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王文中、呂金燮、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五南圖書書局。
王占魁(2009)。智慧型手機網路使用意願及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高雄市。王英裕(2004)。智慧型行動電話技術發展藍圖。工業技術研究院。
王美文(2014)。彰化縣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學校投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王美華(2008)。新臺灣之子的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新竹市。王俊傑 (2010)。父母支持度、學生學習態度與國中生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王家琇(1991)。高級中學資優班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考試焦慮之探討。台灣教育。486期:25-33。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莊民(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學業成就 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市。王偉臣(2004)。品牌形象與消費者自我概念一致性之研究-以青少年使用手機行為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王智弘(2008)。網路成癮的成因分析與輔導策略。輔導季刊,44(1),1-12。王淑鏗(2008)。從依賴行為的觀點探討國中生手機使用-以宜蘭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學系,宜蘭縣。王健任(2004)。國中生網路遊戲成癮傾向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王禎娸(2012)。國中生自我概念、利社會行為與快樂感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王德琳(1994)。繼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影響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曉慧 (2010)。 國小學生文化資本, 後設認知能力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臺南市。王樺(2012)。手機正在改變生活,台灣:新紀元周刊。取自 http://m.epochtimes.com/article.php?url=/gb/12/9/15/n3683734&encode=gb&back=1& 。
王麗香(2007)。 國小高年級學童解釋型態, 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王麗雯、許儷揚、黃淑盈(2000)。《手機的行銷組合與消費者行為之調查─以北
部大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報告。取自http://wenku.baidu.com/view/cb91de294b73f242336c5feb.html
王鍾和(1992)。繼父家庭、繼母家庭及完整家庭子女的生活適應及親子關係之
比較研究。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169-217。
江今葉(2012年8月17日)。時代:手機與生活已不可分。中央通訊社。取自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8170011-1.aspx
方俊童(2012)。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臺北市。白博仁(1999)。國小學生的性別角色及其對自我概念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江國樑(2001)。高屏澎地區國小教師自我概念內外控信念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朱美祝(2010)。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 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朱美瑰(2008)。 網路犯罪新型態~ 看不見的拳頭: 青少年網路霸凌現象初探。諮商與輔導,(268),6-10。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彰化縣。朱經明(1981):國中學生自我觀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朱耀明﹑黃一峰(2006)。高中生使用行動電話之行爲文化探究分析研究。科
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4-129。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 成就動機, 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4。
余啟名(1993)。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市。呂奕熹(2011)。孩子是「低頭族」,怎麼辦?。親子天下雜誌,29。
呂傑華、門菊英、呂昕禹、黎政諺(2013)。Just Call Me, Be Happy!—花蓮高中 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傳播與管理研究,13(1),33-72。谷宗芸(2007)。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杜家瑜(2013)。顧客體驗性價值、自我概念、品牌個性、品牌形象對品牌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臺北市。宋秋萍(1994)。理情團體諮商對國小敵意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屏東縣。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巫明蓁(2012)。運用同儕交互指導策略提升國中七年級生英語學業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中市。何千惠(2003)。第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社會支持與遵醫囑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某區域教學醫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何英奇(1986)。自我觀念評量的檢討。教育研究所集刊,28,75-92。
何英奇(2001)。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補救教學。載於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合著,學習輔導。臺北:心理出版社。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 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何富財(2003)。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何雅婷(2009)。國中單親家庭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學系,宜蘭縣。何麗君(2005)。國中學生自我效能, 集體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彰化市。李昕平(2008)。馬祖地區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李宜娗(2009)。國中教師期望、教室目標結構、成就目標與課業投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南市。李雅芳(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李輝 (1994)。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 6-9。李麗香(2003)。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李麗蘋(2002)。壓縮的童年-提早入學兒童自我概念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
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吳美玲(1995)。國中補校學生自我觀念、對教師教學行為的知覺與數學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吳淑芬(2010)。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臺南市。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吳毓瑩(1995)。蛻變與突破:紙筆及另類評量的理念與實務。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教育論壇(四)。
吳翠珍(2009)。 全國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fubonedu.org.tw/projects.aspx?itemID=ML004。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資訊社會
研究,7,235-253。
吳麗梅(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大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沈珮綺(2008)。高中學生數學自我概念、數學自我效能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沈維育(2005)。國中學生座位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沈蕙柔(2013)。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及其使用者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縣。邵瑞珍、皮連生(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武興漢(2012)。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學生數學科學業自我概念、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兒福聯盟(2011)。台灣學童手機使用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news/advocacy_detail/339。
