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籍(依年代先後排序)
[漢]班 固撰,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前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據武英殿本校刊。
[漢]劉 安撰,何 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毛 亨撰,鄭 玄箋,孔穎達疏,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小雅》,《十三經注疏‧標點本》,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1年。
[魏晉]曹 植著,黃 節注,《曹子建詩注》,香港:中華書局,1973年。
[晉]陳壽撰,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徐 陵編集,吳冠文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南北朝]庾 信著,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後晉]劉 昫等,《二十五史‧舊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唐]韓 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二十五史‧新唐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梨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宋]洪 邁,《容齋續筆》,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宋]黃庭堅著,劉琳、李勇先、王蓉貴校點,《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李 綱,《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宋]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明]楊 慎,《升菴全集》,收入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第217冊。
[明]張 綖,《杜工部詩通》,《杜詩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明隆慶壬申張守中浙江刊本,第32冊。
[明]單 復,《讀杜愚得》,《杜詩叢刊》第二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明宣德九年江陰朱氏刊本,第28冊。
[明]鍾 惺、譚元春輯,《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遼寧省圖書館藏明刻本,第1590冊,頁1-258。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佚名,《杜詩言志》,揚州:廣陵古籍,據康熙佚名著者稿本校刊,1963年。
[清]愛新覺羅弘歷,《唐宋詩醇》,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清]吳瞻泰,《杜詩提要》,《杜詩叢刊》第四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清乾隆間羅挺刊,第63冊。
[清]盧元昌,《杜詩闡》,《杜詩叢刊》第三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清康熙二十五年書林刊本,第50冊。
[清]張溍評註,《讀書堂杜詩集註解》,《杜詩叢刊》第四輯,臺北:大通書局,1974年,據清康熙三十七年釜陽張氏刊本,第60冊。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清]董 浩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黃 生撰,徐定祥點校,《杜詩說》,安徽:黃山書社,1994年。
[清]梁啟超,《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清]楊 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二、近人專著(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方 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幼獅出版社,1985年。
方 瑜,《沾衣花雨》,臺北:遠景出版社,1982年。
方 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
王運熙,《漢魏六朝樂府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四川文獻館編,《杜甫年譜》,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開明書局,1964年。
朱 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
牟發松,《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上海人民,2011年。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87年。
吳中勝,《杜甫批評史研究》,北京:中社科,2012年。
呂 蔚,《安史之亂與盛唐詩人》,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李 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林繼中,《杜甫研究續貂》,臺中:天空數位圖書,2010年。
林繼中,《詩國觀潮》,福州:福建教育,1997年。
金啟華,《杜甫詩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中和:谷風出版社,1987年。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
胡可先,《杜詩學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徐仁甫,《杜詩注解商榷》,香港:中華書局,1979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高友工,《美典:中國文學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
高友工、梅祖麟,《唐詩的魅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張 躍,《唐代後期儒學的新趨向》,臺北:文津,1993年。
張仲謀,《兼濟與獨善──古代士大夫處世心理剖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興武,《宋初百年文學復興的歷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張 暉,《中國「詩史」傳統》,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莫礪鋒,《杜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許 總,《杜詩學通論》,中壢:聖環圖書,1997年。
許 總,《杜詩學發微》,南京:南京出版,1989年。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
郭紹虞,《宋詩話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弱水,《柳宗元與唐代思想變遷》,南京:江蘇教育,2010年。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貽焮,《杜甫評傳(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1977年。
彭亞非,《中國正統文學觀念》,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7年。
程千帆,《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千帆,《被開拓的詩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程千帆,《程千帆詩論選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馮 至,《杜甫傳》,北平:人民出版社,1952年。
黃奕珍,《象徵與家國:杜甫論文新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
楊經華《宋代杜詩闡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11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2011年。
