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育慈(譯)(2013)。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原作者:布芮尼.布朗)。台北:心靈。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 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原作者:Crossley, M. L.)。嘉義:濤石。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6,55-72。余蕙玲、張德芬(譯)(2014)。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原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台北:漫步文化。
吳菲菲(譯)(2012)。與狼同奔的女人 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 Myths and Stories of the Wild Woman Archetype(克萊麗莎.平蔻拉.埃思戴絲 Clarissa Pinkola Estes, Ph.D.)。臺北市:心靈工坊。
宋馨蓉(2011)。我是美好的,學習使用肯定句療癒自己。台北:天下遠見。
宋馨蓉(譯)(2009)。零極限:創造健康、平靜與財富的夏威夷療法。(原作者: 喬‧維泰利、伊賀列卡拉.修.藍博士)。台北:方智。
李天民(2013)。與你的內心小孩成為好麻吉情緒療癒的八個強效配方。台北:新星球。
李燕蕙(2006)。夢者是誰?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與海德格後學此在分析學派「釋 夢詮釋學」同異之探討。2006年台灣哲學會年會「主體與實踐」研討會.嘉義:中正大學哲學系。
汪芸(譯)(2001)。愛是一切的答案(原作者:芭芭拉.安吉麗思)。台北:天下遠見。
沈文玉(譯)(2010)。靈性法則之光—開啟天堂的金鑰。(原作者:黛安娜‧庫 柏)。台北:生命潛能。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認為自己的故事療癒之旅。台北:心靈。
林逸鑫(2008)。圖解佛洛依德與精神分析。台北:易博士文化,城邦文化。
林瑞堂(譯)(2010)。療癒之聲:探索諧音共鳴的力量(原作者:強納森.高 曼)。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邱惟真(1996)。朱光潛自我之建構:一種敘說式研究(碩士論文)。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張定綺(譯)(1995)。與心靈對話(原作者:派克)。台北:天下文化。
張德芬(2012)。愛上自己的不完美。台北:方智。
許桂綿(譯)(2004)。印加能量療法─一位人類學家的巫士學習之旅(原作者: 阿貝托.維洛多博士)。台北:生命潛能。
許桂綿(譯)(2008)。印加能量療法─一位心理學家的薩滿學習之旅(原作者: 阿貝托.維洛多博士)。台北:生命潛能。
許添盛(2007)。愛是你,愛是我:許醫師穿越真情列愛的療傷處方。台北:賽斯文化。
陳冠丹(2003)。心靈瑜珈。台北:新潮社文化。
曾秋美(1998)。臺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臺北:玉山社。
楊淑涵(2002)。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楊夢茹(譯)(2003)。恐懼的原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深度探索。(原作者:佛里茲.李曼)。台北:臺灣商務。
肆一(2012)。想念,卻不想見的人。台北:三采文化。
葉頌壽(譯)(1988)。夢的精神分析(原作者:佛洛姆)。台北:志文。
詹彩妮、張志華(譯)(2012)。揭密:吸引力法則的謊言與真相。(原作者:珊 卓.安.泰勒)。台北:宇宙花園。
劉文英(2003)。夢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潘龍(譯)(2003)。誰偷了你的信任與自信:一位心理醫師的診療日記。(原作者:喬爾.布拉克)。台北:麥格羅希爾。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 D. Jean Clandinin & F. Michael Connelly)。台北:心理。
蔣韜(譯)(1989)。導讀榮格(原作者:Robert H. Hopcke)。新北市:立緒文化。
鄭玉英(譯)(2006)。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原作者:約翰.布雷蕭)。 台北:張老師文化。
蕭雲菁(譯)(2007)。圖解榮格心理學(原作者:長尾剛)。台北:易博士文化, 城邦文化。
薛絢(譯)(2004)。大夢兩千天(Private Myths Dream and Dreaming)(原作者: Anthony Stevens)。新北市:立緒文化。
謝明憲(譯)(2007)。秘密 The Secret。(原作者:朗達.拜恩)。台北:方智。
闕旭玲(譯)(2007)。以母愛為名(原作者:路易斯.舒承霍弗)。台北:天下雜誌。
蘇洵慧(2007)。哀慟夢。台北:張老師文化。
摘自2014年10月19日。台東劇團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tungtheatre
摘自2015年2月28日。十二星座百科http://horoscope-star.blogspot.tw/2012/04/virgo-detailed-analysis.html
摘自2015年3月7日。涅槃瑜珈學苑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https://www.facebook.com/yoganirvana.org/posts/332639186944968
摘自2015年3月25日。魔鏡歌詞網。你眼中的我歌詞。http://mojim.com/twy100593x8x17.htm
摘自2015年3月25日。魔鏡歌詞網。第幾個100天。http://mojim.com/twy102520x17x2.htm
摘自2015年3月25日。魔鏡歌詞網。慣性背叛。http://mojim.com/twy100163x33x16.htm
摘自2015年3月25日。魔鏡歌詞網。溫柔累了。http://mojim.com/twy104821x9x3.htm
摘自2015年3月26日。魔鏡歌詞網。傻子。http://mojim.com/twy105350x12x9.htm
摘自2015年4月1日。魔鏡歌詞網。一個人生活。http://mojim.com/twy100796x1x4.htm
摘自2015年4月5日。魔鏡歌詞網。第三人稱。http://mojim.com/twy100163x45x9.htm
摘自2015年4月5日。魔鏡歌詞網。朋友們都結婚去了。http://mojim.com/twy104356x4x3.htm
摘自2015年4月7日。魔鏡歌詞網。暫時的男朋友。http://mojim.com/twy108401x7x3.htm
摘自2015年4月7日。魔鏡歌詞網。喜歡你。http://mojim.com/twy105703x19x1.htm
Cochran, L. (1990). The sense of vocatio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