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大方廣(2015)。四書集注。取自
http://www.dfg.cn/big5/chtwh/ssjz/1-daxuejinghua.htm
王文科(2006)。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甘麗華(2011)。生命教育有靈性的生命力。新北市:高力。
朱喆君(2014)。華梵—我這半年的家。華梵導報,204,3。
百度百科(2015)。倓虛大師。取自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baike.baidu.com/&prev=search
何少金(2002)。潛性課程初探。優質教育的課程與實施研討會。澳門中華教育會。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詞書。台北:高等。
李志夫(2006)。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牧牛品〉
說起。中華佛學學報,19,47-71。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李孟珍(2008)。潛在課程與校園符號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69。
李遠哲等人著(1999)。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
林素卿(2009)。潛在課程之研究:以一所公辦民營學校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179-208。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健財(2006)。華梵境教的生命情懷與儒佛實踐。華梵大學中文系第五屆生
命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
胡健財(2010)。曉雲法師「覺之教育」的理想─華梵境教之實踐。華梵大學
中文系第九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
凌靜芬(2014)。新北市國民小學99~102年度生命教育四年計畫執行現況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
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寰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程,35,4-31。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283。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26。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台北:師大書苑。
紐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馬遜(2007)。談談環境教育。華梵大學中文系第六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
台北,華梵大學。
張芬芬(1990)。師範生教育實習課程中潛在課程之人種誌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畫(九十至九十三年度)。台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a)。生命教育推動方案。台北:教育部。
許國宏(1998)。華梵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台北:覺之書院。陳立言,孫效智(2005)。台灣推動生命教育之概況。生命教育,49-69。澳門:
澳門大學。
陳伯璋(1984)。潛在課程研究的理論基礎。師大學報,29,53-91。陳伯璋(1985)。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伯璋(2012)。大學教育中的潛在課程分析。南大報導,180。
陳秀慧(2006)。曉雲法師教育情懷與志業。台北:萬卷樓。
陳娟珠(2001)。禪畫與人文教育。香港:里仁。
陳嘉陽(2004)。教育概論(中冊)。台中市:教甄策略研究。
陳錫琦(2002)。禪宗六祖壇經對現代生命教育的意義。華梵學報,8,79-96。陳錫琦(2007)。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後記---直觀人生。台北:
心理。
陳錫琦(2007a)。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從社會重建理論探討台灣
生命教育課程。台北市:心理。
陳錫琦(2007b)。生命教育漫談。華梵大學中文系第六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
會。台北,華梵大學。
陳錫琦(2009)。生命與健康之融匯---靈性教育。國民教育,50(2),7-13。
陳錫琦(2009a)。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生命教育---以思辨、藝
術欣賞及靜坐為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錫琦(2011)。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建構—以通識課程為例。第二屆海峽兩
岸大學生命教育論壇論文集,82-87。中國:浙江傳媒學院。
陳錫琦(2011a)。生命教育與宗教本懷。2011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研討會
手冊論文集序。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陳錫琦(2012)。東方人文、正念與生命教育。2012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手冊
論文集序。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53,3,1-6。陳錫琦(2014)。禪與靈性發展專題研究上課資料。
陳錫琦(2015)。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現況概述。2015年兩岸大專校院生命
教育高峰論壇」-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及意義會議手冊。台北:教育部。
傅偉勳(1993)。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 - 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第4版。
游文聰(2010)。高中生了沒?。載於孫效智等著,打開生命的16封信(頁203-214)。台北市:聯經。
華梵大學(2015)。園林境教導覽。取自http://www.hfu.edu.tw/~pr/hfuen/
黃光雄(2006)。潛在課程的概念。研習通訊,27。
黃俊傑(2013)。21世紀生命教育的新取向:心靈覺醒、經典研讀 與環境教育。
黃榮村(主持人),生命教育與十二年國教。第九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國立臺灣大學。
黃政傑(1986)。潛在課程概念評析。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63。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黃培鈺(2005)。生命教育通論。台北:新文京。
維基百科(2015)。阿育王。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BF%E8%82%B2%E7%8E%8B
歐用生(2005)。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北縣教育,53,30-36。鄧振源 (2009)。覺之教育・園林境教導覽。台北:華梵大學。
鄭石岩(1993)。覺教導的智慧。台北:遠流。
鄭石岩(2002)。生命教育專輯-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文教基金會會訊,
64,2-8。
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台北:心理。
曉雲法師(1990)。佛教教育散論。台北市:源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4)。拓土者的話。台北: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5)。慧像。台北: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6)。園林思想。台北:原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8)。佛教教育講話。台北市:源泉出版社。
曉雲法師(1998a)。覺之教育。台北:原泉出版社。
錢穆(2001)。中國思想史。台北:蘭臺。
隨意窩(2015)。學校課程的類別。取自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13567314-%E5%AD%B8%E6%A0%A1%E8%AA%B2%E7%A8%8B%E7%9A%84%E9%A1%9E%E5%88%A5
薛曉華(譯)(2004)。高等教育中之潛在課程(原作者:艾瑞克‧馬哥利斯)。
台北:高等。
二、英文部分
Ottewill, R., McKenizie, G., & Leah, J. (2005). Integration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in business education. Education & Training, 47(2/3), 89-97.
Bloom, B. S. (1972). Innocence in education. The School Review, 80(3),
333-352.
Chisiu, C. M. (2015).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design on train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hidden curriculum . Journal Plus Education /
Educatia Plus, 12(1), 13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