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18: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瑞文
研究生(外文):Liu Jui-Wen
論文名稱:她們的Homestead,我們的Homestay 國小教師隨新移民家庭返鄉的跨文化體驗學習之旅
論文名稱(外文):Their Homestead, Our Homestay.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d Learning: Trip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New Immigrant’s Hometown.
指導教授:王大修王大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Ta-Shiou
口試委員:劉美慧姚蘊慧
口試委員(外文):Liu Mei-huiYao Yun-Hui
口試日期:2015-06-0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跨文化學習新移民體驗學習文化回應教學
外文關鍵詞:Intercultural learningNew immigrantExperiential learning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以曾隨東南亞新移民家庭返鄉跨文化體驗學習之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目的在瞭解國小教師隨新移民家庭返鄉的動機、經驗及實踐情形,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參與觀察法及深度訪談法敘寫研究者的參與經驗與九位研究參與者的半結構式訪談結果,佐以相關文件分析後得到以下結論:
1.原因與動機:隨新移民家長返鄉可以有較出國跟團旅遊更深度的生活與文化體驗,因此出國旅遊及生活與文化體驗是吸引國小教師參加跨文化體驗學習的最大誘因,另外過半的參與者認為此行能幫助新移民返鄉、建立新移民子女自信心並肯認母親文化,因此助人意願也是考量。不過成行要配合彼此意願與時間、新移民配偶的支持、地主國家庭食宿等因素,並非易事,不盡然可找到熟識家庭。
2.體驗學習過程:透過隨新移民家長返鄉的確可以提升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過程中發現,文化愉悅較易破除刻板印象、減低偏見與增加同理,適當文化衝擊則可引發反思與轉念能力,蓄積教師更充足的教學實踐能量。
3.實踐情形:國小教師返臺後如有在生活或教學持續實踐體驗所學,將又是另一個體驗學習的開始,跨文化適應力與反思能力才會不斷累積而成長,但從文化回應教學的觀點來看,返臺後的研究參與者大多還是只能扮演文化的組織者與學習的社會環境協調者,並非所有教師都擔任斡旋者的角色。
4.整體觀察:當教師肯認新移民時應避免過度強調功利主義,且教師對新移民的肯認可能還是存在對出訪家庭的肯認,不見得擴及對整個族群的肯認。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針對國小教師與主辦單位提出建言,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發現,對未來之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understand the motive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visited the new immigrants’ hometowns and to observe the experience and the execution of these trip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th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projects and visited the new immigrants’ hometowns in Southeast Asia. Devising the qualitative study method,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via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depth interview to narrate the researcher’s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nine research subject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projects and visited the new immigrants’ hometowns in Southeast Asia and related docum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Research motivations: Comparing with common overseas tours, visiting the new immigrants’ hometowns with the immigrant families allows the project participants to experience the local life and culture in depth. The major motivation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the intercultural learning project were the overseas tour and to experience the local life and culture; the secondary motivation was to help the new immigrants, as more than half of the project participants believed that the project would benefit the new immigrant families via supporting the trips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establishing the confidence in the new immigrants’ children, and for the children to recognize their mothers’ native cultures. The project encountered a few challenges, however, including the desires and schedules of both the new immigrants and the project participants, the support from the new immigrants’ spouses, finding the hosting families in the countries of destination, etc.
2.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cess: Visiting the new immigrants’ hometowns with the families could increase the multicultural literacy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e observed that experiencing the culture in a pleased atmosphere could eliminate the stereotypes, decrease the prejudices, and increase the empathy. The cultural impact could stimulate the ability of self-reflection and reframing, enabling the teachers to be more prepared for educating and coaching in school.
3. Execution: Appling their experiences in daily life or at school after coming back to Taiwan would be another new learning journey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cap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and self-reflection will grow in time. From the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point of view, however, most project participants can only play the roles of cultural organizer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oordinators after coming back to Taiwan, as all teachers do not play the roles of meditators.
