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丁虹(1987)。企業文化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台北市。尹曉穎(1994)。國營事業人員精簡方案與被留用員工之組織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王介廷(2003)。我國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教師人力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王兩全(2012)。國立社教機構員工知覺組織變革、心理契約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兆豐國際商業銀行全球資訊網(2014)表件名稱。瀏覽日期:2014年11月2日ttps://www.megabank.com.tw/about/about01.asp
江昀蓓(2009)。組織變革中組織結構、職務與績效評估之關係—以金控體系下商業銀行之分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江錦樺(2001)。人格特質與組織文化之適配性對工作績效之影響—以高科技F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牟鍾福(2002)。國中體育教師組織正義與組織信任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二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計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凃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秉恩(1993)。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清山、林天佑(1997)。組織變革。教育資料與研究,18,62。
吳惠美(2011)。高雄縣市政府員工覺知縣市合併組織變革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呂瑄宜(2008)。醫事人員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李世昌(2008)。補習班經營者領導風格、成員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宛真(2006)。國民小學組織慣性、組織變革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俊雄(2007)。軍訓教官對組織變革知覺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李俊雄(2008)。軍訓教官對組織變革知覺與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李宥賢(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李政謙(2012)。電視記者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李美珍(1994):台灣地區醫院社會工作者之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之研究。中華醫務社會工作學刊,4,141-169。
李茂興(譯)(1992)。Robbins著。管理概論。台北:曉園出版社。
李婉菱(2008)。組織變革過程中內部工作轉換機制與個人特性對轉職者個人與環境適配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李潢漳(2008)。個人組織適配、個人工作適配對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離職傾向之研究--以中部製造業某集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興大學,台中市。杜新偉(1999)。組織變革中員工反應態度的調查研究-以中華電信民營化變革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汪方涵(2008)。員工內控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對個人環境適配之影響-以某高科技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天佑、吳清山、張徳銳、湯志明、丁一顧、周崇儒、蔡菁芝(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秀美(2012)。國際扶輪社社員人格特質、參與動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玫玫(1996)。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以組織氣候及內外控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郁絲(2000)。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教師角色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林惠彥(2004)。個人與環境適配對工作態度及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林進榮(2006)。組織學習與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以志光教育科技集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慧蓉(2003)。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贊正(2006)。台灣金控公司之組織變革、組織公平、員工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聯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邱如美(譯)(1998)。John P. Kotter著。企業成功轉型8 steps。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洪維宏(2005)。個人與組織適配度對於員工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及離職傾向之影響─以非營利組織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洪瓊瑤(2007)。留任員工對廣播機構轉型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胡庭禎(2000)。病歷部門人員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探討,弘光學報,35,pp.73-95。
范熾文(2005)。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19(2),1-22。
張志毓(1997)。國民小學教師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張政松(2004)。戶政事務所成員知覺組織變革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峻源(2001)。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以中央信託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張惠英 (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屏東縣。張惠英(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大學,屏東縣。
張新堂(2006)。高級中學知識管理、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慶勳(1995)。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慶勳(1999)。學校經營企業化之挑戰與展望。國教天地,132,71-76。張慶勳(2004)。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梁瑞安(1990)。國小教師組織溝通、角色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莊智湧(2006)。個人-組織適配與員工工作態度:文化同質性及需求滿足獨特性的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莊璦嘉、林惠彥(2003)。個人與主管適配、個人與工作適配、個人與群體適配、及個人與組織適配對員工工作態度和行為之影響。第42屆中國心理學會年會,台北:輔仁大學。
莊璦嘉、林惠彥(2005)。個人與環境適配對工作態度與行為之影響,台灣管理學刊,5(1),2005年2月 pp.123-148
許士軍(1997)。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許添富(2012)。高雄市警察局派出所員警工作適配、工作壓力與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許清林(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詩敏(2012)。臺灣銀行組織人力適配、組織學習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金水(1989)。國民中學教師制握信念、工作經驗與組織承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香蓉(2001)。醫院行政人員之壓力反應與組織承諾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臺北市。陳素修(2005)。小學行政人員工作滿意與組織承諾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陳國順(2006)。組織變革與員工工作態度之研究-以中華電信民營化南分公司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湘雲(2009)。台灣自來水公司組織變革、組織學習和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市。陳雅琪(1999)。臺灣企業派外人員報償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陳雅雯(2014)。組織溝通、組織變革知覺與工作敬業心之探討-以銀行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班,高雄市。陳瑞惠(2002)。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陳義明(2005)。學校經營管理與領導。臺北市:心理。
