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0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吳敏睿
研究生(外文):
Min-Ruei Wu
論文名稱:
環境教育理念置入公有閒置空間之研究 ─以宜蘭縣頭城海水浴場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 Study on the Public Deserted Spaces in Placement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the Toucheng Beach , Yilan
指導教授:
何武璋
指導教授(外文):
Wu-Chang Ho
口試委員:
蘇美如
、
王曉鴻
口試委員(外文):
Mei-Ju Su
、
Hsiao-Home Wang
口試日期:
2015-07-14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宜蘭大學
系所名稱:
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
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
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公有閒置空間
、
環境教育
、
頭城海水浴場
、
紮根理論
外文關鍵詞:
The Public Deserted Spaces
、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pt
、
Toucheng Beach
、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486
評分:
下載:129
書目收藏:0
頭城海水浴場的海灘消逝導致閒置多年,雖然散失了大部分作為休閒娛樂的機能,但是主體建築與大部分的戶外空間還算良好與整潔的狀態,亦可採用其他種類型的活動方式持續利用下去。取代原本的功能性質,以最低限度的改變,讓頭城人的記憶能夠被延續下去。而頭城海水浴場現階段的條件極具再利用於環境教育可行性,其一具有反面教材的意義與價值;其二活化當前閒置空間;其三達到環境教育理念的推廣;其四樹立典範。
本研究藉由宜蘭自得;宜蘭縣冒險體驗教育推廣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三者來談及環境教育置入頭城海水浴場進而活化此場域。以實地現勘與測繪及深入訪談,透過紮根理論研究方法產生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編碼,輔以組織活動紀錄與平面圖取得置入頭城海水浴場需要的空間機能與關係,進而提出下列建議:
一、 空間與場域使用
(一) 課程需要雨天的備案。
(二) 室內教室的重新規劃為簡報教學區、工作區、展覽區。
(三) 戶外場域須注重海水防蝕的工作。
(四) 戶外場域原本的開放性必須保留。
二、 運用模式
(一) 運用上應以濱海遊樂區整體規劃。
(二) 部分課程移到場域外施行,以減少場域負擔。
(三) 移動方式採取腳踏車行進。
(四) 建立在地合作的狀態。
It has left unused for many years that the seabeach of the Toucheng Beach disappeared to result in, lost the majority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unction of recreation amusement, but the subject building and most fairly good and neat states of outdoor space, can also adopt the activity ways of other types to utilize continuously. Replace original function properties, by the change of the minimum limit, let the memory of Toucheng Peoples can be gone on. And condition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bathing beach of city of the Toucheng is utilized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al feasibility very much, first have meaning and value of the negative example which serves as a lesson; Second activate and leave the space unused at present; Third reac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ory; Fourth establish the model.
This research is contented with Yilan; Adventure and experiencing Education popularizing the association of Yilan; Shuanglian Reservoir Ecological classroom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o place Toucheng Beach. In order to collate and survey and draw and deepen interview now on the spot,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produces Open codeing, Axial codeing, Selective codeing, complement note down with plane figure obtaining, putting the intersection of head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city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space and function and relation that bathing beach need into with organiz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n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 The usage of space and field
1. The alternative course for rainny days.
2. The replanning of the indoor classroom is bulletin teaching district, workspace, and exhibition area.
3. It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anti-corrosive work of sea water in a outfield land.
4. The original opening of a outfield land must be kept.
B. The models of applicaion.
1. It should be on the overall outlook in the planning of seashore resort.
2. To reduce the partitial field-loading, out-field courses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3. The movement of courses adopt the bicycles in situ.
