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方永泉(譯)(2007)。受壓迫者教育學(卅週年版)(原作者:P. Freire)。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71)
方紫薇、馬宗潔等(譯)(2001)。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原作者:I. D. Yalom)。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
王石珍(譯)(1998)。為自己出征(原作者:R. Fisher)。臺北:方智。
王淑娟(2000)。對家之情感與意義的轉變-一個家庭教育者的重生(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王華懋(譯)(2012)。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日本人氣和尚教你更出色的53個練習(原作者:小池龍之介)。臺北:圓神。
王麗瓊(2001)。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王正松、王建興(2010)。媒體傳播效應、身體意象與運動參與程度之關係研究。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7,31-47。王志弘、許研飛(譯)(2006)。社會認同(原作者:R. Jenkins)。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6)
田育慈(譯)(2013)。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原作者:B. Brown)。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10)
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M. L .Crossley)。臺北:濤石。
何修(譯)(1992)。美貌的神話(原作者:N. Wolf)。臺北:自立晚報。(原著出版年:1991)
吳品彥(2009)。美德之「後」-年輕客家女性的客家性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宋文里(譯)(1990)。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原作者:Carl R. Rogers)。臺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李心荻(2009)。台灣女性美容整行動動機影響因素研究:身體意象、人際關係與媒體影響(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李竹君(2002)。客家農村女性的勞動經驗與美德(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李孟純(2011年10月)。女性主義身體論述相關文獻整理與反思。黃長玲(主持人),性別與科技研討會暨台灣女性學學會年度研討會。性別與女性主義論述,臺北淡江大學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 Marshall & G. Rossman)。臺北:五南。
李曉蓉(1997)。青少年身體意象與自尊、沮喪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12)。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手冊(第三版)(原作者:J. W. Worden)。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5)
周玉真(1992)。青少年身體意象之探討。學生輔導通訊,20,64-73。孟祥森(譯)(1993)。愛的藝術(原作者:E. Fromm)。臺北:志文。(原著出版年:1956)
林正學(2012)。逃避抑或面對:社會流動下勞動家庭長子經驗之敘說(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林大維、林雨璇(2012年4月)。聖戰-女性美麗神話。視覺藝術「跨界」研討會(主持人不詳)。性別專題跨界論述,屏東教育大學
林沈名瑩、陳登義、楊蓓(譯)(1998)。薩提爾的的家族治療模式(原作者:V. Satir, J. Bammen, J. Gerber, M. Goromi)。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1)
林羿汝(2010)。「生」:失愛、尋愛、拾回愛的生命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林敏雅(譯)(2005)。女性自戀:女人的認同渴求與自我價值感(原作者B. Wardetzki)。臺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1)
邱珍琬(2009)。父親形象的轉變-從國中到大學。教育研究學報,43(2),29-54邱溫(譯)(2000)。柏恩-溝通分析學派創始人(原作者:Ian Stewart)。臺北:生命潛能。
洪蘭(譯)(2011)。棉花糖女孩:充實甜美外表下的空洞心靈,教養出自信健康的生命舵手(原作者:L. Sax)。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10)
修惠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楊旻鑫、彭瑞祥(譯)(2009)。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第八版(原作者:G. Corey)。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唐文慧(2012)。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二版)(250-266頁)。臺北:巨流。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與現實之間。臺北:正光書局。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理論與實踐:透過故事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翁開誠(2002a)。主體性的探究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6。19-22。
袁海嬰(譯)(2004)。幸福童年的秘密(原作者:A. Miller)。臺北:天下雜誌。(原著出版年:1979)
郝天行(2012)。「做」女人的難關,胖女性逛街購衣經驗中的肥胖汙名與自我認同初探(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常以方(2006)。戰爭與和平:從我的母女關係探究母女親密關係與自我的蛻變(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張君玫(譯)(1998)。重塑女體:美容手術的兩難(原作者:K. Davis)。臺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5)
張春興(主編)(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美惠(譯)(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原作者:E. Kubler-Ross、D. Kessler)。臺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5)
張娟芬(1999)。人盯人式的父權。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48-55頁)。台北:女書。
張萍(譯)(2013)。這樣拒絕,沒有罪惡感:不吃虧、不生氣的練習(原作者:石原加受子)。臺北:智富。(原著出版年:2012)
張錦華(2000年6月)。瘦身廣告說服你了嗎?分析瘦身廣告相關論述與社會壓力對身體意識的影響。中華傳播學會論文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世新會館
