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1 16:49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曾玟慧
研究生(外文):
Tseng,Wen Hui
論文名稱:
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性別意識與歷史觀照
論文名稱(外文):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Historcal Perspective in Shih Shu-Ching’s Taiwan Trilogy
指導教授:
王鈺婷
指導教授(外文):
Wang,Yu-Ti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施叔青
、
性別意識
、
歷史觀照
、
台灣三部曲
外文關鍵詞:
Shih Shu-Ching
、
Taiwan Trilogy
、
Historycal perspective
、
gender identificatio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5
點閱:493
評分:
下載:147
書目收藏:0
進入二十一世紀初始,台灣的女性作家們帶動了國族寓言與歷史記憶的書寫熱潮,女性小說家們藉由國族議題切入,企圖翻轉傳統上男性單一主流的歷史論述,以標誌女性的歷史詮釋觀點。施叔青以公認成熟的技巧,寫出「香港三部曲」中近代香港發展歷程,又續以「台灣三部曲」為生身土地留下史詩般的敘述。「台灣三部曲」中她設計了三組身處社會弱勢底層的「陰性」角色,作為歷史小說發聲的主體,她選擇由邊緣地域的空間展開歷史的敘述;時間線則橫跨了晚清、日本殖民時期、戰後,以至二二八事變,實踐了以邊緣直指中央、以小搏大的記史策略。「台灣三部曲」三部小說成一系統,奠定了施叔青在台灣文學史上大河小說的里程碑,成為她突破早期現代化、女性文學等既定框架的自證之作。
本文著眼於台灣三部曲各小說文本內的主要「陰性」角色:《行過洛津》中的男身女旦角──許情、《風前塵埃》中灣生女性──橫山月姬及其後兩代的殖民者女性,以及《三世人》中的養女──王掌珠,本文針對這些角色的人物形象敘述、心理狀態變化、社會關係網絡等敘述表現進行精讀與分析,探討三組角色的形象功能與文本寓意,析論各組陰性角色的形象與策略,探究「她們」如何代言施叔青女性意識下的台灣歷史景貌。小說家藉由「陰性」角色們在邊緣場域中見證台灣近代史的重要歷程,呈現了主流以外的歷史視角,借喻台灣在近代變遷中的處境,提供了多元複合的歷史觀照。
Utilizing the leading female chracters in Shih Shu-Ching’s Taiwan Trilogy who are Xu Qing in Xin Guo Luo Jing, Yokoyama-Tsukihime in Feng Qian Chen Ai, and Wang Zhang-Zhu in San Shi Ren,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ring and analyzing the above charaters’ images, psychological changes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characters express themselves from Shi Shu-Ching’s ideas of feminism, the functions and the strategies used to decribe the three characters will then be explored in this thesis. Known as a skillful and mature Taiwanese writer, Shih Shu-Ching finished an epic Taiwan Trilogy after she published HongKong Trilogy. As Shih’s designing main body of this historical novel, the similar chrac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s are given as powerless minorities; moreover, the novel begins with Taiwan’s minor historical bacdground from the periods of late Ching Dynasty to Japanese colonization and finally to 228 incident. By reviewing how these female characters present themselves and how they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modern history, novelists perform another historical view points different from what main stream performs. Thu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hanging Taiwan status throughout modern history porvides a multipl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前行研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0
第四節 章節介紹 11
第二章 《行過洛津》中的許情 13
第一節 跨越性別的主角──男伶女旦之形象 13
第二節 性別意識的從屬與糾葛 18
第三節 性別認同的再生 24
第三章 《風前塵埃》中三代女性的認同追尋 32
第一節 內台隔閡的第一代──橫山綾子 34
第二節 灣生情結的第二代──橫山月姬 40
第三節 追尋認同的第三代──無絃琴子 49
第四章 《三世人》中的王掌珠 54
第一節 從「養女」到「作家」──追求自主的歷程 54
第二節 服裝、語言的符碼和歷史時空的對應 63
第三節 陰陽對比與雌雄互見之敘述 70
第五章 結論 75
參考書目
一、 作家作品
施叔青,《紐約柏的末裔》,(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施叔青,《拾掇那些日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施叔青,《牛鈴聲響》,(台北:皇冠出版社,1975年)。
施叔青,《琉璃瓦》,(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施叔青,《常滿姨的一日》,(台北,景象出版社,1976年)。
施叔青,《愫細怨》,(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 。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
施叔青 《情探》,(台北:洪範書店,1986年)。
施叔青,《韭菜命的人》,(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台北:洪範書店,1988年)。
施叔青,《她名叫蝴蝶》,(台北:洪範書店,1993年)。
施叔青,《施叔青集》,(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施叔青,《遍山洋紫荊》,(台北:洪範書店,1995年)。
施叔青,《寂寞雲園》,(台北:洪範書店,1997年)。
施叔青,《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
施叔青,《兩個芙烈達‧卡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
施叔青,《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施叔青,《驅魔》,(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
施叔青,《維多利亞俱樂部》(新版),(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施叔青,《風前塵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台北,印刻出版,2009年)。
賴香吟,《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昂,《看得不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4年)。
二、 專書論著
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