兒福聯盟(2013)。2013年兒少手機及App使用狀況調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0/606。
兒福聯盟(2013)。2014年台灣國中生未來志向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research/detail/71/754。
金信慧(2013)。青少年數位原民智慧型手機使用行為與群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臺北市。金車文教基金會(2006)。學生使用行動電話情形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105170042-1.aspx。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3)。青少年使用行動電話情形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5220057-1.aspx。
金車文教基金會(2013)。被手機綁架的青少年---青少年行動電話調查報告。取自http://parentsradio.pixnet.net/blog/post/11238775。
邱紹一(2014)。青少年智慧型手機沉癮因素與預防策略初探研究。育達科大學報, (37),21-41。邱筠媛(2006)。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對其學業成就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邱冠斌、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社會變遷下的幼兒教育與照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6-123。
邱琍敏(2011)。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宜蘭縣。邱霓敏(2001)。高雄市高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
北: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 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3)。青少年自我概念向度與成份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6,15-16。
邱圓惠(2007)。自我探索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 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 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林文瑛﹑ 王震武(1995)。本土心理學研究: 中國父母的教養觀─ 嚴教觀或打罵觀﹑親子關係與教化。 本土心理學研究,3。林生傳(1978)。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高雄師範學院學報,4,167-205。
林生傳(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巨流。
林世欣(2000)。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林世清(2012)。父母負向言語、教養態度對國中生自我概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市。林吉祥(2005)。國中生外語焦慮, 學業成敗歸因, 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以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林邦傑(197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林明慧 (2012)。青少年手機使用行為與手機依賴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研究所,中壢。林宜靜、廖昭文(2006)。青少年自我概念發展與輔導之探究。木柵高工學報,10,49-70。林妤芳(2011)。南部地區高中職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南市。林秋斌 (2011)。一對一的行動學習教室。 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120, 1-20。
林保源、紀盈綺、林楚莛、張書華、彭曉姿(2013)。 智慧型手機對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休閒行為影響之研究。休閒運動保健學報,4,17-33。
林佳萱 (2011)。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在校表現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林美聆(2009)。手機、電玩遊戲與國中生學業表現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林春煌(2002)。成長團體對高中生物理科自我效能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班,臺北市。林素霞(2003)。不同取向生命意義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嘉義縣。林淑美(200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林淑娟(2007)。國小學童數學科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行動控制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1997)。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林錫輝(2010)。高職工業類科輪調式建教合作班技術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彰化縣。林憶鳳(2011)。新移民子女的自我概念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林韻潔(2007)。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童生命意義感及自我概念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研究所,臺南市。林麗玉(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手機使用行為之研究 -以臺中市西屯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周文松(2006)。國中學生學習動機、家長教育期望與學業成就──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高雄市。周佑玲(2001)。國小學童自我對話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周佳韻(2007)。單親家庭國中生學業成就、生涯成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周國民(2006)。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生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東方快線網路市調(2008)。青少年愛玩Game,也在意公平,24H線上遊戲廣告測試調查。取自http://www.eolembrain.com.tw/Latest_View.aspx?SelectID=44
EOLembrain東方快線研究部(2011)。東方快線天下雜誌合作調查:您被APP綁架了嗎。取自http://www.eolembrain.com.tw/Latest_View.aspx?SelectID=242
倪小平(2003)。國小肢體障礙學生自我概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胡玉鳳(2004)。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家庭學童學業成就、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胡芳瑾(2011)。桃園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胡榮、王小章譯(1994)。米德(G.H. Mead)著。心靈、自我與社會。臺北:桂冠。
施玉鵬 (2001)。出生序、父母教養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洪光遠、鄭慧玲譯(1995)。普汶(L. A. Pervin)著。人格心理學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6th ,ed.)。臺北:桂冠。
洪芳菁(2014)。智慧型手機沉迷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臺中市。洪若和(1995)。國小兒童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台東師院學報,6,91-134。
洪敏傑(2004)。我國高中職汽車科學生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彰化市。洪裕欣(2008)。國小兒童摘要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六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南市。洪蘭譯(2000)。安妮.莫伊爾( Anne Moir),大衛.傑塞爾( David Jessel)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臺北:遠流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高雄市。侯鳳珠(2002)。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侯鈞元(2008)。從使用需求觀點剖析智慧型手機設計趨勢。IEK產業情報-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取自http://ieknet.iek.org.tw/Book View.do?rptidno=32295
