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朱文雄(1998)。班級經營。高雄:復文圖書。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江文雄(199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公司。
江文賢(2008)。主管領導型態、員工工作態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以車燈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台科技大學,台南。江雅真(2008)。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余宗勳(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吳清山(2000)。學校行政。台北:心理書局。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福源(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經營策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比較(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吳鴻松(2009)。科技大學成人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南部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市:易習圖書。
沈淑津(201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旻樺(2002)。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國勝(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昕平(2009)。馬祖地區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李萍薇(2011)。桃園縣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班級氣氛與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李苡岑(2013)。探討導師領導風格、學習成效與未來工作投入之研究—以高職餐飲科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李建逸(2014)。台南市高職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校園霸淩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市。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林寶山(1982a)。班級氣氛量表簡介。輔導月刊,18,40-41。
林寶山(1982b)。學習環境、班級氣氛量表簡介。輔導月刊,18(12),40-41。林振春(1992)。人文領導理論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淑真(2002)。國中學生班級氣氛知覺、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欽榮(2002)。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
林清山(2005)。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
林進財(2005)。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高雄:復文圖書。
林桓立(2006)。國中導師溝通型態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麗文(2006)。國中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及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創栢(2007)。國中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領導技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欣怡(2013)。新手導師調整班級經營策略建立良好班級氣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姿吟(2013)。高雄市高中職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鳳美(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洪重賢(2012)。影響高職低入學成績高學業成就學生,其個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某高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胡金枝(1994)。國中低成就資優生學校適應問題與支持系統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與研究」,15,129-172。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二版)。台北:五南書局。
秦夢群(1999)。教育行政-理論部份。台北:五南書局。
高強華(1995)。教育沉思錄。台北:南宏書局。
高紹勛(2007)。國民中學導師領導型態、班級氣氛與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以儒(2001)。綜合高中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張春興(1982)。心理學(九版)。台北:三民書局。
張春興(1990)。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a)。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慶勳(1997)。學校組織轉化領導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張慶勳(2000)。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
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張新仁(1989)。國民中學有效學習問題與研究─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師院特刋,28,24-39。
張新仁(2001)。班級經營。台北:五南書局。
張富鈞、邱政鋒、陳啟明(2009)。學習型組織於健體領域教師專業成長之探討。大仁學報,30,131-144。(ISBN:1021-3708)。張雅欣(2011)。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班級氣氛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張秀英(2013)。高雄市高中學生知覺體育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梁文珍(2008)。國小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光明(2005)。國民中學導師情緒智慧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莊麗俠(2006)。高職學生對會計課程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英三(1991)。心理衛生。台北:五南書局。
陳明芳(1970)。領導與順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明芳(1995)。社會心理學與溝通模型。台北:五南書局。
陳彰儀(1995)。組織心理學。台北市:心理書局。
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陳嘉惠(2001)。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陳素蓮(2006)。都市原住民參與成人學習的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柏宇(2007)。高雄市補習班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童創意經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嬿伊(2008)。屏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知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曾榮祥(2000)。國民小學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及其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惠鈴(2008)。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曾柏嵐(2009)。國中學生知覺導師管教方式與學生焦慮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程炳林(1991)。國民中小學生激勵的學習策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教育類,46(1),67-92。
程炳林、林清山(2000)。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1/2)。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89-2413-H-035-001。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41。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原理。台北:東華書局。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黃傳永(1999)。校長轉型領導與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黃瓊儒(2007)。彰化縣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氣氛及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黃金和(2007)。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黃美珍(2007)。淺談大專體育行政領導者之領導能力【專論】。大專體育,高師大體育,93,96-100。黃懿嬌(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葉慶雲(2011)。國中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廖春文(1994)。廿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台北:師大書苑。
廖志昇(2004)。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廖英昭(2005)。國小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廖文韻(2009)。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高職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廖振成(2010)。人際關係網絡、班級經營、班級氣氛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廖裕月(1998)。國民小學校長轉化領導型式與領導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劉慶中、沈慶楊(1991)。卓越學校行政領導理念研究-文化領導內容初探。載於臺灣省第二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710-756)。新竹:新竹師範學院。