托里莫以,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1995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閱讀》,(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林芳玫,《跨界之旅》,(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2005年)。
范銘如,《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2年)。
邱貴芬,陳建忠等合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
劉亮雅,《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
田中實加,《灣生回家》,(台北:遠流出版事業,2014年)。
吳密察 策畫《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出版,2008年)。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02年)。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城、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2年)。
施叔青,《回家真好-原鄉的變調》,(台北:皇冠文化出版,1997年)。
劉亮雅,廖炳惠等,《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年)。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2011年)。
三、 學位論文
謝秀惠《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台灣師範大學台文所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8月)。
王淑玲《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後殖民書寫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文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陳姵妤《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歷史想像與台灣書寫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惠婷《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底層人物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台文系碩士論文,2013年7月)。
楊采陵《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曹世耘《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張惠君《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分認同》,(中興大學台灣文化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1月)。
何敬堯,《論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時空敘事與文本疑慮──「癥狀式閱讀」的逆讀策略》,(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份及其文化活動》,(國立成估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2月)。
邱如君,《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娼妓行象與反抗哲學之研究》,(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
四、 單篇論述/期刊
施淑,<論施叔青早期小說的禁錮與顛覆意識>,《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李小良,〈香港後殖民論述-論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女性與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嶺南學院現代中文文學研究中心,1996年11月)。
邱貴芬<性別/權力/殖民論述:鄉土文學中的去勢男人>,《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觀點》,(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
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觀點》,(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
邱貴芬<族國建構與當代台灣女性小說的認同政治>,《仲介台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台灣觀點》,(台北: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
郝譽翔<破碎吧。一切的一切──從《微醺彩妝》論台灣小書的世紀末>,《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林松燕,<身體與流體經濟──依蕊格萊的女性形構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2期, (2002年7月)。
陳芳明,<情慾優伶與歷史幽靈-寫在施叔青《行過洛津》書前>,《行過洛津》,(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雜誌》,225期,(2004年7月)。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第219期,(2004年1月)。
蘇紅軍,<在相互質疑中探索女權主義關於身體的理論>,蘇紅軍、柏隸主編,《西方後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6年)。
南方朔,<透過歷史天使悲傷之眼>,《風前塵埃》,(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2月)。
劉亮雅〈女性、鄉土、國族—以賴香吟的〈島〉與〈熱蘭遮〉以及李昂的《看得見的鬼》為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2009年10月)。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2006年9月)。
劉于慈,<遮蔽的鹿港─論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歷史書寫>,(中興大學第廿四屆中興湖文學獎文學評論第三名,2009年4月)。
曾秀萍《扮裝台灣:《行過洛津》的跨型別飄浪與國族寓言》,《中外文學》,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
詹閔旭《恥辱與華語語系主體:施叔青《行過洛津》的地方想像與實踐》,《中外文學》,第41卷第2期,(2012年6月)。
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
李欣倫《「寫真」與「二我」-《風前塵埃》、《三世人》中攝影術、攝影者、與觀影者之象徵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
陳芳明與施叔青,<與和靈魂進行決鬥的創作者對談>,《三世人》,(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10月)。
南方朔,<記憶的救贖──台灣心靈史的鉅著誕生了>,《三世人》,(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10月)。
王德威,<三世台灣的人、物、情>,《三世人》,(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10月)。
林芳玫,<《迷園》解析──性別認同與國族認同的弔詭>,《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年)。
朱香婷,<初探《行過洛津》中優伶的性別認同>,台灣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文學電子報,第五期,(2012年11月)。
施叔青,<走向歷史與地圖重現>,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九期,(2011年7月)。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
2.