姜韻梅 (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偶樣崇拜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袁潇 、风笑天 (2011)。 青少年手机需求及使用行为研究现状。 中国青年研究, 4,78-81。
徐士翔(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台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縣。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徐恒欣(2011)。智慧型手機在教室中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新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新竹縣。翁明慧(2012)。國小高年級學生使用手機現況,在校影響與自我概念關係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教育部(2001)。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 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修正條文。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14)。103 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中文摘要 。取自http://www.edu.tw/NewsVideo/detail.aspx?Node=1125&ID=106
郭品宏(2015年2月12日)。日本調查:學生沈迷手機上網影響學習意願。教育部電子報653期。取自http://epaper.edu.tw/mobile/windows.aspx?windows_sn=13609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3)。行動通信業務客戶統計數。取自http://www.ncc.gov.tw/
梅淑鶯(2012)。父母控制、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其情緒困擾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正昌(1994a)。北部三縣市家庭教育資源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研究雙月刊,39,37-43。陳永發(1996)。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科學業成績、成敗歸因以及學科學業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4,125-178。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陳江瑞 (2012)。小學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以龍津國小新移民子女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嘉義縣。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30,93~100。
陳李綢(1991)。個案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3,416-434。
陳易芬(1995)。台中師院一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及其學業成績相關之研究。台中師院學報,9,61-95。
陳其生(2007)。智慧型手機之消費這行為研究-以商務人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臺北市。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
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
陳美芬(1996)。學童認同對象與自我觀念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東縣。陳秀芬(2005)。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臺北市。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陳欣妤(2012)。國小三年級與六年級高低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對圖畫書的理解與觀察行為之差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臺北市。陳孟微(2012)。子女知覺父母共親職對其自我概念之影響- 新移民家庭與本地家庭之比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臺北市。陳姿秀(2006)。外籍配偶子女語言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彰化縣。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9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皎眉(2004)。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姿秀(2012)。兩岸分偶家庭女性配偶親職經驗之探究—以子女就讀桃園縣國小之家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研究所,中壢市。陳家彬(2007)。成就目標論--學習動機研究的新取向。國民教育,48(1), 99-105。陳晉銘 (2014)。新住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桃園市中壢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研究所,中壢市。陳雅玲(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同儕關係與其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陳雅雯(2002)。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臺中市。陳照雄(1978)。台北市國小資優般與普通班學生自我概念之分析研究。談教育與心理。台北:大台北打字印刷公司。
陳智文(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班級氣氛、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陳運杰(2008)。教師教學方式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立建國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陳慧玲(2013)。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陳增穎 (2000)。開啟或封閉?網際網路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影響。師友,392,27-30。
陳曉佳(2004)。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曉琴(2007)。馬祖地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南投縣。陳麗華 (200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應用統計學研究所,新北市。陳慶福、鍾寶珠(1998)。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2,1-35。陳韻如(2012)。高雄市國中生家庭氣氛、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陳馨雯 (2010)。國中生使用手機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黃光雄 (1991)。教育概論。師大書苑。
黃金梅(2002)。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感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
黃明卿(2011)。國小高年級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應用統計學系研究所,新竹市。黃芷潁(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黃彥達(2005)。《數位之牆》頻寬飢渴症是一種假性疾病?取自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304。
黃昭智(2009)。時間管理、休閒參與和學業成就-以茄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南市。黃朗文(2002年12月12日)。自我概念的發展歷程-從青少年初期到中後期的轉變,「國科會87-89年度社會學門專題補助研究成果發表會」,臺中東海大學。
黃偉耿﹑ 古博文 (2012)。 青少年螢幕式坐式行為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中華體育季刊, 26(3), 345-352。黃惠卿﹑林啓超 (2005)。 國中生數學之成就目標導向對自我效能和不適應學習行為之關係。 教育科學期刊, 5(2),27-51。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
黃國彥(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 心理。
