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Ann Bowling , Steve lliffe (2011).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successful ageing predicts future quality of life in older adult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9(1).
PAULB. BALTES MARGRETM. BALTES (1990).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ing: 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Successful aging: Perspectives from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Gillian M. Boulton-Lewis, Laurie Buys, Jan Lovie-kitchin (2006 ). Learning and active aging. .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4),, 271-282.
Teresa E. Seeman, Martha L. Bruce, and Gail J. McAvay (1996).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onset of ADL disability: MacArthur studies of successful aging.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1(4) S191-S200.
Barbara Hanratty, Julia Addington-Hall, Antony Arthur, Lucy Cooper, Gunn Grande, Sheila Payne and Jane Seymour (2013). What is different about living alone with cancer in older ag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experiences and preferences for care. BMC family practice, 14(1).
HUI-CHUAN HSU (2007). Exploring elderly people's perspectives on successful ageing in Taiwan. Ageing and Society, 27(01), 87-102.
HUI-CHUAN HSU (2010). Trajectory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ubjective economic status and successful ag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9(3), 455-468.
HUI-CHUAN HSU (2011). Impact of Morbidity and Life Events on Successful Aging. Asia Pac J Public Health, 458-469.
HUI-CHUAN HSU (2015). Trajectories of multimorbidity and impacts on successful aging. Experimental gerontolog, 66, 32-38.
Yvonne L. Michael, Mandy K. Green, Stephanie A. Farquhar (2006). Neighborhood design and active aging. Health & place, 12(4), 734-740.
John W. Rowe, Robert L. Kahn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7, 433-440.
Kari Sundsli, Geir Arild Espnes , Olle Söderhamn (2013). Being old and living alone in urban areas: the meaning of self-care and health on the perception of life situation and identity.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6, 21-27.
Margaret von Faber, MA Annetje Bootsma-van der Wiel, Eric van Exel, Jacobijn Gussekloo,Anne M. Lagaay, Els van Dongen ,Dick L. Knook, Sjaak van der Geest, Gudi G.J. Westendorp (2001). Successful aging in the oldest old: who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successfully aged?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1(22), 2694-2700.
WHO (2002). 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
王正億(2009)。以福利在地觀點檢視社區關懷服務對獨居老人生活之影響--以臺北縣三重及蘆洲地區為例。靜宜大學,台中市。
台北市士林區. (檢視日期20150320http://sldo.gov.taipei/np.asp?ctNode=4440&mp=124071). 鄰里資訊.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8〉。台北市獨居老人照顧服務策略。社會福利, 8-13。
石泱〈2004〉。獨居老人社會支持、健康狀況與孤寂感對生活滿意影響之研究。 輔仁學誌:法/管/社科之部,,39, 43-66。
朱僑麗、陳肇男〈2012〉。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前後對健康檢查服務利用之影響。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1(2),164-175。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2013〉。獨居時代 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 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0〉。「加強老人安養服務方案」實地查證報告。
何萍、葉肅科、卞鳳奎、施百鍊、張中訊 〈2010〉。 士林區志: 台北市士林區公所。