4. Overall observation: Teachers shall not over emphasize on Utilitarianism when recognizing new immigrants. Also, it is likely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new immigrants from the teacher only applies to the families they visited instead of the whole group.
The research i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project sponsor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above. The research processes and observations would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楔子:生命中的幾件小事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來自海外的妻與母 11
第二節 新移民孩子學習有問題? 17
第三節 老師,你多元了沒? 22
第四節 跨界‧學習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35
第一節 質性研究 35
第二節 研究架構 36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42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搖到外婆橋 49
第一節 出訪教師與返鄉家庭群像 49
第二節 345度東的遙遠國度 60
第三節 反轉思考的旅程 66
第五章 跨文化體驗學習後的生活與教學實踐 107
第一節 「越」來「越」接近的生活 107
第二節 「越」來「越」尊重的教學信念 111
第三節 「越」來「越」積極的教學實踐 113
第四節 跨文化體驗學習後的教學實踐分析與討論 125
第六章 終曲: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與反思 136

參考文獻 143
壹、 中文部分 143
貳、 英文部分 151
參、 網路資料部分 152


表目錄

表 2-1-1 西元1998-2014年全國結婚對數及外配與陸配結婚對數統計表 12
表 3-3-1 研究參與者名單與資本資料 41
表 3-3-2 實際參與研究之名單與資本資料 42
表 3-4-1 訪談大綱 45
表 4-1-1 教師參與隨新移民家庭返鄉原因與動機一覽 60
表 5-4-1 國小教師返臺後進行多元文化教學實踐方式一覽表 126



圖目錄

圖 3-2-1 研究架構圖 38
壹、中文部分
丁興祥(2004)。質性研究方法:質量間容:樂在其中。教育研究月刊,118,5-15。
方永泉(譯)(2007)。受壓迫者教育學(原作者:Paulo Freire)。臺北市:巨流。
王天敏(2008)。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澎湖縣。
王文玉(2006)。外籍配偶國小子女與本地子女學習狀況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甫昌(2002)。臺灣的族群關係研究。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233-274頁)。臺北市:巨流。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
王俐容(2004年12月)。多元文化主義在臺灣:衝突與挑戰。臺灣社會學年會發表之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淑清(2011)。新移民家庭幼兒之發展。李明政(主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台北市:松慧。
王雅玄(199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之社會學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249-269。
王雅玄(2007)。多元文化素養評量工具及其應用: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3,149-179。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研究。臺灣教育,626,25-31。
田仁杰(2007)。歧視「外籍新娘」和「大陸新娘」言論之管制倡議-從批判種族理論觀點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臺北市。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臺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成令方、林鶴伶、吳嘉苓(譯)(2003)。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原作者:Allan G. Johnson)。臺北市:群學。(原著出版年:1997)。
朱柔若、孫碧霞(2010)。印尼與大陸配偶在台社會排除經驗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0,1-52。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吳 雅惠(2000)。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信念與其運作課程之個案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1, 171-192。
吳淳肅(200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的批判性理解與現況分析:以Marilyn cochran-smith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架構為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5,69-93。
吳清山、林天祐(2010)。教育e辭書 (第二 版)。臺北:高等教育。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1),61-93。
吳雅雯(2011)。語言、權力與認同:臺灣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之語言選擇(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吳毓瑩、夏曉鵑、蔡振州、江巧鈴(2005)。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之子女教育處境與改進策略研究。教育部94年度委託研究結案報告 。臺北市:教育部。
吳瓊洳、黃靖茹(2010)。當前國內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的省思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95,15-27。
李佩雯(2013)。跨文化溝通與關係維繫。台北:雙葉書廊。
李明政(2011)。多元文化社會工作概述。李明政(主編),多元文化社會工作。台北市:松慧。
李麗君(2006)。檢視師資生教學信念與其實踐之方案實施與成效。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1),39-62。
沈姿君(2007)。當幼兒教師遇上移民家長-幼兒教師的親師互動經驗與體認(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市:五南。
林志堅(2002)。外籍新娘子女身心發展遲緩之臨床研究。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研究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林家瑄(譯)(2010)。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原作者:Barbara Ehrenreich)。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林素卿(2006)從新住民女性議題,談多元文化教育師資之培育。研習資訊, 23(5),7-13。