4. 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oopera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 IV
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 研究動機 4
二、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組織選取與研究範圍 6
一、 組織選取 6
二、 研究範圍 12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8
一、 公有閒置空間 38
二、 環境教育 39
三、 體驗教育 4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1
第一節 公有閒置空間 42
一、 空間再利用之策略 42
二、 學校閒置空間之案例 47
第二節 環境教育 51
一、 環境教育發展 52
二、 環境教育理念 55
三、 環境教育類別 6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法 70
一、 深入訪談法 70
二、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 7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71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3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3
一、 資料處理 73
二、 資料分析 74
第四章 分析與結果 75
第一節 開放編碼 76
一、 概念標籤化 76
二、 發現類別 86
三、 類別屬性與面向 88
第二節 主軸編碼 92
一、 內部因素 93
二、 外部因素 94
三、 區塊性 95
第三節 選擇編碼 96
一、 領域的相互關係 97
二、 內部因素與策略性活化的關係 98
三、 外部因素與策略性活化的關係 100
四、 區塊性與策略性活化的關係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一、 短期策略性活化 103
二、 中期策略性活化 103
三、 長期策略性活化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4
一、 空間與場域使用 104
二、 運用模式 104
參考文獻 1
附錄一 2012至2013宜蘭縣冒險體驗教育推廣協會活動表 1
附錄二 2011至2013宜蘭自得活動表至2013宜蘭自得活動表 1
附錄三 2012至2013雙連埤生態教室活動表 1
一、碩博士論文
1.王筱雯(2000)。台大校總區校園環境教育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殷志偉(2013)。物種主義的再現與強化:以工廠化農場、速食連鎖店與賣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3.許惠娟(2010)。運用校園閒置空間為生態學習場域之行動研究―以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陳季妙(2009)。公有古蹟與歷史建築委外經營之商業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5.黃雅雯(2008)。台南安平樹屋二度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廖慧萍(2003)。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7.鄧莎莉(2013)。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評估–以宜蘭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8.鍾東容(2006)。多社群「互動-共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書籍
1.Anselm Strauss, J. C.(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廖梅花、吳芝儀譯)。嘉義:濤石文化。
2.Donald R. Hammerman, W. M. H., Elizabeth M. Hammerman(2008)。戶外教學(周儒、呂建政譯)。台中: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Holmes Rolston,III(1996)。環境倫理學 : 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王瑞香譯)。台北:國立編譯館。
4.W. Lawrence Neuman(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台北:揚智文化。
5.John Lofland、Lyn H. Lofland(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譯)。台北:學富文化。
6.余謀昌、王耀先(2004)。環境倫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周儒(2011)。實踐環境教育:環境學習中心。台中: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8.胡幼慧(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馬以工(1992)。環境科學入門。台北:明文書局。
10.郭託有、廖淑惠、施慧怡(2009)。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華都文化。
11.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台北:淑馨出版社。
12.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13.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 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三、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1.王從恕(2001)。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0期。頁14-20。
2.王從恕(2005)。生命中心倫理在環境價值教育上的應用。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卷2期。頁 43-58。
3.王懋雯(1995)。環境教育的定義、目標與內涵。教育資料集刊20期。頁35-54。
4.何昕家、張子超(2013)。環境倫理再現與超克。應用倫理評論54期。頁103-163。
5.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期。頁213-235。
6.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期。頁18-34。
7.林金木(2013)。儒家在生態倫理之哲學論述。法印學報3期。頁37-53。
8.莊元輔(2013)。論Holmes Rolston, Ⅲ對「自然價值」的觀點:建構「體驗論」模型芻議。應用倫理評論54期。頁247-272。
9.陳嘉成(2006)。邁向環境教育的本土化─以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為例。研習資訊23:6期。頁 55-60。
10.湯志民(2008),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探析,載於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校園建築與運動空間活化再利用,3-63,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11.楊冠政(2004)。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期,頁1-11。
