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0:4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戚惠婷
研究生(外文):
Chi Hui-Ting
論文名稱:
童年散文中的時代印記-以60年代出生的兒童文學作家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童年散文中的時代印記-以60年代出生的兒童文學作家為例
指導教授:
黃雅淳
指導教授(外文):
Huang Ya-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
進修部暑期兒文所碩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童年散文
、
60-80年代
、
經濟型態
、
生活樣貌
外文關鍵詞:
childhood essays
、
1960-1980
、
economic patterns
、
lifestyles economics
、
childhood
相關次數:
被引用:0
點閱:297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本研究以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一書所介紹之生於1960年代的兒童文學得獎作家六本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中包含管家琪《藍色記憶箱》,王淑芬《童年懺悔錄》、陳素宜《妮子家的事》、張嘉驊《風島飛起來了》,林玫伶《我家開戲院》、林芳萍《屋簷上的祕密》等。
研究者從臺灣1960-1980年社會背景出發,分別歸納作家成長背景,及其童年散文「人際關係」、「生活型態」、「飲食記憶」等主題。於第三章從文本中探討當時臺灣的親子關係、同儕關係及師生關係,藉由文本敘述的人際互動,觀察其教養方式是否能反映出時代的特殊性。第四章探討童年書寫中有關故鄉情感及環境之影響,進而歸納其不同背景所描繪的童年記事及休閒遊戲型態。第五章筆者探討童年時期的飲食記憶,藉文本中所提及的餐食、零食來歸結勾勒出臺灣在社會及環境上的變遷,並試以族群文化觀點分析飲食上的時代性。
最後經由研究可觀察出,六本童年散文於相同的時代背景下,所呈現出多樣貌的童年生活。藉由作家不同的成長背景,追尋臺灣童年時代印記。並且希望以此研究,使閱讀者或指導閱讀之教師,能與時下的青少年分享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的童年生活樣貌及價值觀,以此聯結彼此童年的純粹與真摯。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six books whose authors were all awarded as children literature writers and born in 1960s in Taiwan. The books are all introduced by this work, Taiwa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五節 文獻探討
第二章 出生於60年代的兒童文學作家介紹
第一節 60-80年代的臺灣社會概述
第二節 作家的生平與創作經歷
第三節 兒童散文作品題材探討
第三章 童年中的人際關係
第一節 兒童與家庭關係
第二節 兒童與同儕關係
第三節 兒童與師生關係
第四章 童年中的生活型態
第一節 懷鄉憶舊
第二節 童年記事
第三節 休閒娛樂
第五章 童年中的飲食記憶
第一節 童年中的餐食與文化
第二節 童年的零食記憶
第三節 童年的自然環境與飲食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附錄:作家作品介紹
一、圖書
(一)研究文本
王淑芬。《童年懺悔錄》。臺北:民生報,1999年8月。
林玫伶。《我家開戲院》。臺北:民生報,2001年8月。
林芳萍。《屋簷上的祕密》。臺北市:民生報,1998年,11月。
張嘉驊。《風島飛起來了》。臺北市:小魯,1999年10月。
陳素宜。《妮子家的事》。臺北市:民生報,1999年4月。
管家琪。《藍色記憶箱》。臺北:幼獅,2001年6月。
(二)相關文本
王淑芬編著。《老師的童年往事》。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96年11月。
王盛弘。《大風吹:臺灣童年》。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1月。
朱天心、向陽等著。《放學了!14個作家的妙童年》。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2013年7月。
何元亨。《童年萬萬歲》。臺北縣:頂淵文化,2005年1月。
林志謙。《5年級發光的童年往事》。臺北:宇河文化,2004年5月。
侯文詠。《淘氣故事集》全新版。臺北:皇冠,2012年8月。
蔡文章。《攜手走過童年》。高雄:百盛文化,2001年4月。頁68。
(三)專 書
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感官之旅》。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8月。
Leonard Sax著。洪蘭譯。《養男育女調不同》。臺北:遠流,2007年10月。
Marcel Pagnol著。李桂蜜譯。《媽媽的城堡-普羅旺斯的成長》。臺北:水晶圖書,1990年。
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臺北:天衛文化,頁143,2000年1月。
Richard A. Fabes著。幸曼玲譯。《兒童發展》。臺北:雙葉,2006年3月。
王美玉編輯。《臺灣久久:臺灣百年生活印記-政經一百年》。臺北市:天下遠見,2011年1月。
尼爾‧波茲曼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臺北:遠流,2007年1月。
李坤城編輯。《再見!禁忌的年代》。高雄市:高雄市新聞處發行,2007年11月。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苦悶與蛻變:六○-七○年代臺灣文學與社會》。臺北市:文津,2007年5月。
林文寶、邱各容著。《臺灣兒童文學一百年》。新北市:富春,2011年11月。
林良。《淺語的藝術》。臺北市:國語日報,2002年。
邱各容。《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歷史》。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出版,2003年11月。
邱各容。《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五南,2005年6月。
保羅‧唐納頓著。納日必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洪文瓊。《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傳文,1994年6月。
康原著。《懷念老臺灣》。臺北:玉山,1995年6月。
張世宗著。《昨日童年‧傳統童玩:趣說臺灣童年游藝文化》。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6年7月。
許極燉。《臺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1996年9月。
馮輝岳編。《有情樹─兒童文學散文選輯1988-1998》。臺北:幼獅,2000年2月。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臺北:文鶴,2001年10月新版第三刷。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2000年11月。
黃德祥。《親職教育》。臺北市:偉華,1999年8月。
管家琪。《口水龍》。臺北:民生報,1991年6月。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1年。