黃景立(2011)。 國中生課業壓力, 自我概念, 學業復原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6,383-486。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系研究所,花蓮縣。黃淑玲(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淑鈴(2014)。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高雄市。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臺北市。黃德祥 (1982)。父母離婚兒童之自我觀念, 焦慮反應, 學業成就及團體諮商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臺北市。黃顯閔(2004)。新產品功能需求分析-智慧型手機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新北市。許芷浩(2013),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戀愛?-探討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在親密關係溝通中扮演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許明遠(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兩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許士仁(2007)。私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美髮技術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生涯發展之研究-以A國際美髮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彰化縣。許育瑞(2013)。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手機遊戲行為與休閒活動參與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苗栗縣。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中市。章凱閎(2013)。智慧手機時代德教授提醒檢視多工影響,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學術交流。取自網址:http://comm. nccu.edu.tw /02_list_detail.php?sn=904。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空大。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R. A. Baron & D. Byrne 著。社會心理學。臺北:洪葉。
郭生玉(1981)。 國中教師期望的形成有關因素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 161-172。郭世婷(2011)。學業成就與憂鬱之關係─自我概念扮演的角色:中介變項?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屏東縣。郭怡汎(2003)。屏東縣市國小普通班學童自我概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屏東縣。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郭惠雯(201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之教師期望知覺、父母期望知覺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彭森明(2006)。 學習成就評量的多元功能及其相應研究設計。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4), 21-38。富邦文教基金會(2008)。2008年全國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取自http://www.fubonedu.org.tw/projectActionView.aspx?itemID=new20081016163820LL3。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0)。性別族群網路使用狀況。取自 http://news.ixresearch.com/?p=2215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4)。2014同學有事?青少年調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11_27_14.html
張文隆(1996)。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張玉潔、胡志偉(1994)。中國大學生的自發性自我概念:內容向度及向度重要性之研究。中華心理學刊,33,11-21。張佳蓉(2012)。高雄市國中生網路遊戲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 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張美珍(2006)。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郁雯(2008)。對比效應對學業自我概念之影響-發展的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 40(1),23-38 。張雅婷 (2011)。國民中學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對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張意珮(2003)。智慧型手機在物流營業司機之接受度研究─以新竹貨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臺南市。
張滿玲(1999)。 SE Taylor. 社會心理學。臺北: 雙葉。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
張憲庭(2010)。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賈樂平(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學業成績之後設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旭英,王文玲(2007)。國高中生依附父母、接觸偏差同儕、傳統價值觀念與偏差行爲的關聯性之差異性研究。犯罪學期刊,10(2),29-48。
詹世妹(201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人格特質、自我效能、人際關係、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彰化縣。詹志禹(2002)。建構論:理論基礎與教育應用。臺北:正中。
葛煜仁(2012)。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及 同儕關係對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葉文婷(2007)。國中生自我概念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系研究所,臺北市。葉和滿(2002)。不同入學管道的高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葉柏鋒(2012)。 智慧型手機市場之競爭分析—宏達電 (hTC) 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臺北市。葉麗珠(2006)。 國中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臺北市。溫世頌(1986)。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
溫世頌(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 三民。
溫崑明(2004)。台北市高職生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資策會FIND(2011)。臺灣消費者持有智慧型手機成長顯著,影音娛樂將帶動新一波應用型態。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287
資策會FIND(2011)。Nielson:遊戲類仍是最受使用者歡迎的行動App。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6287
資策會/經濟部技術處(2011)。科技化服務價值鏈研究與推動計畫。資訊工業策進會Foreseeing Innovative New Digiservices。
資策會FIND(2014)。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率近7成 市場即將飽和!。取自http://www.iii.org.tw/m/News-more.aspx?id=1475
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臺北市。群邑媒體週報(2009)。產業直擊-智慧型手機崛起。群邑媒體資訊The M-Flash。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208170011-1.aspx
楊文玫(1994)。認知模式的自我概念之探討。輔導季刊,30(1),50-56。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楊易蕙(2005)。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楊國樞(1974)。小學與初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417-463。
楊國德 ( 1997 )。終生學習社會。臺北:師大書苑。
楊淑晴、黃凱琳(2010)。國中生參與線上遊戲經驗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8(3)(Spring 2011) ,407-442。
楊銀濤(2009)。智慧型手機發展的趨勢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臺南市。楊欣育、郭芳智、張世其。智慧型手機對使用者人際與心理影響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3,272-291。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趙曉美(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廖仁藝(2001)。高學業成就原住民兒童家庭因素之分析:以巴拉腦社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廖松圳(199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彰化縣。廖克玲(1982)。社會學習論巨匠-班度拉。臺北:允晨文化。
