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3.227.235.183) 您好!臺灣時間:2021/04/13 22:34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詳目顯示
:::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賴慧容
研究生(外文):
Hui-Jung Lai
論文名稱:
童心玩物-賴慧容繪畫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
Toys and Childish Heart–Paintings by Hui-Jung Lai
指導教授:
陳懷恩
指導教授(外文):
Hwai-En Chen
口試委員:
莊明中
、
陳一凡
口試委員(外文):
Ming-Chung chuang
、
Yi-Fan Chen
口試日期:
2014-08-19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
藝術學門
學類:
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0
中文關鍵詞:
玩樂
、
遊戲
、
童玩
、
玩物
外文關鍵詞:
playing
、
game
、
toy
、
play object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381
評分:
下載:12
書目收藏:0
「玩」真正意義是能將玩樂這件事,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中,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玩」有助於引發兒童對學習的熱愛、好奇和動機。本論述藉著研究者在職場生活上每天和兒童相處時,發現遊戲的樂趣而體會之心得和感受,藉由互動式的觀察了解「玩」對人的重要性,當作個人創作研究的方向,並以玩物圖像來貫穿繪畫創作的理念與構想。
本論述的主要架構包括文獻探討中所提及的藝術即遊戲、卡漫流行風、普普與超現實主義。在創作理念方面,採用似假似真的對象、通俗的題材、形色的趣味來描寫內容。創作形式的方法採用角色轉換、時空並置與背景簡化手法來表現作品。藉由三大部分的探討來營造完整的創作觀。研究者將「玩偶」、「公仔」等圖像作為創作主題研究玩的各種可能性,利用每個玩物中不同的特質加以發想轉化為繪畫的構成元素。另外汲取兒童對遊戲的心理需求和生活經驗概念為題,做兒時玩伴系列和天生玩家系列,創造個人的圖像語彙後,實際完成作品的草圖、構成、展示與應用。
本論文希望能將從「玩」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情意,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並認識玩的多樣性,增加生活中的玩樂履歷。創作時筆者除獲得知識上的啟發,精進了繪畫技巧,亦減少過去僅憑著感覺印象而為的直接表現,改以採取象徵的手法、縝密的思維、深層的思考,使作品產生隱喻主題和情感,經由兒童對遊戲的探索,了解兒童對玩物的依附性,提升玩物的價值並賦予玩物不同的生命。
關鍵字:玩樂、遊戲、童玩、玩物
The true meaning of playing is to add it into daily life and become part of our living. “Playing” helps intriguing children’s love, curiosity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In the creation discourse, I discover the fun experience of playing games by getting along with students at school and my own children. Therefore, by interactive observa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play for human. This is a preliminary study of my creation, and I use the image of toys as a connection of my concept and idea throughout my painting creation.
The main structure of this creation discourse includes that art is game, comic caricatures and Surrealism Pop art. The idea I used in my creation is about a role between illusory and factual , using common topic and interesting contents to discribe .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 of creation that I use is role reversal temporal juxtaposition, and background simplify . I create a complete creation view by the discussion of those parts mentioned above. I use images like “dolls” and “models” as the creation theme to study the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playing, and use different qualities of each toy to turn them into elements of painting. Toys are the sources of painting, the symbol of play and empathy object. Furthermore,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need and life experience of playing games make my topic seperated into two parts “The childhood playmate series” and “The born-player series”. After creating personal image , I work on the display and application of my painting sketch .
All above , I sincerely hope that I could apply the knowledge, skill and affection from “playing” to daily life. Besides, I understand the diversity of toys and increase my playing experience in life. In addition to knowledge inspiration and improved painting techniques, I avoid expressing only by feeling. I select symbolism, careful thoughts, and deep thinking to produce my creation with metaphorical theme and emotion. Through children’s exploration for game to find out their dependent on toys. Therefore, the value of toys was evelated , just like giving them a whole new life .