林婉如(2012)。跨國婚姻者與本國人婚配者之子女的語言能力差異之研究:以嘉義縣幼稚園大班幼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開忠、王宏仁(2006)。移民研究的知識社會學考察:以東南亞台商與婚姻移民為例。「國家認同之文化論述」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邱方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姜麗娟(2009)。國內高等教育課程國際化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5,1-40。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臺北市。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臺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臺灣東南亞學刊,4(1),91-111。
洪士育(2013)。不同婚配模式下新移民的被認同情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洪若烈(1999)。國小社會科中之原住民課程與教學。國教學報,11,32-49。
胡幼慧(200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7頁)。台北:巨流。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 秀威資訊科技。
胡紹嘉(2012)。旅歷台灣,返想中國:一位來台陸生的跨文化敘事與認同重構。新聞學研究,111,43-87。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位置:基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應用心理研究,16,119-156。
夏曉 鵑(2006)新移民運動的形成─差異政治、主體化與社會性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1,1-71。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7-196。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臺灣: 左岸文化。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輔導季刊,97,6-27。
席慕蓉(1997)。時間草原。上海文藝出版社。
徐靜嫻(2009)。附權增能的教育:促進社會改變的批判教學。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 (315-337頁)。臺北市: 學富。
翁毓秀(2006)。為新住民建構社會包容的家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4,61-76。
高強華(1996)。師資培育問題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正(2014)。外婆家有事:臺灣人必修的東南亞學分。臺北市:貓頭鷹。
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 2014年4月30日)。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27-45頁)。台北:巨流。
許祐瑄(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高年級新移民子女學生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郭奕伶(2003)。一個臺灣‧兩個世界。商業周刊,800,76-105。
陳伶姿、陳世佳(2007)。國小教師多元文化觀之探究:以台中市三位國小教師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49,107-122。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10)。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原編者:Banks, J. A. & Banks, C. A. M.)。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4)。
陳奎熹(2000)。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台北:五南。
陳美惠(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雪慧(2007)。看見臺灣國族論述的新面貌―婚姻移民法令的歧視與排除(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臺北市。
陳湘淇 (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臺南市。
陳瑩蓉(2005)。嘉義縣外籍配偶需求與服務輸送體系之探討—社會排除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嘉義縣。
陳靜蓉(2005)。大台北地區外籍配偶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社會排除理論觀點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陳麗玉 (2002)。來自東南亞的「新娘」―― 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黃淑苓(2007)。新移民親師溝通合作。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編),新移民子女教育(31-51頁)。台北縣:冠學文化。
黃崴威(2006)。從「入境隨俗」到「賓至如歸」:再看多元文化主義。傳播研究簡訊,46,4-11。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楊秀川(2009)。全球化下的新移民女性-臺灣外籍與大陸配偶社會排除與社會融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國立嘉義大學。
葉郁菁(2004)。國際婚姻家庭的新文化適應--東南亞、大陸與歐美外籍配偶家庭的比較:以台南市為例。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7,85-102。
葉郁菁(2004)。澎湖離島地區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暨子女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55-85。
葉肅科(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臺北市: 學富文化。
解志強等(譯)(2006)。文化回應教學法:理論,研究,與實施(原作者:)。臺北市:文景。(原著出版年:2000)。
廖鳳池(譯)(1991)。發展與言語思考能力。載於廖鳳池、陳美芳、胡致芬、王淑敏、黃宜敏(譯),教育心理學(102-106頁)。台北:心理。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劉,美慧、陳麗華(2000)。多元文化課程發展模式及其應用。花蓮師院學報,10,101-125。
劉,美慧(2012)。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載於游美惠、劉美慧、譚光鼎(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第三版)(1-37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嘉義縣。
劉書劭(2012)。許臺灣新住民一個實現幸福的承諾。研習論壇,136,46-57。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
鄭瑞娟(2006)。師資培育機構如何培育具多元文化教育觀的職前教師。「九年一貫課程與師資培育之革新」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鄭瑞娟(2010)。從多元文化教育觀來探討新移民子女之族群及文化認同。教育研究月刊,195,28-38。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滴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臺北市。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南市。
