科會教育學門課程與教學領域專題計畫成果發表會會議手冊(頁80-93)。臺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報告)。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柯華葳(2010)。千呼萬喚始出來。載於幸曼娟、柯華葳、陸怡琮、辜玉旻(主編),閱讀理解教學策略手冊(頁Ⅰ-Ⅲ)。臺北市:教育部。
柯華葳、詹益綾、丘嘉慧(2013)。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11報告)。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范瑞東(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市:洪葉文化。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市:五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 (2004)。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33-451)。臺北市:心理。
陶蕃瀛(2001)。行動研究的理論基礎。教師行動研究研討會。臺中市:東海大學。
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曾世杰(譯)(2010)。M. Pressley著。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教學。臺北市:心理。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詹志禹(1988)。後設分析量化的文獻探討法。思與言,26,1-15。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楊茂秀、黃孟嬌、嚴淑女、林玲遠、郭鍠莉(譯)(2010)。P. Nodelman 著。話圖─兒童圖畫書的敘事藝術。臺東縣: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務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轉化。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心理。
蔡美華(譯)(2008)。G. E. Mills著。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臺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蕭昭君(2004)。國內教育行動研究解放了什麼?一個師資培育者的閱讀與困惑。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觀點與方法(頁457-494)。臺北市:心理。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貳、西文部分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Kuhn, M. R. &; Stahl, S. A. (2004). Fluency: A review of development and remedial practice. In Ruddell, R.B. et al.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5th ed) (pp. 412-453). NJ: Lawrence Erlbaum.
Palinsc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 Instruction,1(2),117-175.
Timulak, L. (2009). Meta-analysis of qualitative studies: A tool for review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finding in psychotherapy. Psychotherapy Research, 19(4-5): 591-600.
參、分析之論文研究部分
李月圓(2009)。對話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課文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明蕙(2012)。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宜瞳(2011)。心智繪圖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李亞娟(2010)。點燃閱讀的火苗-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動機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林姵瑩(2011)。應用SQ3R策略於國小六年級閱讀教學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盈秀(2010)。概念構圖應用於國小閱讀指導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徐月雲(2012)。摘要策略融入國小語文科課文閱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范瑞玲(2010)。學習檔案評量應用於國小三年級閱讀能力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孫秀娟(2012)。利用提問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陳秀枝(2010)。運用讀報教育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以寶石國小六年甲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怡楓(2010)。國小學童閱讀理解教材實施歷程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許瑜旂(2010)。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以相互教學法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素娟(2009)。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影響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蘇淑紋(2011)。運用引導閱讀思考活動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