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文秋芳(1995)。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異。外語教學與研究(3),
61-66。
文秋芳、王立非(2004)。二語習得研究方法 35 年:回顧與思考。中國外語(3),
18-25。
文秋芳、秦曉晴(2002)。非英語專業大學習者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外語教學與研
究,34(1),51-58。
王建勤(2008)。漢語學習者漢字知識獲得機制模擬研究。語言文字應用(01),
67-74。
王建勤(2010)。第二語言習得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新菊(2008)。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綜述。新疆大學學報,36(3),139-144。
石定果、萬業馨(1998)。關於對外漢字教學的調查報告。語言教學與研究(1),36-48。
史耀芳(2001)。二十世紀國內外學習策略研究概述。心理科學(5),586-590。
印京華(2003)。美國大學習者記憶漢字時使用的方法--問卷調查報告。美國中文教師
學會會刊,38(3),69-90。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61-68。
江新(2001)。外國學習者形聲字表音線索意識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56(2),
68-74。
江新(2003)。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系的研究。語言教學與
研究(6),51-57。
江新(2007)。 「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2),91-97。
江新(2008)。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江新(2011)。解決漢字難學的對策。國際漢語學報(1),1-6。
江新、趙果(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研
究(4),10-16。
江新、趙果(2002)。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習者的一次調
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79-85。
江新、柳燕梅(2003)。歐美學習者漢字學習方法的實驗研究——回憶默寫法與重復抄
寫法的比較。世界漢語教學(01),53-67。
李大遂(2006)。漢字的系統性與漢字認知。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 13-21。
李大遂(2007)。對外漢字教學回顧與展望。渤海大學學報。2,58-62。
吳勇毅,陳鈺(2004)。成功的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分析。「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
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呂必松(1996)。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2006)。中文和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呂如蘋(2013)。從書寫偏誤分析探討非漢字圈華語學習者傳統字之習得歷程。 中國
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宋連誼(2000)。漢語教學中只重認讀不求書寫的可行性。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
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佟樂泉、張一清(1993)。兒童語言學習若干問題研究。世界漢語教學。2,81-87。
佟樂泉(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周小兵(1999)。對外漢字教學中多項分流交際領先的原則。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
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1998)。留學生漢字教學的新思路。暨南學報。20 (2),106-112。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尉萬傳(2004)。研究學習策略改進漢字教學。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1-9。
施正宇(1998)。現代漢字的幾合性質及其在漢字教學中的意義。語言文字應用,4,
59-65。
施正宇(2000)。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漢語學習,2,38-41。
柯傳仁、沈禾玲(2003)。回顧與展望:美國漢語學理論研究評回顧與展望。美國:漢
語學理論研究評述,3,87-91。
徐子亮(2003)。漢字背景與漢語認知。漢語學習(6),63-66。
徐彩華(2000)。漢字教學中的幾個認知心理問題。北京師範大學學報,6,127-130。
徐彩華(2010)。漢字認知與漢字學習心理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徐麗君(2012)。對成功漢語學習者的詞彙學習策略的調查與分析。浙江大學浙江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碩士論文。
桑青松(2004)。自我調節學習: 策略型學習者實現自我效能的超越。心理科學,27
(5),1239-1241。
秦曉晴(2002)。動機理論研究及其對外語學習的意義。外語研究,74(4),74-79。
馬明艷(2007)。初級階段非漢字圈留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的個案研究。世界漢語教學
(1),40-49。
許菊(2006)。普遍語法與二語習得。外語教學。27 (1),22-25。
崔永華(1997)。漢字部件和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文字應用,23(03),49-54。
崔永華(1998)。關於漢字教學的一種思路。北京大學學報,35(3)。
崔永華(1999)。基礎漢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世界漢語教學,1。
郝麗霞(2010)。留學生漢字習得過程研究述評。教學研究。4,134-135、140。
黃沛榮(2009)。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增訂版) 台北:樂學書局。
黃沛榮(2011)。漢字教學新紀元。臺北:樂學書局。
康淑敏(2003)。學習風格理論─西方研究綜述。山東外語教學,94(3),24-28。
莫為中(2013)。非漢字背景初級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
文學院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陳莉、李勁超(2014)。外語學習者認知風格差異與外語教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
報,33(2)。
鹿士義(2002)。母語為拼音文字的學習者漢字正字法意識發展的研究。語言教學與
研究。3,53-57。
曾志朗、洪蘭 (1980)。漢字空間關係的知覺歷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曾志朗(1989)。開拓華語文研究的新境界:中國心理學應面對認知與神經科學的挑
戰。香港:語文建設,24。
程朝暉(1997)。漢字的學與教。世界漢語教學。3,173-176。
張金橋(2008)。漢語閱讀與習得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金蘭(2013)。以華語為第二語言學習者之漢字習得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華語
文教學博士學位學程博士學位論文。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2)。心理學概要。臺北:東華書局。
陳寶國(1999)。漢字閱讀中形、音、義加工時間過程的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
士學位論文。
傅政(2001)。二語學習成功者策略研究初探。外語教學,22(2),23-26。
曾金金(2000)。德國學習者學習漢字的情況及其學習策略。「語言研究─國際漢語教
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文。
費錦昌(1998)。對外漢字教學的特點、難點及其對策。北京大學學報,35(3),
119-127。
馮麗萍(1998)。漢字認知規律研究綜述。世界漢語教學,45(03),97-103。
馮麗萍(2002)。非漢字背景留學習者漢字形音識別的影響因素。漢字文化(03),
47-49。
馮麗萍(2015)。入門階段漢字教學條件的分析與教學方法的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
報。13 (1),1-11。
彭萬勇(2009)。對外漢語漢字字源教學法理論建構論。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8 (6),
128-131。
萬業馨(1999)。漢字字元分工與部件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4),32-41。
葉德明(1987)。漢字書寫錯誤之分析與教學。華文世界,43,56-66。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臺北:師大書苑有限
公司。
葉德明(2000)。外籍生漢字書寫策略探討。「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發表之論
文。
鄭昭明(198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0,39-43。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圖書。
鄭麗玉(1998)。認知心裡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繼娥(2001)。漢字認知心理研究成果與漢字教學。成都教育學院學報,15,39-41。
謝純芬(2014)。非漢字背景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
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蘇毓玲(2012)。非漢字圈學習者漢字讀寫習得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
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蘇培成(2001)。現代漢字學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玉蓮(2004)。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現狀與前瞻。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3),
36-43。
顧安達、江新、萬業馨主編(2007)。漢字的認知與教學—西方學習者漢字認知國際
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Chomsky, N. (1976). Reflect ions on Language. London: Temple Smith.
Corder, S.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and near-native
speakers. Languag, 63, 544-573.
DeFrancis, J. (1984).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isi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Newbury House.
Jackson, N. E., Everson, M. E. & Ke, Chuanren. (2003). Beginning readers awareness of
the orthographic structure of semantic-phonetic compounds: Lessons from a study of learner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Reading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Praeger Publishers: London.
Ke, C. (1998). Effects of Strategies o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mong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3 (2 ),
93-112.
MeGinnis (1995). S.Student attitud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learning of written Chines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CA :Long
Beach, 1-18.
Naiman, N. (1978).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ries, 7, Toronto: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O’Malley, J. & Chamot, A.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 L. (1989).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 synthesis of stud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training system, 17 (2), 235-247.
Oxford, R. & Nyikos,M. (1989). Variables affecting choice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by university student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 291- 300.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Rubin, J. (1975). What the“Good Language Leaner”Can Teach Us. TESOL,9, 41-451.
Witkin, H. A. (1977). Field dependent-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47,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