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智畇(2005)。射箭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不專注行為及社會技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王炳欽(2001)。我國特殊教育學校設置與運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美玲(1996)。特殊體育之有效教學法。1996年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頁2-10)。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吳昇光(2000)。適應體育運動學的研究發展與方向。國民體育季刊,29(2),105-113。李偉清(1997)。國中教師對特殊體育的態度與適性教學實施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雅妮(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新寶(2005)。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縣。李明達(2004)。國民小學體育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吳英華(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與適應體育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泰億(2005)。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明隆(2009)。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書局。
吳明隆(2011)。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書局。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市:知城書局。
吳谷忠(2007)。台南縣市國民中小學特教班體育教學現況與需求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汪宜霈(2004)。融合情境中腦性麻痺兒童之體育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汪成琳(2002)。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何茂松(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2),43-57。林曼蕙、張翠萍(2001)。我國適應體育現況簡介-身心障礙者篇。臺灣適應體育運動與健康學會成立大會手冊(20-21)。
林昭璿、才頌潔(2006)。探討適應體育教學之範疇。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1,68-76。
林仁政(2003)。慢跑訓練方案對高職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及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林素華(2004)。身體活動訓練課程對智能障礙學齡兒童之健康體適能及相關表現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林寶貴(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大衛(1995)。淺談桃智的體育發展。桃智園地,11,2-4。
林炯炘(2005)。國民小學啟智班教師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林國瑞(2001)。臺北市國小體育教師效能信念及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科正出版社。
尚憶薇(2003)。探討體育活動與智障成人學生行為模式之影響-花蓮啟智學校成人學生個案研究。2003國際適應體育研討會論文手冊(31-42)。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秀珠(2000)。融合式特殊(適應)體育教學。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學系系刊,3,25-36。
楊俊威(2003)。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特殊教育學校專業團隊之服務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張福松(2010)。數學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困境之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張文遙(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態度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張維倩(2004)。幼托園所主管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教育部(2013a)。特殊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b)。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102學年度特殊學校特教合格老師數統計。取自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1998)。適應體育導論。臺北市:教育部。http://www.set.edu.tw/sta2/frame_print.asp?filename=teaSPC_sch_qty/teaSPC_sch_qty_20140320.asp
許銘松(2000)。國小啟智班體育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許夏菁(2010)。特殊教育學校適應體育施行現況及實施需求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許力仁(2012)。高雄市國中小視覺障礙學生適應體育實施現況及其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莊耀洲(2003)。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訓練對智能障礙者體適能及職業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明霞(2003)。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文盛(2005)。長期游泳訓練對智能障礙者生活適應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程淑麗(2007)。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明發(1982)。談特殊體育的發展。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黃春莉(2003)。游泳教學活動對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明霞(2003)。啟智學校「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楊忠和(1985)。特殊體育教學之探討。臺灣體育,419,34-38。
游添燈(1996)。不同教學設計對大學生體能認知的學習效果探討。1996年國際特殊體育研討會報告書。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劉嘉惠(2008)。花東地區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劉鈺芳(2012)。臺北市國小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之態度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體育季刊,62,1-5。
陳理哲(2002)。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陳弘烈(1996)。活動分析在特殊體育上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5(2),8-13。
陳武雄(1995)。教師建設性思考與其教學自我效能、衝突解決方式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賴秋進(2006)。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謝明儒(2005)。台中市國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市。蔡麗華(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之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蔡菊芬(2008)。高中職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魏瑛慧(2013)。嘉義地區特教班教師適應體育專業能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鄭字呈(2008)。啟智學校高職部學生適應體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成功啟智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鄭英耀(1992)。國小教師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鍾佳穎(2003)。台北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效能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蘇罄容(2005)。幼稚園組織學習、教師效能感與家長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Beaver, D. (1996). 特殊體育之有效教學法。載於臺灣師大學校體育研發中心編,特殊體育教師研習會報告書。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二、外文文獻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 (1952). Guiding principles f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23, 1 5
Arnheim, D. D. &; Sinclair, W. A. (1985). Physical education for Special populations: A developmental, and adapted and remedial approach. N. J.: Prentice-Hall.
Auxter, D., Pyfer, J., &; Huetting , C. (2005).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10th ed.). New York, N. Y.: McGraw Hill.
Budoff, M. &; Gottlieb, J. A. (1987). A comparison of EMR children in special classes with EMR children who have been registered in regular classes. Studies in Learning Potential, 1, 50.
Brophy, J. (1988). Research on teacher effecrs: Uses and abuses.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1), 3-22.
Borich. G. D. (1994). Observation skill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New York:Macmillan.
Clarke, H. H. &; Clark, D. H. (1978). Developmental and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2nd ed.). N. J.: Prentice-Hall.
Cluphf, D.O. Connor, J., &; Vanin, S. (2001). Effects of aerobic dance on the cardiovascular endurance of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8(1), 60-71.
Cecconi, C. P. &; Rothenberg, S. P. (1980). Model Instructional Program for Mainstreaming Handicapped Children, Phys. Ther., 60, 1022-1025.
Dunn, J. M. &; Fait, H, (1989).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Adapte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al (6th ed.). Iow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College Division.
Doll-Tepper, G. &; DePauw, K. P.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search perspectives. Sport Science Review, 5(1), 1-11.
Howard L. Nixon II (2007). Constructing Diverse Sports Opportuniti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31, 417.
Jansma,P. &; French, R. (1994).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activity, sport, and recreation.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aiser. (1974). Kaiser, H. F.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McCormick. W. J. (1979). Teachers can learn to teach more effectively.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1), 59-62.
Medley, D. M. (1982). Teachers effectiveness. In (Eds.),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pp.1894-1903) . New York: The Tree Press.
Nancy, C. (1989). The therapist's role in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off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ve services (Ed.), Washington. (ERIC Document for Research Service No.ED318192).
Sherrill, C. (2004).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recreation, and sport: Cross disciplinary and lifespan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chleien, S., Heyne, L., &; Berken, S. (1988).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to teach appropriate play skills to learners with autism: A pilot study.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5, 182-192.
Titus, J. A. &; Watkinson, E. J. (1987). Effects of segregated and integrated programs on the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moderately ment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in play.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3(3), 204-219.
Winnick, J. (2000).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3r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