張錦華(2002)。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臺北:正中。
梁麗燕(譯)(2012)。和過去和好:別讓過去創傷成為人際關係的困境(原作者:David Richo)。臺北:啟示。(原著出版年:2008)
許琳英(譯)(2011)。教我如何原諒你?(原作者:J. A. Spring & M. Spring)。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4)
許玉雲、陳彰惠(1999)。身體心像概念分析。護理雜誌,6 ,103 - 109。陳竹華(譯)(1992)。敵意,如何克服?(原作者:M. Layden)。臺北:遠流。
陳志梧(譯)(2010)。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原作者:J. Berge)。台北:明文。(原著出版年:1972)
陳承璋(2012年12月30日)。泌尿科醫生也可做醫美?醫美亂象渴望解決!。優活健康網。取自http://www.uho.com.tw/
陳建立、薛淑青、陳惠貞、陳柏宏(2008)。外表身體意象、自尊與皮膚滿意度、非侵襲性醫學美容意圖間關係。醫管期刊,9,299-314。
陳運棟(1983)。 客家人。臺北:聯亞。
陳坤虎、雷庚玲、宋維村、吳英璋(2011)。認同重要性、認同確定性及認同落差之生態效度:青少年自我認同個別介入方案之療效評估。中華心理衛生學刊,4。549-582。曾凡慈(譯)(2010)。汙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原作者:E. Goffman)。臺北:群學。(原著出版年:1963)
曾瑞媛(2011)。客家童謠的文化特質。育達科大學報,26,199-228黃秀菁(2000)。打破愛情的玻璃罩-三十敢立的女子(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黃政達(2014年10月1號)。什麼是微整形、微整型【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habeauty.com/%E4%BB%80%E9%BA%BC%E6%98%AF%E5%BE%AE%E6%95%B4%E5%BD%A2%E3%80%81%E5%BE%AE%E6%95%B4%E5%9E%8B/
劉子倩(譯)(2000)。醜形恐怖-只有俊男美女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原作者:町澤靜夫)。臺北:商周。
劉中華(譯)(1992)。長不大的男人(原作者:Dan Kiley)。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83)
劉佐泉(1991)。客家歷史與傳統文化。開封:河南大學。
劉錦雲(1998)。客家民俗文化漫談。臺北:武陵。
劉靜貞、洪金珠(1997)。父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原作者:上野千鶴子)。臺北:時報。(原著出版年:1990)
劉還月(2002)。台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常民文化。
蔡宜娟(2012)。親密與衝突的母女關係:以客家女性論述傳承為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段自我療育之旅。臺北:心靈工坊。
蔡培元(2008)。我僅僅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國立陽明大學,台北。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 J. Clandinin & F. M. Connelly)。臺北:心理。
鄧文華(譯)(1996)。自我對話的藝術(原作者:P. E. Butler)。臺北:生命潛能。(原著出版年:1981)
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鄭玉英、趙家玉(譯)(199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契機(原作者:J. Bradshaw)。台北:張老師。(原著出版年:1993)
鄭婉君(2005)。臉部整形美容醫療情境中女性身體經驗。高雄醫學大學,高雄。
鄭麗芬(2004)。回首來時路~一個結與解的生命歷程(碩士論文)。取自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黎士鳴(譯)(2001)。身體意象(原作者:Sarah Grogan)。臺北:弘智。
穆怡梅(譯)(1996)。你這話什麼意思?終結伴侶間的言語傷害(原作者:P. Evans)。臺北:生命潛能。
錢基蓮(譯)(2011)。虎媽的戰歌(原作者:蔡美兒)。臺北: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2011)
謝敏(1999)。母性的複製。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111-119頁)。台北:女書。
羅品欣(2007)。外表下的迷思-解構青少年的身體意象。中華教育,59,88-99。
蘇子堯、許研飛(譯)(2011)。愛我,就不要控制我:共依存者自我療癒手冊(原作者:M. Beattie)。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9)
蘇絢慧(201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臺北:寶瓶文化。
蘇絢慧(2014)。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練習以愛,重新陪自己長大。臺北:寶瓶文化。
二、英文部分
Buglass, E. (2010). Grief and bereavement theories. Nursing Standard, 24(41), 44-47.
Howarth, R. A. (2011).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 in grief and los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33(1), 4-10.
ISAPS. (2013),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on Aesthetic/ Cosmetic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2013.Retrived from http://www.isaps.org/Media/Default/global-statistics/2014%20ISAPS%20Global%20Stat%20Results.pdf
Karpman, S.B.(1968). Fairy tales and script drama analysis. Transactional Analysis Bulletin, 7(26), 39-43.
Lindemann, E. (1944). Symptomat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grief. American Jurnal of Psychiatry, 14(6) , 8-18. doi: 10.1007/BF01770375
Monteath, S.A., & Mccabe, M. P.(1997).The influence of societal factors on female body im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7(6), 708-727.
Stoeber, J. ,& Otto, K. (2006). Positive conceptions of perfectionism: Approaches, evidence,challeng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0, 295-319.
Stroebe, M. & Schut, H. (1999). 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coping with bereavement: Rationale and Description. Death Studies, 23, 19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