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 力(1943)。《中國現代文法》。香港:中華書局。
王 力(1962)。《古代漢語》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頁1。
王 寧(1997)。〈現代漢語雙音合成詞的構詞理據與古今漢語的溝通〉。《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建所45 周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30。
王培光(2005)。《語感與語言能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46。
王改燕(2013)。《第二語言閱讀中詞彙附帶習得研究》。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建勤(2006)。《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與漢語認知研究》。北京 : 商務印書館。
申小龍(2003)。《漢語與中國文化》。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
朱光潛(1988)。〈文學與語文〉。《談美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頁220-222。
朱志平,顧安達(2005)。〈口語和書面語教學目標的衝突與漢語教學的課程改革〉。《海外華文教育》,第2期。
呂叔湘(1963)。〈現代漢語單雙音節問題初探〉。《中國語文》第1期。另見呂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
呂淑湘(1985)。《學習語法與培養語感》。北京:語文學習出版社。
呂淑湘(1987)。《呂淑湘論語文教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佟秉正(1996)。〈從口語到書面語—中級漢語教學課題之一〉。北京:《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頁92-97。
李如龍(2004)。《漢語應用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頁71。
余光中(1987)。〈怎樣改進英式中文?論中文的常態與變態〉。香港:明報月刊10月號,頁121。
余光中(2007)。〈白而不化的白話文〉。《余光中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
岑麟祥(2008)。《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竺家寧(2008)。《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2月,二版。
思果,本名蔡濯堂(1972)。《翻譯研究》。台北:大地出版社。
祖人植、任梅(1997)。〈「畢竟」的語篇分析〉。《中国语文》,第1期, 頁39-43。
高順全(2004)。〈進行體、持續體的否定及相關問題〉。《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頁32-39。
周健、陳群(2011)。《語感培養模式:對外漢語教學的理念與實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頁18。
周中天、張莉萍(2007)。〈華語文能力分級指標之建立〉。「東亞教育平建論壇:新興議題及挑戰」,臺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胡先驌(1923)。〈評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學衡》18 期。
胡志偉、吳昭容、張家惠、胡婷婷(1991,12 月)。〈兩個從閱讀時間推斷閱讀歷程的實驗〉。「第三次世界華語教學研討會」,臺北市。
高明士(2008)。〈漢字文化圈的形成.崩解與展望〉。
徐時儀(2007)。《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孫婉翬(2013)。現代漢語文白判斷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孫德金(2012)。《現代書面漢語中的文言語法成分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盛炎(1994)。〈跨文化交際中的語體學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頁152-160。
陶紅印(1999)。〈試論語體分類的語法學意義〉,《當代語言學》,第3期。
張寧志(1985)。〈口語教材的語域風格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張漢良(2004)。〈白話文與白話文學〉。收錄於《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二版)(頁104-108)。台北:東大。頁121。
張莉萍、陳鳳儀(2008)。〈能力考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發表於2008年全美中文教師學會年會,11月21-23日,美國:佛羅里達州。
馮勝利(2000)。《漢語韻律句法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馮勝利(2006)。《漢語書面用語初編》。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陳寅恪(1930) 。《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册。
陳烜之(1993)。〈中文閱讀的認知研究〉。載於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香港大學課程學系、香港應用語言學學會聯合主辦「93年國際語文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陳賢純(2008)。《外語閱讀教學與心理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第3版,頁7-11。
陸儉明(2007)。〈詞彙教學與詞彙研究之管見〉。《江蘇大學學報》,第3期,頁12-17。
陸儉明(2011)。《在探索中前進 21世紀現代漢語本體研究和應用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馮麗萍(2013)。《認知視角的對外漢語教學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79。
黃維樑(1986)。《清通與多姿---中文語法修辭論集》。臺北 : 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楊志棠(1996)。〈關於中高級階段的書面語教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
董澍譚(2010)。〈漢字圈和非漢字圈漢語學習者漢字學習觀念的研究〉。《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学刊》,2010年冬季卷(總第6期)。
葉聖陶(1978)。〈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中國語文》,第2期。
葉聖陶(1980)。〈文藝作品的鑒賞〉。《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頁267。
趙克勤(1987)。《古漢語詞匯概要》。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趙金銘(2004)。〈「說的漢語」與「看的漢語」〉。趙金銘主編《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劉 珣(2008)。《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頁317。
黎錦熙(1934)。《國語運動史綱》。北京:商務印書館。
廖秋忠(1986)。〈現代漢語篇章中的連結成分〉。《中國語文》,第2期。
錢鍾書(1979)。《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局。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原1987)(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第129期,頁21-28。龍應台(2004)。〈白話文需要古典漢語的薰陶—臺灣作家龍應台答中國《新聞週刊》問〉。香港:新聞周刊,第16期,頁25。
二、英文論文
Bedell, D. (1993). Crosscultural variation i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 Mainland Chinese investigation with comparison to previous studi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oosa, AL.
Berko-Gleason, J.(1982) Insights from child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second language loss [C] //R. D. Lambert & B. F. Freed. The Loss of Language Skills.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Brice, Roanne G. (2004). Connecting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Through Applied writing Strategi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Sep2004, Vol. 40 Issue 1, p38-47, 10p, 1 Illustration, 1 Diagram, 4 Charts.
Brown H. Douglas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3rd ed.). N. J.: Prentice Hall.
Brown, H. D.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oward a theor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Canale, M & M. Swain.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Carroll, J. & S. Sapon. (1959)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 – Form A. New York: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Carrell,P.L.(1988).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o, Y-R.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sim ef Cal:fornia Press.
Eysenck,M.W. (2004).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Hove:Psychology Press. Fabrigar,L.R.,Wegener,D.T.,MacCallum,R.C.,and Strahan.
Harris, R. (1993) Lasémiologie de lécriture[M], Paris:CNRS.
Jespersen, Otto.(1922)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London, UK: Allen & Unwin)
Jiang, N. (2000) Lexical repres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Applied Linguistics, 21, 47-77.
Meara, P. (1996) The dimensions of lexical competence. In G. Brown, K.Malmkjaer, & J. Williams (Eds.),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35-53).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yer, B. J. F., Brandt, D. M., & Bluth, G. J.(1980).Use of top level structure in the text: Key f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ninth grade students. Reading Reach Quarterly, 16, 72-103.
Meyer, B. J. F., & Freedle, R. O. (1984). Effects of discourse type on recall.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1,121-143.
Nation, I. S. P. (1990)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New York: Newbury House.
Oxford , R. L . & Nyikos , M. (1989) .Variable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2).
Perfetti, C. A. (1985).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nker,S.(1990)Language acquisition. In:D.N. Osherson and H. Lasnik (Eds.). Language:An Invita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Vol. 1. Language,199-241. Cambridge,MA:MIT Press.
Read, J. (2000). Assessing vocabulary.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bov, William. (1990). The intersection of sex and social class in the course of linguistic change.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2, 205-254 .
Lakoff, Robin. (1975).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Lu, X. & G. Li (2008)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ing. In A. He and X. Yun(eds.),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89-108. NFLRC-University of Hawaii.
Taylor, B., & Samuels, S. J. (1983). Children's use of text structure in the recall ofexpository materia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 51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