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6: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怡君
研究生(外文):Yi-Chun Lin
論文名稱:運用共同學習法進行國小五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the Learning Together Method to Writing Teaching for The Fifth-Grader of Elementary
指導教授:林佩璇林佩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i-Hsuan Lin
口試委員:黃永和梁雲霞
口試委員(外文):Yung-Ho HuangLIANG, YUN-SIA
口試日期:2015-07-1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6
中文關鍵詞:共同學習法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Learning TogetherWriting Teaching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45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以臺北市國小五年級29位學童為研究對象,整個研究歷經七個月,運用共同學習法進行寫作教學之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策略中的共同學習法運用於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之寫作表現,並且探討研究者的省思與成長。採用教師省思日誌、教室錄影觀察記錄、學生學習札記、寫作評分量表和學生作品分析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發現:一、寫作活動方面由小組共作過渡到個人寫作,學生透過共同學習法增進內容構思和擬定大綱的能力,增進整體學生之寫作能力。二、運用共同學習法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表現,學生作品在「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用句」三個面向的表現,大都有所提升。三、學生具有正向肯定的合作學習經驗,隨著教學歷程的持續發展,逐漸由寫作生手往寫作專家之目標邁進。四、教師增進語文教學的技巧、調整自身教學觀點,領略學生成長帶來的感動,以及陪伴學生走過寫作歷程。最後,本研究針對教學工作者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pplied the method of action research; the subject was 29 five-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duration of this research was 7 months. The applied method of teaching writing was Learning Together.
This study aims to probe into the writing performanc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Together, which is one of the strategie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lso, the researcher will share personal reflection and growth in teaching in this study. With teacher diary, classroom video capture, learning notes, rating scale for writing and students’ writing works as research tool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 From team writing to individual writing, Learning Together could enhance students’ creative writing, outline making, and overall writing skills.
II.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Together could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writing performances in three dimensions: “argumentation”, “organization” and “use of words.”
III. With posit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students would have gradual improvement in this process. Moreover, they are likely to write more professionally.
IV. Teachers have to enhance TeachingWriting skills, adjust perspectives on teaching, understand movements because of students’ enhancement, and go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with students.
Finally, this study will als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and future studie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寫作教學之探討 ………………………………………………………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之探討……………………………………………………… 25
第三節 共同學習法之相關研究 ……………………………………………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47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4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51
第四節 教學活動規畫 ……………………………………………………… 54
第五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 68
第六節 研究工具及資料蒐集與分析 ……………………………………… 73
第七節 研究倫理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77
第一節 共同學習法在寫作教學課程的行動歷程…………………………… 77
第二節 學生的寫作表現……………………………………………………… 99
第三節 學生的合作學習經驗 ……………………………………………… 114
第四節 教師的成長與省思 …………………………………………………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9
第一節 結論 ……………………………………………………………… 129
第二節 建議 ……………………………………………………………… 132
參考文獻 ………………………………………………………………………… 135
中文文獻 ……………………………………………………………………… 135
西文文獻 ……………………………………………………………………… 138
附錄 ………………………………………………………………………………… 141
附錄一 共同學習法運用在寫作教學之第一單元活動計畫 …………… 141
附錄二 共同學習法運用在寫作教學之第二單元活動計畫 …………… 144
附錄三 共同學習法運用在寫作教學之第三單元活動計畫 …………… 147
附錄四 合作行為觀察表(觀察長用) ………………………………………151
附錄五 教學省思日誌 …………………………………………………… 152
附錄六 課堂錄影觀察記錄 ……………………………………………… 153
附錄七 本研究之寫作評分量表 …………………………………………… 154
附錄八 「發現生活的美」之佳文欣賞………………………………………155
附錄九 修正之後的寫作評分表……………………………………………...156


表 次
表2-1 國外學者寫作模式之階段內容……………………………………… 10
表2-2 國內學者寫作模式之階段內容……………………………………… 10
表2-3 寫作專家與生手於寫作歷程階段之表現…………………………… 13