劉素倫(2004)。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劉智銘(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導師領導風格知覺與其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大同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劉修鋒(2013)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學生組織公平知覺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劉靜文(2013)。正向管教與班級氣氛對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蔡進雄(1995)。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業成就。教育資料文摘,214,147-15。蔡進雄(2000a)。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台北:師大書苑。
蔡進雄(2000b)。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蔡蕙如(2011)。高職室內設計科教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心流經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蔣安慧(2009)。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礁溪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鄭燕祥(1996)。學校管理的改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
鄭安順(2007)。高職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台東縣某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鄭采玉(2008)。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盧美貴(1990)。班級氣氛與學習。載於吳清山主編:班級經營(頁435-466)。台北:心理書局。
賴淑芬(2005)。桃園縣社區大學學員學習動機及其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錢玉玲(2010)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謝文全(1990)。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書局。
謝文全(1996)。學校行政。台北:五南書局。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謝政達(2013)。臺北市私立高職學生數學課班級氣氛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顏名儀(2010)。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對班級氣氛及學習態度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台北:文景書局。
二、英文部份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NJ: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
Barclay, J. R. (1972). Apprai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ty classroom: A manual for the 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 Lexington, Ky: Educat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Inc..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ew York:Freepress.mty.
Bass, B. M. and Avolio, B. J. (1990).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Bass, B. M. and Avolio, B. J. (1994).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 Through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California: Sage.
Brophy, J. (1987). On motivating students.In D. Berliner., and Rosen-shine. (Eds.). Talks to teacher’s, 201-245.New York: Random House.
Bryman, A. (1992). Ch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London:Sage.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NY: Harper and Row.
Cheng,Y.C. (2002).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Leadership and strategy, 2(4),51-66.
Dusek, J. B.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test anxiety in children, I. G Sarason (Eds.), Test anxiety , 87-110, Hillsdale, NJ: Erlbaum.
Eccles, J. (1983). Expectancies,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InJ. I.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75-146. San Francisco:Freeman.
Getzels, J. W., and Thelen, H. A. (1972).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and D. cIntyre(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pp. 17-34). Harmondsworth: Penguin.
Heider, F. (1958).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ew York: Wily.
Hoy, W. K., and Miskel, C. 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6th ed ). New York: McGraw-Hill.
Jantzi, D., and Leithwood, K. A. (1996). Toward an explanation of variation i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ransformational schoo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2(4), 512-538.
Lewin, K. (1936). Principles of topological psychology. NewYork: McGraw-Hill.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New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McClelland (1961).D.C., and McClelland (1973).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American Psychologist,28(1),1-24
Murray, H. A. (1938). 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NewYork:OxfordUniversity Press.
Parsons,T. (1951).The Social System.New York:Free Press.
Pintrich, P. R., and De Groot, E.V. (1990).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Jo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33-40.
Robbins, S. P.(1996).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7/e.). N.J :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Robbins, S. P. (1996).Organization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A Simon and Schuster.
Rotter, J. B. (1960). Some implications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prediction of goal directed behavior from testing procedures. Psychological Review, 67, 301-316.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 1-28.
Rotter, J. B. (1971).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learning theory. InJ. B. Rotter, J. E. Chance and E. J. Phares(Eds.), Applications of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personality(pp. 1-44).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otter, J. B. (1990).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A case history of a variabl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489-493.
Sergiovanni, T. J. (1990). Value-added leadership:how to get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in schools. NewYork:HarcourtbarceJovanovich.
Snow, R. E., Corno, L., and Jackson III, D. (1996).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ffective and conative functions. In D. C. Berliner and R. C. Calfee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p.243-311). New York:Macmillan.
Stern, G. G. (1970). People in context.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
Stipek, D. (2002). 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6(1), 209-223.
Trickett, E. J., and Moos, R. H. (1973).Social environment of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 93-102.
Walberg, H. J.(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5(3), 247-253.
Weiner, B. (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Yulk, G.A. (1994).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3rded.).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