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8 )。社會心理學。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內政部(2014)。各縣市外裔、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14年9月20日取自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77190&ctNode=29699&mp=1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2014)。高雄市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平均每班學生數按公私立別分。2014年10月18日取自http://kcgdg1.kcg.gov.tw/px2/dialog/..%5CDialog%5Cvarval.asp?ma=ER0101A3A&ti=%B0%AA%B6%AF%A5%AB%A4%A4%B5%A5%A5H%A4U%A6U%AF%C5%BE%C7%AE%D5%A5%AD%A7%A1%A8C%AFZ%BE%C7%A5%CD%BC%C6%AB%F6%A4%BD%A8p%A5%DF%A7O%A4%C0&path=../PXfile/CountyStatistics/%B1%D0%A8%7C%B2%CE%ADp/%A4%A4%A4%E5/&lang=9&strList=L
方朝郁(2015)。讓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更好-班度拉社會學習論在體育課練習教學的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152-158。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榮、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 )。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37-170。
王克先 (1987 )。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五版)。臺北市:桂冠。
王振世、蔡清中(2008)。臺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東南亞、大陸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教育政策論壇,11(2),75-105。王淑華(2013)。高職生親子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添福(2010)。新移民子女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王福林(1990)。新制師院學生與師專學生家庭社經地位及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燕、張雷(2005)。兒童學業自我概念在父母教養風格與學業成就間的中介效應。應用心理學,11(2),186-192。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古碧蓮(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石中英(2006)。哲學視野中的學習成就。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0。白政弘(2007)。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輔導措施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朱冠樺(2008)。家庭背景、文化資本的類型及多寡對國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朱美祝(2010)。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余民寧(2006a)。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余民寧(2006b)。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何玟慧(2013)。新移民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業成就及其家庭背景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東區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何美瑤(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怡瑱(2010)。國小學童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正向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87)。影響學習因素的動力觀。張老師月刊,38-63。
吳悅如(2009)。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吳淑芬(2011)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雪菁(2006)。國小學童校外音樂才藝學習、父母管教態度與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吳雅惠(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語文能力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吳愛玲(1999)。台北市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行為類型與學生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吳瓊汝(1998)。國中學生之學習態度。台灣教育期刊,56,44-50。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91-132。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台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李介麟(2006)。高雄市國小教師信念、單親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文益、黃毅志(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師院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23-58。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李玉芳(2008)。父親教養態度與幼兒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李沛玲(2013)。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態度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李明珠(1988)。父母教養態度對其子女的影響。國教月刊,34,4-8。
李明麗(2010)。台灣新移民國小學童的學業成就:微觀與宏觀資料的連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新北市。李垣毅(2012)。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文化與家庭適應之探討:以台南市新市區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秋珊、陳威麗、蔣立琦(2008)。依據依附理論及現今實務困境建立增進親子關係之策略。源遠護理,2(1),31-37。李秋娟(2011)。國小學童數學課室目標結構、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投入及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臺北市:大洋。
李美枝(200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文笙。
李美芳(2008)。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以台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李茂政譯(1987)。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臺北市:黎明。
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李敦仁、余民寧 (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5(2), 1-47。
李登隆(2004)。資訊融入專題導向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李瑞彬(2008)。基隆市國小學童校外英語補習經驗與英語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阮氏秋水(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國語文能力、學習態度及人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那昇華(2007) 。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周炳言(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學業成就三年追蹤及其與配偶親職角色支持狀況之關聯(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周婉萍(2014)。國中生時間管理、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臺北市:五南。
官淑如(1997)。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枝旺(2006)。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芝妘(2013)。屏東縣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俊瑩、吳裕益(2007)。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3(3),107-144。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易庭宇(2011)。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業成就高低關係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林婉玲(2009)。台中地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能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林婉惠(2012)。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行為問卷之編製。應用心理學報, 4,39-72。林項爵(2010)。父母教養型態、教師管教方式與國小高年級學生霸凌行為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維彬(2007)。基隆市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的家長教養信念、教育期望與成就動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慧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物慾觀、學習態度、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兼論性別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林憶芝(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林鍵耀(2011)。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數學學習成就之比較研究-從文化資本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邵心妤(2012)。影響新住民子女高學業成就因素之研究-以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邱冠斌(2008)。新竹縣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以竹北市爲例。中華行政學報,5,145-163。邱婉華(2011)。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教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邱琍敏(2012)。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臺北市:五南。