表2-4 現行課程綱要第三階段國語文寫作能力指標 …………………… 21
表2-5 共同學習法實施流程 ……………………………………………… 34
表3-1 寫作教學活動規畫表 ……………………………………………… 59
表3-2 寫作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活動規畫表 ……………………………… 59
表3-3 LT融入寫作教學活動流程……………………………………….…62
表3-4 五年甲班作文「我的導師」各項分數與總分一覽表……………… 69
表3-5 研究資料代碼說明 ……………………………………………… 75
表4-1 常用的作文批改符號表……………………………………………… 92
表4-2 「我的導師」和「二十年後的我」寫作評分記錄表……………….100
表4-3 S5在教學前、後的個人作品 …………………………………..103
表4-4 S30在教學前、後的個人作品 ………………………….…….…108
表4-5 S21在教學前、後的個人作品 …………………………..………110
表5-1 本研究寫作教學方案之歷程  ………………………………….. 129


圖 次
圖2-1 認知導向寫作歷程模式……………………………………………… 13
圖3-1 研究架構圖 ………………………………………………………… 50
圖3-2 研究流程圖 ………………………………………………………… 53
圖3-3 教學現場小組位置圖………………………………………………… 63
圖3-4 小組合作完成共同任務之情形……………………………………… 64
圖3-5  國語課運用LT進行討論活動……………………………………… 64
圖3-6 數學課互相幫助完成小組任務之情形……………………………… 64
圖3-7  組長之角色任務卡正背面…………………………………………… 65
圖4-1 本研究的寫作教學活動流程圖 …………………………………… 77
圖4-2  組內互相欣賞作品之情形…………………………………………… 95
圖4-3 個別學生教學前、後寫作成績折線圖………………………………101
圖4-4  組內互相幫助之情形……………………………………………….. 117
圖4-5 學生的學習札記 …………………………………………………….118


壹、中文文獻
王文科、王智弘(201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金國(2003)。國小六年級教師實施國語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金國(2005)。共同學習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
22,103-130。
朱曉萍(2011)。運用合作學習法進行看圖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林生傳(1988)。新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
林佩璇(2012)。課程行動研究。臺北:洪葉。
邱景玲(2007)。鷹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林天祐(2005)。教師行動研究準則:普及化的基石。學校行政,35,1-16。
林碧玉(2009)。創造性的場域寫作教學。臺北:秀威。
卓淑琴(2005)。合作式學習對國小學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徐喬禹(2005)。合作學習與電腦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柯志忠(2000)。社會互動寫作教學方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寫作品質及寫作態度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范筱均(2013)。WebQuest融入不同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調整學習
策略、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黃永和(2012)。國小學童作文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高雄師大學報,32,1-24。
黃永和(2013)。合作學習「角色安排」的意義與功能。國民教育,54,(1),96-104。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五南。
黃鈺綉(2013)。合作學習應用於高中美術色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珊銘(2009)。合作學習應用於幼稚園美術活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黃漢龍(2007)。促進合作學習之教學活動設計─一位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教
師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
黃冠雯(2007)。運用合作學習於國小英語教學:發展與成效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
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孫春在、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臺北:心理。
陳琇姿(2006)。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陳雲珠(2004)。合作學習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及態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陳弘昌(2005)。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陳肇政(2006)。華麗的寫作鋼管秀。新北:小兵。
陳正治(2006)。國小語文教學論集。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芳萱(2008)。合作學習對大專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成效及影響(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2013年10月16日,取自
http://12basic.edu.tw/temp/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全文).pdf
曾世杰譯(2010)。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Michael Pressley著。臺北:心
理。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張新仁、黃永和、汪履維、王金國、林美惠(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
北市:教育部。
許惠茹(2014)。國中一年級英語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台南。
湯依穎(2011)。應用Google協作平台落實共同學習法探討學生學習經驗與學習態
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程上修(200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
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楊裕貿(2010)。寫作教學。載於王衍、周碧香、施枝芳、馬行誼、彭雅玲、楊淑華、
楊裕貿、劉君王告、魏聰祺、蘇伊文主編,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259-317頁)。臺北:洪葉。
劉自強(2007)。合作學習對同儕互動表現的影響─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蔡清田(2010)。論文寫作的通關密碼。臺北:高教。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五南。
簡妙娟(2003)。合作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邱上真、張酒雄、方正
吉、莊麗娟、簡妙娟、鄭博真、吳慧珠、潘世尊、李長燦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403-463頁)。臺北:心理。
賴銳霞(2001)。寫作過程及「過程」導向寫作教學之探討。教師之友,42(1),37-47。