廖婉君(2004)。國中學生人格類型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劉幼琍、陳清河(2002)。台灣ADSL寬頻網路使用行為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取自http://ccis.nctu.edu.tw/issueArticle.asp?P_No=7&CA_ID=225
劉金花主編(1999)。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劉欣飴(2012)。台灣消費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行為解密:社群、拍照與定位成為三大關鍵應用。台北:資策會FIND。取自網址: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12 。
劉若蘭(1995)。心理衛生概要。臺北市:匯華。
劉香妏(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研究所,嘉義縣。劉宣昕(2007)。大學資訊工程系與資訊管理系學生之學業成就預測(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所,屏東縣。劉島伊(2011)。數學自我概念對內、外在動機與數學學業成就中介效果之探討-以TIMSS 2007臺灣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劉偉瑩(2013)。學生使用智慧型手機,十個有一個重度成癮。國語日報13版–教育專刊,臺北市。
劉雅文(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自我概念、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劉建成 (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潘進財(2005)。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鄧巧琍(2013),NPD Display Search:預測2017年,全球手機出貨量中80%以
上將為智慧手機。台北:NPD Display Search。取自http://www.displaysearch.com.tw/news.php?id=391。
蔣志健(2010)。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研究所,新竹市。鄭衣婷(2007)。國中生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市。鄭斐云(2009)。父職參與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業成就, 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臺北市。鄭學慧(2009)。影響國中生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臺北市。蔡金鈴(2005)。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 人際關係, 學校投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彰化縣。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市。蔡佩蓉(2013)。高雄市國中生手機使用與人際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蔡淑琴(2012),臺南市國中生手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及親子互動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臺南市。蔡進雄(2004)。校長自我效能感之模式建構及其提升策略。國教學報,16,237-245。
賴美雪(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臺中市。賴倩瑜、陳瑞蘭、林惠琦、吳家珍、沈麗惠(2000)。心理衛生。台北:揚智。
賴鑫城(199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諶雯玲(2009)。台北縣高中生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臺北市。盧天齊(2006)。智慧型手機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台北市上班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研究所,新竹市。盧玟伶(2007)。國中生數學自我概念, 自我效能與成就關係之探討: PISA 2003 香港資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盧浩傑(2006)。國小學童網路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偏差行為、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市。盧欽銘 (1980)。國小及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特質之分析。中國測驗年刊,27,3-44。
盧麗玉 (2012)。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行為對教室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臺北市。方雯玲(2013 年6月14日)。Google:旅遊搜尋 桌機、手機使用行為大不同。
蕃新聞。取自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57092
鍾青桑(2010)。影響外配母親小孩學業成就的因素:以雲林縣某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嘉義縣。戴玉婷(2010)。國中學生全人生命意義量表之建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碩士論文生死學研究所, 嘉義縣。蕭名晟(2007)。解釋型態、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以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蕭雅如 (2012)。國小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 以 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蕭雅芬(2013)。國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臺南市。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臺南市。簡茂發(1978)。國中新生適用「學科成就測驗」之編製,測驗年刊,25,64-74。
簡茂發(1984)。教學評量原理與方法。載於臺灣省教育廳主編,教學評量手冊,13-23。
簡茂發(1986)。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謝伯榮(2005)。中學生時間管理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研究所,臺北市。謝雨珊(2010)。拓璞:智慧型手機高峰戰,台廠彈性搶商機。Business Next 數位時代。
謝孟穎 (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南市。謝龍卿(2012),青少年臉書成癮、人際關係與學業成就及其差異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關志昱(2011)。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與生涯發展準備度之研究-以東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研究所,彰化縣。顏仲崚(2007)。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與生涯選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新竹市。顏綵思、魏麗敏(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19(2),23-48。
羅佳芬(2001)。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嚴蘭欣(2010年9月15日)。臺灣2011 Android 凌駕Symbian。新電子網。取自http://www.mem.com.tw/article_content.asp?sn=1009140008。
蘇郁嵐(2004)。國中生社會地位與合作學習對其英語科學業成就、社會焦慮、成就動機及歸因風格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蘇雅雯(2008)。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與統計研究所,臺中市。蘇筱楓(2005)。臺灣、中國與東南亞新娘之子女的國語文能力與學業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臺南市。蘇建文(1979)。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99-114。蘇湘婷(2009)。〈品牌研究:三星手機-使用情境與價值感勝出〉。《Business Next數位時代iSURVEY 東方線上》。取自http://bnext20.bnext.com.tw/StoreView_1066
貳、英文部分
Ace*Comm.(2005). Kids and mobile phones:How service providers need to address
parental concerns. Vendor White Paper, November,p. 14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Alavi, M.(1994) .Computer -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empirical evaluation .MIS Quarterly 18 (2) ,June,150-74.