Key words: playing, game, toy, play object
摘 要
Abstract
謝 誌
表目錄
圖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創作研究範圍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創作理論
第一節 藝術即遊戲
第二節 卡漫流行風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分析
第一節 創作理念
第二節 創作形式方法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第一節 兒時玩伴系列
第二節 天生玩家系列
第五章 創作總結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王瑞芸著,《20世紀美國藝術》北京市: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北:開明書店,1999。
李賢文策劃,《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84。
李贄,〈童心說〉《李贄文集》的《焚書》卷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余秋雨,《觀眾心理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6。
何諾德原著,林美惠、謝光進合譯,《兒童遊戲》,台北:長橋,1980。
村上隆/江明玉,《藝術創業論》,臺北市:商周,2007。
林語堂,《語堂文集》,台北市:文星書局,1979。
林萬福、楊裕富,《後現代設計藝術E 行銷品味論!N 世代流行戰!》,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周揚著,《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0。
張盈堃,《兒童/童年研究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學富文化,2009。
張盈堃,《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屏東市:屏東教育大學,2009。
張世宗,《昨日童年傳統童玩─趣說台灣童年游藝文化》,,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
陳瓊花,《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1996。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
曾長生等撰文,何政廣主編,《杜象(Marcel Duchamp)》,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畢恆達,《物情物語:一個環境心理學家的空間觀察》,台北:張老師,1995。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1994。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1981。
劉振源,《超現實畫派》,台北市:藝術圖書,1998。
劉得卲,《尋找消失的童玩王國》,傳統藝術2,1999。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幽默心理分析》,台北市:智慧大學,1999。
Baudrillard, Jean著,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1998。
C. D. Shipley著,楊文貴 譯,《強化兒童的心智: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遊戲本位課程》,台北市:洪葉文化,2003。
Lucy R. Lipppard著,張正仁譯,《普普藝術》,台北:遠流,1991。
J.Johnson, J. F. Christie, T. D. YawKey著,吳幸玲,郭靜晃 譯《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2003。
Stuart Brown,M.D.& Christopher Vaughan著,陳志民譯,《天生玩家》,台北:樂果,2011
期刊
方彩欣/賴沼彣,〈同理心的「角色轉換」插畫創意思維〉,《美育》第177期,2010。
林大維/吳佩樺,〈3D動畫之創意與魅力〉,《美育》第177期,2010。
林大維,〈開啟奇幻藝術魔力之門〉,《美育》第188期,2012。
高德爾,〈側寫劉興欽的臺灣風情漫畫、民俗畫、發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65期,2012。
張晴文,〈向未知的世界通聯-平面,00年代空間感〉,《藝術家》83期,台北市:藝術家,2007。
張晴文,〈廖堉安:繪畫做為一種怨念的累積〉,《藝術家雜誌》,430 期,2011。
曾炳榮,〈數位舞台的主流美學—展望動漫美學新世紀〉,《藝術家雜誌》390期,2007。
Mark Ryden,〈我的城市是一座博物館〉,《39Dpi設計流行創意雜誌》,第94期,2005。
賀惠玲,〈幼兒玩具的涵義-重要性與價值〉,《國教天地》91期,1990。
謝佩霓,〈後現代的思潮與藝術〉,《藝術貴族》,1992。
論文
王世億,〈友情內涵之建構及與同理心相關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王瑞裕,〈馬格利特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呂靜修,〈普普風格的諷刺及隱諭手法應用在視覺設計的創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洪雅倫,〈速食消費.卡漫風—洪雅倫彩墨創作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2010
黃明慧,〈擬像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6。
黃美香,〈童心未泯–自我內心異想世界之探索〉,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歐秀筠,〈天真與怪誕─馬克.萊登之繪畫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2008。
鄭凱中,〈再現生命的魔幻時刻-鄭凱中繪畫創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0。
網路資料
卡漫妝,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711/239396.htm 2014年5月檢索
李建緯,〈大眾媒體中的擬像與現代消費美學:布希亞〉http://chianweilee.blogspot.tw/2010/06/blog-post.html,2010年6月檢索。
李建緯,〈本體論美學─從古希臘到羅馬的美學〉 http://chianweilee.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7418.html,2010年2月檢索。
李瑞怡/李承陽,〈文字表達與審查制度:精神式分析閱讀〉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http://www.nhu.edu.tw/~society/e-j/20/20-10.htm,2013年2月檢索。
維基百科,同理心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C%E7%90%86%E5%BF%83,2012年12月檢索。
維基百科,村上隆, http://zh.wikipedia.org/zh-hk/%E6%9D%91%E4%B8%8A%E9%9A%86,2013年2月檢索。
莫非,〈創作的思想架構和題材來自信仰〉,http://www.fhl.net/main/gcwmi/,2014年5月檢索。
許芳菊,〈玩出大能力〉,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19735,2013年10月檢索。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友情內涵之建構及與同理心相關之研究
2.
