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5 0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奇鴻
研究生(外文):Lee, Chi Hung
論文名稱:「詩聖」的一個面向:杜詩中的「家國聯繫」表現模式
論文名稱(外文):One aspect of Chinese poet sage : the connection of homeland and imperial court in Tu Fu's poems
指導教授:許銘全許銘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u, Ming-Ch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6
中文關鍵詞:杜甫詩聖家國聯繫並置結構
外文關鍵詞:Tu Fupoet sagethe connection of homeland and imperial courtjuxtaposi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7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文描述杜詩中的「家國聯繫」表現模式,用以分析杜詩中「詩聖」的情感特質及其價值階序。「家國聯繫」的表現模式是自伊娃‧周珊(Eva Shan Chou)的「並置結構」(juxtaposition)理論延伸而來,指杜甫詩中「懷鄉」與「憂國」主題的並置現象;此模式於杜甫入蜀後生成,在夔州時期大量創作,出峽後逐漸淡化。從家國聯繫的發展過程來說,成都時期多是懷鄉、憂國的主題並置,到了夔州時期,運用面向便擴展至「夜月」、「傷春」、「悲秋」等主題,最明顯的差異便是「滯於他鄉的地理限制」與「老病衰頹的傷逝感」的兩相結合,並表現在神思往返於夔府、京華的聯繫形式。
  同時,本文亦指出:亂後「異地」書寫是開啟家國聯繫的契機,它是指杜甫身處異鄉,欲回歸中央的「趨力」,由此趨力而來的「懷鄉」主題,由於政治中心與故鄉的「地點同一性」而產生家國之思,所以,「異地」書寫是將「懷鄉」與「憂國」並列的重要條件。杜甫亂後的「異地」處境既能引發「懷鄉」主題,也能抒發「憂國」主題,而隨著客居秦州、自秦入蜀,杜甫的懷鄉意識愈趨濃烈,漸與憂國主題並置,從而表現出詩聖的情感特質。在此特質中,本文進一步地分析杜甫的「家國觀」:杜甫的「家國觀」是「核心─邊陲」的同心圓構造,由「家國聯繫」所突顯的詩聖特質,即在「遠離核心」的回歸趨力作用下,仍堅守「國」先於「家」的價值階序。
  本文所提出的「家國聯繫」表現模式,乃是從詩歌內緣的角度看待接受史中的「詩聖」現象,此或許提供一個新的路徑描述杜甫詩歷時性的傳釋活動,進而觀察文學史發展的一個側向。

  This thesis compose a structure named “the connection of homeland and imperial court” to analysis the poet-sage characteristics and moral hierarchy in Tu Fu’s works. The “connection of homeland and imperial court” structure is extending from Eva Shan Chou’s “juxtaposition” theory, which to figure out different two topics , homesick and obsession of imperial court , placed side by side in Tu Fu’s poems. This pattern was produced when Tu Fu entering into Shu蜀, and wrote a great in K’uei-chou夔州period, but weakened gradually after he exited Yangtse Gorges. The “connection of homeland and imperial court” structure changes among Tu Fu’s Shu and K’uei-chou period : in Shu , there are two topics juxtaposition , in K’uei-chou , it combining more topics , such as the night-moon, sadness for spring , sadness for autumn. In K’uei-chou period’s poems, Tu Fu combined the “topographic limitation of non-homeland situation” and “regret for the old sick body and rest of his life” with the connection of K’uei-fu夔府 and Ching-hua京華.

  Furthermore, this study figure out that a poet in the “non-homeland place” situation is a major factor in formed the connection structure after An-lu-shan安祿山 rebellion. The “non-homeland place” situation result of a strong power that people willing to return his homeland, in case of Tu Fu, becoming the poems with homesick theme. At same time, due to the same location of homeland and empire capital, this situation makes verse with obsession of imperial court also. So the “non-homeland place” situation is a major factor in connection of “homesick” and “obsession of imperial court” two different poem themes. After An-lu-shan rebellion, Tu Fu’s “non-homeland place” situation can inspire the “homesick” topic , and “obsession of imperial court” topic, too. With Tu Fu’s life, live in Ch'in-chou秦州 in a short time and forward to Shu, his thought of nostalgia is going more powerful, and this thought finally combine with the obsession of imperial court. This process explain that how can we perceive the poet-sage characteristics in Tu Fu’s works. Under the poet-sage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analysis Tu Fu’s “concept of Home country”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core-border” concentric circle. And this characteristics that generated by connection structure which work by power of away from the core of concentric circle—also means away from the homeland/capital—reveal the moral hierarchy which returning imperial court is higher priority than back to homeland.

