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CCL語料庫檢索系統,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H. Douglas Brown (2003). Teaching by Principles –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原則導向教學法 – 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臺北:臺灣培生教育。
H. Douglas Brown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廖柏森審訂,林俊宏、李廷輝、羅雲廷、賴慈芸譯。臺北:朗文。
丁國盛、彭聃齡(2006)。漢語逆序詞識別中整詞與詞素的關係。當代語言學,8(1),36-45。
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http://dbo.sinica.edu.tw/ftms-bin/kiwi.sh?ukey=723976192&qtype=1。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標記語料庫4.0版,http://www.sinica.edu.tw/SinicaCorpus/。
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中文詞知識庫小組(1993)。中文詞類分析技術報告no.93-05。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2005)。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方緒軍、薄文靜(2006)。《漢語水準詞匯大綱》中的逆序詞語。海外華文教育,1,37-43。
王建勤編(2006a)。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語言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建勤編(2006b)。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桂榮(2014)。語言經濟原則下的同素逆序詞簡析。經濟視野,13,418。
王偉(2005)。現代漢語同素異序詞淺論。棗莊學院學報,22(3),89-93。
王寅(2001)。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刑紅兵(2003)。留學生偏誤合成詞的統計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67-78。
江新(2008)。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何飛英(2010)。語素教學法在漢語高級階段詞彙教學中的運用。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1),165-168。
何淑貞等(2008)。華語文教學導論(初版)。台灣:三民。
余義兵(2006)。現代漢語合成詞中逆序同義語素的位次分析。新余高專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1(4),61-63。
吳世雄(1998)。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華文世界,89,46-54。吳占海(1995)。同素反序詞及其語音修辭。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9-62。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倩楠(2005)。現代漢語同素異序詞研究。河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刊,河北。
吳浩、盛愛萍(2009)。利奇語義分類及其內在關係探析-以同素逆序詞語義差異為例。語文學刊,9,122-124。
李文肇(2003)。怎樣的國語才算標準?從語言純淨心理看漢語共同語官定標準與使用者語感的隔閡。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5,89-116。李冰(2008)。漢日同素異序詞對比分析─以《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為中心。《現代語文》,33,104-106。
辛菊,王丹鳳(2008)。從語言的經濟機制談漢語聯合式合成詞的認知模式。語文學刊,9。
周玟慧(2006)。異序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12,55-70。周玟慧(2007)。並列式雙音異序結構管窺。東海中文學報,19,321-344。周祖謨(1953)。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中國語文,7。
周健,廖暑業(2006)。漢語詞義系統性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語言文字應用,3,110-117。
林杏光(1994)。論詞語搭配及其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4,18-25。
林曉珊(2011)。閩南語“逆序詞”探析。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48。
竺家寧(2009)。漢語詞彙學(再版)。臺北巿:五南。
金琪源(2013)。現代漢語與韓國漢字語的同素異序詞比較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金德鑫(2011)。什麼是語言類型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素華(2010)。論同素逆序詞及其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文教資料(語言文學研究版),9,73-74。
孫德金編(2006)。對外漢語詞彙及詞彙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繼民,王美珠(2011)。心理詞典:兩種取向的心理學研究。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32(1),48-52。
徐淑萍(2010)。漢日同素異序詞比較。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馬玉汴(2004)。放射狀詞彙教學法與留學生中文心理詞典的建構。雲南師範大學學報,5,15-19。
高惠敏(1998)。關於同素異序詞的幾點思考。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81(2),106-107頁。
高燕(2008)。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馬顯彬(2003)。古代漢語同素異序詞綜論。《湛江師範學院學報》,1,58-61。
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2004),《華語8000詞和基礎800詞》。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2),漢語水平詞彙與漢字等級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第二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莉萍、陳鳳儀(2005)。華語詞彙分級初探。第六屆漢語辭彙語義學研討會會後論文集,250-260。
張巍(2005),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演變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漢語研究中心博士論文,未出版,上海。
張巍(2008)。聯合式同素逆序副詞的歷時考察及應用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6(3),63-71。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曹廷玉(2000)。近代漢語同素逆序同義詞探討。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5),57-64。
曹煒(2004)。現代漢語詞匯研究(初版)。北京:北京大學。
陳石林(2007)。“詞序顛倒”摭說。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版), 7,48-49。
陳俊光(2008)。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修訂版)。臺北市:文鶴。
陳俊羽、楊春(2011)。語素教學在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的實驗研究。玉溪師範學院學報,27(7),54-57。
陸建麗(2010)。對外漢語同素逆序詞教學研究評述。語文學刊,10,148-149。
陸儉明(2004)。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曦,張積家(2005),漢語多詞素詞識別及表徵的理論和新設想,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20-126。
彭聃齡、丁國盛、王春茂(1999)。漢語逆序詞的加工-詞素在詞加工中的作用。心理學報,31(1),36-46。
彭聃齡編(2006)。漢語認知研究:從認知科學到認知神經科學(初版)。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彭增安,陳光磊主編(2006)。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概論。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楊錫彭(2003)。漢語語素論。初版。南京:南京大學。
溫曉虹(2008)。漢語作為外語的習得研究-理論基礎與課堂實踐。北京:北京大學。
董秀英(2004)。漢語的詞庫與詞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賈穎(2001)。字本位與對外漢語詞彙教學。漢語學習,8,78-80。
臧志文(2011)。HSK作文語料庫中出現的逆序詞現象分析。大理學院學報,9,21-25。
趙暉(2007)。簡論現代漢語同素異序詞的類型。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版), 4,47-48。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楓(2007)。從HSK同素逆序詞看對外漢語詞匯教學。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5(3),40-46。
劉艷平(2007)。古漢語借代詞中的同素逆序現象。蘭州學刊(語言與文字研究版),3,195-122。
蔡美智(2010)。華語近義詞詞義辨識難易度與學習策略初探。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57-79。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二版)。台北市:文鶴。
盧英順(2005)。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錢乃榮編(2002)。現代漢語概論(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錢玉蓮(2007)。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研究。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薄家富(1996)。也談同素義序詞。天津師大學報,6,70-73。
謝國平(1985)。語言學概論(增訂版)。臺北市:五南。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臺北市:五南。
譚妤婕,崔豔嫣(2011)。淺談“語義變化”及其對二語學習者心理詞庫構建的啟示。現代語文(語言應用研究版),2,16-18。
蘇寶榮(2011)。詞的結構、功能與語文辭書釋義。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Lado, R. (1975).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Oller, J. W. and Ziahosseiny, S. M. (1970).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and spelling errors. Language Learning, 20,183-189.
Paivio, A. (1986).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 dual coding approach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tor, C. (1967).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ited in Ellis (1985) and Danesi and Di Pietro (1991).
Taft, M. and Forster, K. I. (1975). Lexical storage and retrival of prefixed words . Journa1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4,638- 647.
Tai, James H-Y. (1985).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Haiman,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p. 49-72.
Oxford, Rebecca.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New York: Newbury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