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6 04: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榮華
研究生(外文):Jung-Hua Liu
論文名稱:臺灣投手郭俊麟配球模式之研究--以2014年第一屆世界盃21U棒球錦標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Pitching Arrangement of The Taiwanese PitcherChun-Lin Kuo:2014 1st IBAF 21U Baseball World Cup As Example
指導教授:趙榮瑞趙榮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ung-Jui Chao
口試委員:林貴福陳裕鏞
口試委員(外文):Kuei-Fu LinYu-Yawn Chen
口試日期:2015-06-2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5
中文關鍵詞:快速直球變化球交叉配球模式
外文關鍵詞:fastballchangeupmode of cross with the ba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11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投手郭俊麟在2014年第一屆21U棒球錦標賽中,對日本隊主投7局,總投球數為103球,按此蒐集到的錄影資料,其投球的內容及資料作為研究之分析的依據。首先針對每個投球的球種、球速、落點、第一球球種方向比率及配球模式等進行分析。所得數據以SPSS 19.0統計軟體進行描述統計、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結果:一、投球種類以快速直球佔43%最多,其次為變速球24%。二、最快球速為144km/hr,最慢111km/hr,最大速差為33 km/hr。三、好球落點位置為63球,好球率達61.2%,以內角方向低球(落點區域第19格)為最多,其次為外角方向低球(落點區域第17格)。四、第一球的球速比較上,直球顯著優於曲球、滑球與變速球,顯示郭俊麟的投球變化方面達到具有一定的變化落差。五、配球模式中有7打席(26.92%)於第一、二球擊出,有3打席(11.54%)屬同方向配球模式,另有16打席(61.54%)採取交叉配球模式,以外角偏低、偏中、偏高的位置為主。
結論:郭俊麟投球模式以交叉變化球為主,第一球出現快速直球與滑球比率最高達69%,但三振率略低,僅有37.50%。因此建議郭俊麟在未來投球訓練上在球速、控球與三振率上應多加強,以利提升投球的配球水準表現。

The main research of this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Chun-Lin Kuo who was a main pitcher of seven sets and total 103 pitch countsagainst the Japanese teamin 2014 First 21U Baseball Championship. Th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nstructs obtainedfrom video information about his pitching situation and associated data.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ball species, speed, placement, direction of the first ball and mode of deploy ball in Chun-Lin Kuoeach pitching.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f independence and one-way ANOVAby SPSS 19.0 version.
The primary analyses revealed the first,the most of pitch species is fastball (43%)and next is changeup (24%). The second, in the regard of pitch speed, the fastest speed is 144km/hrand the slowest speed is 111km/hr then maximum speed discrepancy is 33 km/hr. The third,placement of strikes are 63 goals the rate get to 61.2% the inside low pitch (cell placement region 19 )is the most and next is outside low pitch (cell placement region 17 ). The fourth, take the first ball speedinto consideration, fastball obviously better than curve ball, slider and changeup. It indicatesChun-Lin Kuoretain pitching change. The fifth, in the mode of deploy ballis7plate appearances(26.92%)of the first and second ball hit and there are also 3 plate appearances(11.54%)hit from the same direction. In addition, there are 16 plate appearances(61.54%) belong to cross with the ball and their point of view comprise outside low, middle and high pitch.
In conclusion, the main pitching pattern of Chun-Lin Kuois cross with the ball. The highest rate(69%) of his first pitch lies infastball and slider but low tendency about the rate of strike out is 37.50% only.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Chun-Lin Kuoshould strengthen pitching training in speed, control and strike out rate to improve his ability in deploy ball performance.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謝 誌……………………………………………………………………… Ⅲ
目 錄……………………………………………………………………… Ⅳ
表 目 錄……………………………………………………………………… Ⅵ
圖 目 錄……………………………………………………………………… Ⅶ
附 錄……………………………………………………………………… Ⅷ
第壹章 緒論………………………………………………………………… 0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05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0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0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06
第六節 名詞解釋……………………………………………………… 0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以錄影光碟分析棒球技術的相關研究……………………… 10
第二節 投手投球與配球的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打擊者的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文獻總結………………………………………………………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3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7
第一節 不同球種投球數之分析……………………………………… 37
第二節 不同球種速度之分析………………………………………… 40
第三節 不同球種落點區域位置之比率……………………………… 44
第四節 第一球球種、方向、好壞球之球速差異…………………… 46
第五節 配球模式之分析……………………………………………… 5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57
第一節 結論……………………………………………………………………… 57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2
一、中文部分…………………………………………………………… 62
二、外文部分…………………………………………………………… 65

表 目 錄
表1-1 第一屆世界盃21U棒球錦標賽參加隊伍……………………… 09
表2-1 棒球運動運用錄影光碟在棒球技術的相關文獻彙整………… 10
表2-2 國內、外投手投球重要性分析彙整…………………………… 15
表2-3 國內、外投手投球與配球的相關資料彙整…………………… 17
表2-4 國內、外打擊者的相關資料彙整……………………………… 22
表3-1 郭俊麟基本資料表……………………………………………… 33
表4-1 不同球種投球數之比較………………………………………… 37
表4-2 各局不同球種分配表…………………………………………… 39
表4-3 球種速差與球速之分析………………………………………… 40
表4-4 不同球種平均球速之比較……………………………………… 41
表4-5 第一球球種比率表……………………………………………… 46
表4-6 第一球球速描述性統計量表…………………………………… 48
表4-7 第一球球速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48
表4-8 第一球球速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4-9 事後比較考驗表………………………………………………… 50
表4-10 第一球方向描述性統計量表…………………………………… 51
表4-11 第一球球速變異數同質性檢定………………………………… 52
表4-12 第一球方向變異數分析………………………………………… 52
表4-13 第一球好、壞球組別統計量…………………………………… 53
表4-14 第一球好、壞球獨立樣本檢定表……………………………… 53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 32
圖3-2 投手投球位置記錄圖……………………………………………… 36
圖4-1 各局好壞球出現比率圖…………………………………………… 37
圖4-2 平均球速曲線圖…………………………………………………… 42
圖4-3 不同球種落點區域位置之比率…………………………………… 44
圖4-4 第一球出現方向位置比例圖……………………………………… 47
圖4-5 配球模式分析圖…………………………………………………… 54
圖4-6 兩好球球數出現後配球比率位置圖……………………………… 55
圖4-7 變化球出現比率圖………………………………………………… 56