  This study compose a structure of Tu Fu’s poems named “the connection of homeland and imperial court” is about how we perceive the poet-sage characteristics in Tu Fu’s works. It perhaps offers a different way to analysis Tu Fu’s verse in long-term period acceptance activities of Chinese poetry histor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杜詩價值論 2
第二節 詩何以聖:「詩聖說」的提出與內涵 5
第三節 「詩聖」的表現論題 10
第四節 「聯繫」作為一種讀法 16
第二章 在異地書寫中開啟的「家國聯繫」 23
第一節 杜詩中的內省與反思 23
第二節 聯繫的示現:征途 27
第三節 征途行旅中的家國之思 39
第四節 小結 47
第三章 「家國聯繫」模式在亂後懷鄉詩中的發展 49
第一節 緬懷之所 49
第二節 「異鄉人」的自覺:懷鄉詩中「家國聯繫」的起始點 54
第三節 由羈旅到阻歸:「家國聯繫」的生成期 60
第四節 滯留他鄉:「家國聯繫」的大量創作期 67
第五節 小結 76
第四章 在「家國聯繫」模式中突顯的「詩聖」特質 78
第一節 感時憂生:杜詩中「家國觀」的形成 78
第二節 回首肝肺熱:憂國與思家的回歸趨力 88
第三節 平天下/歸家:詩聖的價值階序 95
第四節 小結 110
第五章 「家國聯繫」模式運用面向的擴展 112
第一節 「傷春」主題中的家國聯繫模式 112
第二節 「夜月」與「悲秋」主題中的家國聯繫模式 123
第三節 晚年長篇自述詩中的「家國聯繫」模式 141
第四節 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 150
引用書目 159

一、 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序)

[漢]班 固撰,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前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據武英殿本校刊。
[漢]劉 安撰,何 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毛 亨撰,鄭 玄箋,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小雅》,《十三經注疏‧標點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1年。
[魏晉]曹 植著,黃 節注,《曹子建詩注》,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徐 陵編集,吳冠文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北朝]庾 信著,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後晉]劉 昫等,《二十五史‧舊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韓 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二十五史‧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梨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洪 邁,《容齋續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李 綱,《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宋]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楊 慎,《升菴全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第217冊。
[明]張 綖,《杜工部詩通》,《杜詩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明隆慶壬申張守中浙江刊本,第32冊。
[明]單 復,《讀杜愚得》,《杜詩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明宣德九年江陰朱氏刊本,第28冊。
[明]鍾 惺、譚元春輯,《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遼寧省圖書館藏明刻本,第1590冊,頁1-258。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佚名,《杜詩言志》,揚州:廣陵古籍,據康熙佚名著者稿本校刊,1963年。
[清]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清]吳瞻泰,《杜詩提要》,《杜詩叢刊》第四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清乾隆間羅挺刊,第63冊。
[清]盧元昌,《杜詩闡》,《杜詩叢刊》第三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清康熙二十五年書林刊本,第50冊。
[清]張溍評註,《讀書堂杜詩集註解》,《杜詩叢刊》第四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清康熙三十七年釜陽張氏刊本,第60冊。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董 浩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黃 生撰,徐定祥點校,《杜詩說》,安徽:黃山書社,1994年。
[清]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楊 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方 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方 瑜,《沾衣花雨》,臺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
方 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四川文獻館編,《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開明書局,1964年。
朱 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牟發松,《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人民,2011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87年。
吳中勝,《杜甫批評史研究》,北京:中社科,2012年。
呂 蔚,《安史之亂與盛唐詩人》,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李 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林繼中,《杜甫研究續貂》,臺中:天空數位圖書,2010年。
林繼中,《詩國觀潮》,福州:福建教育,1997年。
金啟華,《杜甫詩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中和:谷風出版社,1987年。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胡可先,《杜詩學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徐仁甫,《杜詩注解商榷》,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高友工、梅祖麟,《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張 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1993年。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 暉,《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許 總,《杜詩學通論》,中壢:聖環圖書,1997年。
許 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1989年。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弱水,《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南京:江蘇教育,2010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貽焮,《杜甫評傳(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1977年。
彭亞非,《中國正統文學觀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
程千帆,《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千帆,《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程千帆,《程千帆詩論選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馮 至,《杜甫傳》,北平:人民出版社,1952年。
黃奕珍,《象徵與家國:杜甫論文新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
楊經華《宋代杜詩闡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11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2011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葛景春,《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型》,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廖美玉,《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劉 順,《中唐文儒的思想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 「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2001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1993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蕭滌非主編,張忠綱統稿,《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簡錦松,《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9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蘇桂寧,《宗法倫理與中國詩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上海:上海遠東,199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1992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翻譯與外文專著