鄭明俐。《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7年6月。
鄭明琍。《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1989 年3月。
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茨合著。黃慧真譯。《發展心理學》。臺北:桂冠,1998年7月。
羅鋼。《敘事學導論》。大陸: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二、學位論文
史穎君。〈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余智仁。〈戰後臺灣國民學校國語科教材教法之研究(1950-1962)〉。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佳玲。《品味中國菜:華語飲食電影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8月。
李惠敏。〈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及華語教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晶玥。〈顛覆傳統的魅力─張嘉驊《怪怪書怪怪讀》系列童話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邱子寧。〈鄭清文作品中的童年敘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夏金英。〈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徐詩棉。〈全國語文競賽國語演說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1月。
徐嘉凌。〈陳國政兒童文學獎散文組得獎作品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1月。
張翰璧。〈埤塘、產業變遷與客家族群-以中壢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2004年12月。
曹琦琳。〈管家琪少年小說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2月)。
許展榮。〈《中華兒童叢書》兒童散文類作品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陳瀅如。〈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葉瑞霞。〈馮輝岳兒童散文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9月。
劉自立。〈侯文詠小說中的體制論述與批判〉。國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劉和旺。〈臺灣兒童散文研究─以《有情樹》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劉瑾華。〈管家琪童話的自我概念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校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蔡明賢。〈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 -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雀燕。〈謝武彰兒童散文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盧淑薇。〈臺灣童年散文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三、期刊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7。
吳聲淼。〈為兒童文學點燈─陳梅生專訪〉。《兒童文學學刊》,第三卷(2000年5月),頁216-231。
林怡君。〈從偵探小說中發現生活態度—作家侯文詠的求學故事。《人本教育札記》,第173期(2003年11月),頁66-69。
邱各容。〈從意識型態談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的書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年4月,頁25-31。
陳韻伃。〈作家作品介紹─搞怪大王張嘉驊〉。《國教之聲》,第34卷第4期(2003年3月),頁42─46。
楊淑朱、蔡佳燕。〈戰後臺灣社會生態對兒童遊戲的影響〉。《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第5期(2010年),頁147。
蔡佳燕。〈孩提時期遊戲樣貌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第46卷第1期(2012年),頁15。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2.
國族主義影響下的語言政策及華語教學
3.
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
4.
鄭清文作品中的童年敘事
5.
台灣童年散文研究
6.
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
7.
馮輝岳兒童散文研究
8.
侯文詠小說中的體制論述與批判
9.
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
10.
品味中國菜:華語飲食電影的集體記憶與文化認同
11.
台灣兒童散文研究-以《有情樹》為例
12.
管家琪少年小說研究
13.
《中華兒童叢書》兒童散文類作品研究
14.
全國語文競賽國語演說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15.
謝武彰兒童散文研究
1.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頁7。
2.
吳聲淼。〈為兒童文學點燈─陳梅生專訪〉。《兒童文學學刊》,第三卷(2000年5月),頁216-231。
3.
林怡君。〈從偵探小說中發現生活態度—作家侯文詠的求學故事。《人本教育札記》,第173期(2003年11月),頁66-69。
4.
邱各容。〈從意識型態談日治時期臺灣兒童文學的書寫〉。《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007年4月,頁25-31。
5.
陳韻伃。〈作家作品介紹─搞怪大王張嘉驊〉。《國教之聲》,第34卷第4期(2003年3月),頁42─46。
6.
楊淑朱、蔡佳燕。〈戰後臺灣社會生態對兒童遊戲的影響〉。《幼兒教保研究期刊》,第5期(2010年),頁147。
1.
童年散文中的時代印記-以60年代出生的兒童文學作家為例
2.
成為父親:尋找兒童文學失落的一角
3.
台灣童年散文研究
4.
播下文化的種子-亞榮隆‧撒可努的童年書寫
5.
台灣文學女作家書寫兒童文學作品研究
6.
後現代兒童文學美學現象
7.
從《迷蝶誌》到《蝶道》—吳明益的蝴蝶書寫
8.
兒童文學獎中的文化形構─以洪建全兒童文學獎為例
9.
台灣文學中的童年考察
10.
日本電視動畫《魔法少女小圓》研究──析論魔法少女形象轉變
11.
如何培育小六生閱讀馬華兒童文學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的個案探究
12.
約翰.伯寧罕作品中的兒童觀研究──以部分作品為例
13.
不只是兒童文學:伊索寓言功能流變
14.
兒童文學與暴力的三個側面檢視
15.
《兒童教育》中的兒童文學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