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論文
于化民、胡哲峰,1999。《當代中國軍事思想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官成、劉承宗、李化成,2003。《中國共產黨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王維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典》。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鏡詠,2004。《廣西三線國防工業發展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1998。《鄧小平理論概論》。北京朝陽北苑印刷廠)。
石之瑜,1992。《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原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石之瑜,1994。《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何仁仲主編,1989。《當代中國的貴州(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戰部,1998。《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1964年,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吳遠平、趙新力、趙俊傑,2006。《新中國國防科技體系的形成與研究》。國防工業出版社。
宋國城,2002。《21世界中國卷一西部大開發》。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中心。
李志華,2001。《市民社會理論與當代社會改革─關於國家與社會關係問題》。大陸: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論文。
李英明,1995。《中國大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李英明,1998。《中國大陸社會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汪海波,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經濟史(1949-1998)》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
沈宗瑞,2001。《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經驗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周建設。《國防工業資源的逆向開發-中國軍轉民問題研究》,頁205。
林宗達,2002。《中共軍事革新之資訊戰與太空戰》。臺北:全球防衛雜誌社會有限公司。
林益民、徐肇慶,1999。《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香港:牛津出版社。
林德昌,2001。《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臺北:成文出版社。
施哲維,2003。《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市場轉型》。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頁146-150。
范恒山、孫久文、陳宜慶,《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研究》。高務印書館。
馬新蕊,2003。《陝西「三線工程」述評—兼論全國「三線工程」》。西北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高伯文,2004。《中國共產黨區域經濟思想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
國家計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1997。《中國產業發展報告1977》。中國經濟出版社)。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所,2005。《新中國五十五年統計資料彙編》。中國統計出版社。
郭洪紀,1996。《新國家主義》。臺北:楊智文化。
陳明,2008。《新世紀貴州國防科技工業建設的對策研究》。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陳東林,2003。《三線工程: 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陳雨晨,1989。《中國國防科技工業轉移經濟建設》。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陸大道、薛風旋,《1997年中國區域發展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
彭懷恩,2003。《政治學理論與方法論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烈修、潘兆民,2005。《中國政治與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黃榮華。《試論1964~1978年的三線工程》。
楊永金,2014。《湖南三線工程研究》。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當代中國叢書,1986。《當代中國電子工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葉至成、葉立成,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遊潛之,1991。《中國國防經濟運行分析》。北京:中國財政出版社。
熊順良,2014。《湖南省兵器工業集團公司》。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
劉存龍,2011。《陝西「三線建設」的歷程及其現實啟示》。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劉江主,1992。《中國西部地區開發年鑒》。中國改革出版社。
劉爭上游、馮青,2000。《西部大開發》。中國石化出版社。
蔣寶琪,1991。《中國國防經濟宏觀分析》。國防大學出版。
鄧正來,2001。《市民社會》。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薄一波,1998。《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戴東清,2005。《國家與社會關係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臺北:秀威資
訊科技。
戴東清著,《國家與社會關係以鑲嵌之社會團體自主性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年。