[日]松原朗著,李寅生譯,〈論杜甫在蜀中前期的望鄉意識〉,《杜甫研究學刊》2008年第1期總第95期。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盈生譯,《讀杜札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日]副島一郎著,王宜璦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法]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第三集》,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美]Eva Shan Chou, Reconsidering Tu Fu: Literary greatness and cultural context,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美]David. R Mc Craw, Du Fu’s Laments from the South,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包弼德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
[美]田菱著,張月譯,《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美]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宇文所安撰,葉楊曦譯,〈變化的詩歌敘事──杜甫組詩〈前出塞九首〉〉,《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八期,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頁127-147。
毛炳身,〈杜詩中的鄉情〉,收入《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1期總第51期,頁34-38。
王 劍,〈論「並置結構」在杜詩研究中的應用──關於《再議杜甫:文學巨匠和文化巨人》一書的唐詩研究方法〉,載《杜甫研究學刊》2001年第2期總第68期,頁75-80。
王懷讓,〈王粲離長安和創作〈七哀詩〉第一首之時間辨〉,《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總第47期,頁18-22。
田守真,〈恥干謁與事干謁〉,《杜甫研究學刊》1992年第3期總第33期,頁36-42。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4月,頁77-92。
杜呈祥,〈兩唐書杜甫傳訂誤〉,《師大學報》第六期,1961年,頁223-235。
周克勤,〈杜甫失眠詩探析〉,《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四期總第102期,頁36-41。
祁和暉,〈杜甫詩聖論(上)〉,《杜甫研究學刊》2011年第二期總第108期,頁12-22。
祁和暉,〈杜甫詩聖論(下)〉(《杜甫研究學刊》2011年第三期總第109期,頁1-9。
祁和暉,〈詩聖詩史論〉,《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四期總第50期,頁1-8。
俞平伯,〈說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杜甫研究論文集》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1-19。
胡傳安,〈兩唐書杜甫傳補正〉,《大陸雜誌》第9-11期,1965年,頁18-23。
徐國能,〈元好問杜詩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七期,新竹:清華大學,2012年6月,頁189-234。
馬承五,〈詩聖‧詩史‧集大成──杜詩批評學中之譽稱述評〉,《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三期總第53期,頁51-58。
張忠綱,〈說「詩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期,頁36-42。
章潤瑞,〈杜甫「一飯不忘君」試析〉,載《杜甫研究學刊》1991年第3期總第29期,四川:杜甫研究會,1991年,頁29-40。
莫礪鋒,〈穿透夜幕的詩思──論杜詩中的暮夜主題〉,《文學遺產》2009年03期,頁4-12。
許浩然,〈美國學者伊娃•周珊與杜詩研究〉,載《殷都學刊》2014年01期,河南:安陽師範學院,頁52-55。
郭永吉,〈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及創作技巧探索〉,《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頁57-88。
傅璇琮、吳在慶,〈杜甫與嚴武關係考辨〉,《文史哲》2004年第1期總第280期,頁105-110。
馮文炳,〈杜甫寫典型──分析〈前出塞〉、〈後出塞〉〉,《杜甫研究論文集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葛景春,〈杜甫與洛陽京城文化〉,《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01期,河南:社會科學院,頁65-74。
廖美玉,〈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頁1-42。
鄧 芳,〈草堂家國夢──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史知識》2013年09期,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44-49。
鄧魁英,〈他鄉遲暮,不廢詩篇──論杜甫的懷鄉詩〉,《貴州大學學報》,貴州:貴州大學,1995年03期,頁62-69。
簡錦松著,〈從現地研究看杜甫秦州入蜀詩的旅行日期〉,《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頁75-96。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花蓮:東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頁43-68。

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朱伊雯,《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6年。
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洪素香,《杜甫荊湘詩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
許銘全,《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
許應華,《杜甫夔州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0年。
陳曜裕,《孤城、孤舟與京華──杜甫夔州與兩湖時期的創作視角》,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
楊佩螢,《六朝詩「傷春」的連類譬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花蓮:東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頁43-68。
2.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花蓮:東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頁43-68。
3. 簡錦松著,〈從現地研究看杜甫秦州入蜀詩的旅行日期〉,《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頁75-96。
4. 簡錦松著,〈從現地研究看杜甫秦州入蜀詩的旅行日期〉,《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頁75-96。
5. 廖美玉,〈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頁1-42。
6. 廖美玉,〈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頁1-42。
7. 郭永吉,〈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及創作技巧探索〉,《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頁57-88。
8. 郭永吉,〈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及創作技巧探索〉,《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頁57-88。
9. 徐國能,〈元好問杜詩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七期,新竹:清華大學,2012年6月,頁189-234。
10. 徐國能,〈元好問杜詩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七期,新竹:清華大學,2012年6月,頁189-234。
11. 胡傳安,〈兩唐書杜甫傳補正〉,《大陸雜誌》第9-11期,1965年,頁18-23。
12. 胡傳安,〈兩唐書杜甫傳補正〉,《大陸雜誌》第9-11期,1965年,頁18-23。
13. 杜呈祥,〈兩唐書杜甫傳訂誤〉,《師大學報》第六期,1961年,頁223-235。
14. 杜呈祥,〈兩唐書杜甫傳訂誤〉,《師大學報》第六期,1961年,頁223-235。
15.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4月,頁7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