12.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卷4期,頁17-23。
13.趙敬邦(2011)。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啟示。應用倫理評論51期。頁1-18。
14.謝智謀(2004)。另類體育教學─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課程。學校體育, 14卷2號。頁22-37。
15.瞿慎思(2013)。討論內在價值與環境倫理之關聯。應用倫理評論54期。頁237-245。
四、網站資訊
1.Tbilisi Declaration(1977/10/26)。Environmental Education。取自http://www.gdrc.org/uem/ee/tbilisi.html,檢索日期2014/3/18。
2.「生態中心倫理」(一):野生地的價值(2006)。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環境價值與倫理課程網頁。取自http://shue98.myweb.hinet.net/c2041.htm。檢索日期2015/3/14。
3.北區環境教育區域中心。取自http://teercn.giee.ntnu.edu.tw/intro/super_pages.php?ID=intro1。檢索日期2014/12/25。
4.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資訊網。取自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Case/AnnounceView.aspx。檢索日期2014/12/25。
5.皮草(2014)。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網頁。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AE%E8%8D%89。檢索日期2015/3/14。
6.目標、目的、宗旨(2000)。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262/。檢索日期2015/3/3。
7.全人教育百寶箱網。柯佳伶。取自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233。檢索日期2014/8/24。
8.早期的環境思想」(五):人類中心主義(2006)。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環境價值與倫理課程網頁。http://shue98.myweb.hinet.net/c2025.htm。檢索日期2015/3/14。
9.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管處三科楊健國(2011)。公共設施閒置空間之活化及防範策略方案。取自 http://www.pcc.gov.tw/pccap2/BIZSfront/BizsContent.do?site=002&bid=BIZS_C10003164。檢索日期2014/12/25。
10.貝爾格勒憲章(1975/10/22)。花蓮溪口濕地生態巡守。取自http://eepc.hlc.edu.tw/ifile_dwif.asp?id=217&vid=36119。檢索日期2014/3/18。
11.宜蘭縣環境保護局。取自http://www.ilepb.gov.tw/Jobs/01015/01015.aspx。檢索日期2014/3/18。
12.建築法(1938/12/26)。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ParaDeatil.aspx?Pcode=D0070109&LCNOS=+++1+++&LCC=2。檢索日期2014/11/11。
13.畜禽人道屠宰準則(20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取自http://law.coa.gov.tw/GLRSnewsout/LawContentDetails.aspx?id=FL047074&KeyWordHL=%E7%95%9C%E7%A6%BD%E4%BA%BA%E9%81%93%E5%B1%A0%E5%AE%B0%E6%BA%96%E5%89%87&StyleType=1。檢索日期2015/3/15。
14.張政慧、黃瀞儀、羅孝宇(2008)。突堤效應 頭城海水浴場消失了。華視新聞網。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808/200808030250581.html。檢索日期2014/11/11。
15.教育目的之功能(2013)。教育Wiki網。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6%95%99%E8%82%B2%E7%9B%AE%E7%9A%84%E4%B9%8B%E5%8A%9F%E8%83%BD。檢索日期2015/3/3。
16.教學目標(2010)。教育Wiki網。取自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E6%95%99%E5%AD%B8%E7%9B%AE%E6%A8%99。檢索日期2015/3/4。
17.理念(1997)。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B2z%A9%C0&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檢索日期2015/3/3。
18.廖俊旺(2013)。新藥研發中的實驗動物運用。科學月刊網頁。取自http://scimonth.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395.html。檢索日期2015/3/14。
19.道法自然(2003)。中國文化研究院網站。取自http://www.chiculture.net/0307/html/c08/0307c08.html。檢索日期2015/3/3。
20.漢寶德、劉新圓(2008)。閒置空間再利用政策之檢討。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4332檢索日期2015/3/3。
21.賴秉均(2014)。私校轉型 佛光大學擬併蘭技。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3001623-260114
22.環境倫理學的簡介(1999)。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愛蜜莉.貝克、麥可.李察森(吳育璘譯)。取自http://e-info.org.tw/column/ethics/2004/et04032901.htm。檢索日期2015/3/15。
23.環境基本法(2002/12/11)。中華民國法規資料中心。取自http://law.epa.gov.tw/zh-tw/laws/811708521.html。檢索日期2014/3/18。
24.環境教育(2012)。國民教育社群網。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3.php。檢索日期2015/3/4。
25.環境教育法(2010/06/05)。中華民國法規資料中心。取自http://law.epa.gov.tw/zh-tw/laws/674865564.html。檢索日期2014/3/18。
26.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1972/06/16)。聯合國/NGO台灣世界公民總會。取自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wc2010/ch/Declaration/1972.htm。檢索日期2014/3/18。
27.薛荷玉、翁禎霞、鄭語謙(2014)。退場第一槍 高鳳學院公告停辦,聯合電子報。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99085檢索日期2014/12/13。
28.簡榮輝(2014/1/1)。宜蘭中興紙廠 轉型文創園區,聯合電子報。取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7/8396324.shtml。檢索日期2014/12/13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評估模式之研究
2.