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葛景春,《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型》,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廖美玉,《中古詩人夜未眠》,臺南:宏大出版社,2002年。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劉 順,《中唐文儒的思想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的抒情特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年。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 「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2001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1993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蕭滌非主編,張忠綱統稿,《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簡錦松,《杜甫夔州詩現地研究》,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9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蘇桂寧,《宗法倫理與中國詩學》,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上海:上海遠東,199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1992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翻譯與外文專著
[日]松原朗著,李寅生譯,〈論杜甫在蜀中前期的望鄉意識〉,《杜甫研究學刊》2008年第1期總第95期。
[日]吉川幸次郎著、李盈生譯,《讀杜札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
[日]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日]副島一郎著,王宜璦譯,《氣與士風──唐宋古文的進程與背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法]簡奈特著,廖素珊、楊恩祖譯,《辭格第三集》,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美]Eva Shan Chou, Reconsidering Tu Fu: Literary greatness and cultural context,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美]David. R Mc Craw, Du Fu’s Laments from the South,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美]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包弼德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2010年。
[美]田菱著,張月譯,《閱讀陶淵明》,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
[美]艾略特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初唐詩》,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宇文所安著,賈晉華譯,《盛唐詩》,臺北:聯經,2007年。
[美]宇文所安著,陳引馳、陳磊譯,田曉菲校,《中國「中世紀」的終結》,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
[美]宇文所安撰,葉楊曦譯,〈變化的詩歌敘事──杜甫組詩〈前出塞九首〉〉,《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八期,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三、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方瑜,〈困境與突圍——以杜甫〈同谷七歌〉與〈秋興八首〉中的春意象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9期,2008年11月,頁127-147。毛炳身,〈杜詩中的鄉情〉,收入《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1期總第51期,頁34-38。
王 劍,〈論「並置結構」在杜詩研究中的應用──關於《再議杜甫:文學巨匠和文化巨人》一書的唐詩研究方法〉,載《杜甫研究學刊》2001年第2期總第68期,頁75-80。
王懷讓,〈王粲離長安和創作〈七哀詩〉第一首之時間辨〉,《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總第47期,頁18-22。
田守真,〈恥干謁與事干謁〉,《杜甫研究學刊》1992年第3期總第33期,頁36-42。
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第七期,臺北:臺灣大學,1995年4月,頁77-92。杜呈祥,〈兩唐書杜甫傳訂誤〉,《師大學報》第六期,1961年,頁223-235。周克勤,〈杜甫失眠詩探析〉,《杜甫研究學刊》2009年第四期總第102期,頁36-41。
祁和暉,〈杜甫詩聖論(上)〉,《杜甫研究學刊》2011年第二期總第108期,頁12-22。
祁和暉,〈杜甫詩聖論(下)〉(《杜甫研究學刊》2011年第三期總第109期,頁1-9。
祁和暉,〈詩聖詩史論〉,《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四期總第50期,頁1-8。
俞平伯,〈說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詩〉,《杜甫研究論文集》二輯,北京:中華書局,頁11-19。
胡傳安,〈兩唐書杜甫傳補正〉,《大陸雜誌》第9-11期,1965年,頁18-23。徐國能,〈元好問杜詩學探析〉,《清華中文學報》第七期,新竹:清華大學,2012年6月,頁189-234。馬承五,〈詩聖‧詩史‧集大成──杜詩批評學中之譽稱述評〉,《杜甫研究學刊》1997年第三期總第53期,頁51-58。
張忠綱,〈說「詩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期,頁36-42。
章潤瑞,〈杜甫「一飯不忘君」試析〉,載《杜甫研究學刊》1991年第3期總第29期,四川:杜甫研究會,1991年,頁29-40。
莫礪鋒,〈穿透夜幕的詩思──論杜詩中的暮夜主題〉,《文學遺產》2009年03期,頁4-12。
許浩然,〈美國學者伊娃•周珊與杜詩研究〉,載《殷都學刊》2014年01期,河南:安陽師範學院,頁52-55。
郭永吉,〈王粲〈登樓賦〉結構分析及創作技巧探索〉,《淡江中文學報》第21期,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2009年12月,頁57-88。傅璇琮、吳在慶,〈杜甫與嚴武關係考辨〉,《文史哲》2004年第1期總第280期,頁105-110。
馮文炳,〈杜甫寫典型──分析〈前出塞〉、〈後出塞〉〉,《杜甫研究論文集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葛景春,〈杜甫與洛陽京城文化〉,《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01期,河南:社會科學院,頁65-74。
廖美玉,〈杜甫家族記憶中的兩性典範與生存感知─兼論父黨、母黨與妻黨的大家族觀〉,《成大中文學報》第44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14年,頁1-42。鄧 芳,〈草堂家國夢──讀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文史知識》2013年09期,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頁44-49。
鄧魁英,〈他鄉遲暮,不廢詩篇──論杜甫的懷鄉詩〉,《貴州大學學報》,貴州:貴州大學,1995年03期,頁62-69。
簡錦松著,〈從現地研究看杜甫秦州入蜀詩的旅行日期〉,《東吳中文學報》第22期,臺北:東吳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頁75-96。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一期,花蓮:東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頁43-68。四、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數排序)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朱伊雯,《杜甫晚期詩作之精神動向──以夔州詩為歸趨之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6年。李欣錫,《杜甫巴蜀詩「生活」題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洪素香,《杜甫荊湘詩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年。許銘全,《杜甫詩追憶主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7年。許應華,《杜甫夔州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80年。陳曜裕,《孤城、孤舟與京華──杜甫夔州與兩湖時期的創作視角》,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9年。楊佩螢,《六朝詩「傷春」的連類譬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