侯駿廉(2007)。國小學童學習態度、頓悟思考能力及其對教師教學風格感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凃佩儀(2011)。家庭環境對國中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凃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三民。
凃金堂(2011)。SPSS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凃金堂(2012)。量表編製與SPSS。臺北市:五南。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施惠馨(2013)。高雄市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態度、同儕互動與學校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洪育玲(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洪蘭譯(2001)。H. Gleitman著。心理學。臺北市:遠流。
胡愈寧、張瑞蘭(2012)。客庄新住民之子女語文能力與生活適應研究。聯大學報,9(2),23-36。
胡嘉玲(2006)。整合學習者經驗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態度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唐建雄 (2005) 。高職學生家庭環境學習動機與生涯期望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唐順得(2011)。新移民婦女親職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參與因素之探討。家庭教育雙月刊,34,47-55。
孫清山、黃毅志(1994)。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35,127-150。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 95-139。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涂馨尹(2008)。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習態度及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心理研究,15,172-229。
張芳全(2010)。新移民的教育問題。師友月刊,522,9-13。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汪榮才(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臺北市:大聖。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張美珍(2007)。新移民女性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張素娥(2012)。國小新移民子女與本籍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張淳熙(2008)。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自我效能之共變結構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惠婷、陳志賢、鄭承昌(2013)。新移民家庭子女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大仁學報,42,13-30。張新仁(1982)。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張韶霞、劉明松(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61-77。張德銳(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張憲庭(2010)。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教育部統計處(2014)。102學年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2014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52&Page=20040&Index=3&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江瑞(2012)。小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龍津國小新移民子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陳沛瑄(2010)。新住民子女音樂學習態度與音樂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以苗栗市國小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秀慧(1984)。高中學生英文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佳莉(2007)。新住民教養態度與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陳宜伶、陳淑美(2011)。新移民子女高學業成就個案研究。學校行政,76, 89-109。
陳怡年(2010)。國小藝術才能班與普通班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怡靖、黃毅志(2011)。 學科補習、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高中多元入學關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 45(2), 87-111。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九 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柏州(2010a)。為新移民及其子女加油。師友月刊,522,1。陳柏州(2010b)。新移民子女教育與親師溝通-專訪忠貞國小。師友月刊,522,30-34。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嘉義大學舉辦之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9-104,嘉義市。
陳啟瑄(2007)。無國界的學習-高雄市國小中高年級外籍配偶子女之親子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清檳、黃文喜、張文宗(2010)。高職電機電子群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知覺之研究。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2,223-260。陳淑蘭(2011)。新北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天地, 135,35-42。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逸揚(2013)。基隆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子女的文化資本、人際關係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慧玲(2013)。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陳德嫺(2007)。父母管教方式與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瑩庭(2009)。台北縣新移民子女父親教養態度與人格特質、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彭成訓(2008)。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業成就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曾妙音、王雅玲、李瓊雯、張恬瑜(2011)。父母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32,6-27。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黃家齊(編)(2011)。組織行為學。臺北市:華泰。
黃朝凱(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心理自我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資本(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楊國樞 (1986)。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8,7-28。
楊楚虹(2012)。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課後學習行為、家長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原漢學生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楊騏嘉(2008)。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葉玉玲(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閱讀環境與學業成就,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詹美瑩(2013)。基隆市新移民子女的家庭資源、 課外閱讀行為、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廖茂村(2002)。高低成就學生學習活動之研究--以高雄市英明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趙居蓮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 學習行為能力, 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報,39(1),129-147。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劉惠君、陳麗卿(2010)。雲林縣國小新生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幼兒教育研究,2,107-142。劉瑞美(2007)。父母教養方式與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歐妙苓(2010)。高雄市國小高年級獨生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蔡仲哲(2009)。臺北市國小五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蔡春美、翁麗芳、黃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