聲雲,《四川中部南北經濟帶中等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1950-2000)》。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韓培爾著,1998。《社會科學方法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
嚴蔚,2007。《湖南線建設評述》,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二)期刊
──,2000。〈江澤民促國防科技自主創新〉,《大公報》,版二。
──,1999。〈國防科技工業大調整〉,《大公報》,版二。
──,1999。〈國防科技兩萬項成果上網〉,《大公報(香港)》,版三
──,1999。〈軍工十大集團掛牌成立〉,《中國航太(北京)》,第256期,頁4。
丁樹範,2000。〈中國大陸的國防工業與中共威脅論〉,《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3期,頁5-6。
丁樹範,2006。〈全球化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3期,頁5-16。于宗林,2001。〈論軍轉民與地區經濟發展相融合〉,《中國軍轉民》,頁12-14。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開發部,1998。〈艱苦創業軍轉民成績斐然珍惜機遇求發展任重道遠〉,《航太技術與民品》,第4期,頁3。
王義庫、舉國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促進船舶工業軍轉民〉,《船舶總公司政研室》,頁12。
王曉平。〈中國軍轉民的回顧與發展思路〉,《回顧與思考》,頁10-12。
石義行、曾怡碩,1998。〈中共國防工業體系與軍轉民之互動關係〉,《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第二期,頁8-19。
安二峰、陳鵬萬、李明亮、許桂珍,〈軍轉民:科學技術是核心競爭力〉,《評論》,頁61。
何線萍,〈三線軍工企業如何轉換經營機制〉,《轉機,建製》,頁16。
〈兵器工業結構調整五年回眸〉,1997。《中國兵工》,第60期,頁11。
兵器工業總公司辦公處,1996。〈八五我國兵器工業保軍轉民調整取重大進展〉,《企業文明》,第4期,頁9。
李仕波,2008。〈「三線經濟」模式對貴州開發的影響〉,《消費導刊》,頁20。
李伯亭,2007。〈理解內涵凝聚共識推動軍民結合寓軍於民進程〉,《發展》,第一期,頁24-25。
李建忠,〈廣西工業化的回顧與思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頁93。
李悅,1981。〈正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人民日報》。
李彩華、薑大雲,2005。〈我國大三線工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東北師大學報》,第4期,頁89。
李華堅。〈中國實施「軍轉民」戰略成就巨大〉,《中國走勢》,頁4-9。
李鷹翔,2008。〈改革為我國核工業發展帶來生機〉,《國防科技工業》,第12期,頁40-41。
杜人淮,2012。〈中國特色軍事工業發展壯大的歷史經驗〉,《軍事歷史研究》,第3期,頁81-88。
汪桂花,2012。〈嘉陵的軍民融合之路〉,《軍工文化》,第4期,頁56-57。
林芳竹、季自力,2008。〈推動國防科技工業的創新發展〉,《中國國防報》。
林德昌,2010。〈全球公民社會對國際非政府組織再中國大陸發展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第28卷第4期,頁98。金朱德,安衛民,1998。〈國防資源的二次開發和重新配置─對軍轉民的新探索〉,《航太技術與民品》,第5期,頁3-4。
架林泉,〈軍轉民的成功途徑與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關於長虹、嘉陵兩廠軍轉民的調查,理論導刊,頁39-40。
孫燕京、嶽瓏,2005。〈論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三線」建設與陝西工業〉,《西北大學學報》,第35卷第2期,頁37。
徐凱希,2003。〈湖北三線建設的回顧與啟示〉,《湖北社會科學》,頁23。
徐濤,2012。〈四川三線建設略論〉,《前延》,第2期,頁39。
祝德桂,1995。〈1964―1978年的三線建設對貴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貴州文史叢刊》,頁28。
耿曙,2001。〈「三線」建設始末:大陸西部大開發的前驅〉,《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2期,12月,頁4。馬奔,2006。〈民主化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的視角〉,《學術探索》,第4卷第4期,頁11。
常建榮,2008。〈見證銀光集團二次創業─軍轉民〉,《中國軍轉民》,第12期,頁61。
張才良,2004。〈貴州三線建設述論〉,《黨史研究與教學》,第4期,頁48。
張洪飆,2001。〈中國軍轉民的實踐與發展〉,《機電新產品導報》,第5-6期,頁2-4。
曹光佑,〈核工業軍轉民中的幾個辯證關係〉,《本刊專稿》,頁6。
梁月蘭、柴雲、李方,2009。〈陝西「三線」建設的歷史回顧―訪陝西省原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任鈞〉,《百年潮》,頁61。
章祖。〈艱難的歷程,勝利的喜悅─國營長虹機器廠「保軍轉民」片段〉,《綿陽文史資料選刊》,第9輯,頁216-217。
莊富源,2008。〈公民社會與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有關我國公民社會理念的建構性願景之論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9期,頁21。郭曉君,1997。〈西方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頁82。
陳東林,2002。〈走向市場經濟的三線工程調整改造〉,《當代中國研究》,頁38-41。
丁樹範,1994。〈市場化趨勢下的中國國防工業〉,《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6期,頁19-29。陳海秋,2004。〈關於三線工程評價的分歧與爭論〉,《唐山學院學報》,第16卷第4期,頁25。
陳傳君,2008。〈國防經濟寓軍於民發展模式探討〉,《改革》,第5期,頁37-38。
陶春、張楠楠、安孟長,〈我國軍轉民現狀及問題研究〉,《業界聚焦》,頁12。
陶春、張楠楠、安孟長。〈中國軍轉民現狀即問題研究〉,《業界聚焦》,頁11。
傅正華、林耕、馬康,〈國防科研成果「軍轉民」發展探析〉,《聲音》,頁31-31。
貴言,2001。〈兵器工業的創建與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第10期,頁14。
黃石,1998。〈中共「軍轉民」工作之研究〉,《中共研究》,第32卷11期,頁69-71。黃華,2007。〈三線工程的原因探討〉,《凱裡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頁24。
微亮,1995。〈美刊談中國核工業軍轉民的一些情況〉,《國外核新聞》,第3期,頁8。
楊學平,2011。〈論三線建設與攀枝花城市化過程〉,《蹼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頁125。
溫金武、陳學祥,〈湖北「三線工程」評述〉,頁90-92。