附錄
附錄一 投球數共103球之比賽內容……………………………………… 66
附錄二 2014年世界第一屆21U棒球錦標賽中日之戰日本隊之攻守記錄表 7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臺灣棒球維基館(2014)。2014年第一屆21U世界杯棒球賽。網址: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2004)。歷屆亞錦賽成績。2004年4月6日取自中華成棒隊成績,網址:Http/www.justsports.net /ct/result.php
王文江(1979)。棒球打擊技術之研究。新竹市:南宏。
吳仁(1996)。棒球操典。臺北市:聯經。
吳和諺、林光宏(2003)。美國職業棒球運動投手訓練之探討— 西雅圖水手隊訓練基地。以海報發表於2003年台灣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1126-1131,嘉義市,臺灣。
林俊龍、陳重佑(2006)。棒球投手的下肢工作。中華體育季刊,20(4),102-107。
林俊龍、黃長福 (2011)。棒球投手平地與投手丘投球動作的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44(4),22-35。
林啟川(1993)。壘球運動之運動學分析研究。臺北市:冠志。
林國輝(1979)。棒球運動之戰略研究。臺中市:霧峰。
林郁捷、劉佳鎮、鍾壁年、曾慶裕、陳太正、黃俊傑(2008)。棒球投手投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頁596-602)。臺北市:大專體育總會。
林華韋(1991)。從運動學的觀點研究一流棒球選手的揮棒動作。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集),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439 。
林德富(2004)。棒球經典-戰略棒球。臺北市:成信。
姚立業(1993)。棒球攻守術。臺北市:世豐。
倪兆良(1993)。壘球比賽的戰略探討與棒壘球賽實際比賽紀錄分析。臺北市:高立。
高英傑(2004)。尋找台灣DR.K。職棒雜誌,265,18-21。
高振聲(1979)。棒球教學指引。臺北市:健行。
張寶森(1980)。棒球運動力學應用之分析。臺北市:中外。
莊廷玉、李來發(2007)。2005年莊勝雄棒球教-投手訓練實務介紹。大專體育,88,43-50。
許樹淵(1979)。人體運動力學。臺北市:協進。
陳五洲(1996)。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法-量化分析的省思。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37-52。
陳太正(1983)。棒、壘球投手投球速度之研究。臺北市:輔大體育學會。
陳國華(1980)。棒球打擊技術與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陳國華(2006)。從棒球投手的體格測量特質、基本運動能力及投球技能預測投球速度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8,1-29。
陳雪亮(1991)。壘球訓練法新論。臺北市:臺北體專、高立。
曾文誠(1994)。投打之間─球與棒的魔術比賽。臺北市:祺齡。
曾慶裕(1994)。三級國家棒球代表隊投手投球動作期與球速之分析研究。臺北市:文景。
曾慶裕(1999)。棒球投捕手配球戰術探討。大專體育,46,47-56。
黃士魁、林文郎(1997)。淺談成功球隊的靈魂人物—投手。大專體育,33,70-77。
楊利華(1979)。棒球理論與實際。高雄市:凡歐。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示園箸(19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135-148。
楊清瓏(1993)。棒球打擊技術之分析與研究。臺北市:中華少年棒球聯盟。
楊賢銘(2000)。1999年第20屆亞洲杯棒球賽(2000年奧運資格賽)-中、日、韓三國投手投球分析研究。2000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葉日好(1996)。棒球戰術。臺北市:祺齡。
葉志仙(1998)。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中小學棒球運動籌備委員會。
鄒桂禎(1995)。棒球不同站法打擊動作的動力學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1),189-197。
廖運榮(1995)。棒球運動投手動作技術探討。大專體育,22,78-85。
蔡文星(2005)。日本投手松坂大輔配球模式之研究-以2003年第廿二屆亞洲棒球錦標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謝清文(1978)。棒球運動圖解。臺北市:徐氏基金會。
鍾宇政(1999)。棒球投手曹錦輝之配球模式分析。大專體育
,46,50-55。
簡曜輝(1981)。棒球強打的重量訓練。體育世界,8,53-56。
觀戰手冊(2014)。第一屆世界盃21U棒球錦標賽。臺中市:國際棒球總會。
二、外文部份
松井秀治(1981)。野球の科學。講談社,105-176 。
Derenne, C., Buxton, B. P., Hetzler, R. K., & Ho, K. W. (1995). Effects of weighted bat implement training on bat swing velocity.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9(4), 247-250.
Gutman, D. (1996).The way baseball works.NewYork:NY.
Glencross Paul, G., D. (1997). Expert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 baseba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8(1), 35-56.
Gambetta, V. (1995). How much strength is enough?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Journal,17(4), 46-49.
Hay, J. G. (1973). 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igues. Prentice-Hall. United Kingdom:UK.
LaBranche, M. J. (1995). Effect of batting stance on ground reaction forces,bat velocity, and response time Microform Publications,Int'lInstituteforSportandHuman erformance,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Ore.,1 microfiche.
Tom, H. (1994). The pitching edge. 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