蔡政軒(2011)。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校學習態度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蔡嘉偉(2014)。國中學術性向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與領導才能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石岩(1993)。父母之愛。臺北市:遠流。
鄭石岩(2006)。發揮創意教孩子:培養主動學習、樂觀上進的教導新點子。臺北市:遠流。
鄭克琳(2011)。國小班級學習社群氣氛與學童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鄭斐云(2009)。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盧婉婷(2012)。高雄市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家庭氣氛、挫折容忍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盧雅鈴(2007)。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所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蕭吟常(2006)。新住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其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賴建戎(2009)。高學業成就之新住民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賴翠媛(2006)。新移民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之學業表現及接受學校相關輔導措施之調查研究。特教論壇,1,12-24。錢宗忻(2005)。澎湖縣外籍配偶子女學習態度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戴淑芬(2010)。新移民女性子女知覺母親教養角色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鍾文悌(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鍾青桑(2011)。影響外配母親小孩學業成就的因素:以雲林縣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鍾鳳嬌、王國川(2004)。新移民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鄺嘉玲(2009)。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情緒經驗與情緒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羅玉珠(2011)。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與低年級子女國語、數學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羅美紅(2005)。東南亞外籍母親對子女教養信念之探討-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蘇莎莉(2010)。親師管教方式的異同對小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市。蘇雅雯(2008)。台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蘇傳桔(2008)。實施「景點解說方案課程」對國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屏東縣琉球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鐘重發 (2010)。新移民子女SWOT之「優勢最大化」教育輔導概念與做法。教師之友, 51,94-102。 貳、西文部分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 (6th ed.). New York, NY: Macmillan.
Brody, G. H., Stoneman, Z., Flor, D., McCrary, C., Hastings, L., & Conyers, O. (1994). Financial resources, parent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parent co‐caregiv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competence in rural two‐parent African‐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5, 590-605.
Brown, S. A., Arnold, D. H., Dobbs, J., & Doctoroff, G. L.(2007). Parenting predictors of relational aggression among Puerto 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school-age childre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2, 147-159.
Coleman, P. K., & Karraker, K. H. (2000). 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 13-24.
Comunian, A. L., & Gielen, U. P. (2000). Sociomoral reflection and prosocial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Two Italian studies. Psychological Reports, 87, 161-175.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 487-496.
Eagly, A. H., & Chaiken, S. (1998). Aattitud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4th Ed., Vol. 1, pp. 269-322). Boston: McGraw-Hill.
Flouri, E. (2007). Early family environments may moderate prediction of 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adulthood: The cases of childhood hyperactivity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 , 737-751.
Garber, A., & Flynn, C. (2001). Predictors of depressive cognitions in young adolescents.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5, 353-376.
Gaylord-Harden, N. k. (2008).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parenting and coping on achievement and classroom behavior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 763-777.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 77-88.
Lamborn, S.D., Mounts, M. S., Steinberg,L., & Dornbus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 1049-1065.
Luster, T. & Youatt, J. (1989). The effects of pre-parenthood education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05181).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pp.1-101), New York, NY: Wiley.
Marzano, R. J. (1992).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dimensions of learn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cleod, D. B. (1992). Research on affect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 reconceptualization. In D. A. Grouws(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575-596). New York, NY: Macmillan.
Montt, G. (2011).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equalit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4, 49-68.
Myron-Wilson, R. (1999). Parent style:And how it may influence child’s role in bully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9 731).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 97-113.
Towel, M. (1982). Learning how to be a student when you have a learning disability.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y, 15, 90-93.
Utsumi, M. C., & Mendes, C. R. (2000). Researching the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in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 237-244.
Zimbardo, P. G., & Gerrig, R. J. (1996). Psychology and life (14th ed.).
NY: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