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冰如(1998)。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劃與使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丁紫玉(2012)。雲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認同與鄉土環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環球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所,雲林。王天敏(2008)。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台南。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台北:正中。
王甫昌(1993)。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載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53-100)。台北:業強。
王洪文(1991)。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王雲五(1971)。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一冊地理學。台北:商務。
王蒲寧(2005)。台中市中山國中學生校園活動空間選擇行為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彰化。尤健維(2011)。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 以金門縣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金門。石之瑜(1998)。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
危芷芬(譯)(1995)。Francis T. McAndrew著。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
曲格平(1993)。環境科學基礎知識。台北:地景。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
江碧貞(1998)。國小學童地方感之探討-國小鄉土地理教育架構下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台北。何玉蘭(2013)。桃園縣國小學生校園閱讀環境知覺與閱讀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台北。吳明清(1998)。學校生活與鄉土教育。北縣教育,23,14-17。吳明隆(2012)。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密察(1997)。歷史教育與鄉土史教育-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9-86)。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吳連賞(1997)。鄉土地理教育推動與教材編撰架構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8,207-232。吳學明(1996)。鄉土史料與鄉土史教學。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195-207。
呂淑芬(2004)。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李美珍(2010)。台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學習態度、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李振任(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李執中(1995)。普通心理學概要。台北:華杏
李淑萍(2012)。新北市新莊區新住民之環境識覺與地方認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杜正勝(1997)。鄉土史與歷史意識的建立。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2)。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杜玥潾(1999)。國小鄉土教學課程實施現況與教材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杜瓊瑜(1998)。團體認同與行為意向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北。沈中仁(1976)。環境學。台北:大中國圖書。
卓世宏(1998)。國民中學一年級學生的鄉土知覺與鄉土認同─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周蓮清(1998)。德國鄉土課程及其變革。國教輔導,37(4),23-27。孟樊(2001)。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
邱中良(2007)。基隆巿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歷史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基隆。邱浩政 (201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 (PASW) 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華璋(2003)。台北縣萬里鄉與瑞芳鎮六年級學童鄉土識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花蓮。林郁欽(2005)。台北都會區加油站設置對生活環境影響之環境識覺(未出版之博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台北。
林聖欽(2004)。九年一貫課程教師的鄉土資源調查方法。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1,79-98。
林萬義(1988)。學校物質環境的重要性。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頁1-19)。台北:台灣書店。
姚誠(1995)。心理、空間與時間—「鄉土意識」的探索。國際人文年刊,4,141-167。
姚誠(1997a)。鄉土台灣,鄉土重建─兼論建構台灣鄉土教育計劃。台東師範學院85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76-188。
姚誠(1997b)。論文化多元主義與鄉土教學,載於洪泉湖、邵宗海、沈宗瑞等編,族群教育與族群關係,197-219。台北:時英。
姚誠(2000)。從「意識」到「認同」─論台灣鄉土教育的建構。課程與教學季刊,3(3),1-16。姜孟佑(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關係之研究---以新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花蓮。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6,203-242。
柯凱珮(2003)。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花蓮。洪毓珊(2013)環境識覺對居民地方感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民生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洪聖哲(2010)。國小學童對大龍峒文化園區的環境識覺及行為之研究:以大龍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台北。倪進誠(2000)。澎湖群島遊客之空間行為與環境識覺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 27,21-40。
夏黎明(1988)。鄉土概念之初探。台北:設計家。
夏黎明(1989)。鄉土的空間特性。台東師院學報,2,63-77。
夏黎明(1993)。古代地圖在鄉土教學上的應用─以清代台灣地圖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學報,4,103-114。
夏鑄九、黄麗玲等(譯)(2002)。Manuel Castells著。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 18,23-39。
徐國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的環境認知、態度、行為及其相關影響變項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新竹。徐瑞霙(2006)。外籍新娘子女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蘆洲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徐磊青、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台北:五南。
秦有為(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花蓮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張育欽(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潮州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張長義(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60。
張長義(1984)。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1-12。
張長義(1993)。蘭陽平原洪患區土地利用災害識覺及環境調查之研究(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2-0414-P002-17B。
張長義(1996)。雲嘉南海岸地區土地利用、災害識覺及環境調適之研究-口湖鄉個案(四),行政院國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86-54號。
張春興(1984)。青少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桂芳(1998)。高雄縣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張寶蓮(1994)。國小兒童楷模認同與價值觀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北。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章惠芳(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認同感之城鄉差異調查研究─以彰化市與芳苑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莊明哲(2001)。台灣人或中國人:分裂的民族認同。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9(1),137-158。莊智鈞(2008)。竹東鎮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知識、鄉土認同態度與鄉土環境行為意向調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許木柱(1988)。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載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台北:巨流。