陳達煌(2011)。組織變革過程與人力資源管理運用之研究-以銀行業個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新北市。陳豐書(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知覺組織變革、心理契約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彭吉雄(2011),針對高雄縣政府人事處組織變革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曾琡雅(2004)。影響個人與組織適配及個人與工作適配長期變化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曾詠郎(2007)。學校變革公平性與國小教師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黃金池(2004)。高雄市教育人員國民教育輔導團組織變革策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秋琴(2013)。銀行主管人員之工作投入、工作滿意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彰化(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黃浚榮(2010)。組織變革不確定認知、員工信任與工作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政府合併升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國隆(1986)。中學教師的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3,55-84。黃祥宗(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至善(2007)。台中市大學校院職員工工作滿意度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葉上葆、韓文仁、嚴惠玲(2009)。個人外在環境變異認知、職能、總之能力應變措施對工作危機感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業員工為例。經營管理論叢第三屆管理與決策學術研討會特刊,41-56。葉佳文(2007)。臺灣地區公立高中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葉郁君(2007)。主管與部屬關係、個人與主管適配及結果變項:個人與組織適配及個人與群體適配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台北市。葉國華(2002)。員工人格特質、組織承諾與銀行合併態度之研究--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詹益鉅(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建設性文化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廖敏惠(2002)。新進員工訓練,個人特質與個人-組織契合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臧志剛(2006)。人格特質、工作適性與顧客滿意間之關係研究-以汽車修護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趙國輝(2008)。高雄市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工作價值觀、組織適配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建宏(2010)。高雄縣市國中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寧(2003)。企業文化、組織承諾、及組織變革態度之關係研究--以日月光集團半導體後段製程三家公司整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蔡佩宜(2002)。約翰‧科特談變革領導新觀點。2005年8月2日,取自www.bethelink.com/digest/doc/10-約翰.卡特.pdf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蔡培村(2004)。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教育學苑,7,1-18。蔡培村、武文瑛(2003)。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蔡培村、武文瑛(2010)。成人教育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蔡錦麟(2001)。組織變革與人力資源管理及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蔡鴻榮(2008)。組織溝通對組織變革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科技大學,臺中市。鄭至閔(2011)。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對工作滿足和工作績效之研究─以某銀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鄭榮朗(2001)。傳統產業向上提升的轉型策略,能力雜誌,540,77~80。
鄭銀城(2007)。國軍志願士兵工作特性、上司領導風格、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影響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鄭臻妹(2001)。內外控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及工作績效之分析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盧中原(2006)。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雪梅(2002)。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行政人員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蕭靜芬(2014)。組織員工工作適性及成就動機對留任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某公部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謝云嘉(2005)。個人與組織適配及個人與工作適配對工作行為之交互作用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謝安田(1988)。人事管理。台北:著者出版社。
謝安田(1992)。企業管理。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市。
謝安田(1994)。企業管理。五南圖書公司,台北市。
鍾邦友(2003)。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顏弘欽(2013)。個人-工作適配理論的實證分析:以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嘉大教育研究學刊,3(1),頁83。蘇弘文(2004)。個人與環境主觀適配之前因與後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龔節玉(2012)。高雄市區公所員工工作投入、組織變革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西文部份
Allport, G. W., & H. S. Odbert. (1936). Trait 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 47(1), 1-171.
Barton, S. L., & P.J. Gordon. (1987). Useful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Capital Structur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1), 67-75.
Bowen, D. E., Ledford, G. E., & Nathan, B. R. (1991). Hiring for the organization, not the job.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 35-51
Bretz, R. D. Jr., & Judge, T. A. (1994).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d 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Implications for satisfaction, tenure, and career suc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4, 32-54.
Bretz, R. D. Jr., Ash, R.A., & Dreher, G. F. (1989). Do people make the place? An examination of the 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 hypothesis. Personnel Psychology, 42, 567-581.
Bretz, R.D., Ash, R. A.,& Dreher, G. F. (1989). Do people make the place? An examination of the attraction-selection-attrition hypothesis. Personnel Psychology, 42, 561-581.
Brkich, M., Jeffs, D., & Carless, S. A. (2002). A global self-report measure of person-job fit.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8(1), 43-51.
Bullock & Batten. (198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omas, C. G.& Edgar, H. F., Paul S. T.: West, Minnesota., 53.
Byrne (1969) Attitude and attraction. In L.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 pp. 35-89
Cable D. M., & Judge, T. A. 1994. Pay preferences and job search de- cisions: A person-organization fit perspective. Personnel psychology, 47, 317-348.
Cable, D. M., & DeRue, D. S. (2002). The 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te validity of subjective fi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Research, 87(5) ,875-884.