台大校總區校園環境教育探討
3.
台南安平樹屋二度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研究
4.
多社群「互動-共生」與閒置空間再利用之經營---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為例
5.
公有古蹟與歷史建築委外經營之商業模式研究
6.
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評估–以宜蘭縣國民小學為例
7.
運用校園閒置空間為生態學習場域之行動研究―以某國小為例
8.
物種主義的再現與強化:以工廠化農場、速食連鎖店與賣場為例
9.
臺灣社會設計型青年創業的案例分析與行動研究
10.
淡水沙崙海水浴場安全管理精進之研究
11.
花蓮港賞鯨解說成效探討
1.
1. 王從恕(2001)。生命中心倫理學說概要。科學教育月刊240期。頁14-20。
2.
2. 王從恕(2005)。生命中心倫理在環境價值教育上的應用。南華通識教育研究2卷2期。頁 43-58。
3.
3. 王懋雯(1995)。環境教育的定義、目標與內涵。教育資料集刊20期。頁35-54。
4.
4. 何昕家、張子超(2013)。環境倫理再現與超克。應用倫理評論54期。頁103-163。
5.
5. 汪靜明(1995)。社會環境教育之推動與落實。教育資料集刊20期。頁213-235。
6.
6.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43期。頁18-34。
7.
7. 林金木(2013)。儒家在生態倫理之哲學論述。法印學報3期。頁37-53。
8.
8. 莊元輔(2013)。論Holmes Rolston, Ⅲ對「自然價值」的觀點:建構「體驗論」模型芻議。應用倫理評論54期。頁247-272。
9.
9. 陳嘉成(2006)。邁向環境教育的本土化─以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為例。研習資訊23:6期。頁 55-60。
10.
11. 楊冠政(2004)。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1期,頁1-11。
11.
13. 趙敬邦(2011)。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對環境倫理的啟示。應用倫理評論51期。頁1-18。
12.
14. 謝智謀(2004)。另類體育教學─冒險教育(Adventure Education)課程。學校體育, 14卷2號。頁22-37。
13.
15. 瞿慎思(2013)。討論內在價值與環境倫理之關聯。應用倫理評論54期。頁237-245。
1.
宜蘭環境教育場域規劃之研究
2.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經營管理關鍵分析-以20號倉庫為例
3.
校園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托老中心運作機制之研究
4.
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分析評估-以羅東水資源回收中心為例
5.
舊有鐵道閒置空間再利用
6.
客家文化融入宜蘭縣大同鄉玉蘭休閒農業區茶業之研究
7.
民宿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
8.
由橋頭糖廠日式木作工作坊經驗談歷史性閒置空間之活化與保存
9.
三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之永續經營模式探討
10.
剝皮寮閒置空間使用之研究
11.
彰化縣社區閒置空間轉換為休閒空間成功案例之研究
12.
從文化景觀脈絡探討中興紙廠空間變遷之研究
13.
從跨域治理觀點建構閒置空間活化 策略之評估模式
1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保小學堂與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關聯性之探討
15.
校園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評估–以宜蘭縣國民小學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