鍾敏蓉(2014)。運用合作學習進行國中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靜宜大學:臺中。
鍾采蓉(2012)。多媒體教材之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
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臺中。

貳、西文文獻
Amornchewin, R. (2013). Thestudy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by usinglearning together (LT) technique for database system for multimedia technology. ICERI 2013 Proceedings, 5900-5905.
Bejarano, Y. (1987). A cooperative small-group methodolog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21(3), 483-501.
Chemwei, B., Kiboss, J. K., & Cheruiyot, C. (2013). Effects of a Learning Together Model on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School Poetr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ractice, 4(10), 24-30.
Campbell, M. D. (2013). Using the learning together strategy to affect student Achievement in physical science (Order No. 3552577).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 & I. (1312344568).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312344568?accountid=800
Cadieux, S. (1988). Letting Children Lead The Way. In T.Newkirk, &N.Atwell (Eds.), understanding writting. (2nd Ed.).(pp.71-75). Portsmouth, NH:Heinemann.
Dipardo, A., & Freedman, S, W. (1988). Peer response groups in the writing classroom: Theoretic foundations and new dire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9 (4), 375-394.
Englert, C. S., & Raphael, T. E. (1988). Constructing well-formed prose: Process, structure, and metacognitive knowledge. Exceptional Children,54,513-520.
Flower, L.S., & Hayes, J.R. (1980). The dynamics of composing: Making plans and Juggling Constraints. In E. Gregg, & E. Steinberg,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Writing (pp. 31-50).N.J.: L. Erlbaum Associates.
Flower, L.S, & Hayes, J. R.(1981).Plans that guide the composition process.In C. H. Fredericksen& J. F. Dominic(Eds.), Writing: Volume2. Hillsdale, NJ: Erlbaum.
Ghaith, G. (2003).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together model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achievement, academic self-esteem, and feelings of school alienation.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7(3), 451-474,540.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222006632?accountid=8007
Harris, K., Graham, S., & Mason, L.( 2003).Self-regulated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the classroom: Part of a Balanced Approachto Writ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With Disabilities. Focus on ExceptionalChildren, 35(7), 1-16.
Hines, C. D. (2008). An investigation of teacher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low achievi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Order No. 3291952).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304814343).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304814343?accountid=8007
Jacob, E.(1999).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ntext: An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everyday classrooms. New York, NY:SUNY Press.
Johnson, D.W. &Johnson, R.T. (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a). The new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 and school.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b).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Köse, S., Sahin, A., Ergün, A., & Gezer, K. (2010).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on eighth grade student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Education, 131(1), 169-180.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758940993?accountid=8007
Lv, Y. (2014). Cooperative learning: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Studies, 4(9), 1948-1953. Retrieved from http://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567959643?accountid=8007
Slavin, R. E. (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Mass:Allyn and Bacon.
Shlomo, S. (1990).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pp.2-3).New York, NY: Praeger.
Putnam, J. W.(1997).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diverse classroom.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Tiedt, I. M. (1989). Writing: from topic to evaluation.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