Cable, D. M., & Edwards, J. R. (2004). Complementary and supplemen- tary fi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9(5), 822-834.
Chatman(1989), Improving 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333-349.
Chatman, J.A. (1991). Matching people and organizations: Selection and socialization inpublic accounting fir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ter A.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huang, A. (2001).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person-job fit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between and within interview stage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Cummings, Thomas G. & Huse E.F. (1989).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 Paul, Minn: West. P53.
Deal, T.E., & Kennedy, A.A. (1982). Corporate Cultures. 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Dessler, G. (1980). Human Behavi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at Work. Reston, Virginia.
Ferris, K., & Aranya, N., (1983). A comparison of two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scales. Personnel Psychology, 36,87-98
French, J. R., & Kahn, R. L. (1962). A programmatic approach to studying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18, 1-47.
Griffiths,D. E. (1969). Administrative Theory and Change in Organ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Kristof, A. L. (1996).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and implicat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 49, 1-49.
Kristof, A. L. (1996).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n integrative review of it’s conceptualizations, measurement, & implications. Personnel Psychology, 49, 1-49.
Kristof, A. L. (2000). Perceived applicant fit: Distinguishing between recruiters’ perceptions of person-job and person-organization fit.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643-671.
Kurt Lewin, (1947).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Equilib-Rium and Social Change. Human Relation, 1(1), pp41.
Leavitt, H. J. (1965). Applied organization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Boston: Rand Mcnally.
Leavitt, H. J.(1976). Aly organization change in industry. In J. G. March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Chicago:Rand McNally.1,. 114-167.
Leavitt, H. J. (1976). Applied Organization Change In Industry. In J.G. March (Eds),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Chicago: Rand McNally, pp.144-167.
McClelland, D. C. (1973).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 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1):1-24.
Meglino, B. M., & Ravlin, E. C. (1998). Individual values in organi- zations: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4, 351–389.
Meglino, B. M., & Ravlin, E. C. (1998). Individual values in organi- zations: Concepts, ontroversies,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4(3), 351-389
Morris, I., & Sherman, J. D. (1981). Generalizability of an organiza- tional commitment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 512-526.
Morris, J. H., & Sherman, J. D.(1981). Teneralizality of a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3), 512-526.
Mowday, R. T., Porter, L. W., & Steers, R. M. (1982). Employee or- ganization linkages: The absenteeism, and turnover. N. Y. Aca- demic Press.
Muchinsky, P. M., & Monahan, C. J. 1987. What is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Supplementary versus complementary models of fit. Journal of Vacational Behavior, 31, 268-277.
O’Reilly, C., Chatman, J. A., & Caldwell, D. (1991). People and or- ganizational culture:A profile comparison approach to assessing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487–516.
Porter, L.W., Steers, R.M., Mowday, R.T., & Boulian, P.V. (1974).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among psychiatric technicia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9, 603-609.
Reichers, A. E. (1985). A review and reconceptu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 pp 465-476.
Reyes(1990). Teachers and their work place: Commitment, preference and productivity.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Rousseau, D. M. (1990). New hire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employer’s obligations: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 389-400.
Rynes & Gerhart (1990). Interviewer assessment of applicant fit: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 43(1), 13-35.
Schaubroeck, J., & Lam, S. K. (2002). How similarity to peers and su-pervisor influences organizational advancem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 1120-1136.
Schein, E. (1990).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2), pp.109-19
Schneider, B. (1987). The people make the place. Personnel Psychology, 40, 437–453
Shaw, J. D., & Gupta, N. (2004). Job complexity, performance, and well-being: When does supplies-values fit matter? Personnel Psychology, 57(4), 847-879.
Steers, R. M.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2,46–56.
STEVENS, John M., Janice M. BEYER and Harrison M. TRICE. (1978). As- sessing Personal,Role and Organizational Predictors of Manage- rial Commit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1, 380-396
Turban, D. B., & Keon, T. L. (1993). Organization attractiveness: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8, 184-193.
Van Vianen, A. E. M. (2000). Person-organization fit: The match bet- ween newcomers’ and rcruiters’ preferences for organizatio- nal cultures. Personnel Psychology, 53, 113-149.
Vancouver, J.B., Schmitt, N.W. (1991). An exploratory examination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Organizational goal congruence. Person- nel Psychology, 44, 333-352
Weiss, H. M. (1978). Social learning of work values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6),711-718.
Wright, P. M., & McMahan, G. C. (1992).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for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18(2), 295.
Yerkes, R., &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ship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ical Psychology. 18, 45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