溫金武、陳學祥,2009。〈湖北「三線工程」評述〉,《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第一期,頁89-90。
路風、封凱棟。〈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主開發之路〉,《產業縱橫》,頁29。
寧志一、劉曉蘭,1999。〈論三線建設與四川現代化進程〉,《黨史研究與教學》,第6期,頁35。
廖俊松,1998。〈經濟發展、國家能力與政治民主:理論與實證經驗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2期,頁168。蒙愛群、覃堅謹,2008。〈廣西三線建設的概況〉,《傳承》,第2期,頁15。
趙淑芬。〈中國航空工業民品發展之路〉,《中國軍工技術民用協會20周年特刊》,頁56-58。
趙橋輪,1998。〈中國航空工業軍轉民發展道路與戰略研究〉,《航空科學技術》,頁5-6。
劉永才、吳長安、劉志新、嘉庭友,〈軍轉民與地區經濟發展結合的模式選擇及其運行機制〉,《發展戰略》,頁29-31。
劉呂紅、闕敏,〈「三線建設」與四川攀枝花城市的形成〉,《唐都學刊》,第26卷第6期,頁58。
劉志昊。〈波音的軍轉民之路〉,《中國軍轉民》,頁67-68。
劉洋,2013。〈三線建設與中國電子工業的調整〉,《科學文化評論》,第10卷第6期,頁78-81。
劉偉,〈長虹崛起的奧秘〉,《遼寧經濟》,第2期,頁38-39。
劉積斌,2001。〈堅持軍民結合、加快改革創新,努力開創國防科技工業民品發展嶄新局面〉,《中國軍轉民》,頁4-8。
潭邦治,2003。〈對軍轉民、軍民結合的在認識(上)〉,《軍民兩用技術產品》,頁4-5。
潭邦治,2001。〈對軍轉民再認識〉,《中國軍轉民》,頁14-15。
鄭有貴、陳東林、段娟,2012。〈歷史與現實結合視角的三線工程評價—基於四川、重慶三線工程的調研〉,《中國經濟史研究》,第3期,頁120-126。
戴萬平,2001。〈經濟發展、民主化與族群政治〉,《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6期,頁83。
(三)網際網路
2009/1/14。〈中國已初步建立軍民融合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中評社》,&;lt; http://hk.crntt.com/doc/1008/5/7/2/100857271.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857271 &;gt;。
〈公司簡介〉,《中航工業哈飛》,&;lt;http://www.hafei.com/company1_1.htm&;gt;。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IEKView:軍民融合強攻衛星技術》,&;lt;http://www.teema.org.tw/industry-information-detail.aspx?infoid=10977&;gt;。
〈四川長虹電子有限公司〉,《世界工業網》,&;lt;zhongguo91.cn.gongchang.com&;gt;。
〈集團簡介〉,《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甘肅銀光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lt;http://www.yghg.com.cn/type.asp?zf11id=1&;gt;。
〈歷史沿革〉,《中船重工》,&;lt;http://shipmatl.com.cn/gaikuang/lishi.htm&;gt;。
2004/8/13。〈鄧小平與中國國防工業軍轉民」,《中國網》,&;lt;http://big5.china.com.cn/zhuani2005/txt/2004-08/23content_5643118.htm&;gt;
2005/2/2。〈跳出同值化怪圈嘉陵集團選擇戰略化差異〉,《中華機械網》,&;lt; http://news.machine365.com/content/2005/0202/42123.html&;gt;。
2014/6/4。劉鳳淩,〈湖北「三線建設」工業遺產的價值〉,《中國論文網》,&;lt; http://www.xzbu.com/5/view-5635233.htm&;gt;。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Goodman, David S.G., 1997 . China Provinces in Reform: Class, community and political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enner, Michael. Swords Into Plowshares: Converting to a Peace Economy. Washington: Worldwatch.
Yang Dali L., 1997. Beyond Beijing Liberalization and the regions in China. Routledge Studies in China in Transition.
Juan J. Linz and Alfred Stepan.,1996. Problem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Bachman, David., 2006/12. “Aspects of an Institutionalizing Political System: China, 1958-1965”, The China Quarterly, No.188, p.21.
Frankenstein, John and Gill, Bates., 1996/6. “Curr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Facing Chinese Defence Industri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6, p.403.
Gurtov , Mel., 1993/6.“Swords into Market Shares: China''s Conversion of Military Industry to Civilian Produc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4, p214.
Lee., Dongmin., 2011/3.” Swords to Ploughshares: China’s Defence Conversion Policy”, Defence Studies, Vol. 11, No.1, pp19-20.
Naughton, Barry., 1988/9. “The Third Front: Defence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hinese Interior”,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15, p336.
McNally, Christopher A., 2004/6. “Sichuan: Driving Capitalist Development Westward”, The China Quarterly, No.178, p431.
Frankenstein, John., 1996/5. “China’s defense Industries: A new course?”, Chinese defense industries, pp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