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
3.
小說《行過洛津》之互文性書寫研究
4.
施叔青《臺灣三部曲》中的歷史想像與臺灣書寫研究
5.
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後殖民書寫研究
6.
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分認同
7.
論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時空敘事與文本疑慮――「癥狀式閱讀」的逆讀策略
8.
李喬《藍彩霞的春天》中娼妓形象與反抗哲學之研究
9.
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底層人物之研究
10.
空間、身體與語言——論施叔青《三世人》的權力再現
11.
記憶與認同──施叔青《風前塵埃》中的灣生書寫
12.
灣生的記憶與認同:以鈴木怜子及《南風如歌》為探討中心
13.
華人文化與扮裝融入教學設計
14.
施叔青小說中的洛津與洄瀾圖像—以《行過洛津》與《風前塵埃》為視域
15.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與「臺灣三部曲」書寫研究
1.
李欣倫《受苦敘事與身體隱喻-以施叔青《台灣三部曲》與鍾文音《島嶼百年物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2期,(2012年7月)。
2.
詹閔旭《恥辱與華語語系主體:施叔青《行過洛津》的地方想像與實踐》,《中外文學》,第41卷第2期,(2012年6月)。
3.
曾秀萍《扮裝台灣:《行過洛津》的跨型別飄浪與國族寓言》,《中外文學》,第39卷第3期,(2010年9月)。
4.
施叔青,<走向歷史與地圖重現>,東華人文學報,第十九期,(2011年7月)。
5.
李欣倫《「寫真」與「二我」-《風前塵埃》、《三世人》中攝影術、攝影者、與觀影者之象徵意涵》,《東吳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5月)。
6.
李紫琳,<地理環境的歷史書寫:從地貌及聚落空間解讀行過洛津《行過洛津》>,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2006年9月)。
7.
張瑞芬<行過歷史的紅氍──讀施叔青《行過洛津》>,《文訊》第219期,(2004年1月)。
8.
廖律清,<行過──訪問施叔青女士>,《文訊雜誌》,225期,(2004年7月)。
9.
林松燕,<身體與流體經濟──依蕊格萊的女性形構學>,中外文學,第31卷,第2期, (2002年7月)。
1.
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與「臺灣三部曲」書寫研究
2.
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後殖民書寫研究
3.
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中的底層人物之研究
4.
施叔青筆下的後殖民島嶼圖像—以《香港三部曲》、《台灣三部曲》為探討對象
5.
空間、身體與語言——論施叔青《三世人》的權力再現
6.
生活記憶的歷史深瑣: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鹿港建構
7.
施叔青與李昂小說中的怪誕鬼魅書寫
8.
施叔青《三世人》研究
9.
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服飾書寫研究
10.
施叔青歷史作品內文化身分認同之變貌
11.
「回歸」思潮下的文化病理反思:施叔青小說《牛鈴聲響》、《琉璃瓦》研究
12.
由空間探討施叔青「台灣三部曲」的身分認同
13.
論施叔青「台灣三部曲」之時空敘事與文本疑慮――「癥狀式閱讀」的逆讀策略
14.
家鄉的三重變奏──從空間語境和身體意識探究施叔青的台灣書寫
15.
津島佑子《太過野蠻的》、施叔青《風前塵埃》的原住民書寫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