Alavi,M.,Wheeler,B.C.& Valacich, J.S.(1995) .Using IT toreengineer business education: An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collaboative tele- learning. MIS Quarterly, 19 (3),
293- 313 .
Alavi,M.,Yoo,Y.& Vogel, D.R.(1997)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ad dvalueto management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 0 (6) ,1310-13 33.
Avidar, R., Ariel, Y., Malka, V., & Levy, E. C. (2013). Smartphones and young publics: A new challenge for public relations practice and relationship building.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Available online 15 October 2013.
Bandura, A., & Wood, R. E. (1989). Effect of perceived control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standards on self-regulation of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 805-814.Best, J.( 2006,February 13). Analysis: What is a Smart Phone? Good question. CBS Interactive.[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networks.silicon.com/mobile/0,39024665,39156391,00.htm
Bianchi, A., & Phillips, J. G. (2005).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phone use. Cyber Psychology & Behavior, 8(1),39-51.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G.(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58). New York,NY: Greenwood.
Burns,R.B.(1979).The self-concept:Theory, measurement,development,and behavior.NewYork:Longman.
Burns, R.B. (1984). The self-concept in theory,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Inc.
Calsyn, R. J., & Kenny, D. A. (1977). Self-concept of ability and perceived evaluation of others: Cause or effec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2), 136.
Chang, Y.F., Chen, C.S., & Zhou, H.(2009). Smart phone for mobile commerce. Computer Standards and Interfaces,31(4), 740-747. doi:10.1016/j.csi.2008.09.016
Cooley, C. H.(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lancy, S. M. & Dollinger, S. J. (1992). Photographic depictions of the self: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in social connectedness. Sex Roles, 29, 477-495.
Chen, Y.F.(2006). Social phenomena of mobile phone use: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yber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11, 219-244.
Collins, R. (1971). Functional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6, 1002-1019.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J058318)
Cronbach, L. J. (1951). Coefficient alpha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ests. Psychometrika, 16(3), 297-334.
Davis, K., & Moore, W. E. (1945). Some principles of stratific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42-249.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N.J.:Prentice-Hall.
Everall, R. D., Bostik, K. E. & Paulson, B. L. (2005). I’m Sick of Being Me: Developmental Themes In A Suicidal Adolescent.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Adolescence, 40 (160), 693-708.
Faruque, M. R. I., Islam, M. T., & Misran, N. (2010). Effect of human head shapes for mobile phone exposure on electromagnetic absorption. Informacije MIDEM, 40(3), 232-237.
Faruque, M. R. I., Islam, M. T., & Misran, N. (2010). Evaluation of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reduction for PIFA antenna using metamaterials. Frequenz, 64(7-8), 144-149.
Felson, R.B., & Trudeau, L.(1991)。Gender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performa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54,113~126.
Fitts, W. H. (1965). The manual of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cale. Nashville,Tenness: Counselor Recording sand Tests.
Francis, A., Goheer, A., Haver-Dieter, R., Kaplan, A. D., Kerstetter, K., Kirk, A. L., et al. (2004). Promot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A Discussion & Contemporary Issues Based Approach.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emstone Program,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
Ginsburg, H. P., & Golbeck, S. L. (2004). Thoughts on the future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9(1), 190-200.
Goldberg. M.D., & Cornell, D.(1998).The influence of intrinstic motivational and self-concep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econd and third-grade students.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Gift,21,179~205.
Good, T. L., & Brophy, J.(1995).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Longman.
Guay, F., Marsh, H. W., & Boivin, M. (2003).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n their causal orde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1), 124-136.
Hair, J. F., Black, W. C., Babin, B. J.,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Vol. 6).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Hakala, P. T., Rimpela, A. H., Saarni, L. A., & Salminen, J. J. (2005). Frequent computer- related activities increase the risk of neck-shoulder and low back pain in adolesc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16(5), 536-541.
Hardell, L., Carlberg, M., Söderqvist, F., & Mild, K. (2008). Meta-analysis of long-term mobile use and the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um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32 (5), 1097-103.
Hattie, J. (1992). Self-concept. Hillsdale, NJ: Erlbaum.
Hattie, J., & Marsh, H. W. (1996). Future directions in self-concept research. In B. A,Bracken(ED.),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al social and clinicl considerations(pp. 421-462). NY: Wiley.
Hawis, G. R., & Hawes L. S. (1982). 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Van Nor Strand Rein Hold Company.