余正麗〈2011〉。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社會資源利用之探討 。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吳沄蓁、趙淑員 〈2010〉。 社區獨居老人的健康需求、需求滿意度及影響因素探討-以彰化縣某鄉鎮為例。 弘光學報, 第63期。吳易謙、韓良誠、林錫璋〈2008〉。 長壽與成功老化。 內科學誌, 19(5), 394-400。吳惠娟 〈2009〉。 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獨居長者社會支持網絡之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為例。 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台北市。
呂源三、莊玉嬪、詹德欽、莊家銘、洪弘昌〈2006〉。 老人健康需求與長期照護觀點。 台灣老年醫學雜誌, 2, 1-11。
呂寶靜〈2012〉。 老人福利服務。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左裕、楊博翔〈2011〉。 逆向房屋抵押貸款在臺灣推行之需求分析。JOURNAL OF HOUSING, 20(1)。
林正祥、劉士嘉〈2013〉。 台灣老人成功與活躍老化之健康餘命探討。 臺灣公共衛生雜誌, 32(6), 562-575。林美玲、翁註重、李昀儒、邱文科 (2009)。以健康成功老化為願景-探討高齡者參與產出型志願服務活動之實證研究。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5, 27-40。
林國泰〈2001〉。 古早芝蘭新士林:士林區區里文化特色專輯。 臺北:士林區公所。
林順良〈1988,07,24〉 誰殺了獨居老人? 聯合晚報。 取自http://udndata.com.autorpa.pccu.edu.tw/library/
林萬億、陳美蘭、鄭如君〈2012年3月〉。 [臺灣活力老化的推動:現況與議題]。臺灣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究,台北。
林麗惠〈2006a〉。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 人口學刊, 33, 133-170。林麗惠〈2006b〉。高齡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7, 1-36。林麗惠〈2012〉。活躍老化指標建構及其對老人教育政策之啟示。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第十九期,77-111。施百鍊〈2004〉。 八芝蘭的故事: 台北市士林區里長聯誼會。
施瑞華〈2010〉。 台灣獨居老人社會特性之區域差異。 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值得重視的老人社會問題【社論】 〈1986,06,25〉 聯合報,02版。
徐慧娟〈2003〉。 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觀點。 社區發展季刊, 103, 252-260。徐慧娟、張明正〈2004〉。 臺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 多層次分析。 台灣社會福利學刊, 第三卷,第二期。
秦毛漁、邱啟潤、蕭正光、盧德發〈2003〉。 社區獨居老人自覺健康狀況及醫療服務使用相關性之探討。 慈濟護理雜誌, 2(2), 66-74。張日青、盧秋玲〈2012〉。 台灣銀髮族資產持有行為之探討。期刊名,卷期,頁數。
莊秀美、鄭怡世〈1999〉。 獨居老人的社區化處遇探討。 東海社會科學學報, 18, 57-72。陳正芬〈2006〉。從老人居住安排及未滿足需求論我國長期照顧政策。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博士論文,嘉義縣。陳正芬〈2009〉。 從居住安排與社會支持體系檢視失能老人之ADL與IADL的未滿足需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 67-100。陳正芬、王彥雯〈2010〉。 從生命週期觀點檢視台灣老人居住安排的模式與轉變。 臺灣社會福利學刊, 8(2), 279-328。陳玉敏〈2001〉。 獨居老年人之自我照顧需求。榮總護理, 18(3), 223-233。陳秋芳、盧孳艷〈2002〉。 社區健康計畫--獨居老人關懷計畫。 護理雜誌,49, 59-64。陳淑美、林佩萱〈2010〉。 親子世代的財務支援,照顧需要對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住宅學報, 19(1), 29-58。曾煥裕、石泱〈2010〉。 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爲例。長期照護雜誌, 14(2), 177-197。黃秋華〈2001〉。 台北市獨居老人使用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東海大學,台中市。
黃素貞、高迪理、林金卿、陳淑美、廖美玲 (1994)。獨居老人在宅服務需求研究--以彰化縣鹿港鎮為例。社會工作學刊,3, 93-116。
黃淑清〈1985〉。 台北市路街史: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黃碧霞、莊金珠、楊雅嵐〈2010〉。 高齡化社會欣對策從「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談起。 社區發展季刊, 132, 3-14。黃麗玲〈1999〉。 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 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楊培珊〈1999〉。台北市獨居老人生活暨需求概況調查-以文山區為例。 台大社會學刊, 27, 144-188。
楊培珊〈2012年3月〉。 [老有所為:高齡者勞動與就業之國際趨勢及我國現況探討]。臺灣因應高齡社會來臨的政策研究,台北。
萬育維〈2010〉。 社會福利服務:理論與實踐。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熊曉芳〈2000〉。 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及相關探討。 長庚護專學報, 2, 53-69。熊曉芳、吳淑瓊〈2007〉。 社區失能老人居住安排與日常生活協助未滿足需求之關係。 台灣衛誌, 26, 207-517。
衛生福利部〈2013〉。 友善關懷老人服務方案。
獨居死亡沒人知道〈1983,04,17〉 聯合報。
薛立敏、張日青〈2013〉。 老人是否持有不動產與獨居之聯合決策分析─ 並由居住滿意度分析老人獨居之性質。 住宅學報, 22(2)。羅伊珊〈2012〉。 活躍老化:銀髮族參與休閒活動因素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靜宜大學,所校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