許純嫺(2008)。國小學童對溼地環境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永安鹽田溼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環境生態研究所在職專班,台南。許雅淳(2010)。永和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郭至和(1999)。台中市國小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陳玉玲(1998)。論鄉土教育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研究學報,4,143-164。陳玉馨(2012)。國小學童對淡水老街的環境識覺及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淡水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台北。陳秀才(1985)。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陳佩正(1995)。鄉土教學的迷失。國民教育,36(1),42-47。陳秉璋、陳信木(1988)。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
陳羿喬(2013)。基隆市國小五年級學童環境識覺與鄉土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台北。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教師之友,37(4),9-18。陳朝陽(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教師之友,40(1),34-43。陳鳳儀(1999)。基隆港環境意象研究-學童個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台北。陳震東(1979)。鄉土教材與地理教學。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陳豐祥(1997)。情義目標在鄉土史教學上的應用。鄉土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78)。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麥建輝(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觀音鄉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傅仰止(1997)。都市中的個人。載於蔡勇美、章英華主編,台灣的都市社會(頁160-189)。台北:巨流。
單文經(1997)。美國中小學實施鄉土教育的作法。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4(6),139-161。
喻如妘(2009)。台中縣大雅鄉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喻麗華(1996)。立足本土、放眼世界-鄉土教育的時代性與前瞻性。國教之友,47(4),18-24。曾惠美(2007)。國小學童對環境識覺的探討—以新化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台南。湯志民(199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畫,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賀雅蓉(2003)。台中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地理知識與鄉土認同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黃光雄(1996)。教育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義添(2005)。宜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花蓮。黃麗玲(1999)。從文化認同轉向區域治理-921地震災後重建工作對社區總體營造論述的挑戰。城市與設計學報,9(10),147-174。楊思偉(1995)。日本小學課程中的「鄉土教材」。比較教育通訊,37,57-66。
楊國樞、張春興(1969)。心理學。台北:三民。
楊雅心(2005)。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台北。楊雅惠(2009)。由生活經驗探討都市居民的環境識覺-以高雄市楠梓工業區鄰近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台中。楊雲龍(1997)。鄉土教學活動之探討。竹縣文教,16,19-25。葉雲祥(1994)。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理念與教材綱要之探討。台中:國教輔導雜誌社。
解詩汾(2004)。台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趙蓮英(2007)。台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劉鴻喜、陳文尚、林遠航(1996),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305-347。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的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漢文。
歐家瑜(2000)。都市社區居民空間識覺形成之研究─以台北市成功國宅婦女的活動空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台北。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13,151-166。
歐陽鍾玲(1999)。國小鄉土地理教學:孩童鄉土意識的形成與範圍認定。載於蔡文彩主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2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潘桂成(譯)(1998)。Twan, Yi-Fu 著。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
蔡玉慧(1995)。高雄市國小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蔡明芬(2007)。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新竹。蔡進富(2007)。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新竹。鄧天德(1990)。國小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15,27-34。
鄧天德(1994)。國小鄉土環境教育評量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71-90。
鄭玉平(2006)。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鄭素津(2004)。不同區位國小低年級學童環境知覺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蕭秀玲(譯)(1991)。Robert Gifford 原著。環境心理學。台北:心理。
鍾喜亭(1993)。鄉土教學活動的新趨勢。教育研究雙月刊,27,126-141。
鍾喜亭(1994)。國小鄉土教學活動之推展。國教天地,107,7-14。韓菊美(2012)。臺灣西南部泥岩區農民生活世界與環境識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高雄。蘇建誠(2005)。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鄉土知識與情感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二、英文部分
Arora, R., & Duncan, C. (198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s good pratice. New York: Plenum Press.
Bronfenbrenner, U. (1960). 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Child Development, 31, 15-40.
Dale, E. (1946).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1st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owns, R. M. & Meyer, J. T. (1978). Geography and the Mind.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2(1), 59-77.
Downs, R. 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 65-108.
Feilitzen, C. V. & Linne, O. (1975). Identifying with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School Media Quarterly, 1, 167.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London:Croom Helm.
Guralnik, D. B. (1986).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anguage (2nd ed.). Cleveland, Ohio: Prentice Hall Press.
Hall, S. (1990). Culture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 pp.222-237).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 193-213.
Johnston, R. J. ed., (1981).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Blackwell, Oxford.
Lowenthal, D. (1961). 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Toward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51(3), 241-260.
Lowenthal, D. (1967).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Research Paper No. 109).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Chicago .
Rapoport, A. (197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city. New York: Pergamon.
Relph, E.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England: Pion.
Schiff, M. R. (1971). 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 and attitude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Resources Management, 3 , 7-12.
Sleeter, C., & Grant, C. A. (1988). Mar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tont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Tuan, Y. F. (197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Tuan, Y. F. (1990).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Reprint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1987). Springfield, MA: Merriam-Webster Inc..
Wood, L. J. (1970). Perception studies in geography. Transaction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50, 12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