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1.經部
﹝漢﹞鄭玄箋,﹝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阮刻本。
﹝漢﹞鄭玄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周易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晉﹞杜預注,﹝唐﹞孔頴達疏,﹝清﹞阮元校勘,《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
﹝清﹞劉寶楠正義,《論語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影印《南菁書院續經解》本。
﹝清﹞焦循正義,《孟子正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影印《海堂經解》本。
2.史部
﹝春秋﹞左丘明撰,徐元誥集解,《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劉宋﹞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姚思廉,《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魏徵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宋﹞宋敏求撰,《長安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經訓堂叢書》本。
﹝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3.子部
﹝戰國﹞莊周撰,﹝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影印武進莊氏校刊本。
﹝漢﹞東方朔撰,《海內十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古今逸史》本。
﹝漢﹞劉向撰,王叔珉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註,《西京雜記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漢﹞應劭,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晉﹞葛洪撰,《神仙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夷門廣牘》本。
﹝晉﹞王嘉,《拾遺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逸史本。
﹝晉﹞陶潛撰,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影印本。
﹝唐﹞李肇撰,《唐國史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學津討原本。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4.集部
﹝漢﹞劉向編,﹝漢﹞王逸注,《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影印明萬曆觀妙齋重校本。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影印清嘉慶胡刻本。
──,﹝唐﹞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0年影印元《古迂書院刊本》。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唐﹞張祜著,嚴壽澄校編,《張祜詩集》,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唐﹞李賀著,葉蔥奇注,《李賀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箋注,《樊川詩集注》,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劉燕遠責任編輯,《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年。
──,陳允吉點校,《樊川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吳在慶校注,《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孟棨,《本事詩》,收錄於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稗海》本。
﹝宋﹞王儻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宋刻本。
﹝宋﹞許顗,《許彥周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宏治華氏翻宋本。
﹝宋﹞蔡正孫撰,《詩林廣記》,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影印半閑堂本。
﹝金﹞元好問輯,﹝清﹞錢謙益、何焯評注,《唐詩鼓吹評註》,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年。
﹝元﹞方回編,《瀛奎律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四庫刊本。
﹝明﹞金聖歎,《聖歎選批唐才子詩》,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香港:香港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乾隆《教忠堂重訂本》。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咸豐伍崇曜校刊本。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冊170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清道光徐寶善刻本。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據光緒王毓藻本校勘影印。
5.其它
﹝清﹞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上海:上海書局,198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二)今人論著(依人名筆劃數排序)
1.專書
王西平、張田,《杜牧評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朱碧蓮,《杜牧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吳在慶,《杜牧論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佟培基,《全唐詩重出誤收考》,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郁達夫著,《郁達夫詩全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
周錫(韋复)選注,《杜牧詩選》,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杜牧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小李杜》,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馬瑋主編,《杜牧詩詞賞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劉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
容肇祖,《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相編,《詩詞曲語辭匯釋》,北京:中華書局,1953年。
張立偉,《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張金海編,《杜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陳伯海主編,《中國詩學史‧隋唐五代卷》,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錦珠,《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曾學文編,《杜牧詩選》,揚州:廣陵書社,2013年。
游國恩、蕭滌非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大綱》,香港:三聯書店,197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蔣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詩歌史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
鄭文惠,《大唐詩傑:杜牧詩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繆鉞,《杜牧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
──,《杜牧年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杜牧詩選》,收於《繆鉞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謝錦桂毓,《杜牧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顏崑陽,《杜牧》,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年。
──,《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蕭瑞峰、方堅銘、彭萬隆合著,《晚唐政治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譚黎宗慕編,《杜牧研究資料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海外學者論著
﹝日﹞吉川幸次郎,劉向仁譯,《中國詩史》,臺北:明文出版社,1983年。
﹝美﹞宇文所安,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
2. 學位論文
丘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4年。李向菲,《甘露之變及其對晚唐文人的影響》,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3年。吳洙亨,《杜牧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3年。徐錫國,《杜牧詩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曾宗宇,《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簡秀娟,《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3. 期刊論文
方震華,〈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後期士人的軍事參與〉,《臺大歷史學報》第50期2012年12月,頁1-31。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中賢失意賦」考略〉,《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119-122。
陳修武,〈《全唐詩》中所收的杜牧集和許渾集〉,《書目季刊》第1卷第3期1967年3月,頁3-12。陳修武,〈《全唐詩》杜牧許渾二家詩集互見詩篇考〉,《書目季刊》第2卷第2期1967年12月,頁21-45。陳靜芬,〈杜牧詩歌中的歷史意識〉,《明新學報》第33期2007年7月,頁141-167。楊焄,〈論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的文獻價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135-139。
鄭文惠,〈杜牧詠史詩之時空結構──以時間空間化為論述主軸〉,《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頁14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