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古宜靈(2000)。都市藝文活動參與選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秀雄(1988)。繪畫與美感教育。載於黃光男(主編),美感‧教育(22-46頁) 。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王淑芬(2011)。尋找生活課程的美感經驗-Dewey美感經驗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朱立元(2000)。西方美學名著提要。台北:昭明。
江合建(1999)。杜威美育思想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江奇純(2012)。藝文活動參與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新住民為研究對象。澎湖科技大學服務業經營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澎湖。李澤厚(1996)。美學論集。台北:三民。
李幸錦(2008)。影響高雄市五福國中學生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之動機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毓馨(2015)。視覺形式美感識能量表建構及有效化歷程-國中階段。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美慧(2011)。建構一個美感學習的大學城─以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隆(2011)。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新北:易習。
吳冠嫻(2013)。美感素養與工作品質、生活品質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邱兆偉(2005)。美育菜根譚。教育文粹,34,4-16。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藝術鑑賞美感形式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邱招婷(2010)。國民中學青少年次及文化、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曼麗(1995)。解構視覺藝術教育知識體:探討臺灣視覺藝術教育之主體性。美育,62,32-47。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林青律(2004)。國小視覺藝術美感教育之教學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聖凡(2006)。影響青少年觀賞或參與表演藝術活動之因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美慧(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林玉滿(2014)。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美感素養現況調查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苟彩煥, 張翡月, 廖婉君(2013)。美學與藝術生活。台北:新文京。
徐秀菊(2002)。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台北:藝術館。
郭俊賢(1994)。大學生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郭俊廷(2012)。大專生參與藝文活動現況與其對美感教育之觀點。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木金(1993)。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木金(1996)。美感經驗與美感活動對國小教師美育教學之影響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77-209。陳築萱(1996)。美術館親子觀眾互動模式與美感經驗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春壅(2000)。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休閒取象之研究─宜蘭縣。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瓊花(2000)。兒童與青少年審美思考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5,45-65。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陳瓊花(2001)。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怡錦(2001)。從杜弗蘭《美感經驗現象學》論藝術欣賞的意義與價值。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瓊花、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156-191)。新北:桂冠。
陳秋秀(2002)。中小學生的穿著風格、美感經驗及創意生活經驗與其對教師外表知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瓊花、林世華(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之研究:期末報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琦媛(2005)。大台北地區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教育部(1992)。國民中學藝能科教學訪視與教師座談會報告。台北:教育部。轉引自陳木金(1996)。美感經驗與美感活動對國小教師美育教學之影響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79-180。
教育部(2013)。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03年─107年)。2014年10月3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Upload/1184-20136/Documents/1020827%E6%A0%B8%E5%AE%9A%E7%89%88-%E7%BE%8E%E6%84%9F%E6%95%99%E8%82%B2%E7%AC%AC%E4%B8%80%E6%9C%9F%E4%BA%94%E5%B9%B4%E8%A8%88%E7%95%AB.pdf
教育部(2011)。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2015年6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userfiles/%E6%99%AE%E9%80%9A%E9%AB%98%E7%B4%9A%E4%B8%AD%E5%AD%B8%E8%AA%B2%E7%A8%8B%E7%B6%B1%E8%A6%81%E7%B8%BD%E7%B6%B1(2).doc
教育部(2011)。職業學校一般科目課綱。2015月6月12日取自
http://www.edu.tw/userfiles/_16_%E8%81%B7%E6%A5%AD%E5%AD%B8%E6%A0%A1%E4%B8%80%E8%88%AC%E7%A7%91%E7%9B%AE%E8%AA%B2%E9%8B%BC.pdf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小蕾(2008)。台灣地區民眾藝文休閒活動參與程度之研究─以總體觀點。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淑芬(2011)。美感品味能力量表之編製─以大學生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 育大學測驗統計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慧如(201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素養指標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小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光男(1988)。美感‧教育(序)。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秋燕(2012)。美學教育在品德上的影響。應用倫理教學與研究期刊,7(1),103-114。
黃麗津(2014)。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之行為意向-以雲林縣某高中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傅詩茜(2015)。視覺形式美感識能量表建構及有效化歷程-高中階段。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經濟日報(2014)。逾8成青少年用智慧型手機上網。2014年11月28日取自http://edn.udn.com/news/print.jsp?aid=784627&cid=47
楊欣恩(2002)。台北市長青學苑藝術學習需求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漢寶德(2002)。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徑。明道文藝,313,4-9。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漢寶德(2010)。如何培養美感。台北:聯經。
鄭玉卿(1992)。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味玲(2007)。屏東縣國中生休閒活動參與、休閒態度及休閒阻礙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
鄭美玲(2011)。基隆市青少年參與藝文活動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嘉琪(2012)。美感知覺鑑賞及創作教學融入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 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潘惠雯(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美感素養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潘金定(2005)。臺灣社區大學學生美感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潘金定(2012)。臺灣國民教育之藝術教育實踐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 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 勳(2000)。藝術概論。台北:東華。
劉文潭(1989)。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
劉怡伶(2014)。研究報告:〈藝術文化對公眾與社會的價值─文獻探討〉。2014年12月13日取自: http://mag.ncafroc.org.tw/single.aspx?id=494
蘇錦皆(2010)。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課程建構與實踐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碧蓮(2008)。國小學生參加校外視覺藝術補習班、學業成就表現與藝術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聶政斌(1984)。蔡元培及其美學思想。中國天津:天津人民。
顏宜君(2013)。青少年美感鑑賞經驗研究: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龐配甄(2011)。高雄市國小教師藝文活動參與類型喜好、涉入程度與參與動機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二、英文部分
Cannatella, H. (2007). Education through art.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nual Conference, New College Oxford.
Csikszentmihalyi, M. & Robinson, R. E. (1991). The art of see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encounter. Los Angeles: J.P. Getty Museum.
Dewey, J. (2005).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Penguin.
Dewey, J. (1998). 經驗與教育(姜文閔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38)
E. W. Eisner (1989). 藝術的視覺教育(郭禎祥譯)。台北:文景書局。(原著出版於1972)
McManus, I. C., & Furnham, A. (2006). Aesthetic activities and aesthetic attitudes: Influences of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personality on interest and involvement in the ar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7(4), 55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