馬格利特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研究
3.
普普風格的諷刺及隱喻手法應用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創作研究
4.
童心未泯─自我內心異想世界之探索
5.
天真與怪誕─馬克.萊登之繪畫研究(1994-2007)
6.
再現生命的魔幻時刻-鄭凱中繪畫創作研究
7.
產品創意設計、功能屬性對使用者愉悅性關係之探討─以遙控機器人玩具為例
8.
澎湖童玩文化之研究
9.
應用幼兒發展理論於木製玩具產品設計
10.
兒童&遊戲-吳嘉麗繪畫創作研究
11.
兒童&;遊戲-吳嘉麗繪畫創作研究
12.
多媒體互動童玩遊戲裝置
1.
方彩欣/賴沼彣,〈同理心的「角色轉換」插畫創意思維〉,《美育》第177期,2010。
2.
方彩欣/賴沼彣,〈同理心的「角色轉換」插畫創意思維〉,《美育》第177期,2010。
3.
林大維/吳佩樺,〈3D動畫之創意與魅力〉,《美育》第177期,2010。
4.
林大維/吳佩樺,〈3D動畫之創意與魅力〉,《美育》第177期,2010。
5.
林大維,〈開啟奇幻藝術魔力之門〉,《美育》第188期,2012。
6.
林大維,〈開啟奇幻藝術魔力之門〉,《美育》第188期,2012。
7.
高德爾,〈側寫劉興欽的臺灣風情漫畫、民俗畫、發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65期,2012。
8.
高德爾,〈側寫劉興欽的臺灣風情漫畫、民俗畫、發明〉,《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65期,2012。
9.
張晴文,〈向未知的世界通聯-平面,00年代空間感〉,《藝術家》83期,台北市:藝術家,2007。
10.
張晴文,〈向未知的世界通聯-平面,00年代空間感〉,《藝術家》83期,台北市:藝術家,2007。
11.
曾炳榮,〈數位舞台的主流美學—展望動漫美學新世紀〉,《藝術家雜誌》390期,2007。
12.
曾炳榮,〈數位舞台的主流美學—展望動漫美學新世紀〉,《藝術家雜誌》390期,2007。
1.
「薏鄉流轉」—陳文惠創作論述
2.
以奧維德《變形記》為文本的創作論述
3.
角色設計運用於節慶之襪偶創作研究
4.
冥想密室-黃香玲油畫創作論述
5.
「幻境‧夢‧遊」–陳慶璋幸福旅程創作論述
6.
生命歷程之心靈意象:葉茜芸繪畫創作論述
7.
日治後期《民俗臺灣》雜誌插畫圖像研究
8.
夢境‧生活 蔡孟娟繪畫創作論述
9.
台灣鄉土童玩文化元素運用於產品設計
10.
林崇漢插畫作品之研究
11.
視覺藝術場域的劇場轉化《問自●畫像》創作論述
12.
兒童玩具書研究
13.
花顏畫語-戴郁珊創作論述
14.
3D數位化整合技術應用於傳統雕塑製作之探究-以傳統木雕為例
15.
臺灣少年小說原住民族群書寫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