Heider, F. (2013).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Psychology Press.
Helmke, K. G., & van Aken, M. A. G. (1995). The causal ordering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concept of ability during elementary
school: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7,
624–637.
Henderson, S., Taylor, R & Thomson, R. 2002. In Touch: Young People,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ie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 5 (4):, 494-512
Hergovich, A., Sirsch, U., & Felinger, M.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self-concept of preadolescent children.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25(2), 207-222.
Hiltz,S.R.(1986).“The Virtual Classroom:Us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 nication For University Teaching,”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6 (6) , Spring ,95 -104 .
Himmelsbach, T. (2011). A Survey on Today's Smartphone Usage.
Hoge, D.R., Smith, E.K.& Crist, J.T.(1995).Reciprocal effects of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ixth and seventh grade.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bce, 24(3),295~314.
Hurlock, E. B. (1974):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Y.: McGraw Hill. Inc. Co.
Igarashi, T., Takai, J., & Yoshida, T. (200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ocial network development via mobile phone text messages: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2(5), 691-713.
Ito, M., Matsuda, M., Okabe, D., (Eds.), 2005. Portable, Personal, Pedestrian: Mobile Phones in Japanese Life. MIT Press, Cambridge, MA.
Liang, J. K., Liu, T. C., Wang, H. Y., Chang, B., Deng, Y. C., Yang, J. C., Chou,C. Y., Ko, H. W., Yang, S., & Chan, T. W. (2005). A few design perspectives on one-on-one digital classroom environment,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3), 181-189.
Lomotey, R. K., Jamal, S., & Deters, R. (2012, June). SOPHRA: a mobile web services hosting infrastructure in mHealth. In Mobile Services (MS), 2012 IEE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p. 88-95). IEEE.
Looi, C. K., Lin, C. P., & Liu, K. P. (2008). Group Scribbles to Support Knowledge Building in Jigsaw Method.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 1(3), pp. 157-164.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James, W. (198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Jenaro, C., Flores, N., Gómez-Vela, M., González-Gil, F., & Caballo, C. (2007). 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health correlates. Addiction Research & Theory, 15(3), 309-320.
Josephs, R. A., Harkus, H. R., &; Tafarodi, R. W. (1992). Gender and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391-402.
Jourard, S. M., & Landsman, T. (1980). Healthy personality: An approach
from the viewpoint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Kim, Y. S., Ahn, C. Y., Yeo, Y. J., & Hwang, C. H. (2007). U.S. Patent No. D549,202. Washington, DC: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Kristina, T., Ricciardelli, L. A., Robert, W.J. (2000).Gender Ttaits and Self-Concept as Indicators of Problem Eating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among Children. Sex Role:
A Journal of Research, 43 (7-8),441~458.
Kurtz-Costes, B. E., & Schneider, W. (1994). Self-concept, attributional beliefs, and school achievement: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2), 199-216.
Labenne,W.D & Greene,B.(1969).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self concept theory.Pacific Palisades: Goodyear Pbu.Co.
Landsberger, B.H.(1981). Sex differences in factors related to early school achiev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97839).
Lindstrom, M.(2008). Buyology: Truth and lies about why we buy. New York:Doubleday.
Marsh, H. W. (1989). Age and sex effects in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elf-concept:Preadolescence to early adulthood.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1 (3), 417-430.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399806).
Marsh, H.W. & Hattie, J. (1996). Handbook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social, and clinical consideration. New York: Wiley.
Marsh, H. W., Parada, R.H., Yeung, A. S., & Healey, J.(2001). Aggressive School Troublemakers and Vi ctims: A Longitudinal Model Examining the Pivotal Role of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2), 411-419.
Marsh, H. W.(1990). The causal odering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ultiwave, longitudinal panel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646-656.
Marsh, H.W. & Yeung, A.S. (1997a) .Causal effect for academic self-concept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of longitudinal da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41-54.
Marsh, H.W. & Yeung, A.S. (1997b) . Coursework Selection: relations to academic self-concept and achievement.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4,691-720.
Marsh, H. W., Parada, R.H., Yeung, A. S., & Healey, J.(2001).Aggressive School Troublemakers and Vi ctims: A Longitudinal Model Examining the Pivotal Role of Self-Concep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2),411-419.
Marsh, H. W., L.F. Scalas (2010). Self-Concept in Learning: Reciprocal effects model between academic self-cocep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660-667.
