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營建署(2011)。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生態旅遊白皮書。取自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059&catid=40&Itemid=53
方偉達(2010)。生態旅遊。台北市:五南。
王 鑫(2000)。生態旅遊與永續旅遊。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網站。取自http://www.cnps.org.tw/main/archive4.php?id=4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夢蘭(2011)。以統整課程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生態旅遊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王鳳美(2003)。 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中國旅遊部落格(2008)。2009中國生態旅遊年。取自 http://blog.mjjq.com/archives/2003.html
台南市政府資訊網(2014)。台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年度活動。台南觀光(官網)。取自http://tour.tainan.gov.tw/action.aspx?nodeid=12753
台灣生態旅遊協會官網(2014)。台灣生態旅遊協會首頁。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ecotour#!/ecotour/info
台灣國家公園網站(2014)。台灣國家公園網站,國家公園簡介。取自http://np.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frontpage&Itemid=1
石坤龍(1999)。雲林縣國小學童休閒態度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左顯能(1993)。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25-34。朱芝緯(2000)。永續性生態旅遊遊客首則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朱慶龍(2012)。主題樂園遊客之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九族文化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旅遊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台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交通部觀光局(2011)。觀光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upload/contentFile/auser/b/wpage/page1_20090902.htm?no=121
行政院環保署(2011)。環境教育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ivy5.epa.gov.tw/epalaw/index.aspx
吳忠宏(1999)。解說專業之建立。台灣林業,25(6),41-47。
吳忠宏、蘇佩玲(2005)。職前教師參與生態旅遊活動之行為意圖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73-97。
吳忠宏、黃宗成、洪常明(2005)。澎湖居民對生態旅遊知覺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8(3),1-30。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AMOS 的操作與應用(2 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2010)。SPSS 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宋秉明(2000)。賞鯨活動的規畫架構—一種永續觀光規劃的模式。觀光研究學報,6(1),37-48。呂適仲(2000)。雪霸國家公園武陵遊憩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遊憩資源效益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李文貴(2007)。遊客休閒涉入、休閒體驗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李崑原(2009)。生態公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之教學探討—以台東縣立卑南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縣。
李佳珮(2010)。旅遊意象、旅遊體驗、知覺價值與行為意圖關係之研究-以古坑旅遊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李宜穎(2011)。遊憩動機、遊憩體驗對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以「六堆嘉年華」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李嘉嫻(2012)。苗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邱宇倫(2012)。高雄都會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邱皓政(2003) 。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 雙葉書廊。
林士楊(2007)。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
林修民(2005)。遊客對生態旅遊守則認知與其對所參加生態旅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泰雅族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林倩琪(2007)。知本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林晏州(2001)。馬公生態園區遊憩系統暨遊程規劃。澎湖縣: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林晏州(2003)。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旅遊路線及解說規劃。台北市: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園管理處。
林晏州(2008)。臺灣地區生態旅遊永續發展策略,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報告。
林婉莉(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林暐閔(2010)。嘉義縣漁人碼頭休閒阻礙、休閒體驗、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縣。凃秋雯(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到花博戶外教學體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育學院,台北。高明智(2001)。由旅情談體驗行銷與服務。突破雜誌,187,14-16。張孝銘(2005),觀光客探索性運動觀光參與體驗之研究。建國科大學報,24,119-138。張春興(2000a)。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b)。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恕忠、林晏州(2002)。遊客對休閒漁業活動之態度與體驗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5,27-48。莊秀婉、張少熙(2006)。臺灣北海岸衝浪參與者休閒體驗與滿意度之探討。2006年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
莊益欣(2009)。遊客對休閒農業生態旅遊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兩處十大經典農漁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許譯瑋(2010)。國小學童對數位內容智慧財產權的認知、態度與數位盜版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光雄、陳麗娟、嚴詠智(2010)。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新豐區為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7,137-148。陳美芬, 邱瑞源(2006)。遊客休閒體驗與旅遊意象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3(1),33-52。陳慧玲(2012)。台北糖廍文化園區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北市教大社教學報,第十一期,126-156。陳冠曲、林喻東(2006)。溪頭森林遊樂區遊客遊憩體驗、滿意度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 20(4),261-279