鍾重發(2004)。贏在起跑點上:談發展學齡前兒童的雙語\多語學習。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231-234。
鍾重發(2005)。外籍配偶家庭優勢特質的掌握―談外籍配偶子女語言的雙語教學。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273-258。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簡靜儀(2012)。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藍佩嘉(2007)。「現代性與國/家再生產:後殖民女性主義的觀點」對談講座紀錄。東吳社會學報。21,153-188。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 (第五版)。臺北市: 行人。
譚光鼎、湯仁燕(1993)。臺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459-500頁)。台北:臺灣書店。
關世杰、何明智,、陳征、鞏向飛(譯)(2009)。跨文化培訓指南第三版(原編者: Landis, D., Bennett, J. M., & Bennett, M. J.)。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釋自淳、夏曉鵑(2003)。識字與女性培力─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3(2),41-84。
顧瑜君(2006)。談教育工作者如何正視新弱勢群體學生處境。教育研究月刊,141,349。
龔宜君(2006)。國家與婚姻:台越跨國婚姻政治。臺灣東南亞學刊,3(1),83-104。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L. E. (1994). A new look at an old construct: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8(3), 293-328.
Chu, Jou-juo, Sun, Pi-hsia (2010). A study of social exclusion: Vietnam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brides in Taiwan. Journal of US-China Public Administration, 7(4), 12-23.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ard, C., & Kennedy, A. (1992). Locus of control, mood disturbance, and social difficulty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2), 175-194.
Ward, C., Okura, Y., Kennedy, A., & Kojima, T. (1998). The U-curve on tri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sych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during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22(3), 277-291.
Wiest, L. R. (1998). Using immersion experiences to shake up preservice teachers' views about cultural differenc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9), 358-365.
Zeichner, K., & Melnick, S. (1996). The role of community field experience in preparing teachers for culyural diversity. In K. In Zeichner, S. Melnick & M. L. Gomez (Eds.), Currents of regorm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p. 96-176).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參、網路資料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5)。結婚人數按新郎新娘原屬國籍分。取自http://www.ris.gov.tw/346
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聯合國(2001年11月2日)。 取自http://www.unesco.org/new/zh/culture/themes/normative-action/cultural-diversity/
何定照、蘇瑋璇(2014年8月26日)。外婆橋計畫 推動多元文化成使命。【聯合報願景工作室】。取自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php?ART_ID=5010
Adichie, C. N. (2009, July). The danger of a single story [Video file]. 取自http://www.ted.com/talks/chimamanda_adichie_the_danger_of_a_single_story?language=zh-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2.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3. 王雅玄(199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之社會學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249-269。
4. 王雅玄(199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之社會學分析。國民教育研究學報,5,249-269。
5.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研究。臺灣教育,626,25-31。
6. 王瑞壎(2004)。大陸和外籍新娘婚生子女適應與學習能力之研究。臺灣教育,626,25-31。
7.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臺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8.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臺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臺灣東南亞學刊,3(1),3-36。
9. 朱柔若、孫碧霞(2010)。印尼與大陸配偶在台社會排除經驗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0,1-52。
10. 朱柔若、孫碧霞(2010)。印尼與大陸配偶在台社會排除經驗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0,1-52。
11.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12.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13. 吳淳肅(200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的批判性理解與現況分析:以Marilyn cochran-smith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架構為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5,69-93。
14. 吳淳肅(2009)。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的批判性理解與現況分析:以Marilyn cochran-smith之多元文化師資培育架構為主。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5,69-93。
15. 吳雅玲(2007)。多元文化師資培育理論與實務之探討。中正教育研究,6(1),6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