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世楨(2000)”國軍老舊眷村改建後居住空間使用調查之研究—以台北縣大鵬華城為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2. 黃博仁(2001)”排水性瀝青混合料鋪面試驗路段之成效評估”,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桃園。
3. 廖朝軒(2002)”都市生態貯留水循環技術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4. 王希智(2002)”綠建築中綠化及基地保水評估指標於國民中小學校園之應用-以新竹市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5.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03) ”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台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6. 何晨瑛(2003)”台灣綠色小學校園生態環境現況解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7. 王建智(2003)”透水性舖面入滲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台北。
8. 鈴木.茂(2003)”雨水流出抑制設施「雨水浸透.雨水貯留」”,日本:(財)下水道新技術推進機構。
9. 郭冠麟(2005)”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10. 林憲德、孫振義、李魁鵬、郭曉青(2005)”台南地區都市規模與都市熱島強度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2(1),第83-97頁。11. 葉銘欽(2006) ”透水性鋪面專家諮詢系統建置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研究所,桃園。
12. 鄭光炎(2006) ”市區道路及其附屬設施技術研發計畫期末報告(1/4) ”,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3. 公共工程委員會(2007) ”公共工程施工綱要”,台北:公共工程委員會。
14. 內政部營建署(2008) ”市區道路鋪面養護作業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5. 蔡耀隆,廖朝軒,林憲德,陳瑞鈴(2008)”綠建築基地保水指標中滲透及時間因子影響探討”,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六十四期,第59-73頁。
16. 連祥萍(2009)”運用省水耐旱植栽進行屋頂薄層綠化之熱效應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7. 陳慶安(2009)”城市推行綠屋頂的策略、措施與成效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8. 內政部營建署(2009) ”市區道路鋪面養護管理作業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19. 中華鋪面工程學會(2009) ”柔性鋪面維護及補強技術之研究(1/2)期末報告”,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0. 中華鋪面工程學會(2009) ”剛性鋪面維護及補強技術之研究(1/2)期末報告”,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21. 王聰、王春雷(2012)”城市雨水利用及其途徑”,民營科技,第6章,第22-30頁。
22. 陳靜、崔燕平、邢傳(2012)”我國城市雨水利用的不足及改進建議”,科協論壇,第8期,第11-20頁。
23. 張育森、賴允慧(2012)”綠屋頂的功能和技術”,臺大農業推廣通訊雙月刊,第94期,第7-13頁。
24. 蔡建泓(2012)”薄層屋頂綠化植栽選種及灌溉量之研究—以台北、台中、台南為例”,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景觀設計系碩士學位論文。25. 陳起鳳(2012)”綠屋頂對都市水文影響之實證與模式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6. 林怡君(2012)”永續型容器薄層屋頂化綠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7. 陶文吟(2013)”薄層屋頂綠化栽培介質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8.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13)”低碳社區—花蓮豐田三村”。
29. 廖新亮(2013)”做好雨污分流促進城市雨水利用”,城市道橋與防洪,第3章,第11-21頁。
30. 美和科技大學(2014)”左楠仁大石化工業區居民健康風險評估報告”。
31. 王愛(2014) ”台中市公園綠籬植物適用性之調查評估碩士論文”。32. 高雄市環保局(2015)”高雄市環保局左營站空氣監測趨勢圖”。
33.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5)”2015年版之綠建築評估手冊”。
34. 高雄市眷村文化館(2015)”高雄市眷村文化”。
35. Burel, F. &; J. Baudry. (1990). Structural dynamics of a hedgerow network landscape in Brittany, France. Landscape Ecology, 4, 197-210.
36. Burel, F. (1996). Hedgerows and their role i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 15, 169-190.
37. Forman, R.T.T. &; Baudry, J. (1984). Hedgerows and hedgerow networks in landscape ecology. Envir Manag, 8, 495-510.
38. Gilbert, O.L. &; Anderson, P. (1998). Habitat Creation and Repai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39. Green, R. E., Osborne, P.E. &; Sears, E. J. (1994). The distribution of passerine birds in hedgerows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in relation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dgerow and adjacent farmland.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31, 677-692.
40. Herbert, R. (1999). Using Local Sock for Planting Native Trees and Shrubs. Practice Note 008, Forestry Commission, UK.
41. Joyce, K.A., Holland, J.M. &; Doncaster, C.P. (1999). Influences of hedgerow intersections and gaps on the movement of carabid beetles. The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89, 523-531.
42. Kotzageorgis, G. C. &; Mason, C.F. (1997). Small mammal populations in relation to hedgerow structure in an arable landscape. Journal of Zoology, 242, 425-434.
43. Langer, V. (2001). The potential of leys and short rotation coppice hedges as reservoirs for parasitoids of cereal aphids in organic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87, 81-92.
44. Maclean, M. (1992). New Hedges for the Countryside. Farming Press, Ipswich.
45. Sparks, T.H., Parish, T. &; Hinsley, S. A. (1996). Breeding birds in field boundarie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60, 1-8.
46. Wilson, R. (1979). The Hedgerow Book. David &; Charles, Newton Ab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