陳南綺(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
陳盈蕙(2004)。文化創意產業體驗式行銷之探討-以表演藝術產業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台北縣。陳錫平(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深度休閒對休閒效益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陳艷麗(2005)在台南縣、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年度,85-100。
童文志(2006)。台南地區國民中學學生對禽流感認知和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大學,台南市。傅千芳、吳美麗(2009)。濕地生態教學對學生生態保育概念及態度、行為之研究。教師天地,162,26-33。黃仲明(2007)。新竹市國小教師休閒態度、休閒參與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黃振紅(2011)。大學生休閒態度、休閒體驗與幸福感之關係模式探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2(4),23-37。黃副殷(2002)。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黃滿招(2012)。 苗栗縣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黃錦照(2003)。田中森林公園遊客旅遊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所,嘉義縣。黃躍雯(2011)。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與推動:從國家角色暨行動予以檢視。國家公園學報2011年,20(1),21-23。楊冠政(1990)。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8),3-14。
葉泉宏(2012)。生態旅遊(Eco tourism)面面觀。真理大學。取自 http://ir.lib.au.edu.tw/dspace/bitstream/987654321/2215/1/CT01-pa2001_ye_01.pdf
鄒文恩(2004)。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與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華納威秀電影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綠活台灣(2014)。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取自http://greenlife.7stareco.org.tw/about.aspx
廖俊儒(2004)。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要素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市。劉吉川(1994)。生態觀光及其在觀光發展上所面臨之問題。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2(1),13-17。
劉吉川(1997)。生態觀光與社區發展。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5(3),2-8。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惠婷(2009)。以傳播模式探討休閒體驗與生活品質之關聯性(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鄭三權(2011)。國家公園遊客休閒體驗與需求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休閒保健期刊,4,201-216。蔡鳳而(2006)。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與忠誠度相關性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空中大學,台北縣。
蔡鋒樺、吳明憲、蔡永川(2008)在休閒參與度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美和技術學院休閒運動保健系為例。2008年台灣銀髮族休閒運動與健康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4-233。
蔡佩璇(2013)。宗教觀光涉入、旅遊動機、體驗及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佛陀紀念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李介至、鄧明宇、鄭鳳君(2010)。心理學概論。新北市:新文京。
李淑鈴(2009)。國小教師生態旅遊認知、態度與戶外教學考量之研究-以彰化縣和美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台南市。經濟部(2004)。勇士的原鄉~馬太鞍生態體驗區。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第一版。
歐聖榮(2002)。臺灣地區生態旅遊之研究回顧與展望。2002 中美澳三國環境解說與生態旅遊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4-209。
劉宗名(2011)。遊客生態旅遊、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墾丁森林遊樂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劉家明(1998)。觀光旅遊的另類革命—生態旅遊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大自然,58,92-97。盧欣暐(2012)。國小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休閒體驗、休閒態度與休閒滿意度影響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賴威任(2002)。環境態度、生態觀光認知、人口統計變數對生態觀光產品選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賴鵬智(2010)。台灣生態旅遊發展現況與展望。看見福爾摩沙~休閒新浪潮研討會。金車教育基金會。
謝淑芬(2010)。觀光心理學。台北市: 五南。
羅功明(2007)。國小教師對實施休閒農場校外教學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羅凱安、陳美惠、賴鵬智(2008)。生態旅遊。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自編教材。
蘇宗雄(2000)體驗設計行銷──感性抬頭‧進入大體驗時代,設計,93,5~8。欒國昌(2008)。休閒動機、涉入、休閒體驗與遊客滿意度之研究-以初鹿休閒農業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二、英文部份
Beard, J. G., & Ragheb, M. G. (1980). Measuring leisure tisfac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1), 20-33.
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 1st ed., Boston: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Ragheb, M. & Richard, T. (1993). A Behaviou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Leisure Studies, 12(1), 61-70.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4), 259-265.
Schmitt, B. H.(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How to Gget Customers to Sense, Feel, Think, Act,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Y: Free Press.
Smith S. (1980). On the Biological Basio of Pleasure: Some Implications for Leisure Policy. In Y. Goodale and P. witt (Eds.) .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ssues in the era of Change (p.57) , State Colledge.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