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彤(2010)。《促參法委外管理模式ROT與OT之公共治理》。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1:1-38。
王志弘(2012)。《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
王志弘、李秉霖、李家儀等合著(2011)。《文化治理、地域發展與空間政治》。台北:群學。
王俐容(2010)。《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台北:智勝。
王瑞哲(2006)。《地方政府與農會協力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鄉鎮市產業文化活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古明君(2013)。〈博物館與當代中國文化治理〉。《博物館與文化》,6:117-139。台中市東勢區公所(2012)。《東勢巧聖仙師開臺祖廟的歷史風華2012》。台中:臺中市東勢區公所。
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11)。《臺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102年度施政計畫》。上網日期:2013年1月6日,取自http://www.hakka.taichung.gov.tw
台中縣政府(1989)。《台中縣誌》。台中:台中縣志編輯委員會。
交通部觀光局(2013)。《2013年受訪旅客主要遊覽景點》。上網日期:2014年12月11日。取自:http://admin.taiwan.net.tw/statistics/market.aspx?no=133
自由時報(2010.07.28)。〈高雄客家園區 委外連2次流標〉,《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14年12月6日。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414886/print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0)。《促參成功案例分享》。上網日期: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pcc.gov.tw/epaper/9903/10years_4.htm
行政院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會(2014)。〈文化部暨所屬文化機構設施(含古蹟及歷史建物等設施)活化再利用之可行性與民間參與商機專案報告)。《第47次院推會紀錄》。上網日期:2014年12月21日,取自http://www.ppp.mof.gov.tw/1030704
余松培 ( 200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宜蘭園區委託經營規劃計畫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余舜德(1995)。《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彥明(2011)。治理「文化治理」:傅柯、班奈特與王志弘,《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2:171-204。
吳瓊恩等(2006)。《公共管理》。台北:智勝。
李允傑(2011)。〈政策管理與執行力:跨域治理觀點〉。《T&D飛訊》,111:1-16。
李素月(2002)。《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新隆(2011)。《復刻版「騰雲號」 東勢客家園區復駛》。客家電視台。播出日期2011年1月12日。取自: 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75202
汪文豪(2011)。〈懷舊消失的八仙山森林鐵道〉,《林務局 台灣林業》, 100年2月號:90-96。
東勢鎮公所(2010)。《續修東勢鎮志》。 台中:臺中縣政府。
林本炫(2005)。〈紮根理論研究法評介〉,齊力、林本炫(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頁189-218。嘉義:南華大學。
邱彥貴(2001)。〈「客家源流」的討論:一個書寫抵抗、正統到翻案的歷程〉。收錄於《客家源流與發展-數位臺灣客家庄》。台北:客家委員會。上網日期:2012年10月2日,取自http://archives.hakka.gov.tw/new/origin/
邱郁芬(2012)。《臺北市客家文化治理策略之研究-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客家委員會(2011)。《99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上網日期:2012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hakka.gov.tw
柯美霞(2014)。《台北市創意文化治理-以松山文創園區的空間生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洪致文(1992)。《台灣鐵道傳奇》。台北:時報出版。
洪致文(2001)。(珍藏世紀台灣鐵道。地方鐵道篇)。台北:時報文化。
洪致文(2011)。《臺灣鐵道文化志》。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洪敏麟(1984)。《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 。台北:台北市政府文獻委員會。
孫本初(2009)。《新公共管理(修訂二版)》。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孫本初(2013)。《新公共管理(五版) 》。台北:新保成。
孫本初審定(2006)。《治理、政府與國家》。台北:智勝。
徐億君(2008)。《「文化治理」中的不對等權力關係—以桃園縣客家文化館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涂美芳(2012)。《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袁方編(2005)。《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財政部推動商業司(2014)。《103年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推動成果可期 簽約金額可達1,000億元》。上網日期:2014年12月20日,取自http://ppp.mof.gov.tw/PPP.Website/News/Display.aspx?ID=1394
財政部推動商業司(2014)。《財政部針對103年度促參推動成果及執行情形》。上網日期:2014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slidesearch.org/slide/20141009-103
高郁涵(2013)。《全球與在地的想像—高雄觀光夜市飲食的文化展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碩士論文。張世杰(2011)。《新公共管理的公務倫理意涵與實踐反省:傅柯的治理理性觀點》。《空大行政學報》,21:75-128。張倪華(2009)。《以永續指標評估再利用空間之研究-以東豐自行車道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論文。張舒婷(2008)。《有志一同:臺北市客家文化館教學志工參與動機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賜福(2003)。《大雪山林業史話》,張賜福(編)。台北:農委會林務局。
張賜福(2004)。〈台中縣豐原線〉,張賜福(編)《八仙山林場史話》,頁7。台中:農委會林務局東勢林管處。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陳育甫(2012)。《探討社會衝突的文化詮釋與文化治理:以花蓮吉安慶修院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休閒遊憩學系碩士論文。陳定銘(2010)。〈客家社區治理〉,載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台北:智勝。
陳板(2002)。〈化邊緣爲資源:臺灣客家文化産業化的策略〉,收錄於《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7-25。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陳凱劭(2005)。《東勢火車站》。上網日期:2012年8月6日。取自http://blog.kaishao.idv.tw/?p=72
陳惠芯(2006)。《台中縣東勢鎮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17-71。曾煥鵬(2012)。《地方文化治理理念與實踐之研究-以新竹縣2002-2009地方文化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廖俊松(2006)。〈公私協力: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之案例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15:324-334。廖珮如譯(2006)。《文化產業分析》。台北:韋伯文化。(原書 Hesmondhalgh, D. [2002].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Sage.)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文化》。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審計部(2011)。〈高雄市地方總決算審核報告(101年度) 〉。上網日期:2012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audit.gov.tw/ezfiles/0/1000/attach/64/pta_1147_5263302_51968.pdf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朝陽、邱榮裕(2004)。《客家風情--移墾-產業-文化》。台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西文部分]
Babbie, E. R. (2009).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Bridge, G. & Watson, S. (2000). A companion to the city. Oxford: Blackwell.
Chang, S.-J. & Wu, C.-E. (2000).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inconsistency among goal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Value Base of Institutions in Times of Political Change: An International Forum. July 17-18, 2000, Metting Romm 105, The Grand Hotel, Taipei, Taiwan.共同發表人:吳瓊恩。
Foucault, M. (1991). 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ell, C. Gordon & P. Miller(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 (pp. 87-104).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nkowski, N. W. & Jensen, K. B. (Eds.) (1991).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rch. London: Routledge.
Lefebvre, H. (1984).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inhart, R. (1981). The assembly line. London: John Calder.
Poster, M. (1997). Cultural history and postmodernity: Disciplinary readings and challeng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eigel, J. (2004). Mysticism and epistemolog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of Michel de Certeau. History and Theory, 43(3), 400-409.
Ter Wal, J. (2002). Appendix: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In Jessika ter Wals(Ed.), Racism and cultural diversity in the mass media: An overview of research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in the EU member states(pp. 421-457). Vienna: European Monitoring Centre on Racism and Xenopho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