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冠銘(2008)。桃園縣復興鄉中小學教育優先區政策執行中教育機會均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王惠萍 (2009) 。教育優先區計畫在馬祖地區國中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史強福(2008)。台灣地區原住民重點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生學習輔導」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何金香(2000)。「教育優先區的省思」--以高市鳳林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素香(2009)。教育優先區政策變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范瑞冬(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之研究: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明清等(1996)。教育優先區計畫之檢討與規畫研究期中報告。教育部國教司委託國立台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專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林清江(1985)。比較教育。臺北:五南。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 原理和實務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初版。臺北:台灣書店。
林麗月 (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林曜聖 (2008)。Rawls 的社會正義觀點對我國教育政策制訂之啟示。2008.12.29 取自http://tea.ntue.edu.tw/~linys/html/rawls.htm
林伶樺(2009)。離島國小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屏東縣小琉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胡興梅(1994)。羅爾斯正義理論評介。載於共同學科期刊,3,167-178。
施俊吉(1991)。論羅爾斯的差異原則。正義及其相關問題,28,301-315。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翁榮銅(1997)。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執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資源問題的觀察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14-24。高正忠(2005)。高雄市、屏東縣國小教育優先區執行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教育部(2013)。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教育部駐英國代表處文化組(2007)。英國教育行動區之政策。各國教育優先區政策概況,48-54。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芳全(1999)。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張俊欽(2005)。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執行成效滿意度及其改進策略之研究-以台南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曾秋香(2009)。宜蘭縣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添明(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對提升弱勢族群教育的實際成效批判。嘉義:嘉義大學。收錄於會議手冊,79 – 88。
許瑜庭(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許佛乞(2009)。澎湖縣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為藩、林清江、蓋浙生、陳伯璋(1986)。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踐理論與政策,創刊號,29-39。
陳奎憙(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陳麗珠(1998)。台灣省教育優先區計畫與實施之評估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實踐。台灣省教育廳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3),33-53。游佳穎(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成效及其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黃歆慧(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機會均等相關政策的認知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黃坤亮(2010)。桃園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之現況、成效與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黃麗羽(2010)。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教育優先區指標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各國教育優先區政策概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
萬曉芳(2000)。我國教育優先區資源分配準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楊婷帆(2010)。台東縣原住民重點小學辦理教育優先區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蓋浙生(1987)。探詢教育的軌跡。臺北:文景。
廖鳴鳳(1996)。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蘇偉萍(2009)。花蓮縣國民小學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鄭崇趁(2005)。教育計畫與評鑑(2版)。台北市:心理。
閻自安(1998) 。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 (2), 74-80。謝文全、黃乃熒、吳清山、陳麗珠、王麗雲、王如哲、秦夢群、張德銳、張明輝、林新發、黃宗顯、張鈿富、林明地、湯志民、潘慧玲(2006)。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3版)。臺北市:五南 。
貳、外文部分
Coleman, J.S. (1988).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Washington,WC:U.S. Office of Education.
Evetts,J.(1973).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 London:RKP.
Hess,F.M.(2006). Accountability without agnist? Public oinion and No Child Left Behind.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76(4), 587-612.
Kantor, H., & Lowe, R.(1995).Class, race, and the emergence of federaleducation policy.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4(3), 4-11
Levin, H. M. (1976).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Europe. Social Problems, 000(024), 0148-0172.
Levin, H. M. (1976).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Western Europe. Social Problems, 000(024), 0148-0172.
Meier, D. & Wood, G. (2004). Many children left behind.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January 12, 2005, from http://www.edweek.org/tm/articles/2004/10/01/02book-2.h16.html?querystring =no%20child%20left%20behind.
Rawls, J. (1977).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mith.George (1987).Whatever happened to 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3, 23-38.
Taylor,S., et al. (1997).Educational p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 London :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