Matlock, M. D. (2011). The Young and the Digital: What the Migration to Social-Network Sites, Games, and Anytime, Anywhere Media Means for Our Future - By S. Craig Watkins. Teaching Theology & Religion, 14(1), 84-85.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CHI: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Feyching. A. Ahibom, Magnetic fields and cancer in children residing near Swedish high-voltage power lines, Am.J.Epidemiol 138 (1993) ,467-481
Mobile, T. (2005). NCH.(2005). Putting U in the picture: Mobile bullying survey.
Muto, N. (2012). Basic smartphone workshop. Sault Community Career Centre. Retrieved October 25, 2013 for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saultcareercentre.ca/wp-content/uploads/2012/09/PREVIEW-SMARTP HONE.pdf
NCH & Tesco Mobile(2005).Putting U in the picture-Mobile bullying survey .http://www.filemaker.co.uk/educationcentre/downloads/articles/Mobile_bullying_report.pdf
Ni, L., & Zheng, P.(2005). Smart Phone and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puting. [Adobe Digital Editions version]. Prentice-Dunn, S., & Rogers, R.W.(1982). Effects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lf-awareness on deindividuation and agg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3, 503-513.
NPD Group (2012). Mobile Phone Track
Ofcom (2011). A nation addicted to smartphones. Retrieved: August 4,2011 from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 Web: http://media.ofcom.org.uk/2011/08/04/a-nationaddicted-to-smartphones/
Park, W.K.(2005).Mobile phone addiction. In L.Rich & P.E.Pedersen (Eds.),Mobile communications: Re-negotiation of the social sphere . 253-272.
Pelham, B. W., & Swann, W. B.,(1989). From self conceptions and self-worth:On the sources and structure of global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 672~680.
Piaget, J. (1967). Six psychological studies. NY: Random House.
Pitt, L.F., Parent, M., Junglas, I., Chan, A. & Spyropoulou, S. 2011. Integrating the Smartphone into a sou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strategy: 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27-37.
Ribak, R. (2009). Remote control, umbilical cord and beyond: The mobile phone as a transitional object.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27, 183-196.
Richard, J., & Paradowski, R. (2009).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Smart Phones and Mobile Data Networks. Social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
Rodriguez, C. (2009). The impact of academic self-concept, expectations and the choice of learning strategy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case of business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8(5), 523-539.doi:10.1080/07294360903146841
Rogers, C. R.(1951).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Rogers, J. R., & Alexander, R. A.(1990).The Effects of Running on Self-Concept and Self-Efficacy. ERIC: ED361611, 1-19
Romney, P. (2003).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5 questions every school should ask. Retrieved from http://www.romney associates.com
Rosenberg, M.(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Y:Basic Books.
Ryabov, I., & Van Hook, J. (2007). School segrega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mong Hispanic childre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6(2), 767-788.
Santa, B.(1996). Using promotional messages to manage the effects of brand and self-image on brand evaluations.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3,4-18.
Savin-Williams, R. C. &; Demo, A. H. (1984). Developmental change and stability in adolescent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0, 1100-1110.
Scrivner, C. (200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teacher attitude: A correlational stud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central University, Arizona. Retrieved from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database (Publication No. AAT 3351416)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C.(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407-441.
Shavelson, R. J. & Marsh, H. W. (1986), On the Structure of Self-Concept. In Schwarzer (Ed.), Self-Related Cognitions in Anxiety and Motivation. NJ:Lawrence Erbaum.
Sirin, S. R. (2005).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search 1990-2000.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5(3), 417-453. doi:10.3102/00346543075003417
Smith, P.,Mahdavi, J.,Carvalho, M.,Tippett, N. A.(2006).An investigation into cyberbullying, its forms, awareness and impac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 and gender in cyberbullying.Anti-Bullying Alliance.http://www.anti-bullyingalliance.org.uk/downloads/pdf/cyberbullying report final 230106.pdf
Strang, R. (1957) The Adolescent Views Himself. McGraw-Hill, New York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Toda, M., Ezoe, S., Nishi, A., Mukai, T., Goto, M., & Morimoto, K. (2008).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of female students and 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attitude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6(6), 765-770
Vogel ,D.R.,Davison ,R.M.and Shroff, R.H.(2001).Socio-cultural learning : a perspective on GSS-enabled global education,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 .
White, K. R.,(1986). The rel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ademic statu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91(3),461-481.
WHO (2011).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public health: mobile phones. Retrieved